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年级下册第12课人生(课件4份+教学设计4份+习题精选2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九年级下册第12课人生(课件4份+教学设计4份+习题精选2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0 20:03:03

文档简介

《人生》习题
①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它至多不过有一百来级。这座高塔是中空的。如果一个人一旦达到它的顶端,就会掉下为摔得粉身碎骨。但是任何人都很难从那样的高度摔下来。这是每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他达到注定的某一级,预先他并不知道是哪一级,阶梯就从他的脚下消失,好像它是陷阱的盖板,而他也就消失了。只是他并不知道那是第二十级或是第六十三级,或是另外的哪一级;他所确实知道的是,阶梯中的某一级肯定会从他的脚下消失。
②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瞭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赏心悦目。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这时也许应该走得更快些,或者一次连续登上几级,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③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快乐,因为他还没有摔下去。当他走完十级登上一个新的平台后,对他的祝贺也就更热烈些。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这个攀登的人一般是深受感动,但忘记了留在他身后的很少有值得自满的东西,并且忘记了什么样的灾难正隐藏在前面。
④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⑤然而这里还有一个地洞,那些走进去的人都渴望自己挖掘坑道,以便深入到地下。而且,还有一些人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年复一年,这些人越来越深入地下,走到那些埋藏矿物的地方。他们熟悉那地下的世界,在迷宫般的坑道中探索道路,指导或是了解或是参与地下深处的工作,并乐此不疲,甚至忘记了岁月是怎样逝去的。
⑥这就是他们的一生,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忘记了现时的各种事件。他们为他们所选择的安静的职业而忙碌,经受着岁月带来的损失和忧伤,以及岁月悄悄带走的欢愉。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
⑦在人们眼前,还有一个无穷无尽地延伸开去的广阔领域,就像撒旦在高山上向救世主所显示的那些王国。对于那些在一生中永远感到饥渴的人,渴望着征服的人,人生就是这样:专注于攫取更多的领地,得到更宽阔的视野,更充分的经验,更多地控制人和事物。军事远征诱惑着他们,而权力就是他们的乐趣。他们永恒的愿望就是使他们能更多地占据男人的头脑和女人的心。他们利用岁月,因而岁月并不使他们厌倦。他们保持着青年的全部特征:爱冒险,爱生活,爱争斗,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无论他们多么年老,到死也是年轻的。好像鲑鱼迎着激流,他们天赋的本性就是迎向岁月的激流。
⑧然而还有这样一种工场——劳动者在这个工场中是如此自在,终其一生,他们就在那里工作,每天都能得到增益。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变老了。的确,对于他们,只需要不多的知识和经验就够了。然而还是有许多他们做得最好的事情,是他们了解最深.见得最多的。在这个工场里生活变了形,变得美好,过得舒适。因而那开始工作的人知道他们是否能成为熟练的大师只能依靠自己。一个大师知道,经过若干年之后,在钻研和精通技艺上停滞不前是最愚蠢的。他们告诉自己:一种经验(无论那可能是多么痛苦的经验),一个微不足道的观察,一次彻底的调查,欢乐和忧伤,失败和胜利,以及梦想、臆测、幻想,无不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给他们的工作带来益处。因而随着年事的渐长,他们的工作也更重要更丰富。他们依靠天赋的才能,用冷静的头脑信任自己的才能,相信它会使他们走上正路,因为天赋的才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相信在工场中,他们能够做出有益的事情。
⑨他们的工场不大,但对他们来说已够大了。它的空间已足以使他们在其中创造形象和表达思想。他们是够忙碌的,因而没有霎时间去察看放在角落里的计时漏计,沙子总是在那儿向下漏着。当一些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他是知道的,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
1.作者把人生比作攀高塔,你认为这个比喻是否恰切?为什么?
2.“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为什么说都是相同的?
3.“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这话是什么意思?
4.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有什么样的精神?是指什么样的人?你可以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吗?
5.作者描述这些人群,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
6.作者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7.第②段作者谈人类攀登时的心理感受,即攀登时观景的感受。通过对比来描写这种感受。你是否赞同作者的看法?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⑤段中的加点的“矿物”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⑥段中引用阿基米德的话,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怎样理解第⑨段中的划线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12.“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参考答案
1.这个比喻较为恰切。把人生比作攀登(是一般性的比喻);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设喻奇特);
2.“往上走”意味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
3.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有很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总是很难或很少改变的。这里的“精神”应指性格之类的东西。
4.不屈不挠、顽强奋斗,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从事研究工作,进行较为抽象的脑力劳动,也就是像阿基米德那样的科学家。
5.作者想借此来肯定或赞扬对时光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赞扬勤于劳作的精神,辛苦探索的精神,勇敢倔强的精神……
6.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场景。作者只是举例性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7-10答案略。
11.一是贪欲:占有欲极强,渴望征服,喜欢掌握权力,控制人和事物;
二是坚强:精力充沛,头脑活跃,爱冒险,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这些都是课文的原话节录,或是从原话提炼出来的。
12.根据上文“当一切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可以判断“一只可爱的手”是指“一切亲切的思想”;当然,也可以从另外方面理解,“一只可爱的手”是指“一切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这种情况。至于沙漏计延缓转动,也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说他“没有时间去察看放在角落里的计时沙漏计”,全神贯注以致忘记了时间,所以时间仿佛被拉长了;一是说他在有生之年做了很多很多事,别人需要很长时间做的事,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做完了,收获甚丰,过得充实,所以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人生》习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陷阱( ) 嘹望( ) 瞻望( ) 忙碌( ) 撒旦( ) 攫取( )
充沛( ) 鲑鱼( ) 停滞( ) 臆测( ) 馈赠( )( )
2、解释下列词语。
(1)粉身碎骨:
(2)瞭望:
(3)赏心悦目:
(4)微不足道:
(5)乐此不疲:
(6)攫取:
(7)充沛:
(8)停滞:
(9)臆测:
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是( )
A、幻想 延缓 粉身碎骨 值得留恋
B、流连 景致 乐此不彼 过得舒适
C、察看 活跃 终其一生 年复一年
D、钻研 诱惑 微不足道 热烈祝贺
4、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把人生比做高塔,生动贴切,提示了人生的总体特征。
B、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的人占有欲强,渴望征服,喜欢权力,但他们精力充沛,头脑活跃,热爱生活,顽强勇敢。
C、挖掘坑道的人是指那些技术工人、发明家,像爱迪生等。
D、文章写了三大人群,主要是为了赞美那种顽强勇敢、刻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5、请在“生活”“幸福”“爱心”中任选一词,并以此为中心扩展成一段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
1、jǐng liào zhān lù sā jué pèi guī zhì yì kuì zèng
2、(1)身体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
(2)登高远望。
(3)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
(4)非常渺小,不值得一谈。
(5)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6)掠夺。
(7)充足而旺盛。
(8)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9)主观的推测。
3、B
4、C
5、略
《人生》作者简介
勃兰兑斯(GeorgMorrisCohenBrandes,1842—1927)
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丹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这部巨著共6卷,即《流亡文学》、《德国的浪漫派》、《法国的反动》、《英国的自然主义》、《法国浪漫派》和《青年德意志》,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如史雷格尔兄弟、霍夫曼、夏多布里昂、拉马丁、雨果、拜伦、乔治?桑、巴尔扎克、斯丹达尔(司汤达)、梅里美、海涅、维尔特等。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作者被迫到柏林寄居7年。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人生》内容分析
全文按所描写的场面自然地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说明人类生命表现形式尽管千万别,但其中又有共同性和必然性。
第二部分(5~6段)描述一些人深入地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表现他们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
第三部分(第7段)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他们攫取更多的土地,征服更多的人。
第四部分(8~9段)描述一些在一种工场中劳动的人们,表现他们的刻苦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文章主旨:
课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人生》拓展:人生的价值
天地生人,人为万物之灵。神明的大自然,着重的该是人,不是物;不是人类创造的文明,而是创造人类文明的人。只有人类能懂得修炼自己,要求自身完善。这也该是人生的目的吧!
