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3课 从局部抗战走向全面抗战 教案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3课 从局部抗战走向全面抗战 教案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23:1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3课从局部抗战走向全面抗战》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本单元共有三课,展现了自1931年到1949年以来中华民族面对民族战争及国内战争共18年的历史过程,本课为单元第一课展现了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国内外矛盾的迅速变化,日军以中国国内军阀内战为契机进行大肆侵略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全过程。本单元上承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发生了变化,国内矛盾发生了变化,下启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探索与建设》开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篇章。本课侧重时空变化,强调家国情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最终目标。学生情况分析在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并知道这段历史的几个阶段,家国情怀与历史教育的任务在初中便以顺利实现,到了高中阶段对史料的解读和多元解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应认识到如下几个问题:一、此时的国内外矛盾发生了何种变化;二、我们如何认识蒋介石所做出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及西安事变为何发生;三、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中,中共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四、倘若西安事变没能和平解决,历史又会走向何处?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并非线性发展,学会对史料进行甄别及解读,培养学生进行多维度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时间轴,了解日本侵华的基本过程及中国军民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时空变化,认识历史在时空下的相关发展过程。(时空观念)2、以史料为抓手,学会对史料进行辨析与解读,了解日本侵华的基本史实及内在意图;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社会各阶层对日本侵华的反应与社会矛盾的变化;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所做的努力与抗战时期中流砥柱的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3、通过阅读抗战时期的历史故事及相关文艺作品,感悟为追求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而奔走呼号,努力奋斗的历程,感悟中国军民不畏牺牲、英勇抗战的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家国情怀)
教学立意
20世纪30年代,世界局势波诡云谲,为实现“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大陆政策,日本扩张的武力再一次伸向满目疮痍的中国。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国民党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东北军退守长城,东北大地沦陷。日本的侵略步伐不断加速,侵略上海,建立伪满洲国,华北事变,日军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累累罪行。为了胜利,被占领地区的民众自发抵抗外来侵略,为了胜利,同胞们支持抗日救亡运动,为了胜利,张杨“兵谏”蒋介石,为了胜利,中国共产党推动全民族抗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激怒了中华民族,也团结了中华民族,推动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史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日军的侵华暴行。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流砥柱的作用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1)为了胜利之究由(2)为了胜利之路径 人民战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为了胜利之目的:国家振兴、民族独立、为了和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中日之间长久的“和”“战”关系引入一衣带水的民族和国家关系,揭开本课的序幕。 能准确说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和历史细节,通过“战”“和”的历史史实了解长久以来的中日关系 回顾中日之间的国际关系,对中日关系有进一步了解,同时揭开本节课的历史序幕。
一、白山黑水尽遗失,满腔血泪警人心——日本侵华,民族危机 1请同学们回望1931年以前的中国与日本、日本与世界,你们发现日本与中国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发展的?2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1927年《田中奏折》材料二:帝国内部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摘自日本三十年代的秘密文件这两份文件揭露日本将走向何种道路?为了贯彻这种道路,日本做好了哪些规划?3教师梳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的宏观与微观史实4使学生观察历史地图并填写表格,回答相应问题。5教师讲解局部抗战的特点包括地域的局部抗战,群体的局部抗战,局部抗战的分散性。寻求抗战胜利的最大法宝便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人民抗战的局面。由此过渡到下一环节。 回忆思考中国自1840年以来民族危机加剧的过程,日本则在殖民统治后通过明治维新逐步成为政治军事大国通过关键词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通过材料解读出对中国的侵略是蓄谋已久的,是为发展本国资本主义所发起的侵略战争。跟随教师讲解,梳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的全过程。通过微观史实感悟家乡沦陷后人民的被奴化,进一步深化民族危机的深重。完成相应表格,并根据教师所给思考角度思考问题。学生被鼓励进行积极思考得出相关结论。 1通过两个时间轴(上方中国与日本近百年来发展、下方日本与世界近百年来发展)的推进,在大历史的时空框架下为学生讲述中国民族危机的加剧,日本一步一步成为政治军事大国,培养宏观思考的能力。3通过宏观与微观的史实构建,辅以《松花江上》与教师的讲述,深化学生对民族危亡的感悟。5使学生初步掌握思辨的、多角度的思考模式。
