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1课《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1课《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4 15:55:42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1课《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毛泽东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折腰”是指什么?(  )
A.为之倾倒 B.舍生取义 C.屈身于人 D.忍辱负重
【答案】A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大意是“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这里的“折腰”是“倾倒,躬着腰侍候”之意,意思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对于重要字词鉴赏的题目,需要考生理解字词的含义、在句中的含义、把握诗句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2.毛泽东的词句“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中的“龟蛇”指的是什么?(  )
A.龟山与蛇山 B.江中的龟与蛇 C.武汉长江大桥
【答案】A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出自当代诗人毛泽东的古诗作品《菩萨蛮·黄鹤楼》之中,词句大意“烟云细雨舒卷着迷茫,龟山与蛇山紧锁着长江”,“龟蛇锁大江”中的“龟蛇”指龟山和蛇山,蛇山在武昌城西长江边,龟山在它对岸的汉阳,隔江对峙,好像要把长江锁住一样。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对诗词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诗词字词鉴赏的题目,需要考生理解字词的含义、在句中的含义、把握诗句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3.毛泽东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折腰”是指什么?(  )
A.为之倾倒 B.舍生取义 C.屈身于人
【答案】A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诗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大意是“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这里的“折腰”是“倾倒,躬着腰侍候”之意,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诗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对于重要字词鉴赏的题目,需要考生理解字词的含义、在句中的含义、把握诗句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4.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少年毛泽东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这首词塑造了少年毛泽东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胸怀天下、视“万户侯”为“粪土”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诗歌
【解析】【分析】可以采用“摘引法”,从词中找出能体现词人形象特点的语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然后加以概括。
故答案为:这首词塑造了少年毛泽东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胸怀天下、视“万户侯”为“粪土”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点评】本题考查对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理解、把握。解答本题,需要在词中找到描写毛泽东形象的句子,再概括其形象。
5.《沁园春·长沙》采用了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描绘了一幅山红江碧的绚烂画面。在你所背诵过的古诗中能否找到类似的画面?请默写其中一首,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词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表达了词人对江南的热爱。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抒发了长久旅居他乡的感慨。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诗歌
【解析】【分析】本题答案多样,只要符合题干要求的“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即可。
故答案为: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词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表达了词人对江南的热爱。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抒发了长久旅居他乡的感慨。
【点评】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的分析。首先默写符合题干要求的古诗,再作分析;分析时抓住表示不同颜色的词,分析其互衬的效果。
6.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此处使用“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词人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先抒发了对美好秋景的赞美之情,后回忆了“同学少年”的激情岁月。这样写,使词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营造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
【解析】【分析】此题考的是“赋”这种手法及艺术效果。
回答时,先要了解“赋”这种手法的特点,即铺陈、排比,直接抒情、叙事。然后答出使用“赋”的艺术效果,艺术效果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着手。本题的题干已经给了提示,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和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在这首词中,“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谁主沉浮”“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浪遏飞舟”这两组排比语句,营造了豪迈奋进的气势,同时抒发了作者对壮丽秋景的赞美之情;在结构上则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引起后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等抒情议论。
故答案为:词人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先抒发了对美好秋景的赞美之情,后回忆了“同学少年”的激情岁月。这样写,使词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营造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毛泽东诗词的文化气象