匹夫匹妇,各有品德。为人一世,都有或多或少的修养。俗语:“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得”就是得到的功德。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价值。而修来的功德不在肉体上而在灵魂上。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价值观,而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据说,一个人在急难中,或困顿苦恼的时候,上帝会去敲他的门──敲他的心扉。他如果开门接纳,上帝就在他的心上了,也就是这个人有了信仰。一般人的信心,时有时无,若有若无,或是时过境迁,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应,就怀疑了。这是一般人的常态,没经锻炼,信心是不会坚定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也许到临终“回光反照”的时候,才感到悔惭,心有遗憾,可是已追悔莫及,只好饮恨吞声而死。一辈子锻炼灵魂的人,对自己的信念,必老而弥坚。
基督教颂扬信、望、爱三德。有了信仰,相信灵魂不死,就有永生的希望。有了信仰,上帝在他心里,上帝是慈悲的,心上有上帝,就能博爱众庶。
苏格拉底坚信灵魂不灭,坚信绝对的真、善、美、公正等道德概念。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宁愿饮鸩就义,不肯苟且偷生。因信念而选择死亡,历史上这是第一宗,被称为仅次于基督之死。
《人生》课文解析
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它至多不过有一百来级。这座高塔是中空的。如果一个人一旦达到它的顶端,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但是任何人都很难从那样的高度摔下来。这是每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他达到注定的某一级,预先他并不知道是哪一级,阶梯就从他的脚下消失,好像它是陷阱的盖板,而他也就消失了。只是他并不知道那是第二十级或是第六十三级,或是另外的哪一级;他所确实知道的是,阶梯中的某一级肯定会从他的脚下消失。
【段析】本段主要说人类攀登高塔的总的规律,揭示人类生命表现形式的千变万化和人类命运的相似性、一致性,此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品味】在文中“高塔”的一级喻指生命中的一年。“一百来级”是说人最多能活一百来年。“二十级”“六十三级”,各指二十岁、六十三岁。
“掉下来”“摔下来”的情景,讲述各人命运的具体表现。
“消失”指生命的终结。
“不知道”是说生命的不可预知性。
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嘹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赏心悦目。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这时也许应该走得更快一些,或者一次连续登上几级,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段析】本段谈人类攀登时的心理感受,即攀登时观景的感受。喻示人的成长过程,对世界的看法。随着年龄增加,生命更艰难,“攀登”更不易。
【品味】“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指年轻时生活的历程,心理感受是新鲜的,带着“依恋流连”,带着对“前景”的希望。
“往上走”意味着年龄的增长。
“困难”,因为越往上攀,越需要体力、毅力和智力,所以越困难。
“相同”,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因为年龄增加,阅历多了。
“不可能做到的”,也许因为能力所限,也许是安于现状或条件所限。
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因为他还没有摔下去。当他走完十级登上一个新的平台后,对他的祝贺也就更热烈些。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这个攀登的人一般是深受感动,但忘记了留在他身后的很少有值得自满的东西,并且忘记了什么样的灾难正隐藏在前面。
【段析】谈人类攀登时的又一种心理感受,即一种希望,盼望长生,表现人类对自身生命的珍惜之情。
【品味】“通常是……摔下去。”表现人们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之情,但同样隐藏着对生命威胁的因素,从而说明生命的重要性。
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段析】总结上文,强调人的一生旅程邈远,但在精神世界上却具有惯常性、一致性。
第一部分: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说明人类生命的表现形式尽管千差万别,但其中又有共同性和必然性。
【品味】画线句说明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有很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总是很难或很少改变。“精神”指性格等。
然而这里还有一个地洞,那些走进去的人都渴望自己挖掘坑道,以便深入到地下。而且,还有一些人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年复一年,这些人越来越深入地下,走到那些埋藏矿物的地方。他们熟悉那地下的世界,在迷宫般的坑道中探索道路,指导或是了解或是参与地下深处的工作,并乐此不疲,甚至忘记了岁月是怎样逝去的。
【段析】描写这些人在地下坑道劳动的情景。
【品味】“挖掘坑道”的人指从事研究工作、进行抽象的脑力劳动的人。他们寻找的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思想资源。
“前人所挖掘的坑道”指前人研究的成果,研究的踪迹。
“乐此不疲”,表现这些人乐于工作,热爱生活。
“忘记”说明全身心投入。
这就是他们的一生,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忘记了现时的各种事件。他们为他们所选择的安静的职业而忙碌,经受着岁月带来的损失和忧伤,以及岁月悄悄带走的欢愉。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
【段析】描写这些人的劳作时的精神意识、思想活动。
第二部分:描述一些人深入地下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表现他们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
【品味】“安静”突出工作的特点。
“像阿基米德”一样的人,为了工作、事业,忘却生命,甚至献出了生命。
