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七年级下册第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件4份+教学设计4份+习题精选2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七年级下册第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件4份+教学设计4份+习题精选2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0 20:40:36

文档简介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习题
一、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瞻仰()
旌旗()
天堑()
挑xìn)
上sù()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矗立()
崇敬()
践踏()
峻峭()
三、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是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
四、整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般情况,并向家长作清晰的介绍。以“永久的怀念”为题写一段文字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习题
一、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注意字音、字形、词义)
瞻( )仰 镏( )金 矗( )立 逾( )越
天qiàn ( ) tú( )手 重màn( ) 上sù (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永垂不朽
(2)瞻仰
(4)上溯
(5)落成
(6)挑衅
(7)怒形于色
(8)逾越
(9)天堑
三、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
(1)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______(观看、观赏、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2)这是中国_____(有史以来、有记载以来、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
(3)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_____(推翻、摧毁、摧灭)了湖广总督府门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____(冲去、前进、进入)。
四、谈谈你对课文第四段中碑文的理解。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学习在说明中运用记叙的方法。
3、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自己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说明文中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如何完美结合在一起说明事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在语言中渗透的对革命先烈的赞颂之情,认识本文说明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ppt这幅彩照给了你什么感觉?
学生发言后归纳:这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正字。(挂出小黑板,要求学生注音)
瞻仰、矗立、奠基、砌墙、伟绩、镏金、上溯、朽、天堑、镶、嵌、发髻
2、补充解释下列词语。
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
巡捕:旧时代帝国主义在租界中的警察。
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
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
3、结合“理解·分析”一提示,划分课文段落。
第一段(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10幅浮雕。
第三段(11节):瞻仰后的感受。
三、学习新课
1、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标题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
2、齐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提示: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 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3、结合文后“理解·分析”二,划分课文第二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2-3节):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说明兴建经过和重大意义。
第二层(4-6节):介绍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结构和造型,以及概述碑座四周的浮雕。
第三层(7-10节):具体介绍10幅浮雕。
4、自读第一层(2-3节)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
讨论后明确:
作者的活动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
第2节,按人的活动写。第一次交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暗示碑的主题和本文的主题。
第3节,交代了建碑的时间(决议兴建的时间和动工兴建的时间),碑身的规模(用具体数字与天安门比较),建碑的特殊材料(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和建碑的重大意义(象征着……标志着……)。
提问: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
归纳:花岗石的特征是坚强,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这两种材料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5、指名读第二层(4-6节),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
讨论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大碑座。(按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
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作者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 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
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
提问:第6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何作用?
归纳: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碑文。
2、完成“揣摩·运用”三。
3、预习第7-10节,试填写“揣摩·运用”四的表格。
4、本文说明中有记叙成分,请找出几个例子来。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抽背碑文
二、研习新课
1、讲读第二段的第三层(7-11节)。
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文章把它单独列出来,是为了突出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浏览这一层、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
讨论后明确:
提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
归纳: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划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指导学生分析第三幅浮雕。
归纳: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火把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揣摩·运用”四(并完成四、五、六幅浮雕的分析)。
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填好表格后学生交流。(答案略)
教师抽查完成情况,然后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五四爱国运动”的画面。教师适当点拨、启发。
教师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2、讲读课文第三段(11节)。
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归纳,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2、4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意义:“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三、体会文中记叙的作用,并找出几个例子来
说明文中以说明为主,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一样,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表达方式,常常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如我们本单元学习的《驿路梨花》一文,以记叙为主,同时兼用了抒情。本文则是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例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革命经过的艰苦道路,懂得中国人民为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激励自己缅怀先烈心向党,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2、学习按照空间顺序、方位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3、推荐有关的课外读物,了解革命先烈、革命前辈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空间和时间顺序相结合的说明方法。初步认识说明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
2、了解纪念碑的构成和特征,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光荣的革命传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观察,激发思考
同学们,大家请看ppt上的这些图片。请大家试着用语言来描述你所看到的这个建筑。
学生发表意见后,指出:
同学们希望自己能到天安门广场亲眼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这种心愿是可以理解的,将来也是可以实现的。为什么我们今天对这座建筑物的结构、造型说不清楚呢?一是由于我们没有仔细观察过实物,照片上的题词、碑文、装饰等印得不清晰,二是由于我们还没有掌握按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今天学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来介绍说明的。这篇文章是新华社记者固定舫同志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纪实。
二、提问,检查预习
1、文章的标题下面有个副题,副题起什么作用?
