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九年级下册第8课咏月诗三首(课件4份+教学设计4份+习题精选2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九年级下册第8课咏月诗三首(课件4份+教学设计4份+习题精选2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0 19:28:35

文档简介

《咏月诗三首》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诗句。
《月下独酌》
1、写出李白旷达超脱的浪漫情怀,也写出了他的孤独和苦闷的句子是————。
2、描写渐入梦乡的自己且歌且舞与月、影共欢的诗句是— ———。
3、诗人发誓与明月和身影结成知已的句子是:—————。
《月夜》
1、诗中诗人想象自己与妻子有朝一日伉俪重逢、对月抒愁的情形的句子是————。
2、本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思乡思亲之切得句子是—————。
二、请指出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⑴皎如飞镜临丹阙(    )
⑵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⑶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⑷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三、在古代诗文中,月亮有很多别称,你能列举一些出来吗?
参考答案:
一、《月下独酌》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3、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月夜》1、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2、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二、(1)比喻 (2)拟人 (3)对偶 (4)倒装疑问法
三、银钩、玉盘、桂月、广寒宫、素魄等等。
《咏月诗三首》习题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丹阙( ) 孤栖( ) 金樽( ) 徘徊( )
邈远( ) 鄜州( ) 云鬓( ) 虚幌( )
二、诵读李白的《把酒问月》,回答问题。
1.诗人眼中的明月既然“皎如飞镜”,却为什么还要写到“绿烟”?
答:
2.诗人写神话中的嫦娥,并没有想像其美丽,而是问道“孤栖与谁邻”,你从中体会到诗人内心怎样的心绪?
答:
3.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明月?从中又显露出一个怎样的诗人自我?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 三、记忆杜甫《月夜》,回答问题。
1.根据诗句,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人的妻子独自望月的情形。
答:
2.诗中的“独看”与“双照”相对成趣,你能体会到此中的妙处么?请谈谈你的体会。
答:
参考答案:
一、jiǎo què qī zūn zhuó huái miǎo fū bìn huǎng
二、1.诗人写“绿烟”,是为了衬托明月。在朦胧缭绕的“绿烟”之中,明月有别样的神韵,而“绿烟灭尽”,则令明月的清辉更为皎洁,仿佛陡然焕发熠熠神采一般。
2.诗人问嫦娥“孤栖与谁邻”,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孤高寂寞。
3.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飘逸的诗人自我。 空格要删除“人攀明月不可得”写出月之崇高,“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出月之美好多情,“皎如飞镜临丹阙, 同上绿烟灭尽清辉发。”写出月之皎洁美丽,“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写出月之孤高神秘,“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写出月之永恒。“唯愿当歌对酒时, 同上月光长照金樽里。”则流露出诗人对月的情谊,月是诗人的知己,又正是一面照鉴诗人内心的明镜。)
三、1.月儿,静默在鄜州的夜空。妻子独自一人倚靠栏杆,久久出神地望着它。初秋的薄雾,不经意间润湿了她如云的髻鬟,而她的心里,只惦记着安危未卜的夫君,洁白的手臂在清辉中渐渐冰凉,一颗晶莹的泪珠,从如玉的脸颊悄然滑落……
2.“独看”、“双照”整段双引号是英文格式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作家作品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
咏月名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中秋月》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 ——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
月亮的别称
因初月如钩,月亮又称:银钩、玉钩。因弦月如弓,月亮又称:玉弓、弓月。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月亮又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月亮又称:玉兔、金蟾、银蟾、蟾宫。传说月中有桂树,月亮又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月亮故称:广寒宫、清虚宫。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叫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因嫦娥奔月的故事,又称月亮为嫦娥。因为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又称月亮为婵娟。此外,月亮还有弯镰、银镰、素魄、凝霜、冰镜、明镜、冰轮、夜光、素娥等等许多别称。
《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对照注释大致读懂课文,做到重点词句翻译准确,句意清晰,语序合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月的意象内涵。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课题导入,咏月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把酒问月》
①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今安徽境内,享年61岁。
②字词积累:
宵:夜。
宁知:怎知
③诗中的“飞镜”、“绿烟”、“白兔”、“嫦娥”等意象,渲染出一种怎样的诗歌意境,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把酒问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满腹思绪表现得非常形象动人。
2、《月下独酌》
①字词积累:
将:与
交欢:交流、欢乐
云汉:本指银河,这里指仙境。
②理解重点诗句: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③诗词赏析:诗人饮酒的环境如何?诗人的情感如何?他是如何表达这种悲凉寂寞的感情的?