在人们眼前,还有一个无穷无尽地延伸开去的广阔领域,就像撒旦在高山上向救世主所显示的那些王国。对于那些在一生中永远感到饥渴的人,渴望着征服的人,人生就是这样:专注于攫取更多的领地,得到更宽阔的视野,更充分的经验,更多地控制人和事物。军事远征诱惑着他们,而权力就是他们的乐趣。他们永恒的愿望就是使他们能更多地占据男人的头脑和女人的心。他们是不知足的,不可测的,强有力的。他们利用岁月,因而岁月并不使他们厌倦。他们保持着青年的全部特征:爱冒险,爱生活,爱争斗,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无论他们多么老,到死也是年轻的。好像鲑鱼迎着激流,他们天赋的本性就是迎向岁月的激流。
第三部分:描述一些人在广阔领域的开拓进取,他们攫取更多的土地,征服更多的人。
【品味】“广阔领域”的人的性格特点:一方面,占有欲强、渴望征服,喜欢权力、控制人和事物。另一方面,精力充沛、坚强、头脑活跃、爱冒险、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从“广阔领域”的人对生命的热爱以及积极的态度来看,他们都有一种不满于现状的探索精神,都在不断地诠释生命的内涵。
“爱冒险……也是年轻的”是排比句,突出这类人的性格特点。
然而还有这样一种工场——劳动者在这个工场中是如此自在,终其一生,他们就在那里工作,每天都能得到增益。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变老了。的确,对于他们,只需要不多的知识和经验就够了。然而还是有许多他们做得最好的事情,是他们了解最深、见得最多的。在这个工场里生活变了形,变得美好,过得舒适。因而那开始工作的人知道他们是否能成为熟练的大师只能依靠自己。一个大师知道,经过若干年之后,在钻研和精通技艺上停滞不前是最愚蠢的。他们告诉自己:一种经验(无论那可能是多么痛苦的经验),一个微不足道的观察,一次彻底的调查,欢乐和忧伤,失败和胜利,以及梦想、臆测、幻想,无不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给他们的工作带来益处。因而随着年事渐长,他们的工作也吏重要更丰富。他们依靠天赋的才能,用冷静的头脑信任自己的才能,相信它会使他们走上正路,因为天赋的才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相信在工场中,他们能够做出有益的事情。
【段析】本段主要描写在“工场”中从“劳动者”到“大师”都需要不懈的努力。
【品味】写“工场”中的第一类人:一生只做“劳动者”。
写“工场”中的第二类人:不安于做普通劳动者,靠自己的努力,“成为熟练的大师”。
写“工场”中的第三类人:大师。他们仍在积极地进取。
画线句直接说明要想成功就要经过无数的努力,以讲道理的记叙方式使意思更明了,总结上文。
他们的工场不大,但对他们来说已够大了。它的空间已足以使他们在其中创造形象和表达思想。他们是够忙碌的,因而没有时间支察看放在角落里的计时沙漏计,沙子总是在那儿向下漏着。当一些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他是知道的,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①“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②作者描述这些人群,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
【段析】全身心投入工作,就会有非常丰厚的回报。
第四部分:描述一些在“工场”中劳动的人们,表现他们刻苦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品味】“空间”,表明的是创造和思想的空间。
“没有时间……沙漏计”,突出工作时全神贯注,以至于忘记了时间。
“那像……转动”,短时间取得高效率,收获丰厚,过得充实,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人生》赏析
人生的阶梯
丹麦著名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在一篇散文中,对人生做了这样的比喻:“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它至多不过一百级。这是每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他达到注定的某一级,预先他并不知道是哪一级,阶梯就从他的脚下消失,好像它是陷阱的盖板,只是他并不知道那是第20级或是第63级,或是哪一级;他所确实知道的是,阶梯的某一级一定会从他的脚下消失。”
如果把人一生成长、奋斗的进程比做攀登一座高塔,而通往这座塔顶的一级级台阶,就是人生的阶梯。一个人从母体中诞生之日起,从吸吮到咀嚼,从爬行到站立,从哇哇啼哭到牙牙学语,便开始了攀登,识字读书、学习某种技能、从事某种职业、在某一领域寻求发展,也是在攀登这座高塔的阶梯。在攀登头几级阶梯时,他多半借助于本能,不需要多少智能,并且有父母的扶助,因此他攀登起来比较轻松,而且大部分时光是快乐的。以后的攀登,就要靠智能与体力了,并且越往上,攀登的难度越大。当他达到一定的高度时,便会失去父母的扶助,甚至失去一切帮助,只能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而每攀登一级阶梯,都是对他的体力、智能、意志的考验。每登上一级阶梯,攀登者的眼界就会更广阔。
然而,世人在攀登人生的阶梯时,步调和速度并不一致。
有的人在登上最初的几级阶梯之后,便变得步履维艰。他们或是受贫穷所迫,或是被厄运所困,或是由于智能与体力的局限,不得不在到达某一级阶梯之后停止攀登。那一级阶梯对他们来说,犹如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在以后的生命进程中,他们不得不长久地停留在已经达到的那个位置上,为生存而付出绝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及技能只能勉强应付世事,维持生存。他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平平淡淡中度过的,但他们大多乐天知命,在他们到达的位置上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有的人在某一级阶梯之后,尽管仍有余力攀登,却过早地止步不前。这些人一部分由于胸无大志,眼前的风景使他们迷醉,他们便不愿再冒摔跤的风险或吃攀登之苦;一部分人则由于因缘时会或阴差阳错,在社会的阶梯上步步登高,或青云直上,他们志得意满地陶醉在繁华景象之中,大多以为风光无限,数十年停留在那里,直到脚下那虚幻的社会阶梯忽然消失,才发现自己所达到的高度竟是那样虚幻。
有些人则是生命不息攀登不止,他们以过人的智能与精力忍受寂寞,排除每一个前进中的障碍。他们的生命之火并不因生理上的衰老而减弱,至死都在熊熊燃烧,在一往无前的攀登过程中,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有的人登上塔的最高层,有人即使未能登上塔顶,也如萨特所言,达到了“自身的最高存在境界”。(梅桑榆)
《人生》问题研究
1.“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为什么说都是相同的?
“往上走”意味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
2.“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这话是什么意思?
