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模拟测试卷(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面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剔除(tī) 栅栏(zhà) 炽热(chì) 狼吞虎咽(yān)
B.栖息(qī) 追悼(diào) 纬度(wěi) 含情脉脉(mò)
C.地域(yù) 皎洁(jiǎo) 裸露(luǒ) 黄焖鸡(mèn)
D.目的(dì) 褴褛(lán) 鸣啭(zhuǎn) 苍劲有力(jìng)
2.下面依次填入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听着如此___的音乐,欣赏 着构图如此___、凝聚着作者___构思的画卷,我心中顿生一种___的感觉。
A.美妙 精妙 奇妙 巧妙
B.美妙 精妙 巧妙 奇妙
C.奇妙 精妙 巧妙 美妙
D.精妙 巧妙 美妙 奇妙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猛然想起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然后开始紧张地忙着。
B.我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沙沙的洗衣声,感觉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
C.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害怕地瞅了瞅父亲。
D.在科学史上,通过我们不断探索,有可能发现真理。
4.下列词语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风筝 搅活 明媚 翻箱倒柜
B.草丛 筷子 耐何 身无分文
C.亲戚 覆盖 觉察 心平气和
D.批评 清脆 严竣 司空见惯
5.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项是( )
A.我们做任何事都应把握合适的度,否则过犹不及。
B.追求真理需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C.我们一边欣赏路边的野花,一边聊天,可真是走马观花,十分惬意呢。
D.做学问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行。
6.以下是作家周国平的散文《家》中的句子,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___
①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
②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
③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
④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
⑤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
A.⑤④③①② B.⑤①③④② C.④③⑤①② D.①④③②⑤
二.填空题(共7小题)
7.看拼音,写词语。
小学生活就像一本色彩斑斓的画册:这里有míng mèi 的阳光,这里有老师给予的kuān wèi ,这里还有同学的互相yī wēi ,我们与shū jí 为伴,每一天都过得很有yì yì 。
8.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填序号)
A.阅读
B.阅览
C.翻阅
D.浏览
E.展览
(1)博物馆里 着许多珍贵的古代文物。
(2)他为了写好这本书, 了许多资料。
(3) 课文时,可以先看前面的提示。
(4)他匆匆 了一下桌上的一摞报纸,没有看到他感兴趣的内容。
(5)我们学校的图书馆设有 室。
9.成语填空,并选择恰当成语完成句子。
见 著 声 俱 平 和
然 同 见天 翻 倒
①姐姐 地找了一上午,也没找到那本杂志。
②这是两种 的事物,怎么会区分不开呢?
10.输入拼音“qia”,可以找到的汉字包括如下两个。请借助资料完成练习。
洽:①跟人联系,商量;②和谐;③广博,周遍;④沾湿,浸润恰:①正巧,刚刚;②合适,适当
(1)《说文解字》对其中一个字是这样描述的:“用心也。从心合声。”你认为这个字是
(2)根据两个字的解释,选字填空。
如其分
情投意
(3)在“恰好”一词中“恰”字的意思是 (填序号)
1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买完菜马上就去吗?嗯。
(2)巨大的响声震得地动山摇,前进的道路炸开了。
(3)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
(4)树上嫩芽满枝,小鸟在耳边欢唱。
12.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例: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校园里空无一人, 。(安静的环境)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改成陈述句)
(3)毕业在即,难忘小学生活。李丽同学在知识竞赛中,王慧同学在诵读比赛中 ,张华同学在讲故事比赛中 。(横线上填入“夺得第一”意思的四字词语,不能重复。)
13.按原文填空。
(1)今夜月明人尽望, 。(王建《十五夜望月王建》)
(2) ,近山识鸟音。(《增广贤文》)
(3)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于谦《石灰吟》)
(4) ,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
(5) ,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采薇》)
(6)青, 。(《荀子》)
(7)一儿曰:“ ,及其日中如探汤, ?(《两小儿辩日》)
(8)太阳他有脚啊, , 。(朱自清《匆匆》)
