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习题
1、本文主要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表现了什么中心?
2、本文如何表现出赵普刻苦读书?
3、文中写太祖之怒时运用了细节描写,请具体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4、赵普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答案
1、①刻苦读书、奏荐人才。②以天下事为己任。
2、“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表现出他刻苦读书。其中“阖户启箧取书”是个细节描写,一个“阖”字表明他闭门谢客,暂停一切社交活动,排除一切干扰,可见他读书决心之大,专心致志。
3、:“碎裂奏牍掷地”是一处细节描写,“碎裂”这个动作已足以表明太祖发怒的程度了,再加上“掷”这个动作将他怒不可遏表现到了极致,衬托出他遇事沉着镇定,意志坚定,表现出他以天下事为己任。
4、“手不释卷”“阖户启箧”“读之竟日”——勤奋读书;
“处决如流”——学以致用;
“四奏”荐人 ——意志坚定、坚持不懈;
全文体现出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
《赵普》习题
一、填空。
《赵普》选自____________,赵普,字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家,自古有“____________”的说法,文中“太祖”指__________。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天下事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概括本文记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文章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描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文章后,你认为赵普是怎样的一个人?你还知道哪些与他相像的人,写出他们的小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背景知识补充
在北宋初期,出了一个声名并非显赫的宰相。他并不是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主在幕后出谋画策。然而,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命的大问题。这位宰相就是赵普。
后周判官宋州书记
赵普生于后梁末帝龙德二年(922年),卒于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字则平,原籍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父赵迥,避后唐赵德钧兵戈乱,迁居洛阳。赵普读书不多,自幼学习吏事。成年后,被聘为永兴军节度使刘词幕僚,后举荐于朝廷,与赵匡胤同为后周世宗柴荣部下。赵匡胤部破滁州后,欲斩盗百余名,经赵普审讯,大部非盗贼而存活之。赵匡胤奇之,遂用为同州节度使屑下的司法推官,旋用为宋州的书记官。
陈桥兵变佐命殊勋
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去世,由遗孀佐幼主宗训即位。时赵匡胤执掌护卫皇帝之禁军,担任殿前都检点要职。建隆元年。(960年)春,传契丹勾结北汉入寇。宰相范质仓促之间派赵匡胤率军北征,而兵行开封东北四十里之要道陈桥驿时,将士托故不行,将赵匡胤灌醉,然后以杏黄龙袍加身.按律披龙袍即谋叛,赵匡胤在既成事实面前,假惺惺地从后周幼主恭帝手里接过所谓“禅位”书而正式当了皇帝,建立了宋朝.旧史记载这段历史虽然也留有蛛丝马迹,但认为赵匡胤是被迫的,按他的仁爱本性是决不会从寡妇孤儿手中夺取政权的。然而,是谁煽动部将为谋富贵而拥立新主?为什么留京守卫之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早巳愿意拥立赵匡胤呢?为什么兵变前赵匡胤之弟赵匡义与掌书记赵普早巳知情而不发?兵变之际又由他们枕戈待旦守护黄袍加身之赵匡胤呢?这些情况都不言而宣地说明,赵普在其中起了智囊军师的特殊作用,而且他也做了新皇帝心中想做而又不便明言的事。这些事是弄刀舞枪、迷信武力的将领,包括赵匡义在内都计虑难周的。所以,按政变的实际作用来说,这位从滁州战役时就与赵匡胤联宗的赵普,是建立了特殊功勋应获头功的。
然而,在论功行赏时,除了一批原来地位重要的拥戴赵匡胤的将领如石守信、高怀得等得到晋升要职以外,赵普仅得了个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的一般官职。为什么呢?工于心计的赵匡胤不能不继续重用后周宰执范质,王溥以及魏仁甫为相,以维系旧官员之心,而不致削弱刚刚接管的国家机器。这一点,赵普是有所认识的.因此,他照旧要为新皇朝的稳固出力。
从征二李位列枢使
宋太祖赵匡胤代周以后面临的国内形势,依然是五代十国以来的武臣弄权局面.后周时义成军节度使李筠,本来是个网罗亡命之徒的野心勃勃的将领,他不甘居下,拒绝新皇帝授予的兼中书令的高官,而于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勾结北汉刘钧起兵反宋。赵普看到形势可虑,力主太祖亲征并随同前往。六月,石守信、高怀德攻陷保泽州(今山西晋城),李筠自焚死。
时后周太祖郭威之甥、驻扬州之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已成为宋廷心腹之患。李派翟守殉联结北汉,中途被俘为宋太祖所用以后,宋廷采取赐李铁券(免死牌)以稳其心,并令其移镇青州(今山东济南一带)以便就近约束。李重进扣押宋使,遂于七月起兵反宋。宋太祖派石守信、王审琦征讨,迁延未克。赵普因以原后周之将士攻后周之贵戚为虑,劝太祖自行。十一月从征扬州,—举攻克,李重进全家自焚死。
二李叛乱的平定,从献策亲征之意义上来说,赵普之功显著。遂迁以兵部侍郎、枢密副使之职。
加强君权杯酒释兵
在我国封建时代,不乏有新王朝之开国君主杀功臣、夺兵权之事。西汉初定,遂有未央宫戮韩信之变,而后又有消灭异姓王之举,都是出于巩固君权之需要。赵匡胤深知自己是部将拥立,他不能采取武力解决的办法,消灭二李事件已引起人心浮动。而赵普一再以石守信等执掌禁军为忧,并说细察石等皆非能统驭部下之将才,一旦部下也来个黄袍加身,情况就不妙了。宋太祖颇然其说,并询以和平解决和长治久安之策,于是,赵普提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方针。赵匡胤是个触类旁通的君主,听其言就化成一整套加强君权、牵掣和削弱各方权力的政策与策略。首要的任务当然是要解决拥兵以自重的将领问题。