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有很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总是很难或很少改变的。这里的“精神”应指性格之类的东西。
3.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对这类人的性格特点写得非常充分而明确,可以作为概括要点的训练材料。试从两大方面来概括:
一是贪欲:占有欲极强,渴望征服,喜欢掌握权力,控制人和事物;
二是坚强:精力充沛,头脑活跃,爱冒险,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这些都是课文的原话节录,或是从原话提炼出来的。
4.“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根据上文“当一切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可以判断“一只可爱的手”是指“一切亲切的思想”;当然,也可以从另外方面理解,“一只可爱的手”是指“一切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这种情况。至于沙漏计延缓转动,也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说他“没有时间去察看放在角落里的计时沙漏计”,全神贯注以致忘记了时间,所以时间仿佛被拉长了;一是说他在有生之年做了很多很多事,别人需要很长时间做的事,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做完了,收获甚丰,过得充实,所以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5.作者描述这些人群,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
作者似乎想借此来肯定或赞扬对时光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赞扬勤于劳作的精神,辛苦探索的精神,勇敢倔强的精神……
名人谈“人生”
1、人的一生,就是进行尝试,尝试得越多,生活就越美好。
——爱迪生
2、要是已经生活过的那一段人生只是一个草稿,另有一段誊写的人生,该有多好!——契诃夫
3、人生读来几乎像一首诗,它有自己的韵律和拍子,也有生长和腐坏的内在周期。——林语堂
4、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
5、生活,就是理解。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将来。——雨果
6、每个人的一生是一场战役,那是一场长期的多灾多难的战役。——艾匹克蒂塔
7、生活是建筑在痛苦之上的,整个生活贯穿着痛苦。——罗曼?罗兰
8、胜利如眼泪,这就是人生。——巴尔扎克
《人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课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并学会运用;
2、品味文中作者深挚的感情,理解作者对人生做出的富有哲理性的概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指导学生运用形象的比喻抒写生命和人生,进行写作训练。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人生是什么?成长中的你们或许已经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志士曾经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兑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宝贵的启迪。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勃兰兑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多媒体显示:
(1)生字注音:
陷阱(jǐng) 瞭望(liào) 瞻望(zhān)
撒旦(sā) 攫取(jué) 充沛(pèi)
鲑鱼(guī) 停滞(zhì) 臆测(yì)
馈赠(kuì)
(2)词语释义:
瞭望:登高远望。
瞻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攫取:掠夺。
充沛:充足而旺盛。
增益:增加,增添。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臆测:主观的推测。
馈赠:赠送(礼品)。
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课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全文按所描写的场面自然地分为四个部分。
(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组负责概述一个场面,由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个场面(1~4):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这是对立统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的,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后来攀登就艰难许多,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说明人类生命表现形式尽管千差万别,但其中又有共同性和必然性。
第二个场面(5~6):描述一些人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他们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第三个场面(7):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第四个场面(8~9):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3、学生进行组内讨论交流,把握主旨。
多媒体显示:
1、本文一开头作者把人生比做什么?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2、作者还将人生比作地洞、广阔领域、工场,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它们分别指哪类人,这些人具有什么特点。
3、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
4、作者写作本文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自主发言,鼓励发表独特的见解,进行“个性化表达”。)
明确:
(1)文章开头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这样的比喻非常恰当,因为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成长奋斗的历程,每前进一步,就好像爬上了一个台阶。我们在攀登最初几级阶梯时,是比较轻松快乐的。但越往上,攀登的难度就会越大,或是体力不支或意志不坚定使然。人生确实如同爬山,“无限风光在险峰”,高塔的顶端肯定能看到最美的风景。马克思也说过,只有不畏劳苦,不断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2)地洞里挖掘的人,指的是从事研究工作,像阿基米德这样的科学家、脑力工作者。他们有忧伤有快乐,甚至还有幼稚的幻想,他们的内心世界既复杂又简单。就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他们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征服广阔领域的人,指的是军事家、政治家之类的人,像恺撒大帝、秦始皇等。他们有宽阔的视野,丰富的经验,有征服欲,爱冒险,爱生命,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是属于开拓进取的人。
在工场劳作的人,指那些发明家、工艺师、设计师等普通的劳动者。他们虽然工作琐碎,但持之以恒,或许会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或许会成为大师级别的人。要想成为后者,除了有天赋的才能以外,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超常的忍耐力和辛勤的劳动。
(3)作者想借此来肯定对时光珍惜,热爱生命的人,赞扬他们勤于劳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强的精神。
(4)作者写作本文旨在告诉我们要珍爱生命,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让生命焕发光彩,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四、研读探究
1、难句释疑。
(指名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文段,并找出不理解的语句与同学进行交流探讨。)
多媒体显示难句示例:
(1)“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为什么说都是相同的?
明确:“往上走”意味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作者对老年人的看法过于片面,事实上老年人生活积累丰富了,能更容易区别事物,看清事物的本质,对生命有更深的感悟,也更加珍惜生命,留恋生命。黑格尔就说过:“同样一句话,出自老年人之口要比出自年轻人之口厚重百倍。”
(2)“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这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有很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总是很难或很少改变的。这里的“精神”应指性格之类的东西。
(3)“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明确:根据上文“当一切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可以判断“一只可爱的手”是指“一切亲切的思想”;当然,也可以从另外方面理解,“一只可爱的手”是指“一切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这种情况。至于沙漏计延缓转动,也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说他“没有时间去察看放在角落里的计时沙漏计”,全神贯注以致忘记了时间,所以时间仿佛被拉长了;一是说他在有生之年做了很多很多事,别人需要很长时间做的事,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做完了,收获甚丰,过得充实,所以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4)“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这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这写出了阿基米德为了科学,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它告诉我们,想要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就必须全身心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中,深入挖掘,不断开拓,为了劳作、为了事业甚至可以忘却生命。
2、写法探究:
多媒体显示思考题:
课文在写法和构思方面有什么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简单分析。
明确:作者只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五、延伸拓展
人生是什么?或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你会对人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会把人生比作什么呢?请仿照课文,运用形象的比喻抒写你心中的人生。
(小组交流,每组选出一、二篇进行朗读、评价。)
六、课堂总结
《人生》一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文章夹叙夹议,寓深刻的哲理于一系列形象中,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鼓舞。
七、布置作业
1、关于人生的思考,还有许多经典的名篇。课外摘录古今中外的名人对人生经典的论述,并仔细品味。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体验,思考如何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写一篇350字左右的议论性散文。
《人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
能力目标
1.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
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
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来,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勃兰克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瞻(zhān)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攫(jué)取:掠夺。臆(yì)测:主观的推测。 馈(kuì)赠:赠送。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2.学生交流初读文章的感受。
生1:作者能把“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四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连缀成文,并和“人生”联系起来,这是我不曾想到的。
生2:有些语句比较深奥,我不太能读懂。
生3:全篇都在探讨人生问题,使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
生4:文章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人的活动景象,我觉得还应该有更多的场面和更多人的形象。
教师总结:看来,中外语言表述的差异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障碍,不过只要我们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是不难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四、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1.提问: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教师小结:文学欣赏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会对人生做出不同的诠释。
2.归纳概括描述的四个场面。
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组负责概述一个场面,由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第一个场面是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这是对立统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后来攀登就艰难许多,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
第二小组:第二个场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他们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第三小组:第三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第四小组:第四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教师小结: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及几种人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奋斗、劳作的场景。这样看来,作者把“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
3.分析三类人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念。
学生按刚才的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是第一小组体会“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教师随机点拨。
学生成果展示:
教师小结:分析讨论至此,我想大家已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念和人生观,那就是珍爱生命,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让生命更有意义,更为光彩。
五、深入研讨,问题探究
1.难句释疑。
刚才我们整体把握,探明了主旨,但有没有理解得还不透彻的难句。请摘选出来,互相讨论交流。
成果展示:(1)“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2)“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3)“那像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教师小结:这是开放性的问题,看法见解不必拘泥于一致,大家只要能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2.写法探究。
提问:作者只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便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明确: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场景。作者只是举例性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六、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苍穹,叩问心头,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屈原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他坚贞的志向,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发其人生苦短的慨叹。你会对人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会把人生比作什么?请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
七、课堂小结
冰心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不流动的一定会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但不生长的种子一定会成为空壳。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珍惜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的修饰,珍惜自己,你就能挟卷滚滚沙石,快乐勇敢地奔流,投进大海温馨博大的怀抱;珍惜自己,你就会从地下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小树,听到黄莺的歌唱。人生是寂寞的,犹如寂然无声的荒野;人生是永恒的,犹如奔流不息的逝水;人生也是辉煌的,如果我们轰轰烈烈地走过一生。让我们走好每一步!
