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年级下册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件4份+教学设计4份+习题精选2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九年级下册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件4份+教学设计4份+习题精选2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0 19:55:32

文档简介

《我用残损的手掌》习题
1、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诗人运用不同寓意的意象来传达内心中的爱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你以哪些不同的意象中体味到这种变化的?
3、“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一句中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4、理解下列诗句。
(1)“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起修饰作用的相关词语,看看哪些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哪些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6、分别说明诗中运用暗示、烘托、对照手法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
7、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变式: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象,贯穿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8、诗人是怎样将解放区和沦陷区对比着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运”在手掌换成“用”行不行?
10、“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是两个一向被人称道的句子,为什么?变式: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有什么作用?“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选用得恰如其分,你认为好在哪里?
11、朗读诗歌,看看在押韵方式上有什么“与众不同”?
《我用残损的手掌》习题
1、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B.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D.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2、《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点明题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是:
3、理解下面诗句的含义。
(1)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2)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4、找出诗中押韵的字,简要归纳本诗押韵的特点。
5、阅读下面的节选诗句,回答问题。(从“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1)诗中写自己的家乡,写了家乡春天的哪些景象?是怎样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诗人如同身临其境的?
(2)哪几句诗写的是解放区的景象?作者在选取形象和选用词语上有什么特点?
(3)诗人是怎样将解放区和沦陷区对比着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诗人往往把自己抽象的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其具有可感性。请借鉴这种写法,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一种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读
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1938年他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次年,他被日军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得了严重的哮喘病。但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他所处的“物理场”受到限制,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的“心理场”却变得广阔了。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飞到了志士流血的战场。正是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之情,使他眼前浮现了一幅中国地图的意象,这幅地图又成为他投射主观情思的对应物:地图是祖国母亲的象征,“残损的手掌”则是身陷囹圄的诗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的写照。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的开头两行起着统摄全诗的作用。可以想见,在阴暗潮湿的土牢中是不可能有什么地图的,因此“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就只能是在心理场中展开的超现实的想象。戴望舒留法期间,曾去西班牙旅行。受西班牙诗人洛尔迦、阿莱桑德雷以及法国诗人艾吕雅影响很深。这几位诗人用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写出了抨击法西斯的不朽诗篇,给戴望舒以深刻启示。“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大地”这一中心意象的确立,便是戴望舒用超现实主义手法表达民族的愿望与情绪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接着诗人又安排了两个部分来展示这“摸索”的具体内容。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一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这两部分并列在一起,恰构成横向对照。诗人使用两套笔墨,渲染出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诗人对敌人恨之切,对祖国爱之深,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了。
对这两部分土地的“摸索”,完全是在幻觉中展开的。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幻觉尽管不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但并非与外界信息无关,而是以往的知觉经验、以前输入的信息在特定条件下的复现和组合。像戴望舒所产生的对自己的家乡湖水的幻觉:“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实际上正是他早年在家乡的生活经验的一种复现。超现实的手法与现实的内容就这样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了。