(9)阅读,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如同“ 胜读十年书”。学习中,我用“ ,老大徒伤悲”勉励自己;受到批评时,我用“良药苦口利于病, ,”告诫自己。从《周易》“穷则变, , ”中,我懂得了“穷则思变”的道理:从“树欲静而风不止, ”中,我懂得了行孝要趁早。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4.【语段】
《朱子家训》节录
①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②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③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注释】[庭除]:庭院。[绸缪(chóu móu)]:修补好屋舍的门窗。[毋(wù)]:不要。
(1)文中的“起”和“ ”构成一对反义词,“即起”意思是 。
(2)从句子②中找出一个成语“ ”。根据你的猜测,这个成语是比喻
的意思。
(3)与成语“幸灾乐祸”意思相反的句子是
A.宜未雨而绸缪
B.毋临渴而掘井
C.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D.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4)《朱子家训》被称为中国最经典的家训,其中一些警句至今仍然具有教育意义。如果你要围绕节录的内容演讲,下面观点最不适合的是
A.好习惯,成就好人生
B.拒绝浪费,从我做起
C.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D.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5.课内阅读。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没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我几乎花了一年工夫才完全布置好我那个用栅栏围起来的小小的住所。那些尖桩或者圆桩沉得很。我要使出全力才举得起来。我花了好长的时间才砍下那些木材,并且在林子里加工好,再花上更长的时间把它们运回家。也就是说,我需要花两天时间砍成一根木桩并运回来,在第三天才把它打进地里。我最初用一根很沉的木棒打桩,后来想到了用铁撬棒打。尽管如此,打起桩来还是很费劲,而且非常麻烦。
(1)本文是以第一人称写的长篇小说,作者是 作家丹尼尔 笛福。
(2)请用“____”画出选段的中心句,这句话在选段中的作用是 。
(3)本段中,下列选项没有体现出“我”干什么都困难重重的是
A.需要花两天时间砍成一根本桩并运回来,在第三天才把它打进地里。
B.那些尖桩或者圆桩沉得很,“我”要使出全力才举得起来。
C.打起桩来很费劲,而且非常麻烦。
D.没有任何防御力量或者手段来抗击野人或者野兽的袭击。
(4)从鲁滨逊几乎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完全布置好住所这件事中,你可以看出什么?体现了鲁滨逊什么样的特点?
(5)结合文章内容可知,鲁滨逊流落荒岛后遇到的困难有 、遇到叛乱等。
16.阅读
功夫不负有心人。古今中外,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饱经沧桑,然而他们面对困难迎难而上,锲而不舍,最终取得了成功。
据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趁老师不在,他悄悄溜出门去玩。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儿,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说她在磨针。李白很吃惊,他想: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愤读书,最终成了唐代的大诗人。
无独有偶。西汉的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他非常喜欢读书。可是他家晚上没有油点灯,邻居房里点着灯,所以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用洞里照过来的光看书,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
不光中国有这样的事例,外国同样有通过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是闻名于世的大演说家。他的成功在于他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了对演讲口才的刻苦练习,并做到了多看、多听。为了成为一名律师,他常常徒步30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学他们如何辩论,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倾听那些政治家、演说家声若洪钟、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模仿他们。回家后,林肯对着树林和玉米地反复练习演讲。演讲的成功使林肯终于成为一名雄辩的律师,并最终踏入政界。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过:“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少年只有认真努力,方能有所成就,不论你是在追求自己美好理想的历程中,还是灰心失败或准备放弃的时刻,都要记住一句话:功夫不负有心人。
(1)阅读短文,梳理要点。
1)作者的观点是
2)作者用了下面三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①
②
③
(2)文中画“——”的句子所起的作用是① ,与它起着相同作用的一个词语是:② 。
五.习作(共1小题)
17.记叙文写作。
题目:风景
提示:生活中处处有风景:无论是美丽的自然风景,还是和谐的人文场景;无论来自遥远天际的空间站,或是地球的某一个小角落;可能是一个人辛勤劳动的身影,抑或是孩子纯真甜美的笑容……请以《风景》为题,选取生活中的典型镜头,定格那份你眼中独特的风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 400 字。