八、布置作业
1.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
2.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
能力目标
1、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
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
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勃兰兑斯(Georg Morris Cohen Brandes,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丹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这部巨著共6卷,即《流亡文学》、《德国的浪漫派》、《法国的反动》、《英国的自然主义》、《法国浪漫派》和《青年德意志》,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如史雷格尔兄弟、霍夫曼、夏多布里昂、拉马丁、雨果、拜伦、乔治?桑、巴尔扎克、斯丹达尔(司汤达)、梅里美、海涅、维尔特等。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作者被迫到柏林寄居7年。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2、时代背景。
作者源于直接或简接体验,对人生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述,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3、名家品评。
如果把人一生成长、奋斗的进程比做攀登一座高塔,而通往这座塔顶的一级级台阶,就是人生的阶梯。一个人从母体中诞生之日起,从吸吮到咀嚼,从爬行到站立,从哇哇啼哭到牙牙学语,便开始了攀登,识字读书、学习某种技能、从事某种职业、在某一领域寻求发展,也是在攀登这座高塔的阶梯。在攀登头几级阶梯时,他多半借助于本能,不需要多少智能,并且有父母的扶助,因此他攀登起来比较轻松,而且大部分时光是快乐的。以后的攀登,就要靠智能与体力了,并且越往上,攀登的难度越大。当他达到一定的高度时,便会失去父母的扶助,甚至失去一切帮助, 只能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而每攀登一级阶梯,都是对他的体力、智能、意志的考验。每登上一级阶梯,攀登者的眼界就会更广阔。
然而,世人在攀登人生的阶梯时,步调和速度并不一致。
有的人在登上最初的几级阶梯之后,便变得步履维艰。他们或是受贫穷所迫,或是被厄运所困,或是由于智能与体力的局限,不得不在到达某一级阶梯之后停止攀登。那一级阶梯对他们来说,犹如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在以后的生命进程中,他们不得不长久地停留在已经达到的那个位置上,为生存而付出绝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及技能 只能勉强应付世事,维持生存。他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平平淡淡中度过的,但他们大多乐天知命,在他们到达的位置上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有的人在某一级阶梯之后,尽管仍有余力攀登,却过早地止步不前。这些人一部分由于胸无大志,眼前的风景使他们迷醉,他们便不愿再冒摔跤的风险或吃攀登之苦;一部分人则由于因缘时会或阴差阳错,在社会的阶梯上步步登高,或青云直上,他们志得意满地陶醉在繁华景象之中,大多以为风光无限,数十年停留在那里,直到脚下那虚幻的社会阶梯忽然消失,才发现自己所达 到的高度竟是那样虚幻。
有些人则是生命不息攀登不止,他们以过人的智能与精力忍受寂寞, 排除每一个前进中的障碍。他们的生命之火并不因生理上的衰老而减弱,至死都在熊熊燃烧,在一往无前的攀登过程中,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有的人登上塔的最高层,有人即使未能登上塔顶,也如萨特所言,达到了“自身的最高存在境界”。
——梅桑榆
三、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生字注音。
陷阱jǐng  瞭望liào  瞻望zhān  忙碌lù  撒旦sā  攫取jué  充沛pèi  鲑鱼guī  停滞zhì  臆测yì  馈赠kuì zèng
②词语积累。
粉身碎骨:身体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
瞭望:登高远望。
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
瞻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撒旦:圣经故事中的魔鬼。原为上帝的使者,后妄想与上帝比高下而被贬堕落。
救世主:基督教徒对耶稣基督的尊称。该教相信,世人都有罪,且无力自救;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为拯救人类而降世。
攫取:掠夺。
充沛:充足而旺盛。
鲑鱼:鱼类的一种,呈纺锤形,鳞细而圆。
增益:增加,增添。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臆测:主观的推测。
馈赠:赠送(礼品)。
沙漏计:古代一种用以计时的仪器。
2、理清思路。
课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全文按所描写的场面自然地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说明人类生命表现形式尽管千万别,但其中又有共同性和必然性。
第二部分(5—6):描述一些人深入地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表现他们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
第三部分(7):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他们攫取更多的土地,征服更多的人。
第四部分(8—9):描述一些在一种工场中劳动的人们,表现他们的刻苦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3、讨论解惑。
①“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为什么说都是相同的?
“往上走”意味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
②“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这话是什么意思?
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有很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总是很难或很少改变的。这里的“精神”应指性格之类的东西。
③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对这类人的性格特点写得非常充分而明确,可以作为概括要点的训练材料。试从两大方面来概括:
一是贪欲:占有欲极强,渴望征服,喜欢掌握权力,控制人和事物;二是坚强:精力充沛,头脑活跃,爱冒险,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这些都是课文的原话节录,或是从原话提炼出来的。
④“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 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根据上文“当一切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可以判断“一只可爱的手”是指“一切亲切的思想”;当然,也可以从另外方面理解,“一只可爱的手”是指“一切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这种情况。至于沙漏计延缓转动,也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说他“没有时间去察看放在角落里的计时沙漏计”,全神贯注以致忘记了时间,所以时间仿佛被拉长了;一是说他在有生之年做了很多很多事,别人需要很长时间做的事,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做完了,收获甚丰,过得充实,所以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⑤作者描述这些人群,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
作者似乎想借此来肯定或赞扬对时光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赞扬勤于劳作的精神,辛苦探索的精神,勇敢倔强的精神……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三点:①理解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与;②读懂和品味文中作者深挚的感情;③理解作者对人生做出的富有哲理性的概述,树立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2)培养学生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3)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延伸拓展,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与老师和同学合作交流的能力。
(4)学习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并运用形象的比喻抒写生命和人生。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阅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
(2)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问题,在思辨的过程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3)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在本文中只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积极进取的人的活动景象,其实还可以用更多的画面场景和更多的人的形象来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因而可以鼓励学生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的人或更多的场面,这既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也是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标题是“人生”,全篇都在探讨人生问题,学生学习本文是以阅读和研讨的形式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对人生所做的四个比喻,理解作者表达的人生态度、价值观。
2、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观。
教学难点
对文中四个比喻及含意深刻的语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关于人生的格言警句……同学们,人生确实是丰富多彩的,冰心在《谈生命》中把人生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章,它对人生又做了几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我们来看看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都做了预习,提示字词。
A、读准下列字音:
瞭望 瞻望 攫取 鲑鱼
B、解释下列词语:(并用前两个造句)
流连 乐此不疲 微不足道 停滞不前
2、默读,看那四个比喻是什么。
读后同学们讨论并得出结论:人生好比是攀登高塔、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劳作。(板书)(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注意,去掉“攀登”“挖掘”“征服”“劳作”等词是不恰当的。)
三、研讨理解。
1、朗读第一个比喻部分,讨论:作者把人生比作攀高塔,你认为这个比喻是否恰当?为什么?(课后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这里同学们可以充分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个比喻是比较细致形象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讨论挖掘比如,“一百来级”指的是一百多岁“在某一级阶梯从脚下消失”指的是人的死亡“最初攀登时”“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越往上走”“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这和人们对世界的心理感受过程是一致的……
