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23:3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相较于初中阶段重视基本史实的要求:“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加深对于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思想等领域所发生变化的认识,这也就意味着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展示地图、文字资料,利用时间轴等方式,使学生在了解这一时期史实基础上,对这一时代的特点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中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拥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整体而言,20课上承19课所讲的辛亥革命,包含内容较多,核心围绕着这一时期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风俗、思想四个领域的变化展开。这一过程中包含着近代社会的进化,但这一过程是艰难而反复的,整体而言是一个坎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的力量酝酿产生并发展,为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作背景铺垫。本课由四个子目构成: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新文化运动。第一子目主要介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第一个阶段即袁世凯统治时期北洋政府一系列破坏民主共和,加强专制的行为与以革命党为代表的社会各界力量维护民主共和的努力之间的博弈。第二子目介绍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第二个阶段即军阀割据时期军阀混战、府院之争、张勋复辟等史实。第三子目主要介绍了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春天”与社会风俗变迁等内容。第四子目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与影响。一二子目以历史的发展为线索进行叙述,整体而言与本课三四子目一起呈并列关系,展现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四个方面。本课在教学中将以“变革中徘徊,坎坷中前进”作为主题,合并一二子目,将整体内容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一、希望?绝望!——民主与专制的博弈;二、除旧布新——经济与社会新气象;三、启蒙探索——新文化运动。以此为基础进行本课的教学。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方面的基本史实,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意义。但是对于政治层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系列政治现象出现的内在逻辑理解不深入,概括这一时期统治的特点尚有难度。对于民族工业发展与社会风俗变化的内容不够了解。此外初中阶段对于新文化运动意义部分的学习深度较浅,高中阶段增加了与辛亥革命相比较的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从历史逻辑发展的站位,运用近代化史观去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认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2.通过时间轴、文字、图片等资料,认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以袁世凯政府与革命党之间的斗争,理解斗争的核心是民主与专制之间的对抗。(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通过分析史料结合地图,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军阀割据特点,分析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之路曲折坎坷的原因。(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4.通过分析文献资料结合历史图片理解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结合鲁迅的《故乡》认识这一时期社会“虽然现实皇帝退位,但人们脑子皇帝依然没有退位”的现实,理解社会进化的曲折与坎坷。(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5.以《新青年》杂志中的内容为线索,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主张。通过结合历史图片理解新文化运动在思想解放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教学难点军阀混战割据、新文化运动在思想解放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以民国初年的宋教仁案作为引子,同时展示民国时期的历史时间轴,引出第一、二子目的核心主线:民主与专制之间的斗争。 跟随老师的思路,调动所学知识,逐渐对民国初年的政治形势形成整体性认识。 利用宋案作为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双方的矛盾对立,深化学生对本课主题的把握。
一、希望?绝望!——民主与专制的博弈 【教师设问】阅读教材113-114页,结合课前预习梳理这一时期北洋政府与革命党为代表的反专制力量的活动。【教师讲授】列出袁世凯统治时期历史时间轴,将革命党与北洋军阀的活动分置两侧。通过讲授法勾连其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展示出这一时期双方斗争的激烈。【展示材料】材料一:"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有(1)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2)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3)日本国政府与中国政府,顾于日本国资本家与汉冶萍公司现有密接关系,且愿两国共通利益。(4)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5)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展示“二十一条”内容以及大致条目,让学生了解其中都包含哪些内容。简要介绍“二十一条”与“中日民四条约”之间的区别。【教师设问】结合材料二分析袁世凯面对危机签订“中日民四条约”的原因有哪些?