某日下晚朝后,赵匡胤留下石守信等将领叙叙兄弟情谊。有点醉意了,他向将领吐露做皇帝的苦处,夜不能安,防范变乱,不及你们做臣下的高枕无忧。当石守信等表示誓死效忠时又说,假如你们的部下谋富贵而起寥怎么办呢?又说人生在世所重者不过多积金钱,田宅,为子孙立不可动之产业;多置歌妓美女饮酒作乐以终天年。我皇帝与你们结为亲家,大家相互都没有猜忌不是很好嘛?这一番话的意思大家都听明白了。于是,第二天纷纷辞去军职,交出兵权,到地方做节度使去了。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历史故事。赵普献策之功自然是不能抹杀的。所以,建隆三年(962年),晋赵普为枢密使、检校太保。赵普深知巩固君权还刚刚开始,他为太祖建功立业谋取富贵的前途也是无量的。
强干弱枝分化职权
“杯酒释兵权”只是解决兵权的第一步。中唐以来方镇弄权的隐患和新执掌禁军的弄权问题,仍是赵匡胤面前的当务之急。关键是把赵普的十二字方针策略精神渗透到朝廷与地方的职官建置中去,改变权力结构中的独立性,使之必须依附君权而运转。在赵普的参赞下,这套相互制约的职权体制终于制订出来了。这就是中央设副相、枢密使副与三司计相以分宰相之权,收相互牵掣之效。枢密使直属皇帝掌指挥权,而禁军之侍卫马、步军都指挥和殿前都指挥负责训练与护卫。乾德元年(963年),用赵普谋,罢王彦超等地方节度使和渐削数十异姓王之权,安排他职,另以文臣取代武职,于是武臣方镇失去弄权的基础,另一方面,收厢兵之骁勇和荒年募精壮之丁为禁军,于是天下精兵皆归枢密院指挥。地方虽无精兵,但地方厢兵合则仍可制约禁军。这就形成了强干弱枝而内外上下相互制约之制。
地方则以文人任知州及副职通判为行政官员.重要文献需会签有效.通判为皇帝督察知州之耳目.宋初州设团练使副原为闲职,熙宁变法中有的成为负责义勇之主管。
制其钱粮,是指限制节度使的财政粮饷权限的一种办法。规定地方钱粮大部输送中央,设转运使副主其事。熙宁变法中财税增多,地方之府库也很充盈,此时,节度使问题业已解决。
总之,赵普提出的这套方针、方略,确实在宋初起到了加强中央君主集权制及其军、政、财、文权力分立,防止方镇跋扈与地方各自为政的重要作用。改变了五代十国时期武臣专权,政变频繁的局面,使宋朝成为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套方针反过来又成为宋朝长期存在养无用之冗兵,冗官而冗费负担沉重,导致自我削弱各种权力结构之有效职能,而走向“积贫”、“积弱”之境的重要原因。因为赵普的方针只是从防兵之变、防方镇之跋扈、防官员之损害君权为出发点,而主要不是去提高国力、军力、政权与财政的效力.这就是为什么北宋空有军队一百二十万,官员二万余,封椿库存之钱财成堆,而在北宋与南宋的三百年统治时期,一直对外屈服于辽、夏、金民族政权,内不能消弭官乱于上、民变于下,而处于深重的统治危机的一个真正原因。对此,赵普与宋太祖是要负历史罪责的。
雪夜决策先南后北
乾德二年(964年),赵匡胤部署中枢与地方政权既定,时机成熟,就尽罢留用后周之范质,王溥、魏仁甫三相,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实际上是宰相职位.赵普于是更加用命。某晚宋太祖与弟赵匡义雪夜访赵普,赵普燃炭烧肉置酒以进.皇帝呼赵普妻为嫂,君臣甚为相得.谈话的中心是商量用兵北汉的问题.赵普认为;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等待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宋太祖表示深合心意。这番谈话表明在确定所谓“先南后北”的方针上,赵普襄赞有功。关于先南后北决策的核心,是从契丹手中收回石敬瑭割让之幽云十六州的国土问题。至于北汉之统一则是小事。事实上,在后周、宋初时江南之南唐、吴越两国早已不断输送大宗财富给后。周与北宋政权。所以赵匡胤所说的为战备军需而消灭两国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而他建立封椿库的第一目的是想赎买回十六州.然终北宋之世,实际上并未全力收回失地,熙宁时期的宋廷反而割让七百里地以和辽。可见先南后北不过是赵匡胤欺软怕硬的遮羞布。因此,对赵普的先南后北的“襄赞定策”的作用,应当另作评价了。
公忠其表谋私宠衰
乾德五年(967年)春,赵普又得到右仆射和昭文殿大学士的职位与荣誉。开宝三年(970年)春,宋太祖亲自去看望病中的赵普,六年又至赵普家,突然发现廊下堆有海货十瓶。打开一看,全是小颗粒的瓜子黄金.赵普只好坦白说明,这是吴越王钱叔送来的。宋太祖说,钱叔大概认为国家大事全由你决断,所以送金子嘛。口中虽说受之无妨,实际上触及了赵匡胤独揽大权和皇权尊严的要害问题。赵匡胤是决不允许臣下来愚弄他,或者暗中夺他的权的.随后又发现赵普违反禁令,私运木材扩展府第,又有官员冒充赵普名义经商等问题。随着考察的深入,又发现赵普子承宗竟然违反宰辅大臣间不得通婚的禁令,娶枢密使李崇矩之女为妻,这有架空皇权的危险,立即命令分开。时翰林学士卢多逊及雷有邻揭发赵普受贿,包庇抗拒皇命外任之官员,简直更是欺君之罪了。宋太祖设副相与赵普分掌权力,并监督相权,不久贬赵普为河阳三城节度使。这些公忠其表、谋私其内的问题,使赵普逐渐失去宋太祖的宠信。
廷美疑案两度入相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崩,弟赵光义(避匡字讳)即位,是为宋太宗。关于这段兄终弟继的历史,流传有“烛影斧声”的疑案.太平兴国四年御驾亲征北汉,高粱河之役宋师败于契丹援军.宋太宗一度失踪,于是军中有谋立太祖于赵德昭之说,为太宗所忌。赵德昭又为北征将士请赏,益遭太宗怒斥而自杀,宋太祖父子之死,不能不引起宋太宗异母弟赵廷美之悲愤自危。太平兴国七年,朝中有人诬告赵廷美有不轨之谋而皆受封赏,赵廷美则被贬往洛阳.这种情况对于郁郁不得志的赵普是有所触动的。他向宋太宗密陈,昭宪皇太后遗书由自己书写,命太祖传位于太宗,尚有使太宗传位于廷美、廷美传位于太祖于德昭的意思。但赵普又说太宗道,难道太祖传弟不传子的历史教训你还不能吸取吗?他又乘机说贬往洛阳之赵廷美毫无悔改之意,不能使之居于洛阳。于是宋太宗又贬赵廷美至房州涪陵小县。赵普的这番密陈,第一,证明太宗承兄位之合乎祖宗遗旨;第二,拥护太宗传子不传弟;第三,为太宗清除赵廷美继位之威胁。这几点就使赵普与宋太宗结成了特殊的关系,而立即获得司徒兼侍中的职位,两度任相。带来的结果是赵廷美以三十八岁盛年而夭折,宋太宗长子赵元佐因为替赵廷美申不平面发狂成终身之疾。从这里,可以看到赵普失宠于宋太祖,而又得宠于宋太宗,在两度任相、东山再起的历程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月,赵普因故罢相,贬为武胜军节度使,具体原因不明.但从宋太宗作诗饯别,而赵普感激涕零,表示要勒诗金石的情形看,赵普一定有什么短处而不得不贬谪。至于赵普说来世效犬马之力,则完全是政治表态。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为报高粱河之唇而亲征幽蓟,战事迁延,进退维艰。赵普看到又是表忠的好机会而提出“兵久生变”,要求班师。宋太宗为嘉奖他三进疏陈,而在次年移赵普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改封梁国公为许国公。与此同时,宋太宗次子昭成太子、陈王元僖也表请再委政于元老赵普。当然,德昭之死,廷美之死为元僖提供了继位的机会,而赵普劝宋太宗之传子不传弟,使赵普赢得了元僖的美言和授为太保兼侍中的相位。从赵普三次任相中,可以看到赵普善于夤缘附骥于有政治前途者,并不惜牺牲品格去趋奉。
