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习题
1、如何理解《祖国》这首诗中“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奇异”的含义?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这句诗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在诗歌中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祖国》一诗中,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诗人所选意象,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有什么好处?
4、《黑人谈河流》中,休斯眼中的河流是怎样的河流?
5、从《祖国》一诗的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6、诗中“无论……无论……无论……”引领的三个诗句的含义是什么?
7、莱蒙托夫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诗歌并回答问题:
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
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
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
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
在夕阳下闪耀金光。
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达。
8、诗中的“河流”该怎样理解?“黝黑的河流”指什么?
9、第一节诗两次提到“我了解河流”,两次描写河流的古老,有何深意?
10、第三节诗主要写了什么?请你评点一下这节诗在写作上的好处。变式:第三节诗列举了四条河流,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1、第二节和最后一节诗句子完全相同,它们在整首诗中的作用有何不同?
12、诗人想通过谈河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3、诗中排比句的内涵是什么?
14、“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中转折词“但”和接连的两个破折号的作用?
15、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作用?
参考答案
1、这首诗,诗人是把两种爱国主义的观点对照着写的,一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深入人心的,一种是虚伪的、华而不实的、脱离人民的。诗人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奇异”就表现为不同于统治阶级的传统说教;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经过自己的心灵对祖国的感受,又经过自己的头脑对祖国的思考而形成的。这种感情是任何力量都压制不了的,也不是任何别的感情所能代替的。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积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诗歌中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1)作者在本诗中,没有写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来表现自己对祖国的情感,而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的。这“平淡的描述”更能够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情感。(2)诗人截取的几幅祖国的土地上常见的、令他感动的画面。正是这些寻常景物,在日厮夜守中唤起了诗人对祖国的“爱情”。
4、时间上,它像世界一样古老,具有悠久的历史;空间上,它源远流长,与世界各地河流相交融。
5、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意对亦可)
6、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意对亦可)
7、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8、诗中“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黝黑的河流”指黑人的历史。
9、前者是为了反复强调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两次描写河流的古老,是为了说明黑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种族。
10、这节诗,是对黑人的历史的回顾。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展开对历史的回顾,“我”的身影掠过亚、非、美三大洲,从古代到现代,在每一个地方都有令“我”难忘的河流。用一幅幅的历史画 面,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们感受到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于形象的诗句之中。(意对亦可)
11、第二节诗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表明“我”已经深入地用“灵魂”去感受河流,由此引出下一节对历史的回顾。最后一节重复第二节,意在强化突出主题:黑人种族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史,黑人的“灵魂”里容纳着人类的文明,历史的积淀,因而显得“深邃”。(意对亦可)
12、诗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历史的寻根。从中显示了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意对亦可)
13、兰斯顿?休斯在《黑人谈河流》这首诗中,以不可遏止之势,把诗人胸中的郁积宣泄出来,他用一幅一幅的历史图画,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们感到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会于形象的诗句之中。
14、表明“爱”是强烈的、不可动摇的。
15、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想法。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 “爱情”展开。“奇异”就表现为不同于统治阶级的传统说教;诗人的爱国之情是经过自己的心灵对祖国的感受,又经过自己的头脑对祖国的思考而形成的。这种感情是任何力量都压制不了的,也不是任何别的感情所能代替的。
《外国诗两首》习题
1.给加粗的字注音。
虔信( ) 慰藉( ) 镶嵌( )
2.把下面的句子认真抄写一遍,要求书写正确、规范、美观。
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3.《祖国》一诗的作者是_____国诗人________,本诗选自____________。
《黑人谈河流》的作者___是国诗人______,黑人文艺复兴的领袖,被称为________。
4.把古诗补充完整。
(1)宁为百夫长,__________。(2)__________,对影成三人。
(3)驱鸡上树木,__________。
5.解释下列词语。
(1)晨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慰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深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瞰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诗歌并回答问题。
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
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
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
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
在夕阳下闪耀金光。
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达。
(1).诗中的“河流”该怎样理解?“黝黑的河流”指什么?
(2).第一节诗两次提到“我了解河流”,两次描写河流的古老,有何深意?
(3).第三节诗主要写了什么?请你评点一下这节诗在写作上的好处。
(4).第二节和最后一节诗句子完全相同,它们在整首诗中的作用有何不同?
(5).诗人想通过谈河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郭沫若的《炉中煤》,完成问题。
①啊,我年青的女神 ③啊,我年青的女叫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燃到了这般模样。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②啊,我年青的女郎, ④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生, 我自从重见天光,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燃到了这般模样!
8.“年青的女郎”的形象应是怎样的?诗人为什么用“年青的女郎”来比喻自己的祖国?这一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炉中煤”是怎样的形象?诗人把自己比作“炉中煤”有什么深刻含义?
10.“你的殷勤”、“我的思量”各指什么?
11.怎样理解“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12.本诗采用第二人称“你”来写年青的女郎,这种表现形式对抒发思想感情有何好处?
13.本诗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每一小节都以“啊,我年青的女郎”开头,有何表达效果?
