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23:2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为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第17课。本单元内容为“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从时序来看,在本单元的四节课中,贯穿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时间横跨31年。在这一历史时期中,人类社会经历了剧烈的震荡,残酷的战争使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留下创伤;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加剧了国际社会的不稳定,撕破了资本主义世界虚浮的繁华表象;与此同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开始了诸多实践;同时期,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也开始此起彼伏,不断觉醒。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发生的。对于法西斯轴心国而言,内部环境因大萧条的影响而不断走向撕裂,复仇主义、种族狂热的种子,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国际秩序中,似乎找到了优渥的土壤,开始繁育、成熟并酿成战火。(单元分析)在本单元的课标中曾多次提到“国际秩序”四个字,一是“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二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国际秩序的变动既承接了一战战后所埋下的危机因素,凸显了其不稳定性,又开启了世界格局的大变动,奠定了半个世纪之久的“雅尔塔体系”,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合对本课内容的分析,我将采取两步并行的策略进行授课:一步为时序——战前、战时、战后;一步为主题——旧的国际秩序走向崩溃和新秩序的诞生所带来的探究和思考。(课标分析)(本课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主要为高一学生,在初中世界史部分曾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有过较为全面的学习,对于初中阶段课程标准关于二战的要求有“了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纳粹德国对外扩张;知道德国、日本、意大利侵略集团是改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由此可知学生对二战进程有较为详细的了解,但对于二战的背景因素以及二战前后国际秩序的变化及其深远影响并无太深刻的认识,需要把握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课标要求)联系所学内容及新课知识,理解战前国际秩序的不稳定性,认识二战爆发的背景因素。(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图片、数据表格等,了解二战的进程、转折和结果,理清东西方战场的时空概念,明白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之一,同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一道,为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知道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素养目标: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以及影响教学难点二战爆发的原因及性质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数据图表 教材(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24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战前: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战时:二战的进程和结果战后:战后的国际新秩序思考:战争给人类的启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名人语录导入新课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列宁谈一谈有哪些因素造成了列宁所说的“火山口”?这种国际秩序背后隐藏的危机是什么?又造成了什么后果? 学生回答:巨额的赔款、对战败国残酷剥削、种族主义、复仇主义、二战爆发等等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知识要点
一、战前: 凡尔赛牢笼的破裂和法西斯主义轴心国的形成 用时任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基于当时世界形势所说的一段话,引出“某种原因”和面临的挑战。(牢笼的破裂)问题设计:“某种原因”指的是什么?用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时期美国的道琼斯指数以及德意日三国工业生产、对外贸易等方面遭受的重创,让学生指出面对危机,不同国家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危机的降临)问题设计:面对危机,各国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以亚、欧、非三大洲在大萧条期间面临的法西斯政权的扩张威胁,汇总二战爆发前世界各地所面临的威胁,并认识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战云的汇聚)通过阅读材料和小组讨论,理清当时英美法等国对德意日法西斯政权采取绥靖政策的原因,知道绥靖政策对这些国家本身的危害。(无谓的纵容)问题设计:英美法为什么要坚持“绥靖政策”? 回忆思考1929年经济大危机以来相关史实以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国际局势的不稳定性。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对比面临经济萧条不同国家所采取的不同措施(新政/扩张)。通过时间线索,理清战争策源地形成的经过和发生的历史事件。挖掘“绥靖政策”的内涵,理解其战略的狭隘和危害。