文章标题表明了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题标明文章要具体介绍的建筑物。通过对纪念碑的介绍说明,讴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2、“瞻仰”什么意思?能举出哪些同义词、近义词?为什么这儿必须用“瞻仰”?
恭敬地看,表示对革命先烈的万分崇敬。
3、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作者用哪几个词来形容的?你能举出文章中的比喻、数字以及建筑材料来具体说明吗?作者为什么要举数字打比方呢?
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三十七点九四米。纪念碑用一万七千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以上种种仅是稍加说明,已显示出纪念碑的巍峨、雄伟、庄严。
作者打比方、举数字,使读者对建筑物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增强了实感。
4、读下列词语,并按次序先后逐一解释它们的含义,看谁讲得正确,讲得迅速。(出示小黑板)
矗立遥遥相对徐徐兴建奠基执锨
镏金溯重幔 庑殿 挑衅 旌旗 慷慨激昂怒形于色逾越天堑
5、齐读开头与结尾,说明瞻仰时的心情与瞻仰后的感受。
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道路”,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带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离开纪念碑时再一次“默默致敬”,受到的教育是极其深刻的。
三、重点理解说明的顺序
通过预习与检查,大家对课文的内容与词句有了大体上的了解,现在重点要学习的是说明的顺序。作者要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准确地、有条不紊地告诉读者,必须讲究说明的顺序。
1、首先,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读者的面前来的?请同学阅读第2至5自然段,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语回答。
明确:按照作者的活动顺序把纪念碑介绍到读者的面前。先“进入广场”,再“越过广场”,进而“踏着石道”,然后“走到碑前”,接着“踏上台阶”,而后“到了平台”。活动顺序清晰,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以及整个形象介绍得明明白白。
2、到了平台仔细瞻仰。请同学回答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的?
明确: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等是按照空间的顺序:
由下而上:台阶——平台(双层汉白玉栏杆)——碑身——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由正面而背面:题词——碑文
先四周后中间:碑身四周——碑身——碑心石
3、请同学思考:既然按照由下而上的空间顺序,为什么“小碑座”不放在“碑身”前说明呢?“大碑座”又为什么不紧接着“平台”“汉白玉栏杆”加以介绍呢?这样是否显得杂乱?
讨论后明确:说明纪念碑的结构基本上按照由低而高、由下到上的顺序,但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把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的装饰花纹和小碑座四周的雕刻花纹集中起来写,阐发花纹的象征意义,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寄寓对先烈的崇敬。碑座总是在碑身的下面,这是众所周知的,不会引起误解。
大碑座四周的十块大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作者另列开来进行说明,为的是突出中国革命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和为了自由、解放,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4、十块汉白玉的大浮雕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请按照文中写的顺序简要说明这些浮雕的主要内容。
十块大浮雕是按照方位的顺序加以说明的,从碑身的东面起,依次到南,到西,到北。这个顺序正好与浮雕中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相吻合。
学生口述十块浮雕的主要内容。学生复述碑身正面的三块浮雕时容易主次不分或次序颠倒,注意进行指导。
5、剖析“五四爱国运动”浮雕的记述,了解爱国青年在革命中发挥的先锋作用,理解背景与主体的记述和用词造句的恰当。引导学生根据上述要点仔细阅读介绍其他幅浮雕的段落。
6、把上述的几种说明的顺序在脑子中过一遍,准备看图说明。
四、口头训练
看纪念碑的彩色照片,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造型、题词、碑文,要求:
1、先按活动顺序,再按空间顺序,然后按方位顺序。
2、把“大碑座”、“小碑座”的内容插入适当的位置说明,遵循由下而上的顺序。(可参阅板书)
3、注意用比喻、数字说明纪念碑的巍峨、雄伟和庄严。
五、熟读题词与碑文,回答
1、为什么文中三次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了哪些新的或具体的认识?