参考答案:“花间”“月下”,“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独酌”、“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
第二课时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二、重点诗句赏析
1、“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明明是作者思乡心切,为什么却要说闺中只独看?
2、“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句中的“怜”和“忆”字用的好,好在哪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自古以来,以月为意象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作品非常多,请分析杜甫诗作的艺术特点。
三、全文赏析
本诗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
他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是全诗诗眼。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四、课后任务
1、背诵《咏月诗三首》
2、以月为话题,写一段描述性文字,不少于200字。
《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2.通过学习,体会月与人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每首诗的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情感。
难点:月与人的文化联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世沧桑,一千多年前的明月依然映照着我们。在诗人的笔下,月亮是孤高的,似无情却有情;月亮是诗意的,温柔多情,恰似知己;月亮也是感伤的,月圆人不圆。让我们走进李白、杜甫的世界,叩问月亮,倾听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李白的两首咏月诗:《把酒问月》《月下独酌》。
(主板书:把酒问月 月下独酌 李白)
二、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1.正音
〔散行板书〕阙 樽 酌 徘徊 邈
2.读准节奏:七言古诗多为二二三,五言古诗多为二三。
(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并跟读,读准字音节奏。)
三、二读:读懂内容。
1.学生讨论两首李白咏月诗表达的不同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2.教师具体分析两首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把酒问月》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捭阖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月下独酌》中,诗人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开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板书〕把酒问月:咏月抒怀:酒——月——酒 思考宇宙人生
月下独酌:对月抒怀:月 人 影 孤独中的向往
四、三读:读出情感。
引导学生再次诵读这两首诗,整体感知诗的文字之美,体会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两首咏月诗,直至背诵。
2.预习杜甫的《月夜》,体会其中的情感。
3.思考月与人的联系。
第二课时
一、读《月夜》,初步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主板书:月夜 杜甫)
1.正音
〔散行板书〕鄜 鬟 幌
2.学生讨论本诗的主要内容。
3.教师明确:望月思亲。(板书)
二、背景介绍及具体内容分析。
1.学生朗读《月夜》一诗,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其与其他怀人诗的不同。
2.教师介绍并分析。
望月怀远。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这首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标独秀,是由于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抒写章法。在这里,老杜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首联二句,绝不说自己望月而忆妻,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
三、重读三首咏月诗,感受其中月与人的密切联系。
1.学生讨论月色之美与人的密切联系,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2.教师明确: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诗中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接着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又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其实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人是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月下独酌》这首五言古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李白此诗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诗中诗人倍感孤独,邀月与影,相伴相行。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月夜》中诗人想像其妻独自久久望月思念亲人的场景,感情真挚缠绵,令人为之断肠。诗中对前文的承接照应十分细密周到,表现出诗人情感之深婉沉绵,如“双”承“独”,“照”承“月”,“泪痕干”反衬双方各自“独看”时的泪流不止,这些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憎恨乱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三首诗。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三、四题。
《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二、导入:
同学们,月亮是我们中国诗歌的经典意象。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著名的咏月诗词。
三、学习《把酒问月》
(一)解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
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诵读,说说诗歌描绘的情景。
1.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
2.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3.教师补充。
(四)探究学习
1.你欣赏诗中的哪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
(五)当堂背诵
四、学习《月下独酌》
(一)简介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原因。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朗读带。
2.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三)疏通课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四)品读课文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这样的思想情感?