杨义
毛泽东诗词的数字表达法,与中国语言的表达方式相关,如《唐诗纪事》卷七所载初唐四杰的轶闻:“骆宾王文好以数对,如‘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时人号为‘算博士’。”毛泽东诗词用数字用得多,用得圆熟流转,有的地方简直达到化境。他多用“万”“千”等大数字,顾盼生风,相当出彩。数字可以使语言凝练、声情并茂、气度恢宏地囊括大千世界,有道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 长沙》),又有道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 雪》)。如此苍茫的境界,使《世说新语》记述的谢道韫的“咏絮才”佳话,简直成了小儿女把戏。
以数字写战争,战争的规模、目的、民众基础和行军速度,都写得气势淋漓。战略战术灵活机动,如“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又如“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反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军区的“围剿”,既有战争氛围的渲染,又有战争气势的张扬,其强烈的审美效果多与数字相关:“万木霜天红烂漫……雾满龙岗千嶂暗……二十万军重入贛,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反“围剿”中那种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被一组数字表现得动人心魄:“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数字的使用,在特定战役中呈现出统计学的具体性,在大规模的战争过程取得决定性胜利时呈现出审美学的概括性,比如长征胜利,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 长征》)的概括;解放战争攻克南京,取得历史性胜利时,大笔写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由于这些数字出自大怀抱、大手笔,又与鲜丽独特的意象进行多姿多彩的组合,在运用手法中又呈现具体性和概括性、空间延展和实践飞跃的多样性及疏密有致的节奏感,因而颇有一些数字句成为全篇的警策所在,成为千古妙句。比如《七律 登庐山》在“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之后,又有数字句“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七律 答友人》在“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之后,又有数字句“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这些数字或为地理方位,或为江流走势,或点亮神话物证,或对天象进行人间剪裁,都令人联想到“李白文章,锦心绣口”,展开了一番别有情致的天上人间的精神畅游和文化对话。
(原文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诗词的数字表达法,与中国语言表达方式相关,而这可谓渊源有自,在古籍《唐诗纪事》中可寻到例证。
B.毛泽东写诗词用数字,创作具有数量多、质量优的特点,有一些使用数字的诗(词)句简直臻于化境,艺术效果非凡。
C.毛泽东在写诗词时多用“万”“千”等大数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万水千山只等闲”等皆可为证。
D.毛泽东以数字入诗词,语言凝练、声情并茂、气度恢宏地囊括大千世界,使得诗词形成了一种大的怀抱和境界。
8.下列诗(词)句,不符合用数字写战争而写得气势淋漓的一项是(  )_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B.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C.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D.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在写诗词时使用数字,是为了展现战争的规模、目的、民众基础和行军速度,甚至写出了战略战术的灵活机动。
B.毛泽东写战争时使用一些数字,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有的诗词渲染了战争的氛围,有的诗词则张扬了战争的气势。
C.毛泽东诗词中的数字和鲜丽独特的意象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组合,在具体性、概括性和节奏感等方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D.毛泽东诗词中的数字,涉及地理方位、神话物证和个人想象等内容,使人感受到其独有而鲜明的文化意蕴和精神志趣。
【答案】7.D
8.B
9.A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2)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7.本题A、B项,正确,出自文章首段,属于变换说法。C项,正确,前半部分表述出自第一段,后半部分中的“万山千山只等闲”出自第二段,看似错误,但其中的“皆”即表明可以作为证据,这符合原文的思想见解。D项,“以数字入诗词”和“大的怀抱和境界”因果倒置,原文第三段相关表述为“由于这些数字出自大怀抱、大手笔,又与鲜丽独特的意象进行多姿多彩的组合,在运用手法方面又呈现具体性和概括性、空间延展和实践飞跃的多样性及疏密有致的节奏感”。选项不合文意,因果倒置。故答案为:D。
8.B项,出自《浪淘沙 北戴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夏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虽然有“千年”“挥鞭”等字眼,但此句不是写战争。故答案为:B。
9.A项,表述犯了偷换概念和以偏概全的错误,“毛泽东在写诗词时使用数字”应改为“毛泽东在写有关战争的诗词时使用数字”。B、C项,正确,均出自原文,属于变换说法。D项,正确,出自原文末段,但涉及信息推断,结合符合原文的思想内容。故答案为:A。
10.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挥斥方遒(力量) 怅寥廓(失意) 漫江(满)
B.浪遏飞舟(阻止) 主沉浮(主宰) 鹰击长空(搏击)
C.百侣(僧侣) 激扬(激浊扬清) 万户侯(此指大军阀、大官僚)
D.击水(击打) 峥嵘(不平凡) 岁月稠(多)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
A项“挥斥”的意思是“奔放”;“怅”的意思是“感慨”。
C项“侣”的意思是“同伴”,这里引申为“同学”。
D项“击水”的意思是“游泳”。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11.下面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这寒冷的秋天,我看着湘江静静地向北边的橘子洲头流去。
B.我孤独地立于寒冷的秋天,看着湘江向北流去,经过橘子洲头。
C.在这深秋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眼看滔滔的湘江,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
D.我独自伫立于深秋,看着湘江绕过橘子洲头,向北流去。
【答案】C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诗歌句子的的能力。
C对这句话的理解,要符合当时的背景和人物的内心情感。注意“独”“寒”的表情达意作用。
故答案为: C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诗歌句子的的能力。回答某句在诗中的作用的问题,往往需要从全诗的主题出发,指出该句所用手法及其在“表达情感”和“表达意思”两方面的作用;有时还需结合该句在诗中的位置以及声、色等方面考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2.上阕写暮秋景色,词中哪些词语起了描写秋色之深的作用?