【展示材料】材料二:(袁世凯):“我国国力未充,目前尚难以兵戎相见···为权衡厉害,而至不得以接受日本通牒之要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北洋军阀》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得出袁世凯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内在原因。【展示材料】材料三:及投票之日,军属自大门以至投票处,军警夹道,背枪荷戈,各代表于刀枪林立之中,鱼贯而入,其心已不能无惧。及入场,所谓将军者,又戎服登台,慷慨以谈帝制之有利于中国,投票纸上又仅有君主立宪字样,并非谓帝制与共和并列。此反对二字,遂愈觉下笔为难矣。——《惩办罪魁之协议结果》 ,《申报》教师请学生阅读材料,通过文字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理解袁世凯称帝倒行逆施不得人心的社会现实。【教师设问】小组讨论:袁世凯为做皇帝为何如此大费周章?直接称帝可行吗?为何仅仅过去四年时间,称帝便遭到如此多的反对呢?【展示地图】【教师讲授】结合地图,梳理北洋军阀皖系、直系、奉系军阀的代表人物、势力范围、支持力量。【教师设问】思考:阅读教材114页结合地图,归纳军阀派系,思考军阀割据时期政治上呈现出哪些特点【教师讲授】结合军阀割据时期的特点,引出这一时期典型事件以及由此引出的张勋复辟。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讲授。【展示地图】【教师讲授】结合地图在介绍面对段祺瑞对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破坏,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发起的护法运动【展示材料】材料六:“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孙中山【教师设问】如何理解孙中山这则通电?【教师讲授】补充介绍护法运动时期西南军阀与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之间从合作走向矛盾的相关史实。通过时间轴梳理回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发展脉络,人民的心情也称希望走向绝望。【教师设问】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之路曲折坎坷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将时间与时间轴结合,形成对于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整体性认识。理解这一时期袁世凯是如何逐步加强专制独裁的,以及革命党方面是如何应对的。阅读“二十一条”相关材料,认识当时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的大陆计划,认识国内两派对日态度。分析材料结合课本内容,理解袁世凯签订“中日民四条约”一方面基于国力不足的现实,但另一方面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出卖了国家利益。阅读材料,深入历史现场,理解袁世凯复辟并非民主当选而是专制下的强迫。通过小组讨论,理解袁世凯称帝前做如此多的铺垫原因就在于辛亥革命使得民主与共和观念得到广泛传播,同时在民主与专制的一系列斗争过程中,共和制度得到巩固。社会思想进步。虽然这一过程中有曲折反复,但是历史潮流不可逆转。观察地图,结合课本114页第二子目第一段内容,梳理北洋军阀派系及其势力范围,得出这一时期特点为:军阀混战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根据时间轴理解面对北洋政府内部派系斗争以及对国家民主共和体制的破坏,革命党人所采取的一系列捍卫共和的斗争。回顾此前学习,调动知识,理解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专制与民主斗争反映出民主共和确立的艰难。通过小组讨论思考民主共和之路坎坷曲折的原因为:①军阀执政造成虚假共和背后实质是军阀独裁专制,由此带来政治动乱与社会动荡。②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封建制度并未被清除,它所建立的民主共和名不副实。③辛亥革命以及此后以革命党为代表进行的一系列维护民主的斗争推动民主共和思想不断深化,为更多人了解并认同④社会思想有待进一步解放,民主与共和思想有待进一步传播。 将点状的事件和线状的时间结合,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展示史料,锻炼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通过展示史料并邀请学生朗读分析,培养学生史料阅读分析能力。通过设问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民主共和之路的坎坷与反复。结合地图、表格以及PPT动画的方式,使学生对此时军阀割据形式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两侧对比,使学生更能体会这一时期国内的复杂局势,以及新一轮民主与专制斗争的过程。体现出在当时的中国争取真正的民主共和之困难。为之后新文化运动做铺垫
二、除旧布新——经济与社会新气象 【展示图表】【教师设问】读图,思考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数据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教师可进行提问,结合历史图片对民族工业发展原因进行进一步剖析。【展示材料】材料二:“令到之日,限二十 日一律剪除净尽”——《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1912年3月 5日【教师讲授】结合历史图片与文字史料,介绍这一时期社会风俗相关变化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风俗变化背后反映的是时代潮流的变迁。【展示材料】材料三:“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教师设问】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反映出怎样的问题? 结合课本内容分析图表,概括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呈现出产量提高、出口增多、工厂数量增加等基本特征。结合课本得出这一时期由于实业救国思潮影响、辛亥革命推动、一战列强放松对华经济掠夺以及政府政策支持和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推动的经济发展。阅读史料结合课本内容,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风俗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理解这些风俗变化背后反映的是时代潮流的变迁,在这一过程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渐进步。阅读鲁迅在《故乡》中描写再次见到闰土后的场景,思考为何在民国建立之后依然存在这一情况。理解在这一时期:①传统封建思想在社会中依然占据着许多人的头脑②民主共和思想传播深度与广度不足,与辛亥革命“低烈度革命”的特性呼应因此革命需要深入到人们的思想当中去,亟需面向广大人民进行思想启蒙。 通过民族工业发展的曲线图,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感受到民国建立之后,中国社会在经济上发生的变化,出现民族工业蓬勃发展这一新气象。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涵养家国情怀。通过文字史料与图片史料结合的方式,生动全面展示这一时期社会风俗变化。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理解风俗变化与时代潮流之间的逻辑。渗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与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学生熟悉的文学作品带入到学生不了解的历史现实之中,加深学生对思想进化曲折坎坷的感悟,对这一时期历史特点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同时为新文化运动做铺垫。
