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1.阅读浅显的文艺论文,把握核心概念,理清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品质。
3.发现疑难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相关资料,有自己的见解。
4.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和鉴赏方法,迁移运用,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单元学习目标
(语文要素:基础、议论文阅读)
第四单元
怎样阅读文艺论文
本单元除《谈读书》《不求甚解》分别是随笔、杂文,属于一般的议论文外,另外三篇课文《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都是较为典范的文艺论文。
语文核心素养
文艺论文作为议论性文章,其阅读策略与一般议论文有相同之处,比如都需要理解和把握作者的观点,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梳理论述思路等。但文艺论文作为一种特殊的议论文,有较强的学科属性、独特的价值定位以及特殊的写作方式,因而其阅读策略也有独特之处。
一、注意理解核心概念,把握概念之间的关系
《山水画中的意境》中的“意境”,《无言之美》中的“无言”,《驱遣我们的想象》中的“想象”等均为文章的核心概念,要根据作者在文中的定义和阐述,理解它们的内涵和外延。
文艺论文中所引用的实例及其分析,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作者整体论述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的实
二、注意分析文中所讲的实例
例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相当于议论文中的材料;有的实例则是作者研究的对象,唯有借助实例的分析,作者才能合乎情理、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实例不仅仅是材料,更是作者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的呈现,融入了作者对相关问题的深刻认知。列举实例的过程,就是作者以归纳的方式进行实际研究的过程,也是逐步揭示观点、完善观点、丰富观点的过程,这些实例比一般议论性文章中的材料具有更多的功能。
三、注意拓展阅读,发现疑难问题,并独立思考,获得独立见解
四、借鉴课文中提到的观念和方法,在阅读实践中迁移运用
本单元课文就阅读和鉴赏中的一系列问题做了论述,为阅读鉴赏提供了理论指导,也提出了可供借鉴运用的方法。比如《无言之美》中“流露与含蓄”的美学分别,可帮助我们认识艺术的本质规律和创作原则,对阅读鉴赏实践也有指导意义。
五、注意前后勾连贯通
本单元文章虽然写于不同时代不同人之手,但作者们对于阅读和鉴赏的认知有共识,因而在阅读时,要注意课文之间的横向勾连,发现它们的共通之处,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山水画的意境》和《驱遣我们的想象》都有关于意境的论述,其认知是否一致?是否可以互为阐释?又如《驱遣我们的想象》提倡借助想象理解文艺作品,为什么可行?其背后反映了怎样的艺术创作规律?这些问题也许就能在《无言之美》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解答。
13 短文两篇
目录
01
名师导学
02
名师导练
03
课外技法专练
04
群文阅读推荐
名师导学
一、一课一法
1.《谈读书》一文综合运用多种说理方法:
(1)比喻说理:例如用“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
(2)对比说理:①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②文章的最后一个层次,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人的性格、精神的缺陷,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2.《不求甚解》一文采用多种论证方法:
(1)道理论证(引证法):①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
提出论点;②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举例论证(例证法):①文章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②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3)对比论证:作者通过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例子,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强调了读书的正确方法。
二、内容梳理
(根据课文填空,理清文脉)
怡情
傅彩
长才
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推敲细思
精读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表示虚心,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
说明读书方法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虚心
会意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名师导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读书足以yí qíng( ),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其傅彩也,最见于gāo tán kuò lùn( )之中。
(3)liàn dá( )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zhī jié( ),然纵观tǒnɡ chóu( ),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怡情
高谈阔论
练达
枝节
统筹
(4)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zǎo shì( )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5)jiǎo xiá( )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6)读书时不可存心jié nàn( )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藻饰
狡黠
诘难
(7)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shè liè( )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8)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wèi tóng jiáo là( )矣。
(9)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cōng yǐng( ),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涉猎
味同嚼蜡
聪颖
(10)人之才智但有zhì ài( ),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11)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zhū rú cǐ lèi( )。