13.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及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直接抒情、叙事,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使用“赋”有什么艺术效果?
14.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少年毛泽东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12.上阕写暮秋景色,“红遍”和“尽染”两词,突出了秋色之深。
13.诗人直接抒情叙事,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这样写,使词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14.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少年英雄形象。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
(2)本题考查理解修辞手法、思想内容的能力。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可从表现手法及表达作用的角度分析,指出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刻画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都是文学类的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塑造具有个性化、代表性的经典艺术形象是艺术家们创作过程中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而诗歌由于其文字凝练、简约的特点,所以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着力于用经济传神的文字,寥寥数笔就把人物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我们在分析的时候,要善于从诗人刻画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角度,去分析和鉴赏。
12.本题考查对词中选用的意象的理解。
解答时要紧扣“秋色之深”,从上阕写景的语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筛选出描写景物“程度”的副词,如:“遍”和“尽”字这两个字能突出秋色之深。
故答案为: 上阕写暮秋景色,“红遍”和“尽染”两词,突出了秋色之深。
13.本题的题干已经给了提示,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和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在这首词中,“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谁主沉浮”“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浪遏飞舟”这两组排比语句,营造了豪迈奋进的气势,同时抒发了作者对壮丽秋景的赞美之情;在结构上则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引起后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等抒情议论。
故答案为: 诗人直接抒情叙事,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这样写,使词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刻画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写出风华正茂、意气奔放的形象特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写出了毛泽东同志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青年英雄形象。
故答案为: 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少年英雄形象。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5.对上阕第三句(即“不管……宽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既是写实,又是比喻。
B.诗人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表现了在风浪中搏击的豪迈之情。
C.诗句抒发了诗人勇敢、无畏的革命激情和斗志。
D.诗人觉得只有与风浪搏斗才能感到舒畅。
16.下列对诗人引用孔子的一句名言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的原意是以流水的一去不复返,比喻时间的流逝,告诫人们,创造美好的事物。
B.诗人借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和人民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速建设自己的国家。
C.这句话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孔子的话原来的意思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时光流逝之快。
17.在“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句诗里,哪个词用得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
18.“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
【答案】15.D
16.A
17.“舒”字用得最富有表现力。既写所见,又写诗人所感,景和情在这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8.这两句诗气势磅礴,如“飞”字,既气势宏伟,又表现了建设速度之快。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此类题目分析考查的句子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和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炼字手法的掌握和分析能力。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用简约的文字反映了丰富的内容,这都要归功于诗人对炼字艺术的不懈追求。杜甫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说法,贾岛也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诗句。锤炼诗歌的语言,让它更加精确传神是诗人在语言艺术上的看家本领。而炼字的主要对象是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有时也有名词、数词等其他词类的锤炼。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解读和关键字词的鉴赏能力。理解诗句含义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个性化的解读,虽然有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但也要扎根文本。