(五)探究学习
1.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谈谈你的理解
2.词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试着找出来。
(六)当堂背诵。
五.学习《月夜》
(一)作者简介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
1.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中诗人的情景。
2.“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内心感情?
(四)探究学习
1.说说诗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觉得诗人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对你以后的写作有什么借鉴意义吗?
六、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咏叹明月,赋予它一定的内涵,你能再吟诵几句吗?
2.就你的理解,作者往往赋予月亮怎样的寓意呢?
(小组间吟诵并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七、学生总结
1.一学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八、布置作业
1.背诵《月下独酌》、《月夜》。
2.四人小组,以“中秋之月”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3.写作练习:根据下文开头,驱遣想像,续写一段话: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
介绍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余光中的《忆李白》更是“酒入豪肠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学习生字词
丹阙 孤栖 金樽 徘徊
邈远 鄜州 云鬓 虚幌
三、课文评读
1.诗人眼中的明月既然“皎如飞镜”,却为什么还要写到“绿烟”?
明确:诗人写“绿烟”,是为了衬托明月。在朦胧缭绕的“绿烟”之中,明月有别样的神韵,而“绿烟灭尽”,则令明月的清辉更为皎洁,仿佛陡然焕发熠熠神采一般。
2.诗人写神话中的嫦娥,并没有想像其美丽,而是问道“孤栖与谁邻”,你从中体会到诗人内心怎样的心绪?
明确:诗人问嫦娥“孤栖与谁邻”,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孤高寂寞。
3.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明月?从中又显露出一个怎样的诗人自我?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明确: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明月的形象,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飘逸的诗人自我。 “人攀明月不可得”写出月之崇高,“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出月之美好多情,“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写出月之皎洁美丽,“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写出月之孤高神秘,“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写出月之永恒。“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则流露出诗人对月的情谊,月是诗人的知己,又正是一面照鉴诗人内心的明镜。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月亮是人们最喜欢的天体。万种风情、千姿百态的咏月诗都由此而生,历久不衰。咏月诗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是一块引人注目的亮色,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在以往的悠悠岁月里,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月圆这一自然景观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不尽遐思,他们把明月当作传情达意的物象,逐月抒怀,千种思绪,万般情怀自然涌上心头,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咏月诗《月夜》。
背景介绍: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中。这年5月,杜甫携家避难鄜州,8月只身前去投奔刚在灵武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送于长安,杜甫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遇李白,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任左拾遗。被贬后投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冬死于岳州舟中。有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其诗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提供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与李白合称“李杜”。
二、品读诗文
问题:这首诗体现了诗人 的何种情怀?
理解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问:首联到底写谁思念谁?(抓住“鄜州”、“闺中”)
引导:明明是杜甫写的诗,应该是“今夜长安月,思念鄜州妻”才对啊。怎么反而写妻子思自己呢?
明确:不说自己思家,却说家中妻子思念自己,更见思家心切。
问: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明确:借人映己
妻子明明有儿女在身边,怎么说是“独看”呢?
我们来看颔联,就可理解: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因为儿女还小,他们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得父亲,也不理解母亲对父亲的思念,所以,妻子只能“独看”。这里用小儿女的不解忆衬托妻子的“独”。
理解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为什么会“湿”,为什么会“寒”?
妻子一个人久久望着月,她的如云鬟发大概也被夜里的露水沾湿了吧?在皎洁的月光下,她白玉般的手臂,或许也感到寒意了吧。明确:突出了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痴,不知不觉就已经夜深了,其实是烘托出自己对妻子家人的思念之切。
理解尾联:何时倚虚 幌,双照泪痕干。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盼?
诗人想到妻对他的关注之切,于是他自然而然地在尾联中表达了他个人的愿望:将来在什么时候, 战乱平息以后,夫妇二人能共倚薄幔,同庆团圆,共诉离情,让月光照干她俩脸上的泪痕,那该是何等的欢乐啊!
小结:古代诗话有“诗眼”的说法,认为“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今人认为“诗眼”就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请指出这首诗的诗眼来?