六、布置作业,推荐课外读物
1、按方位、时间、事件、意义等四个项目列表,把十幅浮雕的主要内容填写在内。
2、背诵题词、碑文和第5自然段。
3、课外阅读:《革命烈士诗抄》、《王若飞在狱中》、《可爱的中国》、《烈火中永生》、《红旗飘飘》和《从林则徐到孙中山》。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纪念碑的构成和特征,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光荣的革命传统。
2、学习空间和时间顺序相结合的说明方法。初步认识说明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
2、了解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历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一部历史,一部恢宏的血的历史;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一种魂,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之魂。让“历史”成为我们的镜子,让“魂”成为激励我们奋进的动力。
二、阅读主场
(一)教师讲述说明文阅读要点
通过阅读,建立有关说明文阅读的知识体系:
1、说明对象及特征。
2、说明顺序。
3、说明方法。
4、说明语言。
(二)进入阅读程序
1、阅读第1段,提取关键词语。
(“巍峨、雄伟、庄严”——总印象)
2、快速阅读第2—6段(略写),捕捉具体印象。(先独自寻找,小组讨论,在班上发言。)
⑴第2段:过渡。
⑵第3段:①兴建经过 ②重大意义
⑶第4段:③题词 ④碑文
⑷第5段:⑤东西两侧 ⑥小碑座四周 ⑦碑顶
⑸第6段:⑧大碑座的四周
3、讨论:略写的印象以什么为顺序?(空间顺序)
4、默读7—10段(详写),捕捉具体印象。
先独自寻找要点(方位、事件、时间、意义),小组讨论,在班上作简要概述。
第一幅:东面、“销毁鸦片烟”,1839.6.3,“表现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强决心”
第二幅:东面,“金田起义”,1851,“严重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第三幅:南面,“武昌起义”1911辛亥革命,“结束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统治”
第四幅:南面,“五四爱国运动”,1919.5.4,“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点”
第五幅:南面,“五卅运动”,1925.5.30,“工人阶级领导各界人民坚强不屈的向帝国主义斗争”
第六幅:西面,“八一南昌起义”,1927.8.1,“展开了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斗争”
第七幅:西面,“抗日敌后游击战”,抗日战争,“打击日本经略者”
第八幅:正面,“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解放战争,“解放全中国”
第九幅:正面左,“抬担架,运军粮,送军鞋”,解放战争,“支援前线”
第十幅:正面右,“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解放战争,“庆祝胜利”
5、讨论:十幅浮雕的介绍以什么为顺序?
空间和时间相结合的顺序。
6、小结全文说明顺序:建筑物的介绍说明,通常采用空间顺序。
7、自由阅读,寻找能表明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特征的例子;教师从学生表述中引出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的小结。
⑴从地面到碑顶高37.94米/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作比较,印象更深,更清晰)
⑵从地面到碑顶很高/从地面到碑顶高达 37.94米。(列数字,更具体,更准确)
⑶它矗立在广场南面/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面。(打比方,更形象,更生动)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二)课堂练习
1、背诵:1-3段和4段中的碑文 。
2、积累词语:
矗立 巍峨 永垂不朽 瞻仰 奠基 砌成 镏金 上溯 镶嵌 挑衅 逾越 天堑 搀扶
(二)课外作业
整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般情况,并向家长作清晰的介绍。以“永久的怀念”为题写一段文字。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纪念碑的结构特点。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学写简单的说明文德育目标。
3、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激励学生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教学重难点
1、说明对象的特征及说明顺序。
2、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多媒体课件中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彩色图片)
同学们,我想大家都认识图片上这座高大、巍峨的建筑物。这是耸立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是那么雄伟庄严,令人肃然起敬。那么这座纪念碑有多高、用什么建造、又是为了纪念什么人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周定舫,一同去瞻仰、了解这座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二、初读文章 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积累生字词。
(1)生字注音。
瞻仰 矗立 奠基 砌墙 伟绩 天堑 镶 嵌 发髻
(2)解释词语。
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
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
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
2、学生谈论自己的读后感受。
从文章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课文主要介绍的内容,对课文内容还存在着哪些疑问等。要求语言努力做到简明、流利。(教师给予适当鼓励)
三、研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1、阅读1---3自然段,思考:
(1)哪几个词体现了作者对纪念碑总印象、概括总特征。(学生在文中找出关键词语)
巍峨、雄伟、 庄严
(2)搞清纪念碑的位置及说明顺序。
a、学生划出关键词,结合资料,画出纪念碑的方位简图。(学生交流后展示并回答,教师对于学生回答应给予肯定)
位置:“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多媒体展示广场平面图:
b、顺序:按照作者的活动顺序把纪念碑介绍到读者面前。“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踏上台阶→到了平台”。活动顺序清晰,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以及整个形象介绍得明明白白。
(3)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绍了那些内容?