哀荣功过试与评说
淳化三年(992年),赵普三次上表以年老多病,请求告老。诏慰留,并加太师衔、封魏国公,享受宰相待遇。是年七月,赵普走完了生命的历程,终年七十一岁。宋太宗派员治丧,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谥号“忠献”。
赵普有一子名承宗,羽林大将军,曾知潭、郓州,颇有政声。有女二人,皆已成年。赵普妻坚请准予出家为尼。诏授以智果、智园大师。
赵普一生在政治舞台上活动了五十年。作为封建时代地主阶级的政治家来说,是一个有一定远见的历史人物。他所佐治制定的巩固中央君主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方针、政策,对于结束长期政治动乱、实现中原统一是有贡献的。对于深刻的消极后果来说,他同样是负有历史的责任.作为一代名相,他胸中缺少学问,而以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当然妨碍他作出更积极的贡献。赵普以个人对君主的忠诚三次任相.在整个居相期间,看不到他造福人民的政绩,这是最大的缺憾。
有关勤奋学习的小故事
1、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后遂以“韦编三绝”为读书勤奋、刻苦治学之典。
2、囊萤映雪
晋代的车胤从小就好学不倦,因家贫没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在夏夜他见室外飞舞着萤火虫,就用白纱布袋把捉来的萤火虫吊在书本上方,借着微弱的光线进行读书。晋代的孙康因为家贫,雪夜里借着窗外映来的雪光进行读书。
3、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4、悬梁刺股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晨起读书直至深夜。未避免疲劳瞌睡,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战国时的苏秦因游说秦国失败而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赵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能在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能掌握一些文言句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课文内容,认识赵普的勤奋学习、富有实效、勇于荐才、学以致用、为国荐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重点词句,进一步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2、教学难点:学习采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生不可无书”。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明白,刻苦读书才可能成为有用之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们今天所学课文中,赵普少时读书不多,晚年读书勤奋,整天读书,死后书箱里就是一部《论语》。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那么北宋著名大臣赵普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人物介绍。
赵普(922—992),北宋大臣。字则平。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宋初任枢秘史,乾德二年起任宰相,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
二、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1、教师组织学生用范读、学读、比读等多种方式朗读。
2、学生根据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朗读,最终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受。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根据注释,利用工具书,自读自译,画出不懂之处。
3、学法指导。
如何翻译文言文?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2)变单音节为双音节词。
(3)添加省略成分。
(4)调整语序。
三、疏通文意
1、师生通过小组合作、互助释疑、向老师质疑等方式,研读第1段并翻译。
(1)原文: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译文: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物,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宗常劝他读书。
(习:熟悉。 寡:少。及:等到。 常劝以读书:常劝(之)以读书,以:用。)
原文: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译文: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
(手不释卷: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读书勤奋或看书入迷。第:府第,大的住宅。私第:自己的府第。阖:关上。启:打开。箧:书箱。竟日:整天。)
原文: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译文: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
(处决:处理决断。如流:像水往下淌,比喻快速。)
原文: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译文:他死后,家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薨:古代诸侯或大官死叫做薨。发:打开。)
2、分组讨论,研读第1段并思考。
(1)太祖劝赵普多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2)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赵普读书非常勤奋?