(12)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chuī máo qiú cī( )之人。
(13)那除了kuáng wàng zì dà( )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滞碍
诸如此类
吹毛求疵
狂妄自大
(14)而读书的yào jué( ),全在于会意。
(15)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quàn jiè( )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
(16)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kāi juàn yǒu yì( )。
要诀
劝诫
开卷有益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读书不能只寻章摘句,而要深入思考,才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B.由于厂家对产品的质量吹毛求疵,因而产品销量越来越好。
C.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
B
2.B【解析】“吹毛求疵”指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5G通信技术无时无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其应用将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时也促进各行各业转型与升级。(将“促进”改为“促使”)
B.近日,公安交管部门加强执法管理,依法查纠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不佩戴安全头盔、汽车驾乘人员不使用安全带。(在“安全带”后加上“的行为”)
A
C.东莞市已全面铺开新一轮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正在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处理、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垃圾处理系统。(将“分类处理”调到“分类运输”的后面)
D.我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但是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我有决心,一定要改正缺点,努力争取进步。(将第一个“但是”改为“虽然”)
3.A 【解析】不合逻辑,“无时无刻”需与“不”连用;也可将“无时无刻”改为“每时每刻”。
4.为了培养同学们的读书兴趣,某中学学生会准备开展“阅读伴我成长”活动。在布置会场时,有同学不小心把一副对联的顺序打乱了,请你将它还原。(填序号)
①天下字 ②读尽 ③发愤 ④识遍
上联:立志 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人间书
④①
③②
4.【解析】上联中“立志”是动词,应用“③发愤(动词)”与之相对;下联中“人间书”是偏正短语,应用“①天下字”与之相对;最后根据短语“识字”与“读书”的搭配,确定上联为:立志识遍天下字,下联为:发愤读尽人间书。
5.(2022广东中考新题型)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读书可以使你狭窄的视野变得开阔,可以使你肤浅的思想变得深邃,可以使你平淡的人生变得精彩。学校组织了“书籍点亮人生,书香洋溢校园”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跨美术)任务一:识读书标志。右图是该活动的宣传标志,结合构图要素说明其寓意。(提示:标志中刻有繁体“书”的印章。不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笔书写的“人”字像打开的书,三本打开的书形成“众”字,刻有繁体“书”的印章点缀其间,寓意人人读书,开卷有益。
(2)(口语训练)任务二:拟读书发言。你将在学校的主题活动上发言,试结合材料和自己的认识拟写发言稿。(要求:自选一个角度;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的方法;不超过150字)
材料一: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读经典,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和心理需要。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周国平说:“读经典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体会人的伟大可以达到何种高度。”
材料二:古代教育家董遇善于利用“三余”时间来读书,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大家好!我主张多读经典作品。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周国平说:“读经典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体会人的伟大可以达到何种高度。”越是经典的书,意蕴越丰富。希望大家常读书,常读经典书。
(3)任务三:评读书观点。在探讨中学生应该阅读哪些书时,同学们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因为它读起来轻松省力,吸收快;还有人认为应该多读经典名著,因为它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对此,你更赞同哪一种看法?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我更赞同第一种观点。流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当代人的思想情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实用价值,读起来既轻松,又快速,而且有些流行作品还能为写作提供素材。
示例二:我更赞同第二种观点。因为经典作品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内涵更丰富,文化底蕴更深,能够开阔视野,陶冶人的情操。
(4)任务四:荐经典名著。读什么样的书,许多同学还存有不少困惑。结合你的阅读经验,给同学们推荐一部名著,并写出推荐理由,不超过90字。
推荐书目:_____________,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爱》
《简·爱》通过描写一个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成长道路,成功塑造了一个不安现状、不甘受辱、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敢于抗争、敢于追求的女性形象。
①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②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
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③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
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④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种实质。