学生根据课文回答,教师板书:
交代了建碑的时间(决议兴建的时间和动工兴建的时间)
碑身的规模(用具体数字与天安门比较)
建碑的特殊材料(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
建碑的重大意义。
2、阅读4—6自然段,了解纪念碑的结构,结合资料思考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
学生根据课文回答(展示纪念碑各部分彩图)。
(1)归纳:这部分主要介绍了纪念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 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
(2)分析说明顺序:
a、由下而上:台阶——平台(双层汉白玉栏杆)——碑身——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b、由正面而背面:题词——碑文。
c、先四周后中间:碑身四周——碑身——碑心石。
归纳: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等整体是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3、阅读6—10自然段,简要介绍大碑座四周十块浮雕的内容,结合多媒体资料介绍,学生标出十幅浮雕的具体位置,并分析说明顺序。
(1)东一:“虎门销烟”。
(2)东二:“金田起义”。
(3)南一:“武昌起义”。
(4)南二:“五四运动”。
(5)南三“五卅运动”。
(6)西一:“八一南昌起义”。
(7)西二:“抗日敌后游击战”。
(8)北一:“群众支援前线”。
(9)北二:“胜利渡江,解放全国”。
(10)北三:“人民欢迎解放军”。
明确顺序:由东到南到西最后到北的空间顺序,同浮雕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相一致。即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4、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述浮雕的画面。
学生可根据图片结合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选择其中一幅进行讲解,如遇不了解的,教师不必当堂讲解,可作为作业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找适当时间进行交流。
交流后思考: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这8个历史事件。由此说说为什么要建造这座纪念碑?学生可结合历史知识畅所欲言。
明确:文章用大量的笔墨来介绍浮雕,是为了突出中国革命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和为了自由、解放,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与碑文相呼应,突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四、课堂拓展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十幅浮雕都是解放前重大历史事件场景的历史再现。如果需要你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增加一幅反映解放后重大事件的浮雕,你会怎么样设计呢?
学生可根据自己储备的知识进行设计,先在小组内交流,每一小组选择一幅最好的在全班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点评。)
五、课堂小结
本文说明的对象是我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作者是以一个瞻仰者的身份来说明的。本文既介绍了纪念碑的位置及它的结构特点,又介绍了它的修建过程及感受,作者之所以能做到有条不紊,是得益于在说明顺序中,采用了以活动顺序为主,以方位顺序为辅兼顾其他顺序的组织材料的方法,使我们清晰地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此外,通过学习,我们也了解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我们青少年一代要学习先烈们的献身精神、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六、课外练笔
运用一定的顺序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介绍学校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建筑,重点突出说明顺序。
课件39张PPT。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请给下列红色字注音。奠基( ) 挑衅( )
旌旗( ) 天堑( )
瞻仰( ) 逾越( )
镏金 ( ) 重幔 ( )
庑殿 ( ) 上溯 ( )diànxìnjīngqiànzhānyú liúmànwǔsù 矗立:
永垂不朽:
慷慨激昂:
勇往直前:
丰功伟绩:
遥遥相对:
风起云涌:
怒形于色:
高大而笔直地挺立。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勇敢地一直向前走。伟大的功绩。丰,多、盛。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涌,升起,冒出。
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形,显示、显露。解释词语瞻仰:恭敬地看。瞻,往上或者往前看。上溯:从现在往上推算。溯,逆流而上。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体裁:
说明文(事物说明文)说明文知识 定义:说明文是以解说事物或事理为内容,给人以知识为目的,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手段的文章。 分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三要素: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说明对象: 指的是说明文说明的具体事物或抽象事理。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这一对象与其他事物的本质区别。 举例子、打比方、
列数字、列图表、
下定义、作诠释、
分类别、作比较、
引用 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古今、早晚、春夏秋冬等。 (事物的发展变化) 空间顺序: 远近、里外、左右、前后、高低、整体局部。(事物的结构、形状) 逻辑顺序:总-分、主要-次要、
原因-结果、现象-本质、
性能-功用、一般-个别
(事物的内部联系)
学习目标
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2、 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
3、 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正标题: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1.标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2.揭示全文中心意思。解题副标题: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2、表明了本文说明的对象。1、表现出作者对革命先烈万分崇敬的心情。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是:

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征是:
③建造这座纪念碑的目的和意义是:
④本文的说明的对象是: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峨、雄伟、壮严人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代价人民英雄纪念碑1、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下面填空:一(1)点题总领全文

二(2—10)介绍纪念碑
三(11)抒写瞻仰感受,呼应标题和开头说明瞻仰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构造、题字、碑文以及10幅浮雕等。2、理清文章思路。点题总
领正文(1节)介绍纪念碑(2—10节)抒写瞻
仰感受(11节) 渗透着:无限崇敬 深切怀念文章思路第一层(2、3段):介绍纪念碑的位置、
环境、兴建过程、规模和质料。
第二层(4、5段):介绍纪念碑的结构、
题字、碑文、装饰与造型等。
第三层(6~10段):依次介绍大碑座四周
的10幅浮雕。为第二部分划分层次分析课文1、默读第二小节,划出参观路线,找到观察点,理清说明顺序2、第三小节介绍了纪念碑的哪些内容,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一)分析第一层 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台阶1、作者的参观路线:东长安街未进入广场第一观察点第二观察点2、第三小节介绍了纪念碑的建造时间、碑身规模、材料、以及使用这些材料的意义。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按照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介绍纪念碑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纪念碑东南西北
纪念碑台阶前第二层平台东长安街政协礼堂远近按照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介绍纪念碑(二)分析第二层1、自读这一层内容,划出参观路线,找到观察点。踏上花岗岩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 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台阶东长安街未进入广场第一观察点第二观察点第三观察点2、找出作者依次介绍了纪念碑的哪些部位?碑身正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小碑座的四周碑顶碑身四周碑身背面(汉白玉栏杆)(毛主席题字)(碑文)(装饰花纹)(大花圈)(小庑殿)大碑座小碑座碑 身碑顶第二层平台小碑座碑顶汉白玉栏杆碑身大碑座碑侧纪念碑结构图3、通过上图我们知道了纪念碑的结构:纪念碑碑顶碑身碑座大碑座小碑座4、找出第4小节中对纪念碑的部位名称讲述不正确的地方,并改正。碑身东西两侧上部装饰花纹小碑座四周的花圈小庑殿顶(1)先 后 (1)先 后(1)先 后四周中间台阶碑身正面背面正面背面四周:双层汉白玉栏杆中间:碑 心 石正面:题 字背面:碑 文说 明
顺 序.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哪10座浮雕?
2.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三)分析第三层销毁鸦片烟 1839年金田起义 1851年(东)武昌起义 1911年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五卅运动 1925年(南)(西)南昌起义 1927年抗日敌后游击战
抗日战争时期(北)胜利渡长江
解放战争时期热烈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②:③:④:⑤:⑥:⑦:⑧:⑩:⑨:①:南销毁鸦片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爱国运动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支援前线胜利渡长江欢迎解放军起点 从东到南到西再到北的空间顺序方位东之南 2 1851年 金田起义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南之东 3 1911年 武昌起义 结束了封建帝制南之中 4 1919年 五四运动 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南之西 5 1925年 五卅运动 促使大革命风暴的爆发西之南 6 1927年 八一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斗争第一枪北之东 8 热烈支援前线北之西 10 欢迎慰劳解放军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1 从东到南到西再到北的空间顺序2 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参观路线踏上花岗岩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 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台阶东长安街未进入广场第一观察点第二观察点第三观察点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课文小结本文说明的顺序是:一、从远到近的空间顺序(2-5节)二、从东到南到西再到北的空间顺序
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相结合
(6-10节)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划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为什么写浮雕不从正面(北面)写起?组织交流
人民英雄纪念碑要纪念的英雄究竟是哪些人?
朗读第四段的碑文,思考: 烈士们已经远离我们而
去了,作为新时期的青年,
我们能做些什么?
三年以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年至1949年最后三年的解放战争时期。 三十年以来: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整个历史时期。 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1840年,这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由此标志着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由此可以看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1840年以来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谢谢观赏!课件41张PPT。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周定舫正标题: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题 解: 1、标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2、揭示这个纪念碑的主题。副标题: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题 解:1.表明了本文说明的对象。2.表现出作者对革命先烈万分崇敬的心情。你会读吗?瞻仰镏金上溯重 幔庑殿挑衅逾越天堑zhānliúsùchóng mànw?ti?o xìnyúqiàn读一读,再选词造句永垂不朽:(英雄或伟人的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瞻仰:恭敬地看。
怒形于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峻峭:形容山高而陡。(俊俏)考考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特征?