(3)你能说出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吗?
(4)你读了这一段还有什么新发现?
3、研读第一小节明确。
原文: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译文: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有原则,虽然多嫉妒而好胜,但能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性深沉:性情沉着。岸谷:形容人严肃刚正。忌克:对人忌妒刻薄。也作“忌刻”。)
原文: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译文: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
(龌龊: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循默:按常规办事,不多言主语。)
原文: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译文:他曾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用这人,太祖还是不用。
(荐:推荐,介绍。)
原文: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译文:第二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撕碎了赵普的奏章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了家。
(明日:第二天。)
原文: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译文: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任用了这个人。
(补缀:修补,连结。卒:终于。)
4、分组讨论,研读第2段并思考。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大意。
(2)本段刻画赵普奏荐人才有哪些细节描写?
(3)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赵普什么样的性格?
5、互助质疑。
(1)简要归纳文章主要介绍了有关赵普的哪些事情?
明确:刻苦读书与奏荐人才。
(2)赵普如何向太宗奏荐人才?太宗反映如何?从中看出赵普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说明赵普不畏皇威,敢于冒死为国荐才的精神。
(3)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能从赵普身上学到什么?
明确:学习赵普勤奋学习、学习致用、为国荐才的精神。
(4)文章简约明了的白描式人物刻画。
第二课时
一、揣摩研究
1、本文在表现人物方面善用细节描写,结合课文找出相关例子,并试作简要分析。
①“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阖”表闭门谢客,暂停一切社交活动,排除一切干扰,可见其要读书的决心之大。
“阖”、“启”、“取”、“读”:一连贯的动作描写凸现出赵普为国而勤奋学习的精神。
②“跪而拾之以归”、“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拾”:此举非常冒险,极有可能再次触犯龙威。
“补缀”:要恢复原样,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和耐心。
“复奏”:反映他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这些细节,以形传神,写出他不顾个人安危,为国荐才的精神,表现出他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③“碎裂奏牍掷地。”
“碎裂”、“掷”表示愤怒的程度,连续的动作可见太祖怒不可遏的样子。
这是关于太祖的细节描写,写太祖是为了衬托赵普不顾个人安危,为国荐才的精神。
2、体会一下本文在叙事方面简洁的用笔,试举例分析一下。
明确:如“不用”、“亦不用”、“卒用”共七个字,省去若干对话;寥寥数笔作者共写了赵普四奏:一奏、二奏、三奏、四奏,作者不介绍何人及为什么要荐,却通过“复奏如初”显示出赵普的为人,反映了他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3、赵普为什么要三番五次奏荐某人为官而不惧怕触犯太祖?
明确:赵普之所以不惧怕触犯太祖,而一再奏荐某人为官,是出于公心,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文中所说的“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是他处事的出发点。
二、巩固提高
1、翻译下列句子。
①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②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③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2、用自己的话说说宋太祖为什么要劝赵普多读书。
3、用原文回答读书给赵普带来了怎样的好处?
4、请你再举两个古今中外名人刻苦读书的例子。
5、文章共写了哪两件事?中心是什么?
6、阅读文章后,你觉得赵普是个什么样的人?
7、根据文意发挥想象,说说“太祖乃悟”悟出了什么?
答案:1、①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物,他学问不多。②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③(太祖)撕碎了赵普的奏章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了家。2、因为赵普学问太少。3、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4、孙康映雪读书、李密牛角挂书等等。5、两件事:刻苦读书、奏荐人才。中心是:以天下事为己任。6、有智慧、有心计、有勇气、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爱国等等。7、赵普推荐是正确的,其人一定有才能。(意思对即可)
三、结束语
自古以来,多少仁人志士,因为勤奋学习而成才,并留下了千古佳话,如春秋时颜回箪食瓢饮、战国时苏秦刺股读书、孙敬悬梁读书、西汉匡衡凿壁偷光、三国王肃三余读书、晋代卫恒临池学书、车胤囊萤读书、孙康映雪读书、北齐颜之推闭户读书、梁代刘绮然荻读书、魏代崔光昼耕夜诵、南朝江泌映月读书、唐李密牛角挂书、宋欧阳修画荻学字、陆游磨穿铁砚寒夜读书,还有我们本课所学的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弟,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一个感人的故事是一股力量。这些仁人志士不怕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打动我们的心灵,这种精神更像一种神奇的力量,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推动着我们战胜困难,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刘罗锅刚正不阿,令人钦佩;纪晓岚才思敏捷,让人称道。而鲜为人知的宰相赵普又让我们领略了别样的风采——一个“以天下事为己任”风格高尚的宰相,一个以“半部《论语》冶天下”美誉天下的宰相。
《赵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更多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物及其故事。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称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我们在评论他们的功过得失时,我们又常常发现这些英雄的身边总有贤臣相随。同学们能从历史长廊中举出一些贤臣的例子吗?(学生举例,教师可适当补充,并引出赵普并简介。)
二、检查预习,了解赵普
1、走近赵普——学生简介赵普情况。
赵普(922—992)北宋大臣。字则平。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宋初任枢秘史,乾德二年起任宰相,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2、给字注音(投影)。
阖户 启箧 处决 既薨
发箧 龌龊 奏牍 相爷
3、解释词语(投影)。
少习吏事 寡学术 处决 发箧视之
龌龊 明日 颜色 深沉有岸谷
三、熟读全文,理解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或指名朗读(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或听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正确停顿,准确把握句子的语气语调。
3、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理解语句意思。要求:小组内全文翻译,其他成员帮助纠错;不理解的字词、语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在书上标记出来,举手质疑。教师引导解疑。
4、词句理解检测(见投影)教师对一字多义,词类活用等重点词语加以提醒;对特殊句式,如:①、太祖常劝以读书。(省略句、倒装句)②、读之竟日。(倒装句)等句子的翻译可予以指导。
(注:教师在这一环节可将文言文翻译的常识渗透给学生,如保留法、补充法、调整语序法,并突出词类活用、古今异意、一词多义的字。)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齐读课文。
2、思考并小组讨论: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两件事,并说说从中可以看出赵普的哪些性格特点?你喜欢这个人物吗?