分班考模拟测试卷(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解答】A.有误,“狼吞虎咽”的“咽”应读“yàn”,指使嘴里的食物或别的东西通过咽头到食管里去。读“yān”时,指口腔后部主要由肌肉和黏膜构成的管子。分成三部分,上段跟鼻腔相对叫鼻咽,中段跟口腔相对叫口咽,下段在喉的后部叫喉咽。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路。也叫咽头。
B.有误,“追悼”的“悼”应读“dào”,指悼念。
C.正确。
D.有误,“鸣啭”的“啭”应读“zhuàn”,指鸟婉转地叫。
故选:C。
2.【解答】美妙:非常美好,令人喜悦的。
精妙:精致巧妙。
奇妙:奇特巧妙。
巧妙:灵巧高明,超出一般(多指方法或技术)。
结合语境依次应选:美妙、精妙、巧妙、奇妙。
故选:B。
3.【解答】A.正确。
B.有误,搭配不当,应去掉“和沙沙的洗衣声”。
C.有误,“恐惧”“害怕”意思重复,去掉“害怕地”。
D.有误,缺少主语,去掉“通过”。
故选:A。
4.【解答】A.有误,搅和:搅拌。故“活”错误,应为“和”。
B.有误,奈何:表示对人或事没有办法,不能把…怎么样。故“耐”错误,应为“奈”。
C.正确。
D.有误,严峻:严肃,厉害。故“竣”错误,应为“峻”。
故选:C。
5.【解答】A、B、D正确。
C.有误,走马观花: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愉快和得意的心情,现比喻观察事物不深入、不细致。用在此句,与具体语境不符。
故选:C。
6.【解答】按照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先写“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再写“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接着写“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依次为⑤①③④②。
故选:B。
二.填空题(共7小题)
7.【解答】通读句子,结合拼读规则以及句子中的音节,根据拼音可写词语为:míng mèi (明媚)、kuān wèi (宽慰)、yī wēi (依偎)、shū jí(书籍)、yì yì (意义)。
故答案为:
明媚 宽慰 依偎 书籍 意义
8.【解答】A.阅读:指看(书、报、文件等),并领会其内容。
B.阅览:指看(文字、图表等)。
C.翻阅:指翻看书画文件等。
D.浏览:指大略地看。
E.展览:(动)陈列出来供人观看。
(1)根据词义,结合本题语境,应选填词语序号E。
(2)根据词义,结合本题语境,应选填词语序号C。
(3)根据词义,结合本题语境,应选填词语序号A。
(4)根据词义,结合本题语境,应选填词语序号D。
(5)根据词义,结合本题语境,应选填词语序号B。
故答案为:
(1)E;
(2)C;
(3)A;
(4)D;
(5)B。
9.【解答】见微知著 声泪俱下 心平气和
截然不同 重见天日 翻箱倒柜
①翻箱倒柜:翻动箱子,倾倒柜子。形容彻底搜查或寻找。
②截然不同:界限分明,像切断的一样。形容事物之间毫无相同之处。
故答案为:
微知 泪 下 心 气
截 不 重 日 箱 柜
①翻箱倒柜;
②截然不同。
10.【解答】(1)由“从心合声”可以得出这个字为形声字,形旁为“心(忄)”,声旁为“合”。故这个字为“恰”。
(2)“恰如其分”指说话办事十分恰当,正好达到合适的限度。故所填字为“恰”。“情投意洽”谓双方思想感情很融洽。故所填字为“洽”。
(3)恰好:恰巧;正好。故“恰”的含义为“正巧,刚刚”。
故答案为:
(1)恰;
(2)恰 洽;
(3)①。
11.【解答】(1)有问有答,是设问句。
(2)从“振得地动山摇”可知是夸张句。
(3)从“就像鹰的爪子”可知是比喻句。
(4)从“小鸟在耳边欢唱”可知是拟人句。
故答案为:
(1)设问;
(2)夸张;
(3)比喻;
(4)拟人。
12.【解答】(1)例句是夸张句,仿写时注意。
(2)把“哪能离开”改为“不能离开”,句尾用句号。
(3)写出“夺得第一”的意思的词语即可。
故答案为:
(1)安静得仿佛地上掉了一根针都能听得到;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不能离开。
(3)摘得桂冠 喜获金牌。
13.【解答】(1)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望月夜》。
(2)“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靠近水边久了,就会了解鱼儿的习性;靠近山林久了,就会懂得分辨鸟儿的鸣叫。
(3)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
(4)出自宋代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5)出自先秦佚名的《采薇》。
(6)出自先秦《荀子 劝学》。
(7)出自先秦列子的《两小儿辩日》。
(8)出自朱自清的《匆匆》。
(9)“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一句流传广泛的谚语。意思是:听了某人所说的一番话,比十年读的书都还有启发,常用来形容某个人说的话或者给出的观点很有启发意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是: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一头白发的时候学习,悲伤难过也是徒劳。提醒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应浪费时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意思是: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事物发展到极致,到达山穷水尽的地步时,必然会有所变化,变化则能通达,能通达则能恒久。只有发生变化,才能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才能不断的发展。“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树希望静止不摆,风却不停息,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