三、背诵诗文,探究特点
同桌讨论,本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正解:1、炼字精准
2、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
3、表现手法独特。采用“借人映己”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感情曲折而深刻,含蓄而有味。
四、总结
《月夜》是杜甫的言情之作。诗人抒写的是望月思家的离愁别恨。情怀万种,最能触动人的是人之至情,秋夜望月,思家生感,是这首诗的主题。我们试把诗人陷身贼中的同期作品结合起来考察,便不难看出,这首诗正好代表杜诗风格的一个侧面,沉郁的情调所含蓄的感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愁人思妇之作,更是流离兵革中的苦痛:这就是诗中提到的“忆”。望月生“忆”,是诗人忆及家人之情,也是合乎情理的想象。由“今夜”的“独看”,设问“何时”能“双照”,“双照”而带上“泪痕”,来日必将共忆同诉的也就必然是彼此经历过的国难和家愁了。《月夜》的感情倾向,竟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这么脉脉相通!感情常常显示出作家的思想深度,即便是这么一首抒写一己之情的诗,也饱和着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息,由 个人的遭遇和不幸透露了那个战乱的现实,因而,《月夜》不失为杜甫诗中独具特色的佳作。
课件25张PPT。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凝知晓向云间没。把酒问月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月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丹阙:红色的宫阙.注解:绿烟:遮蔽月光的云影.白兔捣药:古代神话说月中有玉兔捣药. 嫦娥:古代神话说,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后 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的不死药,飞升奔月.当歌对酒时:在听歌饮酒的时候.当,对,意思相同.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句.
月下独酌
李 白
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作者那时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李白大加排挤和诋毁。唐玄宗只是让李白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作者感到孤独、愤懑,以酒销愁,写下了本文。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词语解释】 独酌:一个人饮酒。 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既:且。 不解:不懂。 徒:空。 将:和。 及春:趁着青春年华。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交欢:一起欢乐。 无情:忘却世情。 相期:相约。 邈:遥远。 云汉:银河。
句句对译: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句句对译: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我们对“月”这一传统意象已有一定了解,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并结合这首诗,说说本诗中“月”这一意象的含义。 “月”的传统意象包含着“冷清寂寥”“离情别恨”“征途羁旅”“思念家乡”“渴盼团圆”等意。此诗中“月”的意象应有“冷清寂寥”和“品质高洁”的含义。 诗人饮酒的环境如何?诗人的情感可用哪个字表达?赏析这种写悲凉寂寞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花间”“月下”,“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独酌”. “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 赏析“邀”字。 “邀”字,主动者为诗人,因自己坚持高洁的品质,得罪了权贵,早已无人往来了。在这良辰美景之中,诗人难以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环顾左右,只有一轮孤月相伴,只有一轮明月可邀,凄寂之情溢于言表。但明月也是高洁的意象,因而也寄寓着作者高洁的品质在其中。 所以“邀”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 诗人邀月与影为友共饮美酒佳酿,共享美景良辰,但仍无法排解心中愁苦,从哪些字词可见? “不解”“徒随”“暂伴”表明了虽以物为友,但物何以为友,以物为友是无奈之举,更写出了作者的孤独。 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同交欢”的场面的表达作用? “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乱”,诗人月下独舞,以闹写静,反衬出诗人的孤寂。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此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永结”与“相期”表明了作者在无边寂寥的天地中,宁愿永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
艺术技巧:
总之,这首诗以乐写愁,以闹写寂,以物为友,
以群写独,起伏自然的构思和反衬手法结合在一起,
成就了这篇佳作。 月夜月 夜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杜诗风格:沉郁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
文学史上一般指杜甫的风格特征。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於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动读者的所在。就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而言,其感情的强烈是第一位的。他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背景材料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作《月夜》。 明确:“双照”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在不知“何时”的未来。“双照”泪痕才干,表达诗人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独看”泪痕不干也就包含其中了。 “独看”是现实,“双照”是希望。
“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渴望和平的生活,包含战乱之中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一联的关键词是什么?