15.D“只有与风浪搏斗才能感到舒畅”理解片面,这里的风浪不仅仅指自然界的风浪。故D错误。故答案为:D。
16.A诗人引用了《论语 子罕》篇中的成句,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故A错误。故答案为:A。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炼字手法的掌握和分析能力。
在诗词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动词、形容词,它们又往往成为诗词的“诗眼”“词眼”。“舒”字是这两句词的“词眼”,能把情与景融为一体。“舒”不仅是眼界的开阔,更有心情的舒坦、惬意。这个字将眼前之景的壮阔和心中喜悦舒适的情感融合在了一起。
故答案为: “舒”字用得最富有表现力。既写所见,又写诗人所感,景和情在这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解读和关键字词的鉴赏能力。
题干要求回答“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变化之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桥梁飞架,成为贯通南北的重要的枢纽,原来的沟堑已经变成平坦的大道,这表明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建设是蒸蒸日上,速度惊人。从“飞”字能看出这种建设的神速,展现了共产党人不仅能打天下,还能又快又好地建设新中国。
故答案为: 这两句诗气势磅礴,如“飞”字,既气势宏伟,又表现了建设速度之快。
三、语言综合运用
19.下列对词句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答案】D
【知识点】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诗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节奏的能力。
D. “万户侯”为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诗歌的节奏划分要根据词或语句的意思进行划分,不能将一个完整的意思割裂开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节奏的能力。这需要考生首先理解诗句,把握字词、词组等。
20.下面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百舸(gē) 飞翔(xiáng) 遒劲(qiú) 哽咽(yè)
B.橘子(jú) 廖廓(liáo) 漫江(màn) 急躁(zào)
C.携手(xié) 静寂(jì) 遏制(è) 苍茫(máng)
D.峥嵘(zēng) 讴歌(ōu) 砥柱(dǐ) 姓曾(zēng)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
A项“舸”应读“gě”;
B项“廖”应为“寥”;C无误;
D项“峥”应读“zhēng”。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2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舸(ɡě) 寂寥(liáo) 轮廓(ɡuō) 怅然若失(chànɡ)
B.沉浮(chén) 峥嵘(zēnɡ) 携手(xié) 万户侯(hóu)
C.恰巧(qià) 稠密(chóu) 斥责(chè) 层林尽染(rǎn)
D.遏止(è) 竞赛(jìnɡ) 遒劲(qiú) 强劲有力(jìnɡ)
【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A项,“轮廓”的“廓”应读“kuò”;B项,“峥嵘”的“峥”应读“zhēng”;C项,“斥责”的“斥”应读“chì”。D无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1课《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毛泽东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折腰”是指什么?(  )
A.为之倾倒 B.舍生取义 C.屈身于人 D.忍辱负重
2.毛泽东的词句“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中的“龟蛇”指的是什么?(  )
A.龟山与蛇山 B.江中的龟与蛇 C.武汉长江大桥
3.毛泽东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折腰”是指什么?(  )
A.为之倾倒 B.舍生取义 C.屈身于人
4.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少年毛泽东什么样的形象?
5.《沁园春·长沙》采用了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描绘了一幅山红江碧的绚烂画面。在你所背诵过的古诗中能否找到类似的画面?请默写其中一首,并作简要分析。
6.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此处使用“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毛泽东诗词的文化气象
杨义
毛泽东诗词的数字表达法,与中国语言的表达方式相关,如《唐诗纪事》卷七所载初唐四杰的轶闻:“骆宾王文好以数对,如‘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时人号为‘算博士’。”毛泽东诗词用数字用得多,用得圆熟流转,有的地方简直达到化境。他多用“万”“千”等大数字,顾盼生风,相当出彩。数字可以使语言凝练、声情并茂、气度恢宏地囊括大千世界,有道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 长沙》),又有道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 雪》)。如此苍茫的境界,使《世说新语》记述的谢道韫的“咏絮才”佳话,简直成了小儿女把戏。
以数字写战争,战争的规模、目的、民众基础和行军速度,都写得气势淋漓。战略战术灵活机动,如“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又如“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反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军区的“围剿”,既有战争氛围的渲染,又有战争气势的张扬,其强烈的审美效果多与数字相关:“万木霜天红烂漫……雾满龙岗千嶂暗……二十万军重入贛,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反“围剿”中那种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被一组数字表现得动人心魄:“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数字的使用,在特定战役中呈现出统计学的具体性,在大规模的战争过程取得决定性胜利时呈现出审美学的概括性,比如长征胜利,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 长征》)的概括;解放战争攻克南京,取得历史性胜利时,大笔写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由于这些数字出自大怀抱、大手笔,又与鲜丽独特的意象进行多姿多彩的组合,在运用手法中又呈现具体性和概括性、空间延展和实践飞跃的多样性及疏密有致的节奏感,因而颇有一些数字句成为全篇的警策所在,成为千古妙句。比如《七律 登庐山》在“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之后,又有数字句“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七律 答友人》在“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之后,又有数字句“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这些数字或为地理方位,或为江流走势,或点亮神话物证,或对天象进行人间剪裁,都令人联想到“李白文章,锦心绣口”,展开了一番别有情致的天上人间的精神畅游和文化对话。