三、启蒙探索——新文化运动 【教师设问】阅读教材117页史料阅读,结合材料,思考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展示材料】材料一:中国革命是以种族思想争来的,不是以共和思想争来的;所以皇帝虽退位,而人人脑中的皇帝尚未退位。——高一涵《非军师主义》引导学生得出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原因主要分为直接与根本两个方面。直接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根本原因:民国建立之初,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通过和学生一起探究得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选择从国民思想入手,通过传播共和思想来真正赢得共和政体。【教师设问】与辛亥革命提倡的民主相比,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民主有何不同?【展示材料】材料二: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存其一必废其一。——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材料三: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谓,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分析比较辛亥革命所提出的民主与新文化运动所提出的民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中所说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基本内涵。【教师设问】既然说要建立新文化,那一定有旧文化,旧文化指的是什么?【展示材料】材料四: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陈独秀《一九一六年》,《青年杂志》第1卷【教师设问】那么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批判呢?【展示材料】:材料五: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狂人日记》鲁迅通过结合鲁迅《狂人日记》中对于封建礼教吃人的描写,引导学生理解使用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进行斗争的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推广白话文有怎样的影响。同时理解文学革命在体裁上是由文言到白话,在素材上是由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展示图片】通过展示社会风尚以及文化观念等各个领域的变化。引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运动。【教师设问】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反封建彻底?引导学生理解和辛亥革命相比新文化运动更深刻、更广泛的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阅读材料,跟随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结合初中阶段学习到的知识,理解新文化运动是完成辛亥革命尚未完成的任务。阅读材料,思考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理解新文化运动所讲的民主和科学的基本内涵。阅读教材第116页,思考旧文化具体指的是什么?理解将批判矛头针对孔子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与封建政治已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因此要维护共和必然要批判以孔子为象征的封建礼教。结合初中所学知识,理解新文化运动为何会选择白话文作为斗争的武器,理解文学革命所包含的两层内涵。通过读图看图,理解新文化运动给当时社会在风俗文化方面带来的巨大影响,进一步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解放。 以《新青年》杂志内容为线索,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史料培养学生关注教材的习惯,同时锻炼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以及历史解释素养。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在这里渗透民主与科学的基本内涵,为之后做铺垫。通过设问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通过以问题来衔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使学生理清其中蕴含的历史逻辑。培养学生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通过引导学生调动新知与旧知,进行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片史料,更好的代入并感受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的培养。
课堂小结 【教师讲授】回顾整节课所学内容,展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四个方面呈现出的新变化以及与这些变化共存的坎坷与倒退。 理解这一历史阶段的特点,回顾整堂课所学习的知识。理解整节课所呈现出的所有变化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变革中徘徊,坎坷中进步” 深化学生对本单元主线的把握与本节课主题的认识。从更加宏观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阶段的历史。涵养家国情怀。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