这里有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教参上说“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有很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总是很难或很少改变的这里的‘精神’应指性格之类的东西”讨论这个问题时不能拘泥于这个答案,因为这个答案明显是片面的、肤浅的这句话还应指“大多数人”在心理、思想上所达到的高度,他们或由于自身智力和能力所限,或由于缺乏奋斗的毅力和拼搏的精神,或由于其它原因不能达到一个超越常人的高度,不能取得很大的成就,只能庸庸碌碌地终其一生,所以“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加上这样的理解才是正确的。
2、请同学们继续讨论:
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和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是什么样的人?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
在这里教师可以视情况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该说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顺利解决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如学生不能顺利解决教师则给以一定的引导:课文在写每种人时都有一些关键词使我们理解起来更容易,提醒同学们注意这些词如写“地洞”段:“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写“广阔领域”段:“军事远征诱惑着他们,而权力就是他们的乐趣他们永恒的愿望就是使他们能更多地占据男人的头脑和女人的心”;写“工场”段:“对于他们,只需要不多的知识和经验就够了”。
(注:在讨论每一种人时,也不要放弃朗读,但通读各段也没有必要,可择要朗读。)
四、再次整体感知课文。
在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后,这次感知是在一个新的、更高的层面上。
1、明确:课文写了四个场面、三大人群,这四个场面不在一个逻辑层面上,“高塔”部分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是包含所有人的后面三大人群则分别写了三类人,这三类人只是分别代表一个局部性的人群,而这三类人合起来并不等于人类的全部。(在此和同学们一起对照板书回忆、整理。)
2、既然这三种人不是人类的全部,那作者为什么只写这三种人呢?这三种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体会作者表明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讨论后板书)
五、探究解疑。
通读全文,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或语句)吗?
此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提出所以可讨论的问题也不是特别固定,比如全文的最后一句就很不好理解:“当一些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他是知道的,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学生找出的问题主要也用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
六、感悟人生。
学了本文,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认识?你想做三种人中的哪一种人?(或者是这三种人都不是你的人生理想,那么你想有怎样的人生?)
此处的讨论仍然是开放性的,可让学生畅所欲言,但此处事关生活观、人生观等重大的原则问题,所以在学生的观点出现偏差时,教师还要做一些启发引导工作。
七、写作训练。
1、首先请同学们说出本文在写作上给你哪些启示?(比喻论证、清晰的结构、精练的语言、哲理化的语句等。)
2、运用你在本课学到的写作技巧,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A、给课文加一个议论性的结尾。(要符合课文主题)
B、冰心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勃兰兑斯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坑道,你还可以把生命或人生比作什么?想出几个形象的比喻,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
课件36张PPT。人生勃兰兑斯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歌德说:“只有经历过人生的辛苦才知道人生的真价。”
巴金说:“我常将生命比之于流水。这股水流从生命的源头流下来,永远在动荡,在创造它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以达到那惟一的生命之海。”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 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萨拉(意大利AC米兰队担任主力右后卫 )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走近作者 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丹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这部巨著共6卷,即《流亡文学》、《德国的浪漫派》、《法国的反动》、《英国的自然主义》、《法国浪漫派》和《青年德意志》。读准字音,掌握字型瞻望 ( ) 攫取( )
鲑鱼 ( ) 停滞( )
臆测 ( ) 馈赠( )
zhānjué
guīzh ìy ì
ku ì解释词语:
停滞不前:
乐此不疲:
粉身碎骨:
赏心悦目:
微不足道:
瞻望:受到阻碍,不能顺利的
进行和发展。
喜欢做某事而不知疲倦。身体粉碎,指死。形容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牺牲生命。指美好的情景使人心情愉快。物细小而轻微,不足挂齿。往远处看或往高处看或往将来看。
想一想文中都从哪些方面为喻来写人生,分几个场面来写?交流初读本文的 感受。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全文按所描写的场面自然地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说明人类生命表现形式尽管千万别,但其中又有共同性和必然性。第二部分(5~6段),描述一些人深入地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表现他们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
第三部分(7段),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他们攫取更多的土地,征服更多的人。 第四部分(8~9段),描述一些在一种工场中劳动的人们,表现他们的刻苦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1.作者把人生比作攀高塔,你认为这个比喻是否恰切?为什么? 这个比喻较为恰切。
把人生比作攀登(是一般性的比喻)
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设喻奇特) 问题探究2.“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为什么说都是相同的? “往上走”意味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 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有很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总是很难或很少改变的。这里的“精神”应指性格之类的东西。
3.“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 在同一个地方。”这话是什么意思?4.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有什么样的精神?是指什么样的人?你可以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吗? 深入地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不屈不挠、顽强奋斗,
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从事研究工作,进行较为抽象的脑力劳动,也就是像阿基米德那样的科学家。公元前212年,古罗马军队攻陷叙拉古,正在聚精会神研究科学问题的阿基米德,不幸被蛮横的罗马士兵杀死,终年七十五岁。
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一是贪欲:占有欲极强,渴望征
服,喜欢掌握权力,控制人和事物;
二是坚强:精力充沛,头脑活跃,爱冒险,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军事家、政治家,像恺撒大帝、
秦始皇、汉武帝等。
本文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此代表人生各个方面的种种人:首先,作者把人生比作 揭示人类追求生命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又有相似性、一致性的特点。其次,用 比喻从事研究工作,进行较为抽象脑力劳动的人们。再次,用征服 的人比喻军事家、政治家。最后,作者用在工场劳动的人比喻 作者运用比喻含蓄、贴切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新颖、奇特、形象。攀登高塔挖掘坑道的人 广阔领域技术工人、工艺师、设计师、发明家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罗马,暴君沙拉大肆搜捕他在政治上的敌人,年轻的恺撒因为受到牵连而被捕,沙拉命令手下将军庞培处死恺撒,但庞培被恺撒的英勇气概所感动,悄悄让他连夜出逃。沙拉死后他回到军事家、政治家恺撒
罗马,他的女儿朱莉娅为帮助父亲在政治上发展,委身于庞培,恺撒终于登上权力的宝座,与庞培共同统治罗马。埃及女王以身相许,恺撒由此得以将埃及疆土并入罗马。但最终,在元老院,恺撒死于布鲁托斯等人的匕首下,此后罗马正式进入帝制。 年輕時的凱薩,不畏強權,征戰無數,終於順利征服羅馬,稱霸大帝。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汉武帝名叫刘徹,是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公元前141年在他父亲汉景帝死后,便由他做了皇帝,那时他还只有十六岁。从那一年起到公元前87年他死时止,他总共做了五十四年皇帝,占了整个西汉王朝四分之一的时间。
在一种工场中劳动的人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刻苦勤奋、吃苦耐劳技术工人、工艺师、设计师、发明家,像爱迪生、张衡、毕升等。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是位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 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 造和真知灼见。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曾任尚书和河间相等职。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毕升(?-1051)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毕升生活在雕版印刷全盛时期的宋朝。他在总结前人和当时雕版印刷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种方法很快传遍世界,使印刷技术发生了巨大变革。


5.作者描述这些人群,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作者想借此来肯定或赞扬对时光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赞扬勤于劳作的精神,辛苦探索的精神,勇敢倔强的精神…… 作者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 群,便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场景。作者只是举例性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文章主旨 课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拓展延伸: 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曹操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发其人生苦短的慨叹。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把人生比作什么?