由于是“用残损的手掌”去“摸索”,所以戴望舒笔下的幻觉表象中,触觉表象占据了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触觉与味觉、嗅觉一道是被有些学者视为“低等感觉”的。黑格尔甚至断言:“艺术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视听两个认识感觉,至于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完全与艺术欣赏无关。”(《美学》第1卷)不过黑格尔的论断是站不住脚的。触觉尽管在提供的信息量上不及视觉与听觉,但它同样是人认识外部世界的门户,在特定条件下甚至有视觉与听觉所不能取代的价值。由于触觉只有人的皮肤与外部物体直接接触才能获得,因此它有时确乎要比隔着一段距离的“视”和“听”其感受要真切得多。就戴望舒涉及的触觉表象而言,“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看了这些描写,读者完全可以唤起自己相关的生活经验,其感受的贴近与亲切程度,确乎要比遥遥地望一望、听一听,要高出不少。
我们指出触觉表象在戴望舒的幻觉世界中的突出位置,当然不是说这个幻觉世界是清一色的触觉世界。实际上诗人在“摸索”这一动作中容纳了复杂的感觉经验,既有触觉的,又有视觉的(“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嗅觉的(“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味觉的(“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这各种感觉经验的综合与联通,使诗人的幻觉世界立体地、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读者也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深沉的爱国之思与切肤的沦亡之痛。
《我用残损的手掌》—爱国名言积累
爱国名言集萃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5、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梁启超
6、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秋瑾
7、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
8、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苏洵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戴望舒是我国三十年代有较大影响的、艺术个性十分鲜明的诗人,他的诗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很大,早期作品以细腻地表现个人寂寞与感伤情绪见长,他的成名之作《雨巷》就是这类内容上颓伤、境界和格调都不高的抒情诗。但是,语言的音乐美,替新诗的音节开创一个新纪元,受到当时《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的奖掖,戴望舒也因此而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抗日战争爆发,戴望舒在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在爱国热忱的鼓舞下,他编发了许多歌颂抗日的诗歌,同时也翻译了《西班牙抗战谣曲》,以唤起民众,日军占领香港后,戴望舒被捕入狱。在阴暗潮湿的土牢中,倍受折磨,得了严重的哮喘病,但他却举起诗笔,写了《狱中题壁》等诗篇。《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样写于狱中,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他的诗的基调,从缠绵趋向昂扬,从朦胧走向明朗。
全诗以“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领起,展开丰富的想象,心中充满对黑暗的忧愤和对光明的追求向往。在烟云、炮火、灰烬和泥血之中,诗人触摸着家乡的湖堤、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的海水……感到的却是寒冷,荒芜和寂寞,诗的后半部,诗人笔锋陡转,向着那“辽远的一角”,抒发了对延安革命根据地的热爱之情。那里充满了温暖、光明和蓬勃的生机,那里是“爱和一切期望”之所在,是“永恒的中国”之所在。
这首诗格调高昂,感情炽热,一气呵成。诗中荡涤了颓丧缠绵的情绪,在沉痛中迸发出热烈的赞颂、乐观的憧憬,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狱中题壁
戴望舒
如果我死在这里,
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
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
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
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赏析
《狱中题壁》一诗写作于1942 年4 月24 日。是诗人在日本侵华、全民抗战的“灾难的日子”,在自己身陷狱中,面临酷刑和死亡时的自白。与前期诗作的灰颓、低沉相比,面对死亡,诗人大彻大悟了生命的真义,为自由和光明,他宁愿赴死,而“他的灵魂”将“高高飘扬”。
这是一首现实主义诗歌,诗义一目了然。诗的第一节,诗人假设自己会死于监狱之中,却劝告朋友们:“不要悲伤”,伤感的情绪中仍然有盼望:“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到了第二节,诗人的情绪转为激愤——对于日本侵略者的深深仇恨。而第三节中,当“你们回来”,高唱着凯歌,在欢庆胜利的呼声中,牺牲者的灵魂将会高高扬起。第四节继续着第三节的感人至深的盼望,表达了一个躯体被囚禁却热爱阳光与自由的灵魂的梦想:“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题壁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望舒的《狱中题壁》明确以“朋友”为阅读者,隐秘地传达出了双重含义: 一是写给朋友的诗竟需要题壁,表明了身陷黑暗潮湿的囚狱中的失去自由的状况,二是同时也表明了诗人为了民族大义,慷慨赴死的决心和对胜利终会到来的信心。《狱中题壁》一诗的情绪由伤感流向激愤再流向悲壮,真切地传达出诗人面临死亡时的心情,并以一个个体的境遇与心情映射了整个中华民族誓死抗战的精神!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的1927年夏天。《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3、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4、体会诗歌感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5、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情境,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课前熟读,收集资料,课堂上赏析、朗读。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学习仿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感情,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都处在十四五岁的花季年龄,这个年龄是诗的年龄,一段回忆、一种感动、一丝忧伤、一份甜蜜都是一首动人的小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好诗,诗的名字叫《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戴望舒。(板书课题)
二、读品悟。
1、师配乐诵读。
明确读诗要求: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诗中的物象。
2、介绍社会背景、作者。
播放1942年抗日战争视频。
3、学生自由朗读,品悟诗句内容。
思考:
①你怎样理解“残损的手掌”?诗人在想象中用残损的手掌做了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更深刻地理解诗句所包含的感情,并作朗读指导。
②诗人“摸索”到了什么?
