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正如桑兵教授所说北京政府时期的历史可分为两边:“一边是延续辛亥革命的未竟之业,一边是承继专制统治的军阀称雄,便激发了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一连串重大事件。”因此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可以说是近代以来变革最剧烈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也是一个过渡的时代,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在这种教学立意下,结合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本课以“陈独秀的身份转变”为线索,通过其看似矛盾的身份转换的背后看到当时那个矛盾交织的时代。此外,以熟悉且关键的人物为线索,既可以串联起相关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悟时代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以及个人在时代中如何做出选择。由此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与家国情怀。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处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期。 教材将本课分为四大子目:“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四大子目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呈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本设计在不改动子目间大的逻辑关系前提下,将第一个和第二个子目合并为政治方面的内容。通过将子目内容提炼并结合陈独秀在这一时期身份的转变,进而形成本课设计的三大部分:从都督秘书长到逃亡者:专制VS民主;从辛亥志士到办报名人 :压迫VS新生;从“选学妖孽”到新学旗手:保守VS激进。 其中第一部分从都督秘书长到流亡者:专制VS民主,陈独秀宁愿成为流亡者继续抗争也不愿成为专制阵营中的一员,体现了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在专制与民主上的博弈。第二部分从辛亥志士到办报名人 :压迫VS新生,在军阀压迫下陈独秀选择投身报刊业,反思革命经验,寻求中国革命新出路,侧面也反映出当时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下获得新生的民族资本主义以及产生新变化的社会生活习俗。第三部分从“选学妖孽”到新学旗手:保守VS激进,反映了在民国时期的思想争鸣中,为了解放国人思想,陈独秀从旧学奇才变身为新学旗手,鼓吹新文化运动。最后总结升华提出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各种矛盾纵横交织是特定历史条件作用的结果,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要有多元化视角,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担当时代责任。 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初中历史课堂的学习以及前段时间《觉醒年代》的热播,高一学生对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基础,对陈独秀的个人魅力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和感悟还不透彻,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构建起本课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与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认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2.能通过时空坐标、地图等了解北洋军阀政府时期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内容及其发生的时空顺序,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时空下进行分析(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概括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历史辩证思维能力 (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4.能通过阅读图片、史料等认识到在承继专制统治的军阀称雄的时代,正是因为有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先辈们延续着辛亥革命的未竟之业,才推动着中国革命步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进而增强学生为国奋斗的使命认识,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20课 从陈独秀的身份转变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从都督秘书长到流亡者:专制VS民主 从辛亥志士到办报名人 :压迫VS新生 从“选学妖孽”到新学旗手:保守VS激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引用《觉醒年代》剧照、李泽厚先生的观点引入新课: 材料:“陈独秀一生是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他的主要兴趣是在政治,是在挽救祖国,唤起人民。从康党到革命党,从办《甲寅》到办《新青年》,从领导五四到领导五卅到大革命,他总是站在时代和斗争的主流和急流中,尽管他最后被急流冲刷到岸边,但他仍然在思考着流速和方向。”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阅读材料 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回顾陈独秀的革命实践,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一、从都督秘书长到流亡者:专制VS民主 【资料】作为民主革命的积极参加者,1911年辛亥革命后,陈独秀受邀成为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在“宋教仁案”后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一度被捕入狱,后流亡上海、日本。 1.【提问】为什么陈独秀从都督秘书长变成流亡者? 【史料】(1913年6月30日)陈独秀呈请辞职。《民立报》记者说:陈独秀“未待批准,留书径去,书中有旧病复发,迫不及待等语,盖指旧官僚政治复活,不可一日与居之义”。 ——唐宝林《陈独秀全传》 2.【提问】结合材料及所学,谈谈你是否认同“旧官僚政治复活”的观点?请运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概念解析】北洋军阀:1895年,袁世凯开始为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由于袁世凯长期担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 这个军事集团通常被称为北洋军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1912年开始到 1928年结束。 