②、本文刻画人物语言简洁,且善用细节描写,请举例说明。
板书(投影):
刻苦读书(读书)--勤奋好学:“晚年手不释卷”;
“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奏荐人才(荐官)--冷静沉着:“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意志坚定:一奏、二奏、三奏、四奏,“复奏如初”。
以天下为己任。
五、调动积累,拓展延伸
1、赵普晚年读书“手不释卷”刻苦读书,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再写出两到三个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
例如:学而不厌,韦编三绝,凿壁偷光。
2、“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和故事层出不穷,你能分别举出一二,并谈谈他们对你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吗?学习了课文,你认为为官者应具备怎样的才能?(学生交流)
六、课堂总结,勉励学生
侧重鼓励学生胸怀天下,努力学习。(这是学生读完全篇最大的启发)
七、布置作业,理解运用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课外多收集赵普的有关资料,以《我心中的赵普》为题,写一篇200字以上的短文;
3、完成学习手册相关练习。
《赵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地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课文运用细节描写人物,叙事简洁的特点。
3、学习赵普手不释卷、力荐人才的思想品格。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背诵课文。
3、了解更多学习刻苦、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人物的故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赵普,北宋大臣。后周时赵匡胤的幕僚,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后任宰相。太宗时又两次任宰相。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过这么一段话:“臣平生所知,无不出此。昔以其(指《论语》)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读清字音,朗读课文。
2、串译课文。
3、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难句翻译。
三、课文赏析
1、文章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
——刻苦读书与奏荐人才。
2、本文刻画人物时运用了细节描写,找出来赏析一下,说说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刻苦读书:“阖户启箧取书。
四荐人才:“跪而拾之……颜色不变”“补缀”。
——这些都是一些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分别写出了太祖怒不可遏的样子,也写出了赵普的沉着镇定;写出了赵普超人的毅力和耐心、坚定的意志。表现了赵普以天下为己任,为国荐才的精神。
3、问题探究:
为什么先写赵普“寡学术”?
——与“及次临政,对决如流”形成对比,突出刻苦读书对早就人才的重要意义。
写赵普“多忌克”,是否破坏了赵普的正面形象?你是怎么看的?
——本文是史传文,纪录历史必须忠实历史,不能为了赞扬一个人而讳避他的缺点,赵普虽然有“多忌克”的缺点,但并不损害他成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光辉,作者这样写,反映了他作为历史学家的可贵的“实录”精神。
赵普推荐何人何官为何不写?
——这样更能突出赵普无私心,以天下事为己任,为国荐才的感人品质,同时也体现了史传文叙事简洁的特点。
四、拓展
古往今来,“刻苦读书”和“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人和故事层出不穷,你能试着举出一两个吗?
韦编三绝
车胤囊萤夜读
苏秦悬梁刺股
匡衡凿壁偷光
孙康映雪读书
《赵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准确、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的读音。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
4、理解文章的意思。
5、学习赵普刻苦读书,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爱国名人导入新课,引出课题《赵普》。板书课题:赵普。
2、简单介绍赵普。赵普(922-992),字则平,北宋政治家。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全班同学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有感情、有节奏。
2、纠正读音。少 相 阖 箧 薨 龌龊 掷 缀 卒
三、再读课文,思考:
1、这篇课文介绍了赵普的什么事情?
课文主要写了赵普的两件事:刻苦读书,奏荐人才。表现了一个中心: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四、研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讲了赵普什么事?
(刻苦读书)
(2)学生提出疑难问题,互帮互学。
(3)重点实词及虚词。
少:年轻。
习:熟悉。
寡:少。
学术:学问。
及:等到。
为:做。
以:把。
之:书。
处决:古义:处理决断。今义:杀头。
之:箱子。
(4)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赵普读书刻苦?你知道哪些有关读书的名言及诗句或故事?
2、学习第二段。
(1)抽学生朗读课文。
(2)概括主要内容。
(奏荐人才)
(3)互相质疑,互相解答。
(4)重点词语。
虽:即使。
而:但是。
为:作为。
其:赵普。
尝:曾经。
明日:第二天。
复:又。
以:拿。
颜色:脸色。今义:色彩。
乃:才。
卒:终于。
(5)课文第二段写赵普奏荐人才时有哪些细节描写?你从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性格特征?