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这广大的土地就是我们的祖国。
摸索着被蹂躏、被践踏的沦陷区,诗人饱含痛惜之情,引导学生诗出这种低沉和痛苦。
生齐读1-16行。
③诗人“轻抚”的“那辽远的一角”指的是哪里?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的解放区,寄托了作者的爱与希望。
朗读指导:诗的后半部分,感情发生了变化,朗读时也要读出这种变化?
由低沉痛苦到高亢激昂。生齐读17-26行。
三、拓展延伸:欣赏戴望舒的《寻梦者》。
四、课堂小结。
正是因为诗人拥有一颗爱国、追寻、坚强、乐观的心,诗中才会涌动着切肤的沦亡之痛和对解放区必胜的希望。正是这种力量,让他一生都在追寻。如果我们衰老的时候,能有一个开出了花的梦,有一个开出了娇妍的花的梦,那我们的人生一定会是最幸福的、最无憾的了。
五、作业布置。
搜集戴望舒的其他作品,如《雨巷》、《我的记忆》、《烦忧》等。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3、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4、体会诗歌感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5、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情境,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课前熟读,收集资料,课堂上赏析、朗读。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学习仿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感情,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研读诗歌,品味语言。
2、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屈辱我们可以宽容,但绝不可忘却。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个高贵而倔强的灵魂,(屏显作者图片)去听听这个柔弱的中国文人,虽身陷囹圄却又曾怎样激情满怀地歌唱——(板书标题、作者)
二、吟诵
1、在音乐声中范读。
请先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2、学生自由吟诵两遍。
你们认为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就试着学一学,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后激情朗读两遍;读后请你们告诉我你们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或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教师的教学行为及语言设计。
(1)“那辽远的一角”“那上面”和三个“那里”指什么地方?
明确:指的是没有被侵略军蹂躏的解放区。
(2)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
穿插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惨烈的,这使他出狱后仍无法摆脱这场噩梦,两年之后,他在写《等待(二)》一诗时,还记忆犹新地写下了这样叫人刻骨铭心的句子:
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
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
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
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
从口鼻一起喝水,然后给踩肚子,
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
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
——《等待(二)》
有人说朗读这首诗,你叹不出声,只有深沉的悲和热,在腹腔里沸腾。
这不愧是戴望舒诗歌中最明亮最健康的歌唱。
有人说,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戴望舒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在诗坛以现代象征派的面孔出现,可在他生命的终端却写出了这样浸透了血泪的现实篇章。
(3)板书:恨—爱 悲—怜 愁苦—希望
三、对话
我们仅仅读了两遍,就产生了如此丰富的感受,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宝贵的感受到诗歌中去,看看到底是哪些诗句带给我们如此强烈的感受,然后紧紧地抓住它,轻轻读一读,细细品一品,相信我们的感受会更深切,更强烈!
1、学习1-2行。
(1)有两行总领全诗,是哪两行,为什么?
(2)诗人的手掌是如何摸索的?
(板书:摸索 屏显:摸索 这一角 那一角 家乡 长白山 黄河 江南 岭南 南海)
2、学习第3-14行。
(1)看看下面的诗句漏掉了什么?读一读,然后想一想,哪一处不能漏掉?(屏显)
这一角变成灰烬,
那一角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2)屏显正确句子,引导学生分析 “已、只、该”的作用。然后让学生读一读,并把各种理解读出来!
