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文山州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23:3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文山州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等信息
2.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据日本作家丸山清子著《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185处,其中白居易诗达106处之多。这说明(  )
A. 日本民族文化享誉世界 B. 中日两国审美互鉴频繁
C. 中华文化辐射影响东亚 D. 文化交流推动中日邦交
2. (2022·北京朝阳区高一下期末)观察如图,对古代文明的解读合理的是(  )
A. 世界各地基本同步起源 B. 呈现文明多元发展格局
C. 文明区域之间孤立隔绝 D. 均以商品经济发达著称
3.拿破仑以深信不疑的热情坚持把他的《民法典》移植到附庸国去。他认为这个法典是根据正义和人类关系的本质制订的,因此应适用于一切国家,仅需略作修改就行。从西班牙到波兰,从易北河口到墨西拿海峡,所有的附庸国都着手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  )
A. 有利于附庸国法治思想的传播 B. 树立了拿破仑在整个欧洲的权威
C. 引发了被侵略国家的强烈不满 D. 重构了十七世纪欧洲的政治文化
4. 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也是广泛种植。从社会史观方面看,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  )
A. 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B. 使中国社会日益进步,逐步走向近代化
C. 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 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激烈碰撞
5. 646年1月1日,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规定: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效仿唐朝制度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对官吏实行“食封”和“俸禄”。这表明(  )
A. 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B. 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
C. 全面效仿唐朝政治制度 D. 王室积极谋求中日国家对等关系
6. 下表是某大洲15—19世纪居民人种变化的估计数值,通过对表中信息的解读,你认为该大洲最有可能是(  )
A. 亚洲 B. 欧洲 C. 非洲 D. 美洲
7. 神道教起初没有正式的名称,直到公元5至8世纪,佛教经朝鲜传入日本,渐渐在当时的日本扩张开来,为了与“佛法”一词分庭抗礼,于是便创造了“神道”一词来区分日本固有的宗教。据此可知(  )
A. 日本抗拒外来文化 B. 佛教在日本完成了本土化
C. 佛教不受日本人欢迎 D. 日本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捍卫本土文化
8. (2022·德州高二期末)古希腊城邦的公民权一般是由父传子,也就是世袭的;外邦人不允许与公民阶层婚配、拥有自己的土地或参加各种宗教仪式。这表明古希腊城邦(  )
A. 具有排他性 B. 以道德水平作为公民资格条件
C. 是寡头政治 D. 极力维护公民阶层的各种权利
9. 朱熹在一本著作中说:“小未有知,常示以正事,不宜示以欺诳。”这一著作表明(  )
A. 宋朝理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B. 《家礼》是教化乡里范本
C. 朱熹注重幼童的行为规范 D. 理学著作开始带有强制力
10.在中国,人们喜欢用家训的方式传承家风。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唐宋时期家训内容已经出现了理论化的趋势
B. 宋朝家训的“女诫”减少说明封建伦理衰落
C. 宋朝家训增多是受到理学走向世俗化的影响
D. 唐宋家训的数量增多大大促进印刷术的进步
11. 康熙朱批李煦奏折:“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生有,议论大小事。朕无人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奏折制度(  )
①是文书行政的一种方式 ②反映了清朝的腐朽统治 ③提高君主专制行政效率 ④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2. 2005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一论断(  )
A.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 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C. 有助于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D. 践行了“五个认同”的思想原则
13. 《资治通鉴》载: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直恐宰臣异议耳。唐高宗所顾忌的宰臣,通常指的是(  )
A. 政事堂议事的宰相 B. 御史大夫
C. 三省六部的长官 D. 谏臣
14.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这反映出但丁(  )
A. 倡导发展人的个性  B. 要求建立主权民族国家
C. 主张王权高于教权 D. 推动了意大利宗教改革
15. 1949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规定:“凡属被国民党政府所承认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及其所属的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在人民共和国和这些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前,我们一概不予承认,只把他们当作外国侨民待遇。”这一规定(  )
A. 是基于新中国的国情而确定的 B. 旨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
C. 已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 D. 密切了中国与苏联的同盟关系
16. (2022·福建宁德高二期末)宋以前,社会救助以乡村地区的赈灾救荒为重点。宋代,政府下令设置广惠仓,用以救助“在城老幼贫乏不能自存者”,并逐渐形成了城市化官方救助体系。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
A. 自然灾害严重 B. 城市经济繁荣
C. 边疆战事频繁 D. 儒家思想复兴
17. (2022·山东德州高二期末)《独立宣言》写道:“代表权对人民来说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而对暴君来说是可怕的。”其思想原则与1787年宪法中一致的是(  )
A. 人民主权原则 B. 联邦制原则
C. 三权分立原则 D. 两党制原则
18. (2023·广东汕尾高二期末)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制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33年《苏维埃暂行选举法》规定:苏区年满16岁的劳动人民和红军,不分性别、宗教、民族,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本境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办法的变化体现了(  )
A. 国民经济的发展 B. 主要矛盾的变化
C. 民主程序的完善 D. 社会性质的改变
19. 北洋政府时期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这说明北洋政府(  )
A. 推动了旧人事制度的变革 B. 意在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
C. 确立了甄别为主的选官方式 D. 实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20. 从1931年举办的第一届公务员高等考试开始,国民党中央就要求考试院在各类考试中,根据各门考试性质的不同,在考试的不同阶段中加试“党义”(包括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中国国民党重要宣言及决议案)。这一措施旨在(  )
A. 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B. 促进公务员制度的现代化
C. 保证公务员队伍的稳定 D. 提高公务员行政管理效能
21. 2020年,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暖人心房的“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
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 B.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 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 D. 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22.根据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的理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缔造国——美国将会面临一个尴尬的困境,即美元既要满足国际货币的需要,又要保证国际货币的供给。这就要求美国的国际收支必须保持逆差,但国际收支保持逆差又必然导致美元贬值。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美国的霸权地位有利于经济全球化 B.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英国扩张的工具
C. 以欧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具有必然性
23.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福特才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生产量都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这种创新(  )