(原文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诗词的数字表达法,与中国语言表达方式相关,而这可谓渊源有自,在古籍《唐诗纪事》中可寻到例证。
B.毛泽东写诗词用数字,创作具有数量多、质量优的特点,有一些使用数字的诗(词)句简直臻于化境,艺术效果非凡。
C.毛泽东在写诗词时多用“万”“千”等大数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万水千山只等闲”等皆可为证。
D.毛泽东以数字入诗词,语言凝练、声情并茂、气度恢宏地囊括大千世界,使得诗词形成了一种大的怀抱和境界。
8.下列诗(词)句,不符合用数字写战争而写得气势淋漓的一项是(  )_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B.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C.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D.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在写诗词时使用数字,是为了展现战争的规模、目的、民众基础和行军速度,甚至写出了战略战术的灵活机动。
B.毛泽东写战争时使用一些数字,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有的诗词渲染了战争的氛围,有的诗词则张扬了战争的气势。
C.毛泽东诗词中的数字和鲜丽独特的意象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组合,在具体性、概括性和节奏感等方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D.毛泽东诗词中的数字,涉及地理方位、神话物证和个人想象等内容,使人感受到其独有而鲜明的文化意蕴和精神志趣。
10.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挥斥方遒(力量) 怅寥廓(失意) 漫江(满)
B.浪遏飞舟(阻止) 主沉浮(主宰) 鹰击长空(搏击)
C.百侣(僧侣) 激扬(激浊扬清) 万户侯(此指大军阀、大官僚)
D.击水(击打) 峥嵘(不平凡) 岁月稠(多)
11.下面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这寒冷的秋天,我看着湘江静静地向北边的橘子洲头流去。
B.我孤独地立于寒冷的秋天,看着湘江向北流去,经过橘子洲头。
C.在这深秋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眼看滔滔的湘江,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
D.我独自伫立于深秋,看着湘江绕过橘子洲头,向北流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2.上阕写暮秋景色,词中哪些词语起了描写秋色之深的作用?
13.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及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直接抒情、叙事,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使用“赋”有什么艺术效果?
14.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少年毛泽东什么样的形象?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5.对上阕第三句(即“不管……宽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既是写实,又是比喻。
B.诗人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表现了在风浪中搏击的豪迈之情。
C.诗句抒发了诗人勇敢、无畏的革命激情和斗志。
D.诗人觉得只有与风浪搏斗才能感到舒畅。
16.下列对诗人引用孔子的一句名言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的原意是以流水的一去不复返,比喻时间的流逝,告诫人们,创造美好的事物。
B.诗人借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和人民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速建设自己的国家。
C.这句话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孔子的话原来的意思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时光流逝之快。
17.在“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句诗里,哪个词用得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
18.“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
三、语言综合运用
19.下列对词句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20.下面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百舸(gē) 飞翔(xiáng) 遒劲(qiú) 哽咽(yè)
B.橘子(jú) 廖廓(liáo) 漫江(màn) 急躁(zào)
C.携手(xié) 静寂(jì) 遏制(è) 苍茫(máng)
D.峥嵘(zēng) 讴歌(ōu) 砥柱(dǐ) 姓曾(zēng)
2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舸(ɡě) 寂寥(liáo) 轮廓(ɡuō) 怅然若失(chànɡ)
B.沉浮(chén) 峥嵘(zēnɡ) 携手(xié) 万户侯(hóu)
C.恰巧(qià) 稠密(chóu) 斥责(chè) 层林尽染(rǎn)
D.遏止(è) 竞赛(jìnɡ) 遒劲(qiú) 强劲有力(jìn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大意是“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这里的“折腰”是“倾倒,躬着腰侍候”之意,意思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对于重要字词鉴赏的题目,需要考生理解字词的含义、在句中的含义、把握诗句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2.【答案】A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出自当代诗人毛泽东的古诗作品《菩萨蛮·黄鹤楼》之中,词句大意“烟云细雨舒卷着迷茫,龟山与蛇山紧锁着长江”,“龟蛇锁大江”中的“龟蛇”指龟山和蛇山,蛇山在武昌城西长江边,龟山在它对岸的汉阳,隔江对峙,好像要把长江锁住一样。