(3)诗中的“湖”指的就是杭州西湖,戴望舒小时候家就在西湖的附近,在他的记忆里,西湖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而他尤其不能忘的是最好的季节里的西湖。不要说是多情的诗人,谁又能摆脱对家乡的牵挂呢?更何况家乡就是胜似天堂的杭州!如此仙境一般美丽的家乡,我们现在该如何呢?(指导学生读)
3、学习15-26行。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板书:掠过)诗人的内心充溢着切肤的沦亡之痛。但是诗人的情感又不是直接明白地说出来,而是寄托在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上,这就是诗歌“用形象说话”的特点。诗人自己也说:“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动机在表现自己跟隐藏自己之间。” 在那个以狂暴的吼叫代替艺术的凝想的年代里,这首诗显得难能可贵。但是我相信令同学们心动的肯定不止这些。(由学生回答)
4、学习第21行。
“运”换成“用”行不行?读一读!
5、学习第19、22行。
“轻抚”和“贴”是怎样的动作?读一读!(板书:轻抚)
6、学习第20行。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是两个一向被人称道的句子,为什么?
明确:诗人把自己和解放区的关系比作了恋人和母子关系,它唤起了人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学情预估:学生缺乏体验:一个还未曾体验,一个早已忘却,可能读不好,析不透。)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感情来齐读15—26行!
(2)“太阳”“春”两个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7、小结。
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解放区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但是在侵略者黑暗潮湿的地牢里,却响彻着如此健康明亮的歌唱!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民族精神呀!请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把第17—26行背下来!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3、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4、体会诗歌感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5、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情境,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课前熟读,收集资料,课堂上赏析、朗读。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学习仿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感情,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感同深受地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同学们,提到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书写着温婉惆怅诗句的“雨巷诗人”。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戴望舒也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衷心关注和真诚的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怎么样?我们都知道现在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年代,我们非常的幸运,但是在几十年前,在抗日战争的时候,那是的中国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受尽凌辱,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现在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假设现在回到抗日战争年代,你被敌人逮捕了,被关在暗无天日的监狱里,在监狱里你会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学生自由作答)
同学们的答案丰富多彩,而今天我们要讲一位诗人,他同样被敌人逮捕,受尽非人的折磨,那么他会在监狱里干什么呢?他会不会在等饭吃?还是在等死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大家可能对这位诗人不太熟悉,但是他的一首抒情诗大家一定知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大家应该知道他是谁了吧?
对,就是戴望舒,他在1928创作这首有着谈谈哀愁的抒情诗,但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跟《雨巷》的风格完全不一样。戴望舒走出了江南寂寥的雨巷,收起了油纸伞,走进了敌人的铁窗,在铁窗下,唱出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
板书“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大家可能对戴望舒不太熟悉,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1923考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加入中国共青团,作宣传工作,他在早年自费去法国留学,所以他的一些诗歌深受法国诗人的影响。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一系列的报纸和诗刊,
1942年春戴望舒因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日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酷刑致残,但始终没有屈服,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并创下这首诗。现在让我们听一下这首诗的配乐诗朗诵。在听的同时,请同学们全文的感情基调,并找出容易读错的字词。并画出停顿和重音。待会儿请同学试一下。
三、字词学习
教师黑板上书写:锦幛 荇藻 蓬蒿 蝼蚁 憔悴 蘸着 灰烬 堤上 蹂躏
四、整体感知
大家读过之后,有没有发现作者前半部分的感情和后半部分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如果把全诗分层,你们会怎么分?第一层到哪儿?(我用残损的手掌总起全文)第二层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悲愤、痛苦。因为诗人摸索到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第三层又是什么情感?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充满爱和希望)好,现在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情感变化来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歌。教师讲明重音、节奏、语速、停顿问题。
五、正文学习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作者自己也被日本鬼子抓进监狱,在监狱中,诗人受尽折磨,甚至被打成残废,但是它始终没有屈服。在这种坚强的意志下,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在前部分诗人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和对日寇在中国犯下的种种暴行的极度憎恨。同时,在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和热爱。
(齐读第一二部分,找出意象)