找出本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注明。用符号标出交代作者行踪的词句,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未入广场
先见纪念碑巨人矗立 参观顺序
由远及近(巍峨、雄伟、庄严)越过广场踏上石道走到碑前踏上台阶到了平台活动顺序:进入广场瞻仰纪念碑(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 毛主席亲自起草,
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整体介绍到了平台就仔细瞻仰,
请回答:作者是按照
怎样的顺序有条不紊
地说明纪念碑的结构、
题词、碑文和造型的?(1)先 后 (2)先 后四周中间正面背面碑的四周:双层汉白玉栏杆碑的中间:碑心石碑身正面:题 字碑身背面:碑 文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台阶
平台
碑身正面
碑身背面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
小碑座四周
碑顶
大碑座四周局部介绍逻辑顺序碑身东西两侧上部,
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
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
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
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坚忍,
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与敬仰。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
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小碑座碑顶汉白玉栏杆碑身大碑座碑侧纪念碑结构图整个纪念碑的造型
使人们感到既有民族风格,
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 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人民英雄纪念碑销毁鸦片烟 1839年金田起义 1851年(东)先描绘画面 再揭示意义销毁鸦片烟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先揭示意义,再描绘画面武昌起义 1911年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五卅运动 1925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南)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先描绘画面,再揭示意义五四爱国运动 先揭示意义,再描绘画面五卅运动先运动经过,再揭示意义,再描绘画面人民英雄纪念碑(西)八一南昌起义 1927年抗日敌后游击战
抗日战争时期八一南昌起义先描绘画面,再揭示意义抗日游击战人民英雄纪念碑(北)胜利渡长江
解放战争时期热烈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12345678910西东北南东之南 2 1851年 金田起义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南之东 3 1911年 武昌起义 结束了封建帝制南之中 4 1919年 五四运动 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南之西 5 1925年 五卅运动 促使大革命风暴的爆发西之南 6 1927年 八一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斗争第一枪北之东 8 热烈支援前线北之西 10 欢迎慰劳解放军问题展示(一)建碑意图
1、为什么要建这座纪念碑?
(二)浮雕内容
2、为什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这块浮雕最大?
3、设计者为什么选取这8个历史事件?
问题展示(三)碑文的理解
4、周总理写的碑文为什么不从一千八百四十多年前写起呢?而倒过来写呢?
问题展示(四)对文本的深入思考
5、文章为什么3次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字?
6、为什么要以红星、松柏和旗帜来体现先烈们的精神,它们有什么含义吗?
7、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8、人民英雄纪念碑大量使用用汉白玉材料是否代表什么特殊意义? 汉白玉的特殊意义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道德标准,古人云:“德者居之”,美玉无疑是美德的最好代表。中国人对玉的崇拜,就体现了中国提倡的一种人格的美。 三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字的作用第一次: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第二次:点明了碑的主题;
第三次:呼应开头和标题,紧紧围绕纪念碑的主题,反复强调对人民英雄的高度评价和热情赞颂,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中心意思。谢谢观赏!课件27张PPT。 教学目标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3. 能找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语,并能指出作者的观察点2.了解课文的主要说明顺序,指认文中的说明方法。4.完成练习。教学步骤1.解题2.正音正字3.整体感知课文4.重点分析第1—5小节正音正字瞻仰镏金上溯重幔庑殿挑衅逾越天堑zhānliúsùchóng mànwǔtiǎo xìnyúqiàn正标题: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题 解: 1.标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2.揭示全文中心意思。副标题: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题 解:1.表明了本文说明的对象。2.表现出作者对革命先烈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恭敬地看。瞻,往
上或者往前看。上溯:从现在往上推算。
溯,逆流而上。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
起冲突或战争。逾越:跨越,超越。天堑:天然形成的隔断
交通的大沟,多指长江,
形容它的险要。堑,壕
沟。初知本文说明顺序2.听课文1-5小节朗读。3.划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语。4.找出作者的观察点。1.了解课文思路。课文思路点题总
领正文(1节)介绍碑
身浮雕(2—10节)抒写瞻
仰感受(11节) 渗透着:无限崇敬 深切怀念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在远处就可以看到毛主席亲笔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是根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兴建的。当天傍晚,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委员为纪念碑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奠基礼,毛主席亲自执锨铲土,为纪念碑奠定基石。从1952年8月1日动工兴建以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援和关怀。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们的怀念。 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毛主席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8个字是碑的主题。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碑文是: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8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 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人们感到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
