纲要上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23:0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对峙 抉择 自信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教学目标定位
(一)课标标准:
1.课标内容: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2.课标分析:
整合为三部分,国共两党在大革命后走向对峙,面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共产党开始武装反抗,并开始进行道路抉择和战略抉择(长征),由此中国共产党走向成功。
(二)教材分析
1.本课主要内容: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情况(政治、经济、外交);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长征路线;遵义会议以及红军长征的意义和精神。
2. 本课的地位:
22课是第六单元的收官之课,上接21课国民大革命后国共两党走向对峙,面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中国共产党做出了符合国情的历史抉择;下接抗日战争的开始。学完本课对中国共产党为挽救中国革命的做出的努力会更加清晰,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三)学情分析
1. 知识方面:
内容取舍的考虑:与初中历史教材相比,第一子目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新增内容。第二子目侧重革命新道路的形成与实践,理清其历史逻辑是本课的重点。第三子目与初中历史相似,如何内化到家国情怀需要引导。
2. 能力方面:
能简单回忆起初中相关知识,但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材料的解读能力、历史事件的联系能力不强,理性逻辑思考能力需要引导。
3. 情意方面:
对南京国民政府的专制统治感受不深,停留在表面理解;对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的艰苦卓绝奋斗精神能够感同身受。
(四)教学目标
1. 根据史料,学生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唯物史观】
2. 根据一系列革命活动,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以及新道路的历史意义。【历史解释】
3. 充分利用长征过程,学生认识到长征的艰难险阻以及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性质;工农武装割据如何开辟革命新道路及新道路的历史意义;遵义会议。
2. 教学难点:
工农武装割据如何开辟革命新道路及新道路的历史意义;领会长征精神。
(六)教学方法/策略
1. 教师教法:
①讲授法: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通过材料分析、解释、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如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历史逻辑就可以通过讲解法理清楚。
②史料研习法:依据多种形式的史料,创设情境并且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从而掌握历史知识、形成能力、提升素养。如为什么南京国民政府是专制统治原因探析。
2. 学生学法:
①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材料,从各种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发现问题,进行史料史证与历史解释,自我感悟,建构,如:“土地革命的内容和意义进行概括”新知。
②探究学习: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让学生敢问善思,乐于探究,在活动中探究理解,探究后提炼观点。
(七)教学立意/逻辑结构
1. 本课的教学立意:对峙 抉择 自信
2. 本课的教学逻辑:大革命失败以后,国共两党走向对峙,面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符合国情的历史抉择:中共为人民首创新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抉择;中共战略抉择——长征,在历史的抉择中找到正确的道路,走向成功。
二、教学实施计划
【新课导入】
“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最近播出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很是受人欢迎,陈乔年在遇害前留下的一句话让人动容“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结合上节课的知识我们知道:随着在1927年,蒋介石与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由此国共两党走向对峙。但是国民革命尚未结束,国共两党将为中国革命做出怎样的历史抉择,今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设计意图:热播电视剧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创建历史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第一篇 对峙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VS 共产党武装反抗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一)政治上
宁汉合流: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蒋介石与汪精卫的图片,解释宁汉合流。
【问题设置】国民党的统治是专制统治吗?请结合教材,从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举例说明国民党统治情况如何?
【设计意图】从教材中设问,引起学生兴趣,落实核心素养。
出示《东北易帜“通电”》《1930年底各军阀势力分布示意图》及材料
三民主义没有实现以前,如果允许各种主义,各个党派,在国里面活动,我们真正革命党—国民党就一定要失败!……不能够再许第二个党起来攻击国民党,使国民党失败。——高军、李慎兆等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
国民党1928年通过《训政纲领》……1929年3月召开的国民党三大中规定国民党对中华民国之政权治权独负全责。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教师:在政治上,国民党的统治情况如何?
学生:形式上统一全国;一党专制统治
【设计意图】展示史料,解读史料,培养史料解读能力,形成历史解释能力
外交上
【教师活动】出示“济南惨案”图片,这反映了国民党对帝国主义的态度如何?