我们看第一句“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大家想想,当时诗人在暗无天日的监狱中,他可能去摸索广大的土地吗?(不可能)那么这句话是诗人的什么?(想象)也就是说从这句话开始到结尾都是诗人在监狱中想象。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诗人为什么这么写? “灰烬”,“血”和“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然后诗人接着又摸到了什么?我请为同学说一下。(家乡西湖、长白山雪峰、黄河、江南水田、荔枝花、渔船)
同学们我们先看这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诗人在这里提到这一片湖,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湖吗?(我们看下一句“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这个湖又在诗人的家乡又有如此美景,只能是西湖。)我们看西湖以前是“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春天,绚丽夺目的鲜花像锦障一样开满了整个河堤。夏天,道路两旁绿柳成荫,折断柳条散发出奇异的芬芳。这是非常美好的西湖胜景。而现在呢?诗人自己身在牢狱,他可能再也看不到了。诗人为什么先写自己的家乡西湖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浓浓的思乡之情)
大家在看这几句是有什么特点?(堤上繁花如锦障—视觉。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嗅觉。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触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使诗人的幻觉世界立体地、鲜明地、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也感到诗人的浓浓思乡之情。是的,任何人在遇到困难,第一时间都会想到自己的家。诗人也不例外。
长白山的雪峰 冷到彻骨(板书)——北方
黄河水 混浊(板书)——中原
江南水田 蓬蒿(板书)——南方
荔枝花 憔悴(板书)——岭南
渔船 苦水(板书)——南海
1、作者选取意象非常讲究,从北到南,这说明什么?从北到南到处都有侵略者践踏的痕迹。祖国的半壁江山都已沦丧。
2、这些描述表明了沦陷区怎样的情景?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讨论回答]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支离破碎的土地,寄托着对苦难中的祖国深深的忧愤的感情。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了沦陷区,他看到的是国土支离破碎,但总有美好的事物在鼓励着自己,那就是对解放区的向往。
齐读第三部分,用诗中一句话概括辽远一角。
诗人所说的“辽远的一角”指的就是哪儿?(解放区)诗人用什么词来形容的?(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1)前部分消极,暖色调;后部分积极,冷色调。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体现了诗人什么情感?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解放区他的感觉是什么?(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贴切的比喻形象形容出诗人在这里明朗、温暖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3)作者为何要把爱和一切希望寄托在这里?(作者认为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齐读。
(4)这一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解放区的热切向往和对祖国未来的希望。
到现在为止我们基本上学完了整首诗,那么请同学们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本文出现的意象很多,像西湖、长白山的雪峰……但看起来为什么一点都不乱呢?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象,贯穿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六、诗歌表现方式和语言特色
1、你怎样理解“残损的手掌”?实写,表明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2、“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象征手法,象征祖国。
3、以这两句开头有什么作用?统摄全诗。这两句为实写,确立了“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土地”这一中心意象,从而展开以下的虚写和想象。
4、讨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5)“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
5、分别说明诗中运用暗示、烘托、对比手法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
“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拟人)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
全诗运用对比手法,沦陷区的今昔对比,沦陷区与解放区的对照,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爱憎感情。
七、作业布置
搜集戴望舒的其他作品,如《雨巷》、《我的记忆》、《烦忧》等。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3、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4、体会诗歌感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5、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情境,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课前熟读,收集资料,课堂上赏析、朗读。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学习仿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感情,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朗读、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
2、体会诗歌感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
3、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象征手法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2、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河堤( dī ) 锦幛( zhàng ) 荇藻(xìng zǎo)
彻骨( chè ) 蓬蒿(péng hāo) 蝼蚁(lóu yī)
2、词语解释。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3、学习本文,要注意诗的前后两部分感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从感彩上来说,诗歌的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如诗中的一些词语: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的调的,如诗中的一些词语: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4、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抚摸”分别指什么?