故答案为:
(1)不知秋思落谁家;
(2)近水知鱼性;
(3)千锤万凿出深山 要留清白在人间;
(4)君看一叶舟;
(5)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6)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日初出沧沧凉凉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8)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9)听君一席话 少壮不努力 忠言逆耳利于行 变则通 通则久 子欲养而亲不待。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4.【解答】(1)考查找反义词。通读《朱子家训》节录,从“黎明即起”与“既昏便息”可知,文中的“起”和“息”构成一对反义词,“即起”意思是即刻开始的意思。
(2)考查找成语。从文中的“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可知,其中有一个成语是“未雨绸缪”。根据我的猜测,这个成语是比喻事先做好防备工作的意思。
(3)考查对成语的理解。“幸灾乐祸”指见到他人遭遇灾难而高兴,以别人的痛苦作为自己快乐的基础。结合给出的选项可知,与其意思相反的句子是: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故选D。
(4)考查信息材料分析。通读《朱子家训》节录,结合给出的选项可知,选项中的观点最不适合的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不符合《朱子家训》节录内容,故选D。
故答案为:
(1)息 即刻开始的意思;
(2)未雨绸缪 事先做好防备工作;
(3)D;
(4)D。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5.【解答】(1)考查作家及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 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
(2)考查找出语段的中心句并说出在文中起的作用。通过阅读与理解语段内容可知,文中的这句话“没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是语段的中心句,语段围绕这句话写了鲁滨逊在建造住所时的困难。这句话在文中起到总起下文的作用。
(3)考查对短内容的理解并从选项中选出正确理解。文中说“我”干什么都困难重重,表现在“需要花两天时间砍成一根木桩并运回来,在第三天才把它打进地里”。还表现在“那些尖桩或者圆桩沉得很,‘我’要使出全力才举得起来”。还表现在“打起桩来很费劲,而且非常麻烦”这些地方。故选项中的A、B、C项都正确。至于D“没有任何防御力量或者手段来抗击野人或者野兽的袭击”的说法与语段无关。故选D。
(4)考查对知识的拓展。从鲁滨逊几乎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完全布置好住所这件事中,我可以看出他在荒岛的生活很艰难。体现了他坚韧顽强、不怕吃苦的特点。
(5)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结合小说内容“我几乎花了一年工夫才完全布置好我那个用栅栏围起来的小小的住所”体现了流落荒岛后“没有住所”的困难。
故答案为:
(1)英国;
(2)没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总起下文;
(3)D;
(4)我可以看出他在荒岛的生活很艰难。体现了他坚韧顽强、不怕吃苦的特点。
(5)没有住所。
16.【解答】(1)1)本题考查主要观点。由句子“都要记住一句话:功夫不负有心人。”可知,主要观点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2)本题考查概括主要事例。①由文章第二自然段可概括为:李白受老婆婆磨针的启发发奋读书的故事。②由文章第三自然段可概括为:匡衡“凿壁借光”勤奋读书的故事。③由文章第四自然段可概括为:林肯刻苦练习,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演讲家、成功的律师的故事。
(2)①考查了句段的作用。“不光中国有这样的事例,外国同样有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事例。”这句话对上文做了一个总结,又对下文的叙述做了一个总括。是过渡段,作用是承上启下。
②考查了词语的理解。“无独有偶”:并非只有一个,还有一个可以和它配对。意思是还有一个,引出下文的叙述。
故答案为:
(1)1)功夫不负有心人。
2)①李白受老婆婆磨针的启发发奋读书的故事。
②由文章第三自然段可概括为:匡衡“凿壁借光”勤奋读书的故事。
③林肯刻苦练习,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演讲家、成功的律师的故事。
(2)①承上启下。
②无独有偶。
五.习作(共1小题)
17.【解答】范文:
风景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这里的水虽没有西湖那般名满天下,这里的山也不如黄山那般闻名遐迩,但是在我眼里却是那般迷人,尤其是奶奶家后院的一片竹林,在我心中是最美的风景。竹林里长满了青翠的竹子,它们长年挺立在那片土地上,好似一位位整装的士兵。郁郁葱葱的竹叶长在竹子那坚硬笔直的躯干上,显得那样精神,那样富有活力。向上望去,一棵棵竹子好似要把那无边无际的天空都遮盖起来,才足以展示自己的“能耐”。
竹林旁的几株野菊花开得正热闹,在秋风中摇动,就像一排仙女在翩翩起舞,让这个秋天看起来更加美丽。
再往远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山也感觉到了秋天,它们的衣裳也是黄颜色的,但也有绿的,那是山上的野草们,它们肯定是玩忘了,不知道秋天已经来了。
啊!秋天,你是多么的美丽,我不禁要赞美你:秋天,华丽,充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