《外国诗两首》品赏
方法引路
两首诗的语言,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排句、偶句整齐而不失变化,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品味这两首诗的诗句,要紧扣特征找规律,紧扣规律挖内涵。这样才能深入地理解诗句里饱含的思想感情。
1、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品析:这一诗句在诗中出现两次,是本诗的中心诗句。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积淀。这句诗是诗人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诗歌中两次出现该诗句,形成结构上的前呼后应。
2、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品析:爱情之“奇异”,正是有别于“一般”。1839年,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斯拉夫派诗人何米亚科夫曾经写了题为《祖国》的诗,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就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提出了一种虚伪的、华而不实的、脱离人民的爱国主义观点。诗人所言的“奇异”就表现为不同于统治阶级传统的说教。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经过自己的心灵对祖国的感受,把自己炽热的爱国感情融化在俄罗斯生活的动人画卷中。那是一种真实的、有血有肉、深入人心的爱国主义情感。
《外国诗两首》拓展阅读
有关黑人作家和黑人文学
“婆罗门”
“婆罗门”是指这一时期新英格兰地区一批有高度文化教养的作家,或称“绅士派诗人”。朗费罗、洛威尔(1819-1891)和霍姆斯(1809-1894)都是知识界的名流。他们出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歌颂爱国主义精神,反对蓄奴制,同情印第安人,也对社会流弊提出一些批评。由于他们的出身地位和文化教养,他们的观点和情绪一般较为温和。废奴文学19世纪30年代之后,北部进步人士掀起越来越高涨的废除黑奴运动。黑人的处境激起许多作家的同情,从埃默森、朗费罗到惠特曼都写过反对蓄奴的诗篇。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1852),林肯称她为“发动了一次战争的小妇人”。诗人惠蒂埃抗议蓄奴制的诗篇数量最多,反映了19世纪废奴运动历次重大的斗争。废奴文学虽限于道义上的谴责,却推动了废奴斗争,在文学史上也是19世纪现实主义创作的先声。
“哈莱姆文艺复兴”
黑人文学20世纪20年代也有较大发展。在当时文艺界推祟“原始主义”的影响下,纽约的黑人区出现了“哈莱姆文艺复兴”。休斯(1902-1967)、卡伦(1903-1946)等都是当时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家。他们的作品在描写异族情调的同时,发掘了黑人古老传统,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到了30年代未,黑人文学的战斗性进一步增长,出现了理查德德?赖特的《土生子》(1940)这样的优秀作品。
黑人文学
美国黑人文学起源于黑人奴隶歌曲,这些歌曲,不论是悲歌还是民歌,倾诉了黑人背井离乡、沦为奴隶的痛苦心情。书写文学最早出现在18世纪,19世纪以后陆续增多。表现形式先是诗歌,再是小说。作者多数是已经获得自由的黑人。除少数迎合白人读者的口味外,多数作家倾吐黑人奴隶的苦难,控诉蓄奴制的罪恶。南北战争前后,以道格拉斯(1817-1895)为首的黑人作家提出废除蓄奴制、争取黑人人权的要求。黑人文学的战斗性增强。南北战争后出现的诗人邓巴(1872-1906)、小说家切斯纳特(1858-1932)在艺术上更为成熟,前者想象丰富,表现含蓄,后者揭露了战后南方种族歧视的状况,但对白人统治者又存有幻想,反映了黑人知识分子的思想倾向。
战后黑人文学更趋成熟。拉尔夫?埃利逊(1914-)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和鲍德温的散文,均已达到第一流文学的水平。他们对种族不平等的抗议采取了更细腻、更深刻的表达方式。他们希望人们认识到黑人是具有全部人性的人。这个时期里,女诗人关德琳?布鲁克斯(1917-)的诗得到普遍好评;女剧作家洛兰?亨斯伯利(1930-1965)的剧本《太阳下的葡萄干》(1959)首创了黑人戏剧在百老汇上演的记录。勒鲁伊?琼斯(1934-)是新一代的黑人诗人,他给自己另外起了一个穆斯林名字,表示他对美国文化的鄙弃。
斯托,H.B.(HarrietBeecherStowel811-1896)
女作家。生于康涅狄格州。父亲是牧师。1832年她随父迁往辛辛那提市,担任教员。这座城市与南部蓄奴州仅一河之隔,她的一家积极参与援助逃亡奴隶的活动。她对黑人奴隶的遭遇十分同情,对奴隶制深恶痛绝。1836年与卡尔文?埃利斯?斯托教授结婚。1850年随夫迁至缅因州:她写的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1852)揭露了南部种植园黑人奴隶制的残暴和黑奴的痛苦。小说赞扬了伊莱扎夫妇所代表的黑人为反抗压迫、争取自由解放而作的斗争,同时也推崇汤姆所体现的逆来顺受的基督教博爱宽恕精神。小说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反奴隶制的斗争,但也遭到奴隶主的话毁。1856年她发表了根据黑奴起义领袖德雷德?司各特的事迹写成的长篇小说《德雷德,阴暗的大沼地的故事》。
赖特,R.(RichardWright1908-1960)