【时空定位】 【学生作答】列举说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专制统治的历史事件。 【教师总结】通过纵坐标轴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专制统治的相关史实进行梳理总结。 【史料1】专做军事行动而忽略了民众的政治宣传;专排满清而放松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时军人以兵乱政,亦为前清所未有,至如军阀与帝国主义者勾结为患的局面,亦可以说是辛亥革命方法错误所遗下的恶影响。 ——陈独秀《二十七年以来国民运动中所得教训》 【史料2】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内战频仍,的确比之清末时期负担加重而且痛苦程度加剧。 ——张鸣《共和中的帝制》 【提问】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军阀混战割据的原因,并概括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 【史料】宋案证据内,有政府发给资助杀人之语。兹复当政府交替之时,蔑视议会,秘借巨款,不明用途,即平日谨言守法之人,莫不闻之痛心,言之发指……若政府今日之所办,誓死以为不可,临电忧愤,敢负罪言。 ——1913年4月24日陈独秀《民立报》 【教师提问】除了陈独秀参加的二次革命外,当时国人还开展了哪些维护民主的斗争? 【学生作答】列举说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人维护民主的历史事件。 【教师总结】通过纵坐标轴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人维护民主的的相关史实进行梳理总结。在护法战争中孙中山认识到:依靠军阀革命不可能成功,需要建立自己的武装,寻找新力量。 【史料】“愚之私意,绝对承认加入协约方面,于内于外,于国家利多而害少。理由如左:一、可以改变数百年来屈辱外交之惯例;二、能推动国内学术思想进步;三、能得到协约国的财政援助;四、可以平息国内党派之争。” ——《陈独秀文章选编(上)》 【提问】你是否支持陈独秀参加一战的主张?北洋政府做出的选择是? 【史料】中国抓住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提供的有利契机,废除了与德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从而在不平等条约体系的链条上打开了一个缺口……由于中国参战,中国在战后有资格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使参会各国看到了中国外交的变化,中国的外交官也在国际舞台上作了一个出色的亮相。 ——杨雨青《中国参加“一战”问题之探究》 【提问】中国参加“一战”引发了国内什么运动?参加“一战”对中国外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思考 阅读史料与教材 学生们明确概念和时空定位后,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与课本,思考讨论后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材料及课本,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做出说明 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陈独秀身份转变,认识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感悟陈独秀放弃高官厚禄,为民族、为国家奋斗的志向。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料实证的史学素养。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二、从辛亥志士到办报名人 :压迫VS新生 【资料】讨袁失败后,在革命的低潮期,陈独秀一边总结革命经验寻求新出路,一边积极投身于报刊的创办与文章的撰写中,创办或参与创办了对时局影响较大且为后人所熟知的一系列报刊,如《甲寅》、《新青年》、《每周评论》、《劳动界》等刊物,成为当时办报名人。 【提问】为什么陈独秀在讨袁革命失败后投身报刊业? 【史料】在武昌起义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总销售数达到了4200万份,创历史最高纪录,以至于有人把这段时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报刊的广泛出现首先是由于社会激烈变动所形成的社会需求……在政治上,不仅存在着自下而上的革命和自上而下的改革两条路线,同时也存在着这两条路线的激烈争论。在经济上,世纪之交的十几年,外国在华投资迅速增长,而民族资本所办的企业也开始缓慢发展。 ——刘笑盈《中外新闻传播史》 【提问】民国初年报刊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史料】大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民族工业在继续发展,且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大战期间。其原因,一是大战刚刚过去,欧洲帝国主义在打得精疲力竭之后,经济力量尚待恢复,中国发展民族资本的有利条件仍然存在;二是民族资本家在大战期间扩充的资本,正好在战后几年转为投建新厂;三是“五四”前后兴起的两次抵制日货运动,打击了日本货的进口,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四是经过世界大战和五四运动的刺激,中国民族资本家发展实业的欲望更加强烈。这样几种原因,就使得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从大战期间延续到战后几年。 ——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十二讲·近代后编(1919-1949)》 【提问】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的原因。 【史料】社会生活新气象(图片) 学生阅读材料并思考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感悟民国初年社会生活新气象