(细节描写有“颜色不变,跪而拾之”,“补缀旧纸”。这些细节描写反映了赵普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奏荐人才,表现了他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五、总结全文。
“万卷书,行万里路。”“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亲爱的 同学们,记得每天读一篇文章,让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抓住每一次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让万川丘壑在我心中,我坚信大家一定会妙笔生花,快乐常在!
六、思维拓展。搜集勤奋读书、爱国故事,开故事会。
课件27张PPT。《宋史》 赵普 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经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可是自从登上了皇位之日起,宋太祖就一直有这样的担忧:我是各位将领拥立为皇帝的,可是如果有一天,又有一位被拥立的皇帝把我给顶替了,那可怎么办呢?如何保住我大宋社稷长久,江山万古一统呢? 于是他就向手下最主要
谋士请教。这位谋士就向他
建议:“陛下,以往社会混乱,
主要在于许多将领手中兵权太
重。只要您剥夺了他们的兵权,
我大宋江山就可以稳固万年。”宋太祖听后,连连称是。于
是宋太祖在这位谋士的策划
下,利用“杯酒释兵权”的手
段,使高级将领自动交出了
兵权。
接着,这位高级
谋士又向宋太祖提出
了“先南后北”的战略
方针,逐步削除周边
小国,使宋朝基本上
统一了中国。 后来,这位谋士又建议宋太祖把地方的财税权收归中央。到此为止,宋朝结束了五代以来小国林立,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人民开始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赵 普 这位谋士就是宋朝初年的著名宰相——赵普。赵普虽然能谋善断,但早年读书太少,晚年常读《论语》,他曾经对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说:
“我用半部《论语》替太祖打天下,我再用半部《论语》替陛下治天下。”所以,后人赞扬他“半部论语治天下”。
字音阖
箧
薨
龌龊
掷
缀
卒hé
qiè
hōng
wò chuò
zhì
zhuì
zú(1) 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2)小组内部互相交流学习不懂的词语
和句子,圈出小组不懂的词语和句子。(3)小组提出不懂的语句,全班交流学习。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劝勉他读书。少:年轻时 习:熟悉 寡:少 学术:学问
及:等到 为:担任,做 劝:劝勉 以:拿,用 (他)晚年读书很勤奋,每次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箱子取出书,整天读它。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
读之竟日。释:放下 私第:自己的住宅 阖:关
户:门 启:开 箧:书箱 竟:整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次日:第二天 临:办理 决:决断
既:已经 薨:死 发:打开
之:它,代书箱里的东西 则:原来(是) 等到第二天办理政务,处理决断非常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它,原来是一部《论语》啊。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深沉:沉着 岸谷:严肃刚正
忌克:忌妒刻薄 而:但是
以……为:把……当作赵普性情沉着而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常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龌龊:过分谨慎 其:他,代赵普
循默: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
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的人大多拘谨且遇事沉默不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尝:曾经 为:担任 明日:第二天
复:又,再 亦:也,还(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官,宋太祖没有用。赵普第二天又上奏(推荐)此人,太祖还是没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以:将 、把 其:那 碎裂:把……撕碎(使动用法)
奏牍:奏章 掷:扔 颜色:面容颜色,脸色
以:连词,不译 归:回家第三天,赵普还是将那个人奏荐给皇上,太祖生气了,把他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面色不改,跪在地上把碎片拾起来带回了家。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补缀:修补连结 复:又,再
乃:才 悟:醒悟 卒:终于过些日子,(他)将旧纸片缝补好,再次像当初一样上奏。宋太祖才醒悟,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练习:解释一词多义以太祖常劝以读书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普又以其人奏跪而拾之以归为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及为相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介词,拿,用)(把)(将)(连词,然后)(担任,做)(作为)(担任,做)古今异义1.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2.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这幅画的颜色很鲜。这乞丐衣衫褴褛,很龌龊。(形容人过分谨慎)(形容不干净、肮脏)(面容颜色)(色彩)古今异义3.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这个罪大恶极的杀人犯今天处决了。(处理决断)(枪毙)1、请用“/”线标出句中的停顿处,每句标一处。
太 祖 常 劝 以 读 书
在 相 位 者 多 龌 龊 循 默
2、找出与文中“以天下事为己任”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跪而拾之以归。
C、普又以其人奏。 D、俱以假山显。
3、赵普到了晚年还手不释卷,这给你什么启迪?你还能举一二个古人勤奋学习的事迹吗?
1、太祖/常劝以读书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2、C阅读 课文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探访赵普为国勤奋读书;
为国奏荐人才。一、研读第一段思考:
1、宋太祖劝赵普多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2、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赵普读书非常勤奋?你能说出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吗?
二、研读第二段思考:
本段刻画赵普奏荐人才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赵普什么样的性格?三、结合全文,你认为赵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物形象赵普: (1)是个刻苦勤奋,为国读书的人(2)是个毅力超人,意志坚定,
刚毅果断执著,一心为国的人如:(阖-启-取-读)如:(颜色不变-跪而拾之
补缀旧纸-复奏如初)拓展延伸? 1、假如把赵普放到当今社会中,你认为他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吗?为什么?