黑人作家。1908年9月4日生于密西西比州纳切兹附近的一个种植园里。祖父是奴隶,父亲是种植园工人,后弃家出走。母亲是乡村教师。赖特进过孤儿院,曾在几个亲戚家寄养,15岁起独立谋生。他从小深受歧视,对社会、尤其对周围的白人世界怀着又恨又怕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在他的著名的自传《黑孩子》(1945)中作了生动的描述,而且在他的小说中也有所反映。赖特离家后曾在孟菲斯、芝加哥等地从事各种体力劳动,同时勤奋自学,立志成为作家。他爱读德莱塞、刘易斯、安德森等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深受他们的影响。3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赖特长期失业,对美国贫富悬殊、种族歧视的社会有了进一步认识。1932年加入美国共产党,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观察社会,这使他后来的创作能够比较深刻地发掘生活,揭露社会的矛盾和黑暗面,向社会提出控诉和抗议,因而成为30至40年代美国左翼文学中所谓“抗议小说”的创始人之一。1937年赖特去纽约任美共机关报《工人日报》的哈莱姆区编辑。1940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土生子》问世,使他一跃成为享誉美国文坛的黑人作家。小说获得畅销,后又改编成戏剧在百老汇上演,并拍摄成电影。西方有的评论家认为只有在《土生子》出版之后,黑人文学才在美国文学中取得地位,开始受到评论界的重视,并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一定的影响。赖特成名后,逐渐与美国共产党的观点和政策发生分歧,终于在1944年退出共产党。1946年迁居巴黎,1960年11月28日去世。
赖特著有《局外人》(1953)和《今日的主》(1961)等5部长篇小说,《汤姆大叔的孩子》(1938)和《八个男人》(1961)两部中短篇小说集,与人合写了两部剧本以及其它著作近10部,也发表过一些诗。
鲍德温,J.(JamesBaldwin1924-)
黑人作家。出生在纽约市黑人聚居区哈莱姆。14岁开始在教堂布道,3年后自称“看透了宗教的虚伪”,从此离开教堂,不信宗教。这段经历对他影响很大,他后来写的散文也带有布道时的说教口吻和激情。鲍德温离开教堂后不久,在他所谓的“美国工商业世界”中谋生,充当过饭馆侍者和仆役,业余时间写作书评和小品文,,其中一部分后来收在散文集《土生子的札记》(1955)中。1944年他结识黑人作家理查德?赖特,并在赖特的帮助和鼓励下从事创作。4年后步赖特的后尘离开美国侨居巴黎和欧洲。1957年美国爆发警察镇压黑人示威的小石城事件,鲍德温认为他身为作家,“责任是在美国,,因而回到美国从事写作和斗争。他参加黑人民权运动,同时写了许多文章,就反对种族歧视、黑人解放的道路等问题发表意见。其中有著名的散文集《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1961)、《下一次将是烈火》(1963)、《他的名字,在街上也不存留》(1972),还有政论、文艺评论、回忆录、随笔、游记、报告文学等多种文字,文笔犀利泼辣,洋溢着火一般的热情,西方有不少评论家认为他是20世纪杰出的散文作家。除散文外,鲍德温也写作剧本和小说。他的剧本《黑人怨》(1964)在百老汇上演后获得好评。他出版有一部短篇小说集和五部长篇小说,较优秀的是第一部长篇小说《向苍天呼吁》(1953),其余的长篇小说为《乔瓦尼的房间》(1956)、《另一个国家》(1962)、《告诉我火车开走多久了》(1968)和《假若比尔街能够讲话》(1974)。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
4、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卡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5、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6、学生熟读全诗。
四、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单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2、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3、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4、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根据要求写作文。
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抒怀短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把握诗中艺术形象的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穿插:课前播放诗歌《乡愁》——酝酿淡淡的爱国思乡的气氛,同时启发学生对诗歌“意象”的回忆。)
1、请你说说课前看了影片《乡愁》后有什么感受。
2、师引入:谁不爱祖国?谁不恋故乡?(多媒体显示此句子)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多媒体显示:文题、作者)
二、了解诗人
1、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合作小组课前搜集的有关两位诗人的资料。
2、学生交流、介绍。
参考——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3、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研读《祖国》
(一)读诗歌,整体感知,明确诗歌的意象。
1、试读、练读、范读。拿到这首诗歌,你们觉得应该用怎样的形式来读?(生自己选择朗读形式,如试读 、练读或老师范读----可以配上背景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然后让学生顺势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不需要教师预设问题,让学生用朗读尽情地陶醉于诗歌如画的意境中。
2、寻找诗人在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二)看图画——赏俄罗斯风情之美,品诗歌语言之美。
1、看屏幕上俄罗斯风情。(草原、森林、激流、小路、夜色、灯光、田野、白桦、农人们的生活),要求:
说说你最喜欢哪种风景?能用自己的语言将你最喜欢的这种风景描绘出来吗?
