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程内容解读与教材分析
本课为纲要上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四个子目从不同角度烘托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伟大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所做的重要贡献。本课内容上包括自1931-1945年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历史,包括日军侵华事实、国共由内战到合作、抗战史实等内容,内容相对庞杂、史料丰富,因此我用“民族精神”作为暗线将整课内容重新整合,具有时代性特征,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和兴趣,体现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
选题立意
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更是一段深深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国家记忆。这段国家记忆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血性、忠诚、担当、团结等品格,是当今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铸造强国强军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内核。为此本课立意为:与国家记忆对话,向民族精神致敬—充分再现抗战的峥嵘岁月,向抗战英烈及抗战中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致敬。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已在初中学习过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他们已经具有一定学科基础和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掌握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但现阶段普遍缺乏提取隐性信息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理性思考。教师需在此基础上,以地图为媒介探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重要战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以历史史料为依托,探讨本课涉及的几个核心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通过挖掘抗战时期政党到个人、将军到普通人、国内到国外民族精神的内涵,形成对民族精神的感性认识;采用探究思考的方法,对比中日双方在战争中不同行为表现达到对民族精神理性认识,尝试总结“民族精神”;
通过对全民族浴血奋战的历史史实解读,升华学生的爱国民族意识,生成爱国、爱和平、尊重人性的家国情怀,形成新时期民族精神内涵、砥砺家国情怀、实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感悟中华民族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的精神。
教学思路
本课主线为十四年抗战历史,暗线为民族精神,主题为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材料:支那通信社《通俗支那讲义》中载有:“支那民族无民族精神,极端缺乏爱国心,是半开化的国家。”
——《日本侵华排外教育的铁证》《日本评论》1932年7月
提问:日本人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怀,奠定感情基调。
新课讲授:
日本人看到了什么?
展示材料:国民政府的态度
“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服从政府,尊重纪律,勿作轨外之妄动”。
——1931年9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告全国国民书》
学生回答: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
中国真的是这样吗?
展示材料图片:民众自发抗日活动
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党中央派周保中、赵一曼等协助与领导东北义勇军
学生对比:共产党态度与国民党的态度
展示材料图片:共产党:《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一二·九学生运动
教师:国民党政府的忍痛含愤,诉诸国联,不作抵抗,这是典型的弱国无外交,也是对严峻局势的估计不足,对日本的侵略野心警惕不够,政治、军事、外交上的应对软弱无力。面对日本侵略,把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重任,寄托在国际联盟的调停和列强各国的干涉上,反而对民众自发组织兴起的抗日救亡运动进行压制。不抵抗政策造成的恶果,使日本的侵略欲望更加膨胀,肆无忌惮地扩大侵略战争,明目张胆地为其侵略行为诡辩。
总结: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展示材料:张学良态度转变
蒋介石的做法
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的态度
张学良:“当是时也,共产党之停止内战,共同抗日,高唱入云,实攻我心,不只对良个人,并已动摇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深入少壮者之心。” ——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
学生总结: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梳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展示材料:1937年七七事变
中日双方战力对比
日军的暴行
提问:要不要打?怎么打?
教师活动:危急关头,抗击侵略、救亡图存已然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的共同意志和行动。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对比,直观感受中日的实力差距,进而理解抗战的持久性,从中感悟中华民族高昂的抗日斗志,落实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
展示材料: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
展示材料: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产党敌后战场、革命根据地建设、《论持久战》
教师活动: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都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都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设计意图:直观了解全面抗战不同阶段的会战,通过地图和排序落实时空观念。解读材料,体现史料实证,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展示材料:海外华侨援助
教师活动:充分表现出在一切艰难困苦面前无所畏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人民利益贡献自己一切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些英雄的感人事迹,犹如一面面彰显伟大抗战精神的旗帜和丰碑,飘扬在祖国的天空,矗立在人民的心间。整个抗战期间,从白山黑水到珠江两岸,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中国共产党人以旺盛的革命斗志,感染和激励着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投身到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的洪流。
提问:中国真的是这样吗?
设计意图:解读材料,落实史料实证;通过材料理解中国抗日战争获胜是由各阶层、各团体、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感受中华民族想要获胜的必然决心。
日本为什么要否定中国的民族精神?
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人民的奋斗;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坚强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的中流砥柱。
----《求是》2020.5.16
师生共同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学生活动:中国的抗日战争始终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分不开的。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大国的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意义重大。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中国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播放视频:抗日战争
展示材料: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体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师生共同总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设计意图: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增强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
总结:
提问思考:当代青年应如何继承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线索较清晰,同时能够以民族精神为线索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材料丰富、重点明确,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
但授课后发现存在以下有待改进之处:问题设计需再打磨、细化,要更明确、更有针对性,避免无效问题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