请你也试写几句有深意的文字。
看看谁写得最好! 人生就像树叶一样经历了新绿、翠绿、深绿,直到枯黄,然后叶落归根。人年轻的时候,就好像新芽后的嫩绿树叶,不断地吸收着外界的阳光、水分和空气,使劲往上攒动;慢慢地,从青年步入壮年,再到中年,浑身的绿开始变得厚重了,那是一种别样的丰韵美,是一种不露而艳的成熟美。人的一生只需要将属于自己的那片绿叶尽量保持得圆润和丰盈,而不必在乎这片叶子到底是挂在树尖还是树梢。
有人说,人生就像树叶 对于远古的人,它是一部扑朔迷离的神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皆成沧海桑田,神话注解。
对于政治家,它是一局下不完的棋。雄关危塞,龙楼凤阁;阿房宫冷,铜雀名荒,古今多少事,都在棋盘中。
对于文学家来说,它是万宏不息的鸿篇巨制。楚辞汉赋,关曲曹梦;李杜诗歌,韩柳文章,皆成绝版经典,千古传唱。
还有人认为,人生是: 对于农民来说,它是一方凝重的田园。暮云春树,沧桑几度;春耕夏耘,汗滴干土,赢得稻花飘香,粮粟盈仓。
对于学子,它是一曲寒窗数载,苦读成名的歌。悬梁刺股,映雪囊萤;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换来金榜题名,振国兴邦。
课堂小结 冰心在《谈生命》一文中说过,“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珍惜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的修饰,珍惜自己,你就能挟卷滚滚沙石,快乐勇敢地奔流,投进大海温馨博大的怀抱;珍惜自己,你就会从地下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小树,听到黄莺的歌唱。人生是寂寞的,犹如寂然无声的荒野;人生是永恒的,犹如奔流不息的逝水;人生也是辉煌的,如果我们轰轰烈烈地走过一生。让我们走好每一步!
作业 1.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
2.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课件35张PPT。 这个世界真的很美丽,但是又有太多的诱惑。人们因此也有太多的理想和欲望。能满足自己理想和欲望就是一种快乐;未能实现的理想和欲望则是一种痛苦和失望。面对人生的困境和磨难,冰心说:“不是每一道江河都能流入大海,但不流动的一定会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但不生长的种子一定会成为空壳。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珍惜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的修饰。”珍惜自己,你就能挟卷滚滚沙石,快乐勇敢地奔流,投进大海温馨博大的怀抱;珍惜自己,你就会从地下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小树,听到黄莺的歌唱;珍惜自己,哪怕生命只有一霎那,也能成为一种永恒。
同学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新年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来看看丹麦作家勃兰兑斯对人生的看法。
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丹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这部巨著。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如史雷格尔兄弟、霍夫曼、夏多布里昂、拉马丁、雨果、拜伦、乔治·桑、巴尔扎克、斯丹达尔(司汤达)、梅里美、海涅、维尔特等。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作者被迫到柏林寄居7年。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瞻( )望:
攫( )取:
增益:
臆( )测:
馈( )赠:
乐此不疲:学习生字词zhān敬仰并寄予希望。jué夺取。增进收获、收益。yì主观的推测。kuì赠送。 很快乐地做某件事,不感到疲倦。整体感知:本文主要描写了几个场面?
攀登高塔(1-4)
挖掘坑道(5-6)
攫取领地(7)
工场劳作(8-9)第一部分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说明人类生命表现形式尽管千差万别,但其中又有共同性和必然性。我们一起来看看。攀登高塔至多不过一百来级
中空
到达一定的高度就会摔下来
这里主要说人类攀登高塔的总的规律,提示人类生命表现形式的千变万化和人类命运的相似性、一致性,此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它至多不过有一百来级”,这是总体而言;“但是任何人都很难从那样的高度摔下来”,下面讲述从各种高度“摔下来”的情景,这是讲述各人命运的个体表现。另外,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摔落,攀登和摔落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这也是人类生命存在和表现的一种规律。 攀登高塔至多不过一百来级
中空
到达一定的高度就会摔下来
比喻人的生命历
程,有攀登就
有摔落 ,有生 就有死。 最初
——容易,很慢,没有困难,新鲜流连,充满希望。
越往上走
——越困难, 缺乏新鲜感, 不再留恋。攀登高塔青年老年接着谈人类攀登时的心理感受,即攀登时观景的感受。课文通过对比来描写这种感受。最初的攀登是指年轻时的生活历程,心理感受是新鲜,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往后攀登就艰难起来,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接着再谈人类攀登时的又一种心理感受,即一种希望,盼望长生久视,表现人类对自身生命的珍惜之情。一年登上一级
十年登上一平台
人们祝贺
表现人的一种
希望,盼望长
生久视,突出
人对自身生命
的珍惜之情。
攀登高塔最后第4段总结上文,强调人的一生旅程渺远,但在精神世界上却具有惯常性、一致性。
我们再看第二部分(5-6段),描述一些人深入地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挖掘坑道人们在坑道中探索道路,乐此不疲。
经历了忧伤与欢愉,为安静的职业忙碌一生。这里描写这些人在地下坑道劳作的情景。他们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当然这种矿物是虚拟的,应该指人类的精神财富、思想资源。 挖掘坑道矿物
——指人类的精神财富、思想资源。
那么挖掘的人们呢?第6段描写这些人在劳作时的精神意识、思想活动。作者抓住他们的工作和精神世界的特点来描述,他们的工作具有“安静”的特点,所以他们的内心世界复杂而简单,他们善于遗忘,有优伤又有欢乐,甚至还一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为了劳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挖掘坑道矿物
——指人类的精神财富、思想资源。
挖掘的人们
——指从事研究工作,为了劳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的人们。
表现了他们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我们再看第三部分(7段),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他们搜取更多的土地,征服更多的人。攫取领地 开疆辟土、征服人群、占有欲强,喜欢掌握权力,控制人和事物的人们。
爱冒险,爱生命,爱争斗;
精力充沛,头脑活跃,
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这一部分只有一段,描写这些人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和他们的内心感受。作者用简练的笔法,对他们的性格和情态所做的描写,是全文中最精彩的。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撤旦叛逆,向救世主显示他的独立王国。他们的所作所为也许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难以理解的。撤旦在西方文化词典中是一个魔鬼、坏蛋的代名词。作者用它来形容那些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的人,也许是客观地实在地描写这类很有特点的人群。只是客观地描写他们的辛劳和勇敢,而不愿做感情好恶的判断。
第四部分(8-9段),描述一些在一种工场中劳动的人们,现在我们来看工场劳作。工场劳作 工作琐碎、微小,但经过漫长的道路会成为大师。

工场不大,人们却生活在一个广大的“空间”。作者描写他们劳作的情景,着重写他们工作的琐碎、微小,他们的专心、细致、勤奋,以及取得成就的道路的漫长。而且他们工作性质和他们的性格都是二元对立的,一方面他们的工作琐碎、微小,另一方面他们必将经过漫长的道路成为大师。一方面他们的工场不大,另一方面他们却生活在一个广大的“空间”;一方面“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变老了”,另一方面他们以辛勤的劳动和丰硕的成果延缓了沙漏计的转动,让时间放慢了脚步。与描写前几类人相比,对这一类的描写显然更为充分、细致。这些描写,主要是表现他们:工场劳作表现这些人们的刻苦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综上所述,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以及几种人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中奋斗、劳作的情景,根据这一思路,我们不妨把作者的“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小 结本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人生是美好的,但人生历程又是不平坦的。正如古人所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人们的生活中总会有些不顺心的事情发生,那么我们如何面對呢?如以受害者的姿態去生活, 任由困難支配自己, 必定苦不堪言。但如果我們能以創意去想 解決的方法, 便可創造更多可能的選擇。 即使困難依舊存在, 但內在的心境可以改變; 這過程必能叫我們能有所成長。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篇《人生》,希望它能带领大家去寻找适合你自己的人生之路,找到那些真情真义的朋友,找回自己曾经失去成功的信心,找到自己的快乐人生。课件16张PPT。人 生