和诗歌中那一个词对应?“独看”和“双照”是这首诗的诗眼,是最能体现主旨
的关键词。 小结
此诗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贯通全诗,采用借景抒情、暗示手法望月怀人,通过写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谢 谢!课件22张PPT。咏月诗三首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这堂课我们就李来学习诗仙的两首酒与月的经典作品《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诗文理解把酒问月——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酒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影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来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酒一问之。 前两句以倒装句式统摄全篇,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这种困惑,极有气势。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影却与人相随。三四句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两句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来尽清辉发。“皎如”两句极写月色之美。浓重的云雾渐渐消散,月亮皎洁得有若悬挂在天际的明镜,散射出清澄的光辉,照临着朱红色的宫门。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但见”二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异,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嫦娥”两句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杵,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今人”两句,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今人不见古时月”,实际是在说“今人不见古时人”;“今月曾经照古人”意味着“古月依然照今人”。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
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人是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 月下独酌
背景 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作者那时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李白大加排挤和诋毁。唐玄宗只是让李白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作者感到孤独、愤懑,以酒销愁,写下了本文。 题解: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 读诗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
[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花丛美酒独自一人,
场面冷清。 忽发奇想邀月共酌,
场面热闹。 月远影随内心仍然,
孤独寂寞。 悟诗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暂时将就情绪激昂,
及时行乐。既歌且舞莫名凄凉
与寂寞。醒欢醉散忘却烦恼,
自得其乐。真诚相约点尽孤寂,
书穷悲凉。 悟诗 1、“月”的传统意象包含着“冷清寂寥”“离情别恨”“征途羁旅”“思念家乡”“渴盼团圆”等意。在这首诗中“月”的意象含义应该是什么? 明确:应有“冷清寂寥”和“品质高洁”的含义。 赏诗 2、在“花前月下”的良辰美景中,诗人却“独酌”。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 明确:“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 月夜杜甫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青少年时期,怀有远大理想,但他仕途不得志,一生贫困潦倒,饱经忧环。曾经在长安困顿十年,安史之乱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是我国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
他的诗歌多是体现忧国忧民,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有反映,故称“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作品风格沉郁顿挫。
杜甫(712---770)月 夜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诗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闺中的妻子。
这种手法叫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属于曲笔的一种。
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
是“湿”和“寒”。一“湿”一“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忆夫之深。“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妻之深的痛苦现实。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谢谢合作!课件19张PPT。走进李白
解读《把酒问月》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学术著作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个人魅力诗文理解把酒问月——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酒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影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来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青天有月来几时? 一、结合前四句说说诗人的情感变化与意向之间的关系。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二、分析诗句中今人今月与古人古月的联系与区别。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良辰独酌邀月与影不解徒随暂伴行乐醉后分散永结相期整体把握月下独酌 [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译诗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译诗 “邀”字,主动者为诗人,因自己坚持高洁的品质,得罪了权贵,早已无人往来了。在这良辰美景之中,诗人难以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环顾左右,只有一轮孤月相伴,只有一轮明月可邀,凄寂之情溢于言表。但明月也是高洁的意象,因而也寄寓着作者高洁的品质在其中。 所以“邀”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 都说“举杯邀明月”一句中的“邀”字传神地表达出诗人此时的心境。说说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赏诗杜甫(711-770) 杜甫,字[子美 ],唐代著名诗人。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曾做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后人称之为“ 诗圣 ”,他写的诗被人誉为“ 诗史 ”。
杜甫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 知人论世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作《月夜》。 妙语绘诗: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而你在鄜州却只能一人独看。
我遥想那些可爱幼小的儿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的心情!
夜深露重,你乌云般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曾受寒?