2、再次读诗歌,找出有关句子,和自己写的诗句进行比较,说说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不必强求或统一一定是文章中的句子好,但老师要注意正确指导;通过比较,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三)读、写诗句——感诗人之情,悟爱国之理。
1、思考: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总结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2、诗人借用这些美丽的充满浓郁诗意的画面,借物抒情地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炽热的爱,那么哪些句子是直接抒发了自己的这种感情,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有激情地朗读第一小节)
3、你觉得总领全诗的是哪一句?说说这句话的妙处。(“我爱祖国,但我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从结构上的作用、写法上的特点、句子含义上去理解。)
4、改写诗句,歌唱祖国。
要求——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三节以分号为限,可以分五个小节,任选一节改写成一则优美的短文。
(多媒体显示范文)
我爱祖国: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小村的路口,看着那堆堆满谷物的打谷场,从那里飘来阵阵丰收的馨香;再回头望望那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在那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后,是乡亲们质朴简单的日子——平常普通的乡村风景啊,在我眼里却美不胜收——因为,我刻骨铭心地爱着这片土地!)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学生仿写、交流。)
四、学习《黑人谈河流》
激发学生运用本课所学到的欣赏技能,由“意象”入手,欣赏第二首诗歌,检测能力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1、找物象——诗歌中哪些意象给你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结合课外搜集到的资料说说诗人为什么要选用这些意象?(参考——幼发拉底河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刚果河是非洲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尼罗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大的河——或者用书上的解释)
2、悟情感——读题目,说说“黑人”、“河流”的含义。
(参考——“黑人”、“我”都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代表整个黑人的种族;“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3、用“诗人谈河流,就是谈——”说话,感悟诗歌蕴涵的情感。
(如:诗人谈河流,就是在谈黑人的历史;诗人谈河流,就是在谈自己这另人自豪的种族;诗人谈河流,就是在谈黑人在这种深重苦难下创造历史的伟大。)
4、试以恰当的情感和语调朗读这首诗歌。(可以配上背景音乐《故乡的原风景》)
五、课堂小结
师总结: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备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在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中结束——同时显示歌词。)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3、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三、生字新词预习
虔信( ) 慰藉( )
深邃( ) 潺潺( )
瞰望( ) 晨曦( )
黝黑( )
四、整体感知
诵读《祖国》,感知大意:
第一节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第二节诗人通过描绘祖国土地上的美丽风光,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
第三节诗人通过描绘俄罗斯人民平常的生活,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
讨论解惑《祖国》:
1、怎样理解“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内涵和作用。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
2、“我”对祖国的爱“奇异”在何处?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梦幻。
3、诗人描绘了俄罗斯的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这些内容在诗中起何作用?
在《祖国》中,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情感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合作研讨《黑人谈河流》: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选出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看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诗人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地烙上了作者的感彩。
2、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现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这首诗,有人认为表现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也有人认为诗人要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读者如何理解,自可见仁见智。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参考答案:1、B 2、C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祖国)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导读
1、作者介绍。
莱蒙托夫是俄罗斯和苏维埃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被经典作家誉为“民族诗人”(别林斯基语)的天才作家之一。除他而外,还有先于他被果戈里和别林斯基尊为“民族诗人”的普希金和后于他被高尔基誉为“民族诗人”的叶赛宁。莱蒙托夫一生充满忧患意识,素以忧国忧民著称于世。莱蒙托夫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歌颂自由反抗暴政的传统,以一首惊世骇俗的《诗人之死》哀悼了普希金这轮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陨落,宣告了接过反暴政传统大旗的另一位伟大诗人的诞生。莱蒙托夫是个在诗歌、小说与戏剧等各种文学样式中都有独特建树的俄罗斯作家,他那别具一格的抒情诗人的气质使他的全部创作都饱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弹奏出有力的反叛的音调。莱蒙托夫生不逢时,毕生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黑暗王国里感到压抑,悲剧的处境在他心中萌生了叛逆的精神,在他笔下铸成了恶魔的形象。对于莱蒙托夫所处的时代来说,人生是苦海,但他不甘心让自己的天才束手待毙,对艺术美的执著追求便成为他渴求反叛现实、实现天赋的人生价值的惟一归宿。
2、时代背景。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诗歌抒发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明确否定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斯拉夫派诗人何米亚科夫曾经写了题为“祖国”的诗发表于1839年,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就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通过令人感动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写,指明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3、名家点评。
诗歌发表后,别林斯基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普希金式的诗”,杜勃罗留波夫认为诗人达到了“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
三、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生字注音:虔信qián 慰藉jí
②词语积累:虔信:恭敬而相信。
2、理清思路。
莱蒙托夫的《祖国》,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情”。“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无论是……/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幻梦”,诗人接连使用了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
“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转折词“但”和接连的两个破折号,表明“爱”是强烈的、不可动摇的。
诗人接着铺叙了俄罗斯的草原、森林、河流的景象,又详尽描述了自己在乡间小路上“乘着马车”“透过苍茫的夜色”,寻找“颤抖的灯光”的过程。“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那两棵闪着微光的白桦”,这是他截取的几幅祖国的土地上常见的、令他感动的画面。正是这些寻常景物,在日厮夜守中唤起了诗人对祖国的“爱情”。
第三段,诗人将笔触深入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中。他以“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开头,详细描写了农家生活的场景:“堆满谷物的打谷场”“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到了“节日夜晚”,农人们尽情地饮酒、谈笑、舞蹈。诗人则同他们一起欢乐到深夜。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祖国执著的“爱情”。在对“爱情”的阐释里,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描述的背后,是诗人对祖国俄罗斯的真挚感情。
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节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第二节诗人通过描绘祖国土地上的美丽风光,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
第三节诗人通过描绘俄罗斯人民平常的生活,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
文章结构图:
3、讨论解惑。
①怎样理解“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内涵和作用。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
②诗人描绘了俄罗斯的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这些内容在诗中起何作用?
