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赋予新时代的意义
1、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他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时代的局限性。
3、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概念。
4、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道义”的呢?
也许可以这样回答: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观念受到我们的推崇。
《孟子》两篇写法点击
在表达方式上是以议论为主,作者善于抓住实质问题,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简明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论点突出。还运用了一些名言、警句,读后发人深思。
语言运用简练,概括性强,语言有气势,骈散结合,有节奏感。本文多处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孟子》两篇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的变革。
孟子处于各国新兴封建势力先后进行变法的战国中期。据《史记?孟轲荀列传》载:“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强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子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孟子称颂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世,主张“法先王”,行“王道”、“仁政”。在列国纷争和人民斗争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孟子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的看法,强调统治者应重视人民的作用,这在当时有一定进步性。
《孟子》两篇重难点突破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用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三者是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
这一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将上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展开论说。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作者的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论断里。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一反一正,对比鲜明。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诠释。
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一番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人恒过,然后能改”是说错误挫折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起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说改正错误战胜挫折必须经过一番苦心焦虑,才能奋起,才能有所作为;“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说一个人在进行这种思想斗争时的脸部表情和语言表现,有了这种表现,人们才能了解他。这里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了人的主观因素,这样论述问题无疑是全面而正确的。
第二层(“人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这一层从反面论证一个国家如果在内部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臣子和善于辅佐的贤能之士,外部没有敌对国家入侵干扰的忧虑,常常处于安乐之中,那么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这一部分正反对比论述,中心论点已隐含其中。
孟子名言荟萃
思想篇——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教育篇——大匠诲人,必以规矩。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生命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友谊篇——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家庭篇——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善恶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爱憎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荣辱篇——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骨气篇——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求知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