体现作者行踪的词走去越过踏着走到踏上到了瞻仰东长安街纪念碑台阶前第二层平台东转到 最后来到走下离开南(背面)西北(正面)课文分析(1节)1. 齐读课文第一小节,找出体现作者对纪念碑总印象、概括总特征的词。3.“瞻仰……纪念碑”既提示了本文述说的主要内容,也与本小节“ ”扣合,体现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2.“落成”一词表明工程胜利结束,内含“ ”之意。庄重、庆贺巍峨雄伟庄严课文分析(2—5)1.总体来看这部分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由到的顺序。远处近处2.从远处来看(2、3两节)写了纪念碑的哪些内容?位置环境兴建过程规模质料3.从近处来看(4、5两节)写了纪念碑哪些内容?结构碑心石上题字碑文
课文分析(2—5)4.下列句子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扣住纪念碑的哪一个总特征来说明的 ?(1)、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2)、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3)、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打比方巍峨列数字雄伟作比较列数字庄严课文分析(2—5)5.第四小节作者在说明近处纪念碑时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6.第五小节介绍碑身两侧,小碑座和碑顶的 与造型,揭示它的
点明纪念碑造型体现的 和 装饰象征意义民族风格时代精神 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在远处就可以看到毛主席亲笔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是根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兴建的。当天傍晚,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委员为纪念碑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奠基礼,毛主席亲自执锨铲土,为纪念碑奠定基石。从1952年8月1日动工兴建以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援和关怀。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们的怀念。
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毛主席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8个字是碑的主题。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碑文是: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8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人们感到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
(1)先 后 (1)先 后(1)先 后四周中间台阶碑身正面背面正面背面四周:双层汉白玉栏杆中间:碑 心 石正面:题 字背面:碑 文说 明
顺 序读第四小节完成下列各题
1.“永垂不朽”中的“垂”,按音序检字法,应查的音序是
,按部首检字法,应查 部 画。“垂”一词在
文中应解释为 。
2.这段文字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和 文中第一句的表达方法是 。
3. “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这一句中的“亲自”、“亲笔”不能删去是因为

4.碑文中标出三个年代:“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这三个历史年代,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① ,②      ③
三段碑文分开写,由近溯远,层次清晰,表达了人民
Cノ七流传后世列数字作比较记叙 这能说明毛主席、周总理
对此事态度非常慎重,显示建碑意义的重大。解放战争五四运动鸦片战争对各个历史 之情。
阶段革命先烈的崇敬和怀念。家庭作业:
1.预习课文下面的内容,注意理清十幅浮雕说明的顺序。
2.完成练习册中相关题目。
3.完成 思考和练习一。谢谢各位课件50张PPT。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先睹为快!夜
景碑文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抗日游击战浮雕 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浮雕支援前线浮雕欢迎人民解放军浮雕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了解课文的主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3.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体裁:
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正标题: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题 解:1.标明作者要歌颂
的对象。2.揭示全文
中心意思。副标题: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题 解:1.表明了本文说明的对象。2.表现出作者对革命
先烈万分崇敬的心情。 1949年,毛主席在人民英雄
纪念碑奠基典礼上致辞。 1949年,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亲奠基石。 朗读课文一、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字形。巍峨wēi’é 矗chù立 永垂不朽
橘jú黄色 瞻zhān仰 奠diàn基
挺拔bá 镏liú金 上溯sù
重chóng幔màn 庑wǔ殿 镶嵌xiāng qiàn 销xiāo毁 挑衅xìn 序幕mù 梭suō镖biāo
旌jīng旗 摧cuī毁 践jiàn踏
慷kāng慨kǎi 髻jì子 怒形xíng于色
五卅shà运动 搀chān扶 勇yǒng往直前
雄伟峻jùn峭qiào 逾yú越 天堑qiàn矗 立:
永垂不朽:
慷慨激昂:
勇往直前:
丰功伟绩:
遥遥相对:
风起云涌:
怒形于色:解释下列词语高大而笔直地挺立。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勇敢地一直向前走。伟大的功绩。丰,多、盛。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涌,升起,冒出。
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形,显示、显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一、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整体感知1. 齐读课文第一小节,找出体现作者对纪念碑总印象、概括总特征的词。3.“瞻仰……纪念碑”既提示了本文述说的主要内容,也与本小节“ ”扣合,体现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2.“落成”一词表明工程胜利结束,内含“ ”之意。庄重、庆贺巍峨雄伟庄严二、初知本文说明顺序1.了解课文思路。 2 .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
以及观察点。课文思路点题总
领正文(1节)详写碑身浮雕(2—10节)抒写瞻
仰感受(11节) 渗透着:无限崇敬 深切怀念本文结构:总分总默读全文,找出作者参观路线的方位词,试着画出参观路线图。走去越过踏着走到踏上到了瞻仰东长
安街纪念碑
台阶前第二层
平台东转到 最后
来到走下离开南(背面)西北(正面)重点研读: 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我们面前来?