在《祖国》中,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情感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③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抒发感情的?
直抒胸臆是本诗抒情的主要方式。一开头,诗人就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接着诗人使用了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又接着“我爱……,我爱……”,诗人反复强调,把自己炽热的爱国感情融化在俄罗斯生活的动人画卷之中。因此,直抒胸臆是诗人抒情的主要方式。
④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首先,想象奇特。他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
其次,语言平淡而感情炽热。诗人没有选择雄伟壮观的景象抒发诗兴,而借助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草原、森林、河流、小路、灯光,还有俄罗斯人民一组组快乐而简单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感情,于平淡中风本色更显感情的深沉、厚重。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理解本诗于平淡中见真情的语言特色;②把握诗歌诵读的节奏和感情;③理解诗中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第二课时(黑人谈河流)
一、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兰斯顿?休斯(1902—1967)是著名的黑人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政论家。他是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他写作的题材大多是黑人的生活和种族问题,为黑人文学开辟了现实主义道路。出版有诗集《困倦的布鲁斯》、《给犹太人的漂亮衣裳》等。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他自己说“用了十分钟至一刻钟时间”。诗人在谈到这首诗的写作过程时,从他父亲对自己同胞的那种“奇怪的厌恶感”,说到他不理解父亲的想法,因为“我是个黑人,我非常喜欢黑人”。接着,诗人谈到列车缓缓从密西西比河上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想到黑人的命运,想到林肯总统为了废除奴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的其他河流——非洲的刚果河、尼日尔河和尼罗河。诗就这样产生了。
3、名家点评。
诗人叙说了美国黑人从“盘古开天”、非洲祖先,一直到成为美国黑人的全部文明史。黑人是一个古老的种族,他们在大地上辛勤劳动,对人类历史也做出过贡献。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黑人的苦难和斗争,但却可以激起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以唤起他们争取自由的热望,可以增强他们为美好未来而斗争的信心。这首诗写得凝练、深沉,节奏徐缓,但却蕴含着深不可测的力量。
二、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生字注音:深邃suì晨曦xī 瞰kàn望 黝yōu黑
②词语积累:深邃:深远,深奥。瞰望:从高处向下望。
2、理清思路:。
在《黑人谈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兰斯顿?休斯在《黑人谈河流》这首诗中,以不可遏止之势,把诗人胸中的郁积宣泄出来,他用一幅一幅的历史图画,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们感到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会于形象的诗句之中。
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着严密的思想逻辑。我们如果仔细分析诗歌表象,似乎可以判断出这样一种思维逻辑: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生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文章段落层次:
第一层:第一、二节写我“了解河流”。
第二层:第三节紧扣“河流”,抒写我对黑人历史的了解,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
第三层:第四、五节呼应第一层,再次强调我对“河流”的了解。
3、讨论解惑。
①“我认识河流”在诗中有什么深刻含义?
遍布世界的大大小小的河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摇篮,是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发祥地。“我认识河流”这一句诗的言外之意,就是我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②诗中排比句的内涵是什么?
兰斯顿?休斯在《黑人谈河流》这首诗中,以不可遏止之势,把诗人胸中的郁积宣泄出来,他用一幅一幅的历史图画,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们感到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会于形象的诗句之中。
③“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积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④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有何特点?
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诗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单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中:①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思乡之情;②理解“河流”这一意象的意义;③明确黑人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课件21张PPT。外国诗两首 生字
虔信(qián)???
镶嵌(xiāngqiàn)???
深邃(suì)??? 晨曦(xī)???