“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5、诵读本诗二三遍,把词句理解中遇到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如:“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中“这一角”“那一角”分别指哪个地方?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1、作者简介:戴望舒: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原名梦鸥,浙江杭县人。早期诗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抗日战争开始后,诗风发生很大变化,在《狱中题壁》、《偶成》等诗,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作品集有《戴望舒诗选》、《望舒草》等。《我用残损的手掌》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
写作背景,概括本文的主旨。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三)读诗歌,把书下注释拼音注到课文中去。
(四)再读诗,感知内容。
1、检查“预习导学”,交流预习中遇到的困难、疑惑。
“这一角”是指已经沦陷的香港;“那一角”是指国民党统治区。
2、“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广大的土地”象征什么?“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意志?
“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写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3、“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怎样的景象的描写?
“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4、“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用了哪种抒情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5、“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在高亢的调子中结束,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与了热切的希望。
(五)精读诗歌,探究问题。
1、讨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明喻,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堤上繁花锦障”
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5)“那里是太阳,是春”
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6)“无形的手掌”
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
2、分别说明诗中运用暗示、烘托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
“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
3、诗人感情的前后对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三、巩固延伸
1、依照下面的比喻句的句式,分别以“悲伤”和“快乐”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成功是你梦寐以求的那朵玫瑰,挫折正是那遍及周围的针刺。(不超过60字)
悲伤是一场下在你心头的雨 快乐正是那雨后的彩虹
2、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反问连用的句子。
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欢乐、忧愁、深思,这就是诗啊!
改写: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能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难道不是诗吗?
3、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运用对偶和比喻,表现了水多、柔的特点。)
B.四月的风慢慢地吹着,像用蒲公英的绒球挠着你的脸,像展开柳丝的枝条,搂着你的脖子,然后在你的面前,打开一瓶淡淡的蜜酒。(运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柔、甜美。)
C.身居斗室,即知天下大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谁说多看电视有害无益?(运用对比和设问,说明了多看电视的好处。)
D.标题为文章之冠。读书作文不可不正冠,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形象”。(运用比喻,说明了文章标题的重要。)
四、类文赏析
七子之歌
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本诗中,诗人将祖国和澳门分别比喻为什么?
母亲和孩子。
2、全诗以第一人称“我”作为抒情主体,以第二人称“你”作为抒情客体,其效果如何?
抒情效果真切、诚挚、强烈。
3、如何理解诗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表达了澳门人民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祖国母亲的无限忠诚。
4、全诗的最后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澳门人民渴盼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迫切心情。
课件22张PPT。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
梦鸥。生于杭州,祖籍南京。1923年秋
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
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31
年加入中国左联。1942年,因在
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
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其代表诗作还有《雨巷》、《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一诗脍炙人口,诗人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桂冠。他是新诗的探索者之一,是象征派现代诗人。读准下列字音:

锦 幛 荇 藻 蓬 蒿
蝼 蚁 憔 悴 蘸 着

灰 烬 堤 上 蹂 躏jǐnzhàngxìng zǎopénghāolóuyǐqiáocuìzhànjìndīróu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歌以这两行开头,有什么作用?朗读·赏析·探究(1)统摄全诗。这两句为实写,确立了“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土地”这一中心意象,从而展开以下的虚写和想像。
(2)为抒情定调。对敌人的痛恨,对祖国的炽爱。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饱尝艰难困苦饱含着对祖国诚挚的爱和深深的哀痛 统领句 朗读·赏析·探究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什么?