学生:对外妥协,软弱外交
(三)经济上
出示图片
【教师活动】虽然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快发展,但是也有不少阻力。首先: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与外国资本一起压缩民族资本主义生存空间。其次南京国民政府并没有触及土地制度的改革。正如毛主席所说那样:
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 ——毛泽东
学生总结:南京国民政府政治上、外交上、经济上的表现我们可以得出: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专制,对外妥协,其统治仍旧的腐朽的、专制的统治。
【设计意图】老师通过材料点拨,学生总结出南京国民政府是专制统治,明白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的性质。
二、共产党武装反抗
出示材料
(四一二事变后)党员由大革命时期的6万多人减至1万多人……全国有组织的工人由300万下降到3万,各地农民协会910万会员大部分散落。
——《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策略》
教师过渡: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通过武装斗争的方式反抗国民党的统治,与国民党形成对峙局面
第二篇 抉择
道路抉择 战略抉择
一、道路抉择
出示表格与材料
起义名称 起义目标 结局
南昌起义 城市南昌发动起义 遭敌人围攻而失败
秋收起义 进攻中心城市长沙 受挫
广州起义 攻占中心城市广州 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失败
执着于城市,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这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并在城市首先胜利的。然而效仿俄国人成功的经验并没有在中国取得成功。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设计问题】从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起义目标有何特点?其原因何在?
学生:目标是夺取大城市。放眼古今中外,要夺取政权,历来都是先夺取城市,然后再控制农村。法国的巴黎公社运动和俄国的十月革命就是城市为中心。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培养信息归纳、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过渡】一系列的革命活动均以失败告终,因此中共当时面临一个难以规避的问题,即党的工作重心应该设在城市还是农村?困则思变,因此在攻打长沙失败后,毛泽东1927年10月份到达井冈山,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问题设计】结合教材归纳共产党在农村的革命实践活动?结果如何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分别讲解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具体内容。
【学生活动】思维导图
工农武装割据 开辟 革命新道路
南昌起义:武装斗争 农村包围城市
八七会议:土地革命 武装夺取政权
秋收起义:建立根据地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构建思维导图,有利于理清知识逻辑。
过渡:革命新道路的开创历经千辛万苦,后续的革命活动也证实了这是一条符合国情的道路。
二、战略抉择——长征
过渡:随着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中国革命力量逐步壮大,而这,也绝不是专制独裁的国民党蒋介石所希望看到的,并由此对根据地发动了连续多次的围剿行动。
背景:
教师出示《1929-1932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图》与表格,归纳长征的背景。
学生总结:中共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展示,学生理解长征的原因,培养史料解读能力,形成历史解释。
(二)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及时间点展示,学生从宏观上理解长征的过程。
【问题设计】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挽救了党
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中国革命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置学生理解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落实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三)意义
出示材料: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 传”“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之一”。
【教师过渡】长征经历千辛万苦,最终走向胜利,那么请同学们根据材料探究影响长征的历史意义。
学生1: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
学生2: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
老师补充: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挽救了中国革命。
第三篇 自信
道路自信 文化自信
一、道路自信
过渡:中国革命焕然一新,其中革命新道路的开创历经千辛万苦,后续的革命活动也证实了这是一条符合国情的道路。
【问题设计】小组探究 根据所学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新道路的历史意义?
小组代表发言: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指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小组代表发言: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
老师总结:
第一、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终胜利。
第二、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第三、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农村包围城市)
二、文化自信
数字里的长征
长征路上红军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
长征路上红军两年里一共只休息了44天;
长征路上红军每日平均行军37公里;
长征路上红军每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长征路上红军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
长征路上红军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共计约两万五千里
【问题设计】是什么支撑着这些年轻的士兵浴血奋战走过漫漫征程?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学生发言: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师归纳: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坚持文化自信,铭记长征精神,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设计意图】历史联系实际,感悟长征精神,走好自身长征路,培养家国情怀。
【新课小结】
随着国民革命失败,国共两党走向对峙。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北伐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慢慢走上专制统治道路;中国共产党面对革命形势:做出了符合国情的历史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到路和进行战略抉择——长征,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板书设计】
对峙 抉择 自信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三、教学设计评估
(一)目标达成度
重难点突破较好,对第二子目内容: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来龙去脉,逻辑清晰;
(二)存在问题:
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时间把握上,第一、三子目讲解会紧促一些;对南京国民政府的专制统治讲解略微简单,对长征精神讲解不够透彻
(三)改进措施:
加强补充史料,在史料中解读南京国民政府的专制统治;对于长征精神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去寻找长征过程中的小故事,自主搜集史料,可以加深感悟。
秋收起义
八七会议
南昌起义
1934.10长征开始
(初期受挫)
1936.10主力会师
(长征胜利)
1935.1遵义会议
(历史转折)
最终胜利
初期失利
专制统治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对峙
中国革命新局面
自信
道路抉择
抉择
中国共产党
战略抉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