沐浴(mù)??? 潺潺(chán)
瞰望(kàn)??? 黝黑(yǒu)多音字
?晃:huǎng(明晃晃)??? huàng(晃动)
?宿:sù(宿舍)??? xiù(星宿)??? xiǔ(一宿)
?颤:chàn(颤抖)??? zhàn(颤栗)
?露:lù(露水)??? lòu(露出)
?更:gēng(夜半更深)??? gèng(更加)
?了:liǎo(了解)??? le(来了)
?舍:shè(茅舍)??? shě(舍弃)词义
??? 理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的能力。
??虔信:恭敬而又可信任。
??神圣:形容极其崇高、庄严。
??慰藉:安慰、欣慰。
??深邃:深远。
??晨曦:太阳初升时的微光。
沐浴:洗头和洗身。泛指洗澡。祖国 莱蒙托夫会晤作者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 1828年入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完成著名长诗《恶魔》。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①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
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
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
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第一句统摄全诗,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的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连用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诗歌赏析②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它那大海似的汹涌的河水的奔腾;我爱乘着车奔上那村落间的小路,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惦念着自己夜间的宿地,迎接着道路旁荒村中那点点颤抖的灯火;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那一对闪着微光的白桦。铺叙俄罗斯草原、森林、河流的景象,截取几幅祖国土地上常见的令人感动的画面,表达对祖国的爱。“但”和破折号连接,表明“爱”的强烈的,不可动摇的。 ③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 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 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草房,??? 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 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 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 观看那伴着口哨的舞蹈,??? 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将笔触深入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中,表达了对人民生活的热爱,描绘出了祖国人民生活的风俗画。这些意象朴实、真切,又平常,随处可见。
作者把对祖国真挚的爱通过这些最真实、纯朴、毫无修饰的俄罗斯特有的自然景观来表现,给人以真实、纯朴、厚重的美感。特色 笔调平实,情感真实。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了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情感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思考:《祖国》一诗中,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大地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在《祖国》中,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感情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主题:
《祖国》:运用丰富的意象,在流动、变幻中描写景物和民俗,融会了诗人忧郁和欣喜,叹惋和赞美等复杂的感情,仿佛对俄罗斯的乡村大地,作了一次有趣的巡礼。通过对俄罗斯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热情讴歌,抒发了对祖国强烈执著的“爱情”。休斯 黑人的河流 兰斯顿·休斯(1902-1967)是个多才多艺的美国作家。他既是诗人,也是散文家、记者、小说家、剧作家、选集编者、西班牙和法国文学翻译家、抒情诗人和报纸专栏作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是美国黑人文学最优秀的代表,诗集有《困倦的布鲁斯》、《给犹太人的漂亮衣裳》等。我了解河流: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1、“我”的意味:诗中的“我”不是某个具体的黑人,而是代表整个黑人的种族。
2、“河流”的理解:这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是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黝黑的河流”:比喻指黑人的历史。3、“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这一句话两次出现的作用。第一次是承上启下,从了解到深入灵魂。第二次出现,重复,照应前文,突出强化主题,黑人种族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史,黑人的“灵魂”里容纳着人类的文明,历史的符号学,因而显得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 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 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 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在夕阳下闪耀金光。 品味:这是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回顾历史。诗人借助四个排比句式,让他的思想超越了久远的时间,回溯了人类的历史;跨越了广漠的空间,履及亚洲、非洲和美洲。诗人用一幅一幅的历史图画,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绵邈的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们感到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会于形象的诗句之中。主题:《黑人谈河流》:诗人以“河流”这一高度凝练的意象回顾了人类的历史,突出了黑人种族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地位,显示了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1.你怎样理解“河流”这一高度凝练的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节诗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节诗列举了四条河流,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老的黝黑的河流”比喻: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的象征 承上启下 这是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回顾历史,“我”的身影掠过亚、非、美三大洲,从古代到现代,在每一个地方都有令“我”难忘的河流。黑人的历史 这是诗人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强化突出了主题 再见课件23张PPT。 外国诗两首祖??? 国莱蒙托夫(俄) 作者简介
莱蒙托夫,19世纪俄罗斯伟大诗人,被公认为普希金当之无愧的继承者。他很早就表现出艺术才华,为人正直、善良,虽为贵族出身,在思想上却同革命的十二月党人站在一起,对黑暗的农奴制社会发出愤怒的抗议。正因为如此,生前尝尽颠簸流放的辛苦,最终死于沙皇党羽阴谋策划的决斗中。
莱蒙托夫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1、普希金的继承者2、生平(1814-1841)3岁丧母,外祖母抚养成人,27岁决斗中弹而亡。3、主要作品:《诗人之死》、《帆》 《假面舞会》等4、高尔基对他的评价:“是一曲未唱完的歌”1、统摄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2、奇异表现在何处?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 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 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的神圣的传言, 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诗人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 诗歌赏析“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 转折词“但”和接连的两个破折号,表明“爱”是强烈的、不可动摇的。 但是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 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 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 它那大海似地汹涌的河水的奔腾, 我爱乘着马车奔上那村落间的小路,
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 惦念着自己夜间的宿地,迎接着 道路旁荒村中那点点微微颤动的灯火。诗人截取的几幅祖国的土地上
常见的、令他感动的画面。正是这些寻常景物,在日厮夜守中
唤起了诗人对祖国的“爱情”。诗人所选意象,有什么特点?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 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 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草房,