⑤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⑦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6.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并阐释其具体内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具体内容:读书全在于会意(或:读书要虚心,了解大意);要注意把握其精神实质;不死抠字眼,重视整体的理解。
7.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多种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举诸葛亮读书的例子,意在说明读书的方法是“观其大略”,即理解其精神实质,这样使要讲的道理更具体,更具说服力。引用王粲的文字,是运用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诸葛亮的读书方法就是“观其大略”。
8.本文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结合链接内容和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链接一: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链接二: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朱熹《童蒙须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不求甚解”的精神,读经典著作关键在于领悟其精神实质,不能只寻章摘句。要想做到这一点,先要完整读书,全面理解,然后熟读精思,层层深入。
课外技法专练
给生活添一份诗意(10分)(2022·湖南湘潭)
潘悦
①对很多人来说,诗歌并不陌生。从语文课堂上的诵读,到综艺节目里的比拼,每个人都可以在凝练的笔触中感受深沉的情怀,在传神的语句里捕捉真挚的情感。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心生“现代人是否还需要读古诗”的困惑,提出“古诗鉴赏有没有答案”的疑问。
——多种论证方法
②诗歌是一门语言表达的艺术。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彰显了汉语表达的独特魅力。相较于其他文体,古诗的一大特点就是短小精悍,讲求用雅致凝练的语言实现抒情表义,含义深长的同时又追求音韵协调,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看到大雪纷飞,写下“燕山雪花大如席”;目睹银装素裹,感慨“千树万树梨花开”;赞誉瀑布奇观,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
河落九天”。也会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砥砺自我,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劝人奋进,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寄语友人,以“采菊东满下,悠然见南山”安定内心……这些千古流传的诗歌以其意象、哲理和才思击中人心,精当易晓,韵味悠长,成为现代生活中生机勃勃的文化存在。
③“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也是人的情感意志的表达载体。古人将人生体验、生命思考、事物观察凝聚到诗词之中,创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世界。相似的生命体验,促使今人与古人在情感与思想上同频共振:阅读时的片刻感悟存留心间,迸发出激励人心的力量,陶渊明“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坚毅卓绝,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
踏雪泥”的豁达超然……_每读及这些诗句,就更能理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一时的挫折便显得不再难以逾越。
④今天,身处现代文明的快节奏中,那些亲近自然、缘事而发的诗句,能让人逸兴遣怀,为人生掬一捧清泉。留心夏季的“映日荷花别样红”,流连秋日的“晴空一鹤排云上”,充满趣味的“闲看儿童捉柳花”,体现境
界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借助诗歌,人们得以跳出日常的琐碎,凝视自然的神奇,发掘自我的诗心,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⑤古诗是今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其中的胸襟抱负、温厚美德、日常哲思、闲情逸致,给予我们情感思想的共鸣、人生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理解诗歌,不在于答案是否标准,而是从正确的语词训诂和创
作背景出发,尽可能地抵达诗心,给出合情合理的解读,这才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目的。在汉字的搭配组合中探寻多样性和可能性,也是诗歌言约旨丰的独特意蕴之所在。
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正如此诗所言,古诗就像明月一般,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是一门语言表达的艺术。
B.诗歌能让人们跳出日常的琐碎,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C.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和创作背景出发,尽可能抵达诗心。
D.诗歌能照亮人的生命,滋养人的心灵。
D
1.D 【解析】A.是第②段的分论点,不能概括全文的论证内容;B.是第④段的分论点,是诗歌的作用之一,不能概括全文的论证内容;C.是第⑤段中的观点,是鉴赏诗歌的方法,不能概括全文的论证内容;D.本文最后一段,通过对上文的总结,得出结论“古诗就像明月一般,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因此本项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恰当。
2.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多种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论证。引用陶渊明、苏轼的诗句,证明了读诗时的片刻感悟能产生激励人心的力量。
3.第④段加点的诗句能用下列哪一句替换?说明理由。(4分)
A.簌簌衣巾落枣花 B.月落乌啼霜满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可用A替换。“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夏季的景物,与“留心夏季的”语境相符,与“映日荷花别样红”一样体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好,能给人添一份诗意。
群文阅读推荐
阅读篇目 阅读重点 阅读练习推荐
《读书是改善思维碎片化的良药》(张彩峰) 读书为什么是改善思维碎片化的良药?
《读书养颜》
《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朱万曙)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证明观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