二、宛平城外炮声鸣,我以我血荐轩辕——人民战争,齐心抗战 过渡语:既然我们要把人民都团结起来,那么谁有这样的能力呢?国民党可以嘛?1.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材料四:“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皆非先求国内统一。”——蒋介石在顾维钧就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的宣誓会的演讲材料五:雪耻,人定胜天。团结内部,统一中国,抵御倭寇,注重外交,振作精神,唤醒国民,还我东省。……余主张:日本占领东省事,先提国际联盟与非战公约国,以求公理之战胜。——《蒋介石日记》(9月21日)出示张学良给荣臻的电文,证实“不抵抗”政策。张学良致荣臻的不抵抗电文,电文如下:现在日方外交渐趋吃紧,应付一切亟宜力求稳慎,对于日人无论如何寻事,我方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即希迅速密合各属,切实注意为要!思考: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认为面对外敌入侵首先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他为何会作此决定?国民党政府希望如何化解“九一八事变”?你认为国民党能团结全国民众抗战嘛?2为抗日救亡中共所做的努力为学生简要讲述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的故事,通过微观史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所做的努力,进而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一认识。出示材料: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共产党和红军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要成为抗日政府抗日军队坚强的台柱子。——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3.西安事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蒋介石《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1937.7.17)思考:七七事变后国民党的抗战态度发生了什么转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为学生讲述西安事变的历史细节展示各方的基本态度。出示中共的态度:一、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二、用一切方法联合南京左派,争取中间派,反对亲日派。三、在军事上、政治上援助张学良、杨虎城。四、做好防御“讨伐军”的准备。———《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出示日本的态度:倘国府与张学良以容共为妥协条件,日本则予断然排击。——广田弘毅提出问题:西安事变为什么能和平解决?如果西安事变没能和平解决历史又会走向何种分歧?西安事变中三对围绕蒋介石矛盾的博弈是核心。 1解读相关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对国民党不依靠人民进行反日斗争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得出结论国民政府无法构建2倾听教师讲述,朗读赵一曼的家书深刻感悟共产党人在反满抗日斗争中所付出的牺牲与努力。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战中流砥柱的作用。3思考相关问题,进而得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共关系扭转的关键,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西安事变能和平解决。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解读,引导学生得出相关结论国民政府无力构建人民战争阵线,并引出共产党构建人民阵线的努力。出示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深化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战中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一认识。正确认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重要作用,培养得出正确历史解释的素养。
三、兵戈甲胄不止息,唯有旌旗飘扬时——国家振兴,民族独立 带领学生探究为何日本选择在南京进行屠杀,日本以残忍的方式屠杀中国人能否倒中国人?展示日本侵华的相关史实以申报在“九一八事变”后寄语国人一样寄语学生勉励他们“开辟国家民族广坦光明之崭新前途” 思考南京这座城市在当时的地位,并阅读相关历史图片和史料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认识到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日本无法击倒中国人。通过对书上提到的史实梳理了解日本侵华的史实。 了解日本侵华的基本史实,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记住先辈以战止战的目的是为了和平为了胜利,为了国家的独立与复兴。
课堂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学习局部抗战的起因,特点,以及全民族抗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及在抗战过程中国民党与共产党的不同立场及最后走向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国共合作后的民族抗战又将爆发哪些令人动容的故事呢?学习日军侵华的史实,正视战争,铭记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珍爱和平。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结构的划分,掌握基本史实掌握分析方法,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结构化学习能力和家国情怀观念。
教学反思
对本课而言,统编版的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可以说几乎文字上一摸一样,而区别就在于侧重不同,初中重知识,高中重思维,而本课最大的难度在于所叙述的史实对于学生而言已经掌握到位,因此如何在高中课堂将知识点进行整合,适当进行结构化划分,将历史学科的知识转化为方法与能力、素养更为重要。同时对设计进行适当创新,可以添加一些书中本没有但是对解决问题有帮助的史实,但很遗憾这并没有体现在我的设计里,因为选取增设的史实便是第一重问题,第二重问题便在于可能无法在串联的历史主流中体现其价值。另外做这节课也给予我一些更新的思维方式,我在设计这课中,在进行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体现中国共产党是抗战中流砥柱这一阶段中,赵茜老师的设计给了我很大思路,从国民党态度的转变入手,进而引出西安事变,而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都在努力推动建立民族阵线进行抗日与反抗国民党统治的举动,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进而利用材料佐证这一观点。因此在对历史进行解释和解读时,往往无法直接得出的结论需要通过其他方面或与其他人进行对比以建立认识,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的对比手法也是史学的研究方法。临近大四,我现在就好像一只刚刚学会飞翔的幼雏,羽翼尚未丰满,对于广阔的天空有着热切的渴望,却又存在着畏惧的矛盾情感,我不知道我能否驾驭我的课堂,我不知道我能否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保持长久的热情,惟愿崇尚青春,崇尚自由,能展翅高飞,腾空万里。
民族危机(斗争背景)
日军侵华(斗争对象)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