2、列举勤奋学习或推荐人才的人物故事。如: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闻鸡起舞
董必武晚年用手杖做笔来练字
少年时代的富兰克林是个读书迷
安徒生墨水瓶的启示 勤奋学习举荐人才如:
徐悲鸿推荐齐白石做教授,傅抱石出国留学
鲍叔牙推荐管仲为相
顾况初识白居易
韩愈慧眼识诗才
列夫托尔斯泰推荐罗曼·罗兰
课件19张PPT。赵普赵普:(922—992)北宋大臣。字则平。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宋初任枢秘史,乾德二年起任宰相,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赵普简介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寡学术( ) 阖户启箧( )( )
薨 ( ) 龌龊( )( )
奏牍( ) 缀( ) 卒( ) guǎhōngdúwòhéchuòqièzúzhuì注音比较鉴别请翻译下列句子,说说原句与译句有何不同
1、太祖常劝 以读书
2、读之竟日
4、碎裂奏牍掷 地宋太祖常拿读书这件事劝他(之)(省略,到装)整天读书(状语后置)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于)(无把字句,省略)疏通文意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物,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宗常劝他读书。他晚年读书勤奋,
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有原则,虽然多嫉妒而好胜,但能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
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用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撕碎了赵普的奏章扔在地上。
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了家,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象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任用了这个人。
简要归纳文章主要介绍了有关赵普的哪些事情刻苦读书奏荐人才 请找出赵普奏荐人才时的细节描写,你从中可 以看出赵普什么性格特征?
细节描写有“颜色不变,跪而拾之”,“补缀旧纸,这些细节反映了赵普不为个人安危为国家推荐人才,表现了他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问题赵普如何向太宗奏荐人才?太宗反映如何?从中看出赵普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尝奏荐 不用复奏其人 亦不用又以其人奏怒,碎裂奏牍掷地复奏如初 乃悟,卒用其人说明:赵普不畏皇威,敢于冒死为国荐才的精神!小组讨论? 1、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能从赵普身上学到什么? 2、赵普是怎样一个人?你觉得文章中哪部分写得最精彩?他为何要向太祖举荐某人?
练习1、读之竟日( )
2、跪而拾之以归( )
3、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
4、普又以其人奏( )
5、及为相( )
6、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它,指《论语》它,指奏折把拿担任作为找出出自本文的一个关于刻苦读书的成语
手不释卷同学们再见课件25张PPT。赵普教学目标:1. 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赵普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赵普:(922—992)北宋大臣。后周时赵匡胤的幕僚,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后任宰相。太宗时又两次任宰相。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过这么一段话:“臣平生所知,无不出此。昔以其(指《论语》)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展示资料:解释、合作翻译课文 1. 两人一小组,对照书下注释,试译课文,学生不理解的文言字词提问,老师解答。
?特殊句式:
(1) 太祖常劝以读书。(省略句、倒装句) (2) 读之竟日。(倒装句) (3)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省略句) (4) 碎裂奏牍掷地。(使动用法) 寡学术 ______ 及为相________
手不释卷_____ 阖户启箧 ________
读之竟日_____ 普性深沉 ______
虽多忌克 _____ 多龌龊循默_________
尝奏荐某人______ 普明日复奏其人______
普颜色不变 ______ 卒用其人 _________解释合作翻译: 老师提示翻译的方法:
1.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可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2.添加省略成分。
3.调整语序。
4.引用的内容可不翻译。 翻 译
赵 普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宗常劝他读书。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普性深沉有岸谷,岁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揍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有原则,虽然多嫉妒而好胜,但能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用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撕碎了赵普的奏章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了家,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象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任用了这个人。
研读课文: (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两件事,你觉得赵普是一个怎样的人?1.赵普刻苦读书。
2.赵普以天下为己任,冒死举荐人才。
赵普虽然对人苛刻,但他是一个刻苦读书,胸怀天下、热爱国家,具有超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的人。(评价人物要用全面的观点) (二)品味语言:本文刻画人物语言简洁,且善用细节描写,请举例说明。 明确:
1.刻苦读书:“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2.冒死举荐人才:“普颜色不变”、“补缀旧纸,复奏如初。过程:尝奏荐→不用
复奏其人→亦不用
又以其人奏→怒,碎裂奏牍掷地
复奏如初→乃悟,卒用其人
说明:赵普不畏皇威,敢于冒死为国荐才的精神!
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赵普少时寡学术-晚年手不释卷
赵普刚毅果断-在相位者龌龊循默从赵普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专心致志、学以致用
活到老,学到老
知识是国家民族成功的关键
不管基础多差,只要勤奋用功,就能提高水平
爱国,正直,以天下事为己任开拓视野: 古往今来,“刻苦读书”及“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和故事层出不穷,你能分别举出一二,并谈谈他们对你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吗? 例如:凿壁偷光、燃薪夜读、映雪读书、织帘读书、手不释卷、发愤图强等故事。 改革新法,富国强民却
遭车裂而死的商鞅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亮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
范仲淹文天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新中国成立后,日理万机,
日夜操劳。 十年内乱中,呕心沥血,力挽狂澜 。代表着东方人的睿智与风采的
周恩来总理 名人不能创造历史,但是,一位名人的业绩,可以推动历史的发展,甚至可以成就一个民族、成就一个国家;一位名人的风采,不仅是本民族的骄傲,甚至成为了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每一位名人的历史都可以成为我们的一部人生教科书,所以,让我们去走进历史,去走进名人,领略名人的风采,感受名人的魅力,丰富我们自己多彩的人生吧! 胸怀天下努力学习谢谢观赏!课件24张PPT。赵 普《宋史》1、培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概括事件的能力,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的魅力。教学目标 一、明确文言文学习方法
1、如何学习文言文?
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
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
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2、如何翻译文言文?
(1)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2) 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3) 注意将变单音节为双音节词。
(4) 省略句要注意将省略的成分添加上去。
(5) 对于倒装句式译时要注意调整语言的顺序。 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经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可是自从登上了皇位之日起,宋太祖就一直有这样的担忧:我是各位将领拥立为皇帝的,可是如果有一天,又有一位被拥立的皇帝把我给顶替了,那可怎么办呢?如何保住我大宋社稷长久,江山万古一统呢?