①降低了生产成本 ②实现了生产自动化 ③推动了企业壮大 ④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4.汉代,丝绸和香料分别从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这反映了当时(  )
A. 中国商人到达过罗马帝国 B. 西方普遍享用中国的丝绸
C. 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 D. 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
25. 从19世纪60年代起数年内西式医院遍布中国各地,“凡是有传教士的足迹,就有西式诊所和医院”。据此可知,西式医院的发展(  )
A.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B. 得益于传教士的推动
C. 受到了开明人士的支持 D. 源于西医自身的优势
26. 某学者指出,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欧洲强行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欧洲从亚洲的背上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到了亚洲的肩膀上。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欧洲资本主义具有强烈的扩张性 B. 亚洲的生产方式领先于欧洲
C. 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多元化 D. 亚洲和欧洲实现了区域分工
27. 食品工业化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改变食物的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方式等。在现代,工业化食品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为我们带来不少便利,如广受欢迎的辣条、方便面就是典型的工业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华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这说明(  )
A. 工业化生产丰富了日常食物种类 B. 工业化食品提高了工业化的水平
C. 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 D. 工业化食品安全问题需引起重视
28. 1791年初,麦康内尔与肯尼迪合伙开办了一家企业,初始资本约为600英镑,两人没有领取每年的利润分红,工资仅用于维持各自家庭最低限度的生活。1795年合伙中止后,麦、肯两人又凑成1 769英镑13先令的初始资本,开始新的创业。5年后,企业的资本就暴增为21 838英镑。由此可见(  )
A. 生产管理制度革新的频率高 B. 工业革命推动垄断组织形成
C. 企业家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D. 工厂制度是创业成功的根源
29. 据统计,在1901年的英国,面包、茶(添加了砂糖和牛奶)、咖啡、马铃薯已成为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食用品。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居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心 B. 经济和民生严重依赖殖民地
C. 民众生活深受世界市场影响 D. 新科技直接改善了民众生活
30. 泉州为我国宋元时期对外交通大港,往来地区包括今天的朝鲜半岛、日本、印度支那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波斯湾沿岸、阿拉伯半岛乃至埃及、东非和地中海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说明,宋元时期(  )
A. 全球航路得以建立 B. 航海技术进步明显
C. 海洋探索不断进行 D. 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在美洲殖民地进行移民。与此同时,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的移民。
16世纪起,白人商人把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奴隶贸易被禁止前,总人数约有1 500万。
1825年,迁入美洲殖民地的欧洲移民占美洲殖民地总人口的比例从1570年的1.25%猛增到39.1%。
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为5 030万,其中约65%的人进入美国,迁入拉美的欧洲移民总数达到1 200万。
——据夏丽仙《国际人口迁移与拉丁美洲》
材料二 1946—1974年,美国共引进包括世界级科学巨匠、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高级人才24万人……在1969—1979年,美国还从发展中国家接收了50多万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特长的移民。
——孙传忠《美国引进人才的举措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移民对近代美洲族群及其文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以后美国的移民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根据地,是人民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面对1941年以后的严峻形势,各根据地军民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改善农民的生活,调动其生产和抗日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富农和地主的利益,联合其共同抗日。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和肥西县成为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的策源地。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中共中央于1980年召开座谈会,形成《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纪要。随着文件精神的贯彻执行,以“双包”著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向前发展,到1982年6月,全国实行这一制度的生产队达到71.9%。——摘编自杨凤城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农村改革的特点,并说明这场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一定会得病。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摘编自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19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年之久,霍乱连续18年侵袭美国。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他机构进行的研究。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合作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1977年,最后一例天花病人被治愈,两年后,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彻底消灭。——摘编自[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人对“传染”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传染病肆虐的原因及人类战胜天花的条件。
1. C 2. B 3. A 4. A 5. B 6. D 7. D 8. A 9. C 10. C 11. A 12. C 13. A 14. B 15. C 16. B 17. A 18. B 19. A 20. A 21. A 22. D 23. D 24. C 25. B 26. A 27. A 28. C 29. C 30. D
31. (1)影响:引起美洲族群的变化,印第安人数量锐减,黑人激增,白人大增,混血人种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印第安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各个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2)特征: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技术移民增加)。
原因: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新兴产业发展,传统行业劳动力需求量减少;技术人才多被美国的高收入和发展机会所吸引。
32. (1)政治意义:加强了党的领导;适当调节了根据地内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调动了社会各阶层的抗战积极性;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2)特点:农民创造;政府主导;逐步推进。
原因:顺应国情民意;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邓小平发挥关键作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农民积极参与。
33. (1)认识:人们发现传染现象较晚;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明显。
影响:迷信使人们长期以来无法科学认识传染现象;一定程度上推动人们采用防疫措施;增强了道德的约束力;推动了早期公益事业的产生。
(2)原因:政府没有及时关注公共卫生事业;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或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城市化程度加深,人口密集。
条件:政府的关注和支持;现代科技的进步;教育的普及;人们卫生观念的加强;世界性卫生协调组织的成立。
答案第2页 总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