勃兰兑斯一、作者简介
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丹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这部巨著共6卷,即《流亡文学》、《德国的浪漫派》、《法国的反动》、《英国的自然主义》、《法国浪漫派》和《青年德意志》,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如史雷格尔兄弟、霍夫曼、夏多布里昂、拉马丁、雨果、拜伦、乔治·桑、巴尔扎克、斯丹达尔(司汤达)、梅里美、海涅、维尔特等。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作者被迫到柏林寄居7年。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瞻望 ( ) 攫取( )
鲑鱼 ( ) 停滞( )
臆测 ( ) 馈赠 ( )zhānjuéguīzh ìku ìy ì给下面的红体字注音解释下面的词语:
停滞不前:

乐此不疲:
粉身碎骨:
赏心悦目:
微不足道:
瞻望:受到阻碍,不能顺利的进行和
发展。
喜欢做某事而不知疲倦。身体粉碎,指死。形容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牺牲生命。
指美好的情景使人心情愉快。物细小而轻微,不足挂齿。往远处或高处看。一、整体把握
课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高塔”等四种情景纯属虚拟,是为说理而设置的,也就是说课文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夹叙夹议,而不是空发议论,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鼓舞。全文按所描写的场面自然地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说明人类生命表现形式尽管千万别,但其中又有共同性和必然性。
第二部分(5~6段),描述一些人深入地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表现他们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
第三部分(7段),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他们攫取更多的土地,征服更多的人。
第四部分(8~9段),描述一些在一种工场中劳动的人们,表现他们的刻苦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二、问题研究
1.“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为什么说都是相同的?
“往上走”意味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2.“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这话是什么意思?
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有很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总是很难或很少改变的。这里的“精神”应指性格之类的东西。3.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试从两大方面来概括:)
一是贪欲:占有欲极强,渴望征服,喜欢
掌握权力,控制人和事物;
二是坚强:精力充沛,头脑活跃,爱冒险,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4.作者描述这些人群,肯定或赞扬了什么 精神?
作者似乎想借此来肯定或赞扬对时光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赞扬勤于劳作的精神,
辛苦探索的精神,勇敢倔强的精神……
5.“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一只可爱的手”是指“一切亲切的思想”;至于沙漏计延缓转动,也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说他“没有时间去察看放在角落里的计时沙漏计”,全神贯注以致忘记了时间,所以时间仿佛被拉长了;一是说他在有生之年做了很多很多事,别人需要很长时间做的事,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做完了,收获甚丰,过得充实,所以时间仿佛被拉长了。阅读5-7自然段,说说下列句子表现出的人物性格(或品质)
1.他们熟悉那地下的世界,在迷宫般的坑道中探索道路,指导或是了解或是参与地下深处的工作,并乐此不疲,甚至忘记了岁月是怎样逝去的。
热爱事业、全心投入、以苦为乐。
2.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 的圆圈”
爱事业甚于生命。3.好像鲑鱼迎着激流,他们天赋的本性就是迎着岁月的激流。
热情奔放、敢于冒险、敢于挑战。
4.他们利用岁月,因而岁月并不使他们厌倦。
热爱生活、永葆活力
本文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此代表人生各个方面的种种人:首先,作者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揭示人类追求生命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又有相似性、一致性的特点。其次,用挖掘坑道的人比喻从事研究工作,进行较为抽象脑力劳动的人们。再次,用征服广阔领域的人比喻军事家、政治家。最后,作者用在工场劳动的人比喻技术工人、工艺师、设计师、发明家作者运用比喻含蓄、贴切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新颖、奇特、形象。文章主旨 课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学习这篇文章,你把人生比作什么?对照自己,想想你将怎样选择自己的
人生”?再见课件16张PPT。人生勃兰克斯 勃兰克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信息卡 瞻(zhān)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攫(jué)取:掠夺。
臆(yì)测:主观的推测。
馈(kuì)赠:赠送。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1.提问: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人生就如同爬山登塔,“无限风光在险峰”,高塔的顶端肯定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2.归纳概括描述的四个场面。 四个场景第一个场面是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
第二个场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
第三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
第四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 。分析三类人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念。 一类人挖掘坑道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复杂而简单。他们有忧伤有快乐,甚至还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二类人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他们有宽阔的视野,丰富的经验,有征服欲,爱冒险,爱生命,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是属于开拓进取的人。 三类人在工场劳作的人,他们虽然工作琐碎,但持之以恒,或许会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或许会成为大师级别的人。要想成为后者,除了有天赋的才能以外,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超常的忍耐力和辛勤的劳动。
他们指那些发明家、工艺师、设计师之类的人。3.“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为什么说都是相同的?“往上走”意味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 写法探究 提问:作者只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便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场景。作者只是举例性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布置作业 1.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
2.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