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一是说儿女年幼不知道想念在长安的父亲;
二是说儿女年幼不理解母亲看月思念父亲的心事 。“未解忆长安”有两层意思:诗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独看——双照
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主旨回顾:望月怀远的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王建《十五望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课件18张PPT。把酒问月咏月诗三首月夜独酌月夜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余光中的《忆李白》更是“酒入豪肠 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 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 就是半个盛唐。”把酒问月 月下独酌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离家别》)。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丹阙( ) 孤栖( ) 金樽( ) 徘徊( )
邈远( ) 鄜州( ) 云鬓( ) 虚幌( )
二、诵读李白的《把酒问月》,回答问题。
1.诗人眼中的明月既然“皎如飞镜”,却为什么还要写到“绿烟”?

诗人写“绿烟”,是为了衬托明月。在朦胧缭绕的“绿烟”之中,明月有别样的神韵,而“绿烟灭尽”,则令明月的清辉更为皎洁,仿佛陡然焕发熠熠神采一般。2.诗人写神话中的嫦娥,并没有想像其美丽,而是问道“孤栖与谁邻”,你从中体会到诗人内心怎样的心绪? 诗人问嫦娥“孤栖与谁邻”,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孤高寂寞。3.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明月?从中又显露出一个怎样的诗人自我?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明月的形象,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飘逸的诗人自我。 “人攀明月不可得”写出月之崇高,“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出月之美好多情,“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写出月之皎洁美丽,“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写出月之孤高神秘,“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写出月之永恒。“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则流露出诗人对月的情谊,月是诗人的知己,又正是一面照鉴诗人内心的明镜。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中。这年5月,杜甫携家避难鄜州,8月只身前去投奔刚在灵武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送于长安,杜甫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三、《月夜》解说
1.根据诗句,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人的妻子独自望月的情形。 答:月儿,静默在鄜州的夜空。妻子独自一人倚靠栏杆,久久出神地望着它。初秋的薄雾,不经意间润湿了她如云的髻鬟,而她的心里,只惦记着安危未卜的夫君,洁白的手臂在清辉中渐渐冰凉,一颗晶莹的泪珠,从如玉的脸颊悄然滑落……
“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2.诗中的“独看”与“双照”相对成趣,你能体会到此中的妙处么?请谈谈你的体会。 赏析 这首诗以《月夜》为题,抒写夫妻怀念的至情,反映了乱离时代的相思之苦。全诗语浅情深,曲折含蓄,章法紧密,而不失流畅清丽,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
相思的情感是抽象的,因而多缘景物而发,或睹物思人,或触景生情。望月怀人,自古皆然,但以此法写相思,用多了往往有失僵滞。一代诗圣,落笔见奇,因情造象,不写自己望月怀妻,而将相思之情幻化为生动具体的生活图景,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子的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中国--明月之乡 重情重义重伦理的中国人,与月难舍难分,“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脉朴素无华、隐逸高蹈、诗意绵绵的月文化,它是一种表达个体生命体验的文化,是与老百姓的情感方式密不可分的民间文化。有月相伴,就有精神的自由飞升,就有诗兴,就是一种诗意的栖居。惟有闲心能见月, 惟有诗心能赏月,惟有痴心能醉月。 明月载人情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无论是人间还是天上,世间只有情难诉,而最富有诗意的男女爱情却总是要向那一轮圆月诉说,月亮成了爱情的证明——“月亮代表我的心”。自古以来,月亮、爱情和诗就这样难解难分。 明月寄离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提示性诗文默写:1.李白在《把酒问月》中感慨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的诗句是:
“ ,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从“ , ,”脱胎而来。
描写月的皎洁美丽的诗句是“ , 。”2.李白在《月下独酌》中描写渐入醉乡的自己且歌且舞,与月、影共欢的诗句是:
“ , 。”
写出李白旷达超脱的浪漫情怀,也写出了他的孤独和苦闷的句子是-----------------。
作者发誓与明月和身影结成知己的句子是--------------。
“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写出一个借“酒”抒发情感的古诗词句子 。
  3.杜甫在《月夜》想像自己与妻子有朝一日伉俪重逢,对月抒愁的情形的诗句是:“ , 。最能表现诗人思乡思亲之切的句子是--------------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