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 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 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 看着那伴着口哨的舞蹈, 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第三段,诗人将笔触深入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中。他以“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开头,详细描写了农家生活的场景:“堆满谷物的打谷场”“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到了“节日夜晚”,农人们尽情地饮酒、谈笑、舞蹈。诗人则同他们一起欢乐到深夜。
在诗中,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 平实中见真情
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情感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教学小结黑人谈河流兰斯顿·休斯作者简介
兰斯顿·休斯是“哈莱姆(纽约黑人聚居区)的桂冠诗人”,是美国黑人文学最优秀的代表。他的作品主要是诗,也有小说和评论。他写作的题材大多是黑人的生活和种族问题,为黑人文学开辟了现实主义道路。出版有诗集《困倦的布鲁斯》《给犹太人的漂亮衣裳》等。 黑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种族。在现存的几类人种中,黑人是最早在地球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的。但在近代史上,黑人生存的土地受到殖民统治者的侵略,许多黑人沦为奴隶,并被贩卖到美洲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肉体和精神都饱受欺凌。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废除奴隶制度,黑人获得自由 。 黑人谈河流
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象河流般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
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
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
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
在夕阳下闪耀金光。
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我了解河流:/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诗中的“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诗歌赏析“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第二节只这一行,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上一节对河流的认识仅限于“了解”,到了这一节,“我”已经深入地用“灵魂”去感受河流。换句话说,黑人的“灵魂”因见证“河流”(历史)而深邃。下面一节,则是由此开始的历史回顾。“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幼发拉底河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曾诞生过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
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刚果河是非洲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尼罗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流域也诞生过灿烂的古代文明。“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在夕阳下闪耀金光。”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大的河流。林肯在担任美国总统时,废除了奴隶制,使美国的黑奴获得解放。 以上是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回顾历史。“我”的身影掠过亚、非、美三大洲,从古代到现代,在每一个地方都有令“我”难忘的河流。 第四节,在句式上与第一节相仿,但是句子更短,表意更简明。“黝黑的河流”可认为是喻指黑人的历史。“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最后一节,是第二节的重复,结构上前后呼应,意在强化突出主题。黑人种族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史,黑人的“灵魂”里容纳着人类的文明,历史的积淀,因而显得“深邃”。“我了解河流:/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这首诗显示了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在诗人生活的时代,种族歧视的恶习在美国还没有根除,诗人代表自己的种族写下了这样的诗篇,无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另外,从这首诗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源于黑人悠久的历史和深重的苦难。教学小结:作业:1、比较两首诗歌,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特色。
2、课外搜集一些关于爱国之情的诗歌,试赏析品味。课件34张PPT。外国诗两首《祖国》 ——莱蒙托夫一、莱蒙托夫 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出身贵族,不到3岁,母亲去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自幼性格忧郁孤僻。1828年入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中途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在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 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长诗《恶魔》。莱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全力投入文学创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时内离开首都。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二、写作背景《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三、感知诗意1、看
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三、感知诗意2、读
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奇异的爱情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三、感知诗意3、思考:
《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面?
要求:先找出这些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意的画面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三、感知诗意4、合作探讨:
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的好处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四、小结 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莱蒙托夫的《祖国》他们的心声是和我们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备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大家都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黑人谈河流兰斯顿·休斯 兰斯顿·休斯(1902-1967)著名的黑人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政论家。他是20世纪20年代黑人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哈莱姆(纽约黑人聚居区)的桂冠诗人”。 他写作的题材大多是黑人的生活和种族问题,为黑人文学开辟了现实主义道路。出版的诗集有《困倦的布鲁斯》、《给犹太人的漂亮衣裳》等。 《黑人谈河流》是休斯发表的第一首诗,写这首诗时,他还是一个中学生,不到二十 岁,这是他著名的诗篇。 在《黑人谈河流》中,作者没有接触到黑人的受难和斗争。它只是通过黑人种族与几条河流的联系,象征性地然而又是形象地表达了它的历史行程。但是,这首诗却是有助于激发黑人的斗志的。 黑人谈河流
象征历史 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不是某个具体的黑人,而是代表整个黑人的种族。()()反复强调 强调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黑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种族,是最早在地球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的。他们见证了人类历史。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不仅仅了解河流,并且已经深入地用“灵魂”去感受“河流”。也就是说,黑人的“灵魂”因见证历史而深邃。承上
启下由了解——进而灵魂感受见证了哪些历史?——进而转入对历史的回顾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幼发拉底河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曾诞生过灿烂的古代文明。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
河水潺潺催我入眠。刚果河是非洲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 字塔。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流域也诞生过灿烂的古代文明。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
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
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