(阅读2至5节,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语回答。)进入广场 越过广场踏上石道走到碑前踏上台阶到了平台活动顺序: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纪念碑东南西北
纪念碑台阶前第二层平台东长安街政协礼堂远近按照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介绍纪念碑按照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介绍纪念碑大碑座小碑座碑 身碑顶第二层平台(1)先 后 (2)先 后(3)先 后四周中间台阶碑身正面背面正面背面四周:双层汉白玉栏杆中间:碑 心 石正面:题 字背面:碑 文 说 明
顺 序空间顺序课文分析(2—5)1.总体来看这部分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由到的顺序。远处近处2.从远处来看(2、3两节)写了纪念碑的哪些内容?位置环境兴建过程规模质料3.从近处来看(4、5两节)写了纪念碑哪些内容?结构碑心石上题字碑文
课文分析(2—5)4.下列句子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这句话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人民英雄纪念碑高大巍峨的特点。(2)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这句话运用了列数据、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具体准确、突出强调地说明了
人民英雄纪念碑雄伟的特点。(3)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这句话运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准确具体地说明了
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的特点。课文分析(2—5)5.第五小节介绍碑身两侧,小碑座和碑顶的 与造型,揭示它的
点明纪念碑造型体现的 和 装饰象征意义民族风格时代精神读第四小节完成下列各题
1.这段文字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和 2 文中第一句的表达方法是 。
2. “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这一句中的“亲自”、“亲笔”不能删去是因为

列数字作比较记叙 这能说明毛主席、周总理对此事
态度非常慎重,显示建碑意义的重大。3.下列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这句话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突出强调地说明了双层汉白玉栏杆美观朴素,洁白耀眼、庄严、雄伟。 对各个历史阶段革命先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4.碑文中标出三个年代:“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这三个历史年代,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① ,②      

三段碑文分开写,由近溯远,层次清晰,表达了人民解放战争五四运动鸦片战争课文分析(6——10节).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哪10座浮雕?
2.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分组讨论)人民英雄纪念碑销毁鸦片烟 1839年金田起义 1851年(东)武昌起义 1911年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五卅运动 1925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南)方位 顺序 事件 时间
东 1 销毁鸦片烟 1839
2 金田起义 1851
南 3 武昌起义 1911
4 五四运动 1919
5 五卅运动 1925
西 6 八一南昌起义 1927
7 抗日敌后游击战 抗战时期
北 8 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解放期
9 (左) 渡江前夕 解放期
10 (右)慰劳解放军 解放期②:③:④:⑤:⑥:⑦:⑧:⑩:⑨:①:南浮雕题名及方位图销毁鸦片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爱国运动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支援前线胜利渡长江欢迎解放军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1 从东到南到西再到北的空间顺序2 从近代再到现代的时间顺序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年到1000年之久。句中“至少”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
“至少”表示最小限度,
说明了这些浮雕可以保持在800到1000年以上,
如果去掉后就变成了只能保持800到1000年,讲话太绝对了。
因此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说明顺序:(1)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
(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
(2)介绍纪念碑结构的顺序
(由下到上空间顺序)
(3)介绍碑身的顺序
(由正到背的空间顺序)
(4)介绍浮雕的顺序
(东南西北的空间顺序)
(从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 作者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除了介绍外观外,还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对纪念碑的介绍,
热情歌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
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他们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的思想感情。 组织交流 人民英雄纪念碑要纪念的英雄究竟是哪些人?朗读第四段的碑文,思考: 烈士们已经远离我们而
去了,作为新时期的青年,
我们能做些什么?拓展 如果要在纪念碑上补充
建国以来的人民英雄,
你认为应该增加哪些?请你当导游  用简短的语言描述一下我们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