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组织小组进行情境探究,针对各个关键问题进行详细挖掘和深入思考,掌握二战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二、战时: 东西方战场的激战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二战的序幕——中国的全民族抗战(东方主战场)二战的爆发——德国铁蹄横扫欧陆(欧西线战场)二战的扩大——纳粹德国剑指苏联(欧东线战场)战火的蔓延——美英与德意北非交锋(北非战场)二战迈入全球阶段——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场)问题设计:为什么在二战初期,法西斯轴心国在战场上屡屡得胜?(二).关键节点1.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942年1月1日《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2.二战转折点: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战役 1942.6 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 1942.10 欧洲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73.二战胜利: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投降 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问题设计:被称为二战转折点的战役都于1942年打响,为什么称这些战役为“转折点”?这些战役对盟军的胜利有什么战略意义?(三).关键会议会议名称召开时间参与国家主要成果开罗会议1943.11中美英确立中国国际地位,达成联合攻日的目的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苏美英东西方配合消灭德军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苏美英《雅尔塔协定》加速二战进程 1.研读史料,根据时间发展的顺序理清各个战场的概况,对战争初期的发展拥有一定的了解,根据战争背景来分析并讲出二战初期法西斯轴心国在战场频频得手的原因。2.通过梳理课本内容及教师讲授内容,明白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对战争进程的影响,通过对二战转折点的学习,明白这些战役对整个二战局势的深刻影响,知道二战的规模在人类战争史的重要地位,知道中国作为同盟国之一为牵制日军,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三、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和大国的妥协、合作及博弈 问题设计:国际新秩序“新”在何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终结,取而代之的是雅尔塔体系(1945——1991)原有体系(凡)的实质:是战胜国对战败国遗产的重新分赃,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重新奴役。新的体系(雅)的实质:大国实力的对比和相互妥协的产物。妥协:《雅尔塔协定》。妥协内容:美国为争取苏联加入对日作战,在同苏联势均力敌的基础上,为了同苏联做出相互妥协,不惜牺牲一些国家的利益,是典型的绥靖政策。但其目标还是为了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合作:联合国的成立。合作体现:联合国将决议权集中在安全理事会,由二战期间做出主要贡献的中美英苏法五国组成。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大国一致”原则,多年来,联合国致力于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经济与发展,中国作为常任理事国之一,担负起负责任大国的使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博弈:国际格局的转变。欧洲中心向两极格局转变西欧开始走向联合苏联和美国主导下的东西欧开始加剧分裂 知道,了解感悟,思考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四、拓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文明发展有什么教训和启示? 教训:1.绥靖一时爽,来年珍珠港。(联系美英法绥靖政策进行梳理和回顾)2.防火防公知,更防法西斯。(联系国会纵火案及张伯伦签署苏台德协定,强调不能纵容姑息法西斯主义)3.正义结成队,邪恶全粉碎。(联系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作用,强调国际合作的必要性)4.和平诚可贵,忘战必自危。(联系英美战前的绥靖政策,强调备战的重要性)启示:1.合作共赢是主流,孤立主义不可取。2.和平发展是潮流,巧取豪夺必自毙。3.国际秩序是基础,右翼招魂遭唾弃。4.悠悠岁月不能忘,时时警醒方进取。 根据概括的语句,理解每句话的背景,同时对本节课内容再次进行整体的梳理。关键词:绥靖、法西斯、正义邪恶、备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不忘历史等等 回顾本课知识内容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因后果以及深远影响。
课堂小结 课后思考:战争对人类文明发展造成深重的灾难,除此之外还对人类历史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 引出内容:人类理性美苏争霸科技革命等等
教学反思
本次授课围绕二战及战后国际秩序相关内容展开,在充分掌握学生学情的前提下,将本课内容的讲授部分集中在了二战的战时部分,将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放在了战前及战后,并将“国际秩序”作为授课的主题进行着重的分析和思考。本课内容所涉及的分支非常庞杂,在二战期间的任何一个战场都可以细密地进行详细解读和讲授,但这样会偏离本课讲授重点,稍有不慎就会既不能使学生理清相关战场的时空观念,又不能很好地落实课标要求,导致课时目标无法达成。在本课讲授的过程中,我将战时的部分拆分为二战进程、关键节点、关键会议三个部分,力求在帮助学生重新掌握所学过的内容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对新课内容进行学习和梳理。但在整体把握方面还存在有问题导向不明显,知识衔接做的不够自然,整体时长把握不够精准等问题,在以后的授课中会着重避免这些问题,争取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就处理好这些问题。
PAGE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