在夕阳下闪耀金光。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大的河流。林肯在担任美国总统时,废除了奴隶制,使美国的黑奴获得解放。 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回顾历史。“我”的身影掠过亚、非、美三大洲,从古代到现代,在每一个地方都有令“我”难忘的河流。尼羅河 刚果河密西西比河幼发拉底河中东亚非美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在句式上与第一节相仿,但句子更短,表意更简明。喻指黑人的历史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第二节的重复,前后呼应,意在强化突出主题。黑人种族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史,黑人的 “灵魂”里容纳着人类的文明,历史的积淀,因而显得 “深邃”。小结这首诗显示了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在诗人生活的时代,种族歧视的恶习在美国还没有根除,诗人代表自己的种族写下了这样的诗篇,无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亮点研究1、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于形象的诗句中。
遍布世界的大大小小的河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摇篮,是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发祥地。诗人用一幅幅的历史图画,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们感受到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2、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着严密的思想逻辑。
我认识河流——它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生河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3、语言结构特点。
长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
第二节诗中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结构既整齐均衡又活泼自由。再读诗歌
体会情感课件29张PPT。外国诗两首祖国 莱蒙托夫走进作者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 1828年入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结构 第一节:强调诗人自己对祖国的“爱情”是无法替代的,总领下文。
第二节:铺叙俄罗斯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
第三节:诗人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详细描写农家生活的场景。 句段品味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品味: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想法。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 “爱情”展开。“奇异”就表现为不同于统治阶级的传统说教;诗人的爱国之情是经过自己的心灵对祖国的感受,又经过自己的头脑对祖国的思考而形成的。这种感情是任何力量都压制不了的,也不是任何别的感情所能代替的。 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它那大海似的汹涌的河水的奔腾;?我爱乘着车奔上那村落间的小路,?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惦念着自己夜间的宿地,迎接着?道路旁荒村中那点点颤抖的灯火;?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那一对闪着微光的白桦。品味:此段热情讴歌了俄罗斯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的生活。“但我爱……,我爱……,我爱……”,诗人反复强调,抒写,把自己炽热的爱国之情融化在俄罗斯生活的动人画卷之中。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一幅幅俄罗斯自然风景的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或远或近、流动变幻地映现在人们眼前,使人感到美不胜收。时代的阴影透过诗人灵敏的感觉与灵巧的诗笔,折光反射在自然景物之上,使之着上迷蒙、阴郁的色彩。 俄罗斯的山河景物,是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环境,是同他们的生活不可分割的。诗人把它作为俄罗斯人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加以讴歌,因此我们可以处处看到诗人及其人民活动于其间,看到诗人乘着马车奔走在村间小路上,透过苍茫的夜色寻找着宿地,看到大队的车马在草原上过夜,周围燃起了野火,冒起了青烟……就是这些寻常景物,在夜景中唤起了诗人对祖国的“爱情”。 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 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草房,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 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 观看那伴着口哨的舞蹈,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品味:诗人将笔触深入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中,以少有的喜悦和快乐加以歌唱,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他画出了俄罗斯人民生活的风俗画。打谷场上堆满了丰收的谷物,农家的茅舍覆盖着稻草,还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诗人无不感到亲切和愉快;更有节日的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诗人“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满怀兴致,不知疲倦。诗人热爱祖国人民,热爱祖国人民的生活,包括他们的生活环境在内,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即诗人所说的“奇异的爱情”,而这 “爱情”,远比那些空洞虚伪的“爱国主义”来得深沉、厚重、真切得多。 思考:《祖国》一诗中,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大地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 在《祖国》中,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感情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主题
《祖国》:运用丰富的意象,在流动、变幻中描写景物和民俗,融会了诗人忧郁和欣喜,叹惋和赞美等复杂的感情,仿佛对俄罗斯的乡村大地,作了一次有趣的巡礼。通过对俄罗斯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热情讴歌,抒发了对祖国强烈执著的“爱情”。
黑人走近作者 斯顿·休斯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哈莱姆(纽约黑人聚居区)的桂冠诗人”。
“哈莱姆(纽约黑人聚居区)的桂冠诗人”,是美国黑人文学最优秀的代表。他的作品主要是诗,也有小说和评论。他写作的题材大多是黑人的生活和种族问题,为黑人文学开辟了现实主义道路。出版有诗集《困倦的布鲁斯》、《给犹太人的漂亮衣裳》等。
追溯背景 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他自己说“用了十分钟至一刻钟时间”。诗人在谈到这首诗的写作过程时,从他父亲对自己同胞的那种“奇怪的厌恶感”,说到他不理解父亲的想法,因为“我是个黑人,我非常喜欢黑人”。接着,诗人谈到列车缓缓从密西西比河上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想到黑人的命运,想到林肯总统为了废除奴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的其他河流──非洲的刚果河、尼日尔河和尼罗河。诗就这样产生了。问题研讨1、“我”的意味。
2、“河流”的理解。
3、“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这一句话两次出现的作用。
4、第三节诗列举了四条河流,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我”的意味诗中的“我”不是某个具体的黑人,而是代表整个黑人的种族。
2、“河流”的理解这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是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黝黑的河流”
比喻指黑人的历史。3、“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这一句话两次出现的作用。 第一次
是承上启下,从了解到深入灵魂。
第二次
重复,照应前文,突出强化主题,黑人种族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史,黑人的“灵魂”里容纳着人类的文明,历史的符号学,因而显得深邃。
4、第三节诗列举了四条河流,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回顾历史,“我”的身影掠过亚、非、美三大洲,从古代到现代,在每一个地方都有令“我”难忘的河流。以体现诗歌主旨,对河流的追随,即是对祖先与故土的寻根。
幼发拉底河刚果河茅舍美丽的尼罗河金字塔密西西比河文学常识回顾
(1)《祖国》的作者是 ,
(国籍)诗人,他被别林斯基誉为 “ ?” 。《祖国》选自《 》。 莱蒙托夫俄国民族诗人莱蒙托夫诗选 (2)《黑人谈河流》的作者是 ,是 ?国著名的黑人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政论家。他是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被誉为 “???? ??? ?”。 美休斯 哈莱姆的桂冠诗人 小结 休斯以“河流”这一高度凝练的意象回顾了人类的历史,突出了黑人种族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地位,显示了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
从这首诗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源于黑人悠久的历史和深重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