于是他就向手下最主要谋士请教。这位谋士就向他建议:“陛下,以往社会混乱,主要在于许多将领手中兵权太重。只要您剥夺了他们的兵权,我大宋江山就可以稳固万年。”
宋太祖听后,连连称是。于是宋太祖在这位谋士的策划下,利用“杯酒释兵权”的手段,使高级将领自动交出了兵权。 二、小故事 接着,这位高级谋士又向宋太祖提出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逐步削除周边小国,又建议宋太祖把地方的财税权收归中央。到此为止,宋朝结束了五代以来小国林立,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人民开始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请你猜猜故事中的这位谋士是谁? 这位谋士就是宋朝初年的著名宰相——赵普。赵普虽然能谋善断,但早年读书太少,晚年常读《论语》,他曾经对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说:“我用半部《论语》替太祖打天下,我再用半部《论语》替陛下治天下。”所以,后人赞扬他“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这则成语常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性。来源于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年少关普少 习吏事,寡 学术,及 为相,太祖常劝 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 第, 阖户 启 箧取书,
读之 竟日。
熟悉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事物,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劝勉他读书。少学问等到做劝勉用放下自己的住宅门打开箱子整(他)晚年读书很勤奋,每次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箱子取出书,整天读它。三、把握文章内容 代词,代书倒装及省略倒装
及 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 薨,
家人发 箧 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等到第二古称诸侯或大官的死打开箱子代词,它,代箱中东西等到第二天办理政务,处理决断非常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 原来是一部《论语》啊。已经,……之后。普性深沉有岸谷, 虽多 忌 克,而能以天下事为
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 循默,
普刚毅果断, 未 有其比。
性情严肃刚正嫉妒刻薄连词,但把……作为形容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代词,代赵普赵普性情沉着严肃刚正,尽管对人常嫉妒刻薄,但能把天下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的人大多拘谨且遇事沉默不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人能与他相比。沉着者:……的人相比,相提并论
尝 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 复奏其人,
亦不用。明日,普 又 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
奏牍 掷地,普颜 色不变,跪而 拾之 以 归。
曾经任,做第二天又还第三天再一次将,把撕碎奏章扔面容脸色连词回家他曾经推荐某人担任某官,宋太祖没有用。 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求启用此人太祖还是没用。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上奏推荐给太祖,太祖生气了,撕碎他的奏章扔在地上,赵普面色不改,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
带回了家。指示代词,那个连词,表顺承省略句,掷(于)地
他日 补缀 旧纸,复 奏如初。
太祖乃 悟, 卒用其人。
缝补再次才醒悟终于过些日子,他将旧纸片缝补好,再次像当初一样上奏。宋太祖才醒悟,终于任用了这个人。指示代词,那个省略句,复奏(荐)其人(一)一词多义以太祖常劝以读书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普又以其人奏跪而拾之以归为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及为相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介词,拿)(把)(将、把)(连词,然后)(担任)(作为)(担任)四、文言知识积累整理步骤:找出例句——明确意思——总结规律(二)古今异义( 龌龊 颜色 处决 )1.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2.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这幅画的颜色很鲜。这乞丐衣衫褴褛,很龌龊。(形容人过分谨慎)(形容不干净、肮脏)(面容脸色)(色彩)3.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这个罪大恶极的杀人犯今天处决了。(处理决断)(枪毙)(三)固定句式
“以……为”译作“把……当作
(四)特殊句式
省略倒装句:
太祖常劝以读书——太祖常以读书劝(之)
省略句:
碎裂奏牍掷(于)地 普明日复奏(荐)其人
倒装句:
读之竟日——竟日读之五、深入理解1、文章是通过哪几件事来刻画赵普这个人物的?
(1)刻苦读书
(2)奏荐人才“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运用了动作细节的描写)
“阖”:表闭门谢客,暂停一切社交活动,排除一切干扰,
可见其要读书的决心之大。
“阖、启、取、读”:一连贯的动作描写,凸现出赵普为
国而勤奋学习的精神。
“读之竟日”体现了读书的专注和投入。处决如流(体现赵普学以致用的精神)2、结合文中词句,具体分析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来描写赵普刻苦读书的?赵普刻苦读书有什么益处?
在这一事件中体现赵普怎样的精神? 尝奏荐复奏其人又以其人奏复奏如初 不用 亦不用怒,碎裂奏牍掷地 乃悟,卒用其人3、在推荐人才的时候赵普遇到了什么困难?
他是怎么解决的?4、结合文中词语分析在四次奏荐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来刻画赵普的?
体现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颜色不变”“跪而拾之”、“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运用人物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
“跪”“拾”:此举非常冒险,极有可能再次触犯龙威。
“补缀”:要恢复原样,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和耐心
“复奏”:反映他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这些细节描写,以形传神,写出赵普不顾个人安危,为国荐才的精神,表现他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5、对太祖动作细节的描写有何作用?
“碎裂奏牍掷地”
“碎裂、掷”表示愤怒的程度,连续的动作中可见太祖怒不可遏的样子。
写太祖是为了衬托赵普的不顾个人安危,为国荐才的精神。6、文中体现中心的句子是什么?
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
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
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
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
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宋史·赵普传》
六、拓展提高
阅读下文理解文意参考译文:
有一名大臣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答应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太祖发怒道:“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说?”赵普说:“刑罪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最终得到了太祖的认可。拓展练习 又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1、联系上下文,解释划线的字。
①太祖素恶其人 ②不与 ③卿若之何 ④怒甚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
②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3、这件事反映了赵普怎样的性格?
4、太祖为什么最后批准了赵普的奏请?
5、你读了这段文字后,有何感受?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