3、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感情是通过哪些词语来表达的?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消极的、冷色调的)
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积极的、暖色调的)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一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对比4、诗人在“摸索”这一动作中容纳了极复杂的感觉经验,请举例说明。 朗读·赏析·探究视觉:“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嗅觉:“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触觉:“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味觉: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深沉的爱国之情切肤的沦亡之痛线索:手掌的感受。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沦陷区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国土正遭受日寇蹂躏手掌是残损的土地是破碎的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人在狱中的想象触摸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嗅觉触觉与狱中生活形成对比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感觉诗人看到破碎的山河感到心寒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触觉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衰败的景象,表达出痛苦的内心。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用拟人的方法写出诗人的痛苦和山河的破败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海水的咸涩味作者称之为“苦水”,实则是作者内心的映照。 北方—中原—江南—岭南—南海雪峰黄河 水田荔枝花渔船冷到彻骨水夹泥沙 蓬蒿 憔悴 苦水 从北到南到处都有侵略者践踏的痕迹5、“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 指敌后人民的抗日根据地,没有被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朗读·赏析·探究6、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有什么作用?“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选用得恰如其分,你认为好在哪里? 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这两个意象使人对解放区倍感亲切。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解放区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残损的手掌轻抚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比喻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永恒的中国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沦陷区解放区灰烬血和泥太阳春 对比表达了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对祖国支离破碎的惨状无比痛心。像牲口一样活,像蝼蚁一样死。驱逐阴暗,带来苏生。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比向往,因为她是民族的希望。朗读·赏析·探究7、“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作用?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8、再朗读诗歌,看看在押韵方式上有什么“与众不同”?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押韵方式灵活,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是起伏的: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小结 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困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再见课件29张PPT。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有感情地背诵本诗。?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 、《戴望舒诗全编》、《灾难的岁月》。具代表性的诗有:《我思想》、《寒风中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雨巷》。作者简介戴望舒及其全家福 戴望舒早期的诗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抗战爆发以后,诗风有较大转变。1942年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资料链接戴望舒的作品本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手指沾满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整体感知第二部分(从只有那辽远的一角到结束)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被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沦陷区解放区灰烬血和泥太阳春 对比 表达了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对祖国支离破碎的惨状无比痛心。像牲口一样活,
像蝼蚁一样死。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比向往,因为它是民族的希望。 1、本诗的统领句子是哪一句?分析一下其中的重点词语。 统领句是“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两句为实写,确立了“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土地”这一中心意象,从而展开以下的虚写和想像。
“残损”一词表现饱受艰难困苦,“摸索”一词,包含着对祖国诚挚的爱和深深的哀痛。 2、如何理解这一句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手掌是残损的,土地是破碎的。“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3、如何理解语句: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有血和泥。“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沦陷区的国土正遭受日寇的蹂躏。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4、如何理解“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繁花、嫩柳等)、嗅觉(芬芳)、触觉(微凉) ,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1、“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 “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 残损的手掌是实写,表明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这广大的土地”是象征手法,象征祖国。疑难解析2、“那辽远的一角”“那上面”和三个“那里”指什么地方?指的是没有被侵略军蹂躏的解放区。 3、第二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予热切的希望。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4、作者如何“寄予爱和一切希望”?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5、为什么在诗中两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字样?表达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6、作者为何要把爱和一切希望寄托在那里?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天,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1、前后对比鲜明。
2、运用幻觉和虚拟手法进行创作。
3、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押韵方式灵活,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写作特色 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课堂小结 发??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课堂练习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风:道家语,
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火”喻指什么? 这首诗揭示中国的黑暗,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拓展阅读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晴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课件20张PPT。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
梦鸥。生于杭州,祖籍南京。1923年秋
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
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31
年加入中国左联。1942年,因在
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
本宪兵逮捕。在狱中,酷刑致残,但始终没有屈服,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其代表诗作还有《雨巷》、《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一诗脍炙人口,诗人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桂冠。他是新诗的探索者之一,是象征派现代诗人。 1929年4月,戴望舒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1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文大公报》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1942
年,日军侵
华的炮火
弥漫在 中
华大地,大
片国土沦
陷在日本
帝国主义
的铁蹄下
,抗日战
争进入最
艰难的时
期,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
写作背景戴望舒全家照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给诗歌划节奏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读准下列字音

锦 幛 荇 藻 蓬 蒿
蝼 蚁 憔 悴 蘸 着

灰 烬 堤 上 蹂 躏jǐnzhàngxìngzǎopénghāolóuyǐqiáocuìzhànjìndīróu l ìn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歌以这两行开头,有什么作用?朗读·赏析·探究(1)统摄全诗。这两句为实写,确立了“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土地”这一中心意象,从而展开以下的虚写和想像。(2)为抒情定调。对敌人的痛恨,对祖国的炽爱。朗读·赏析·探究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什么?