三、从“选学妖孽”到新学旗手:保守VS激进 【资料】陈独秀从小接受祖父和大哥这些旧时代文人的教导,于1896年考中秀才,在旧学上有着扎实的功底,因此曾自称为“选学妖孽”。1915年6月中旬,陈独秀从日本回国。随后倡导新文化运动,成为新学旗手,与旧学展开斗争。 【提问】为什么陈独秀从“选学妖孽”变身为新学旗手? 【史料1】今其国之危亡也,亡之者虽将为强敌,为独夫,而所以使之亡者,乃其国民之行为与性质。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 ——陈独秀《我之爱国主义》 【史料2】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史料3】“吾苟偷庸懦之国民,畏革命如蛇蝎,故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 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未有焉。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提问】陈独秀认为近代中国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其思想有何特点? 【史料】经历了《爱国心与自觉心》发表后近一年的观察与思索,陈独秀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已经找到答案,不必再用那种“正言若反”、“故耸危言”的手法,去刺激昏睡中的中国人民,而可以用正面阐述、宣传教育的方法来改造国民性。但由于中国人受封建思想毒害太久太深,同样也要用惊世骇俗、振聋发聩、石破天惊的话语,去喝醒他们。 ——唐宝林《陈独秀全传》 【提问】新文化运动如何体现“正面阐述宣传”与“惊世骇俗”相结合的? 【史料1】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提出了他心目中的具有“自觉心”的国民性的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 【史料2】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史料3】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调和牵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提问】结合材料及所学,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史料】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历史上的‘文学革命’全是文学工具的革命。 ——胡适:《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 【教师提示】提倡新文学的核心是提倡白话文。 【史料】胡适的白话诗与鲁迅白话文小说片段。 【史料】(1921年1月钱玄同致函胡适)《新青年》的“停办之说,我无论如何,是绝对不赞成的,而且是我们不应该说的。……思想不投契了,尽可以宣告退席,不可要求别人家不办。换言之,即《新青年》若全体变为苏维埃俄罗斯的汉译本,甚至于说这是陈独秀、陈望道、李汉俊、袁振英等几个人的私产,我们也大可说陈独秀等办了一个‘劳农化’的杂志,叫做《新青年》,我们和他全不相干而已,断不可能要求他们停办。” ——《钱玄同致胡适的信手稿原件》 【提问】新文化运动遇到了什么问题? 【史料1】“(毛泽东)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斯诺《西行漫记》 【史料2】(周恩来)“这几天连着把三卷的《青年》仔细看了一遍,才知道我从前在国内所想的全是大差……总起来说,从前所想的、所行的、所学者全都是没有用的。从今后要按着二月二十一日所定的三个主义去实行。决不固持旧有的与新的抗,也不可惜旧有的去恋念它。” ——唐宝林《陈独秀全传》 【史料3】高一涵1918年2月13日在日本写信给陈独秀和胡适,更是十分激动地说,在日本一个纪念会上,他做了一个报告,“大家仿佛得了宝贝一样的欢喜”。会后的情况更是热烈:“此地有许多人对于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社同人当作天使一般看待。” ——《陶孟和书信手稿》 【史料4】据统计,《新青年》的发行量从创刊初期的1000册,1917年以后发展到一万五六千册。……一本杂志往往不是一人阅读,而是转辗传阅……许多读者受到思想启蒙后,情不自禁地发出心底的激动,称陈独秀《新青年》为“思想界的明星”“金针”“药石”“良师益友”,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唐宝林《陈独秀全传》 【史料5】《新青年》的创刊既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产物,又对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开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颠覆了其延续两千余年的独尊地位与话语霸权,从而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 ——郑大华、王余辉《循着中国近代文化走向回望〈新青年〉》 【提问】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 【史料1】新文化运动的缺点是:一是在批判传统时,缺乏公正与同情,忽视国家和民族传统的良好方面;二是对于新观念过于轻信,而又不免混乱模糊;三是他们对于复杂问题过于性急。 ——周策纵《五四运动》 【史料2】有人总是貌似“辩证”地挑剔其中全盘否定封建传统所犯的“绝对化毛病”,其实这是最缺乏辩证眼光的庸人之见。如果对当时为害甚烈的阻挠社会进步的封建传统,也持“公允”的、“一分为二”的含糊态度,还有五四精神和开启中国现代化大门的新文化运动吗? ——唐宝林《陈独秀全传》 【提问】“激进”:对?错? 学生阅读材料并思考 学生阅读材料及课本,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材料及课本,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北洋军阀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上确是一个怪胎。它既兴起于封建专制政权之中,又卵翼于帝国主义势力之下,更以“共和国”的形式执掌统治大权。”(来新夏)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看似有着诸多矛盾,但其发生、发展以至最后归于消亡都是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作用的结果。陈独秀身份的转变也是如此。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 培养学生多元化视角和唯物史观,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历史。
课后思考 “我爱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不仅是我的,也是你们的,我要为这个国家去做点什么。” ——陈独秀《觉醒年代》 【思考】我们能为我们的国家做点什么? 引发思考 与导入呼应,升华总结课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教学反思
本课以”陈独秀的身份转变“为线索,通过陈独秀看似充满矛盾的身份转变的背后去看到那个矛盾交织的时代,为学生学习这一段历史提供了较好的切入点。本课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因此在设计中通过凸显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政治上专制与民主的斗争、经济上在压迫中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生活面貌、文化上在大多数国人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束缚的情况下陈独秀等人如何走向激进启蒙。既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与曲折性,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为民族为国家而不懈奋斗的理想与信念。 本课课件设计篇幅较大,虽然史料的运用较多,但部分史料只是为了呈现教学思路的完整性与逻辑性,在实际使用中并不需要全部呈现或使用,具体还需要根据学情进行调整。优秀的教学设计应当是经得起课堂教学检验,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以期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