3、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感情是通过哪些词语来表达的?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消极的、冷色调的)
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积极的、暖色调的)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一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对比4、诗人在“摸索”这一动作中容纳了极复杂的感觉经验,请举例说明。由此而展开的内心情感的变化是怎样的呢?朗读·赏析·探究视觉:“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嗅觉:“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触觉:“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味觉: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深沉的爱国之情切肤的沦亡之痛线索:手掌的感受。5、“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 指敌后人民的抗日根据地,没有被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朗读·赏析·探究6、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有什么作用?“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选用得恰如其分,你认为好在哪里? 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这两个意象使人对解放区倍感亲切。朗读·赏析·探究7、“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作用?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8、再朗读诗歌,看看在押韵方式上有什么“与众不同”?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押韵方式灵活,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雨巷诗人——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ìc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再见课件20张PPT。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
原名梦鸥,浙江杭县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早期诗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 抗战爆发以后,诗风有较大转变。《狱中题壁》、《偶成》等诗,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作品集有《戴望舒诗选》、《望舒草》等。《我用残损的手掌》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只有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的开辟,正面牵制和打击了侵华日军三分之二的兵力,使人们在节节败退的阴霾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1941年香港被日军占领后,他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酷刑,得了严重的哮喘病,但始终没有屈服,不肯交出文艺界抗战人士名单。《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
锦幛——精美的幛子。比喻美丽或美好。
荇藻——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
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苏生——苏醒。
  词语解释 请找出诗中标志着消极、冷色调和积极、暖色调的修饰词语,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残损、 冷 、彻骨、 寂寞、 憔悴、 阴暗
辽远、 温暖、 明朗、 坚固、 蓬勃、 永恒 作者之所以选用这些冷暖色调的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按照诗歌情感色彩的变化,诗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听范读,把握前后两部分的感情基调。 凄凉忧愤----赞美期盼,通过前后两部分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期盼。 再次读,揣摩每一句诗的语气,读出每一句诗的情感。 诗歌的情感与主题,归根结底是由诗中的形象表现,而形象又是蕴涵在凝练生动的诗歌语言之中。 请同学们抓住诗中的某一个形象,参考下列方法, 品味语言。修辞揣摩法 字词品味法
联想想象法 意境描绘法…… 示例: “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残损,国土也支离破碎,诗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 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和对祖国炽热的爱的写照。 “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在感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无形的手掌”比喻诗人的思绪。诗人的思绪在祖国大地上驰骋,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国土被侵略者践踏的印象。“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手掌”终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那里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解放区的生活,但感情上无比向往。这是他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字样,是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唤起了人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以“太阳”和“春”喻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予了热切的希望。 “牲口”“蝼蚁”比喻了被奴役、卑微的沦陷区人民,并用它们反衬解放区──那个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残损的手掌这个形象,是全诗的线索,它贯穿了众多形象,使之多而不杂。手掌残损,泯灭不了对重获完整国土的信念;手掌残损,他却记挂着祖国土地的破损、人民的苦难,显示出一颗炽热真挚的爱国心;手掌残损,毁灭不了他坚强不屈的意志。(“残损的手掌”的象征意义)课外阅读《我的自白书》
《狱中题壁》
《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