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对诗词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诗词字词鉴赏的题目,需要考生理解字词的含义、在句中的含义、把握诗句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3.【答案】A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诗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大意是“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这里的“折腰”是“倾倒,躬着腰侍候”之意,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诗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对于重要字词鉴赏的题目,需要考生理解字词的含义、在句中的含义、把握诗句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4.【答案】这首词塑造了少年毛泽东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胸怀天下、视“万户侯”为“粪土”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诗歌
【解析】【分析】可以采用“摘引法”,从词中找出能体现词人形象特点的语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然后加以概括。
故答案为:这首词塑造了少年毛泽东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胸怀天下、视“万户侯”为“粪土”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点评】本题考查对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理解、把握。解答本题,需要在词中找到描写毛泽东形象的句子,再概括其形象。
5.【答案】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词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表达了词人对江南的热爱。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抒发了长久旅居他乡的感慨。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诗歌
【解析】【分析】本题答案多样,只要符合题干要求的“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即可。
故答案为: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词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表达了词人对江南的热爱。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抒发了长久旅居他乡的感慨。
【点评】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的分析。首先默写符合题干要求的古诗,再作分析;分析时抓住表示不同颜色的词,分析其互衬的效果。
6.【答案】词人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先抒发了对美好秋景的赞美之情,后回忆了“同学少年”的激情岁月。这样写,使词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营造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
【解析】【分析】此题考的是“赋”这种手法及艺术效果。
回答时,先要了解“赋”这种手法的特点,即铺陈、排比,直接抒情、叙事。然后答出使用“赋”的艺术效果,艺术效果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着手。本题的题干已经给了提示,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和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在这首词中,“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谁主沉浮”“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浪遏飞舟”这两组排比语句,营造了豪迈奋进的气势,同时抒发了作者对壮丽秋景的赞美之情;在结构上则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引起后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等抒情议论。
故答案为:词人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先抒发了对美好秋景的赞美之情,后回忆了“同学少年”的激情岁月。这样写,使词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营造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7.D
8.B
9.A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2)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7.本题A、B项,正确,出自文章首段,属于变换说法。C项,正确,前半部分表述出自第一段,后半部分中的“万山千山只等闲”出自第二段,看似错误,但其中的“皆”即表明可以作为证据,这符合原文的思想见解。D项,“以数字入诗词”和“大的怀抱和境界”因果倒置,原文第三段相关表述为“由于这些数字出自大怀抱、大手笔,又与鲜丽独特的意象进行多姿多彩的组合,在运用手法方面又呈现具体性和概括性、空间延展和实践飞跃的多样性及疏密有致的节奏感”。选项不合文意,因果倒置。故答案为:D。
8.B项,出自《浪淘沙 北戴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夏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虽然有“千年”“挥鞭”等字眼,但此句不是写战争。故答案为:B。
9.A项,表述犯了偷换概念和以偏概全的错误,“毛泽东在写诗词时使用数字”应改为“毛泽东在写有关战争的诗词时使用数字”。B、C项,正确,均出自原文,属于变换说法。D项,正确,出自原文末段,但涉及信息推断,结合符合原文的思想内容。故答案为:A。
10.【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
A项“挥斥”的意思是“奔放”;“怅”的意思是“感慨”。
C项“侣”的意思是“同伴”,这里引申为“同学”。
D项“击水”的意思是“游泳”。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11.【答案】C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诗歌句子的的能力。
C对这句话的理解,要符合当时的背景和人物的内心情感。注意“独”“寒”的表情达意作用。
故答案为: C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诗歌句子的的能力。回答某句在诗中的作用的问题,往往需要从全诗的主题出发,指出该句所用手法及其在“表达情感”和“表达意思”两方面的作用;有时还需结合该句在诗中的位置以及声、色等方面考虑。
【答案】12.上阕写暮秋景色,“红遍”和“尽染”两词,突出了秋色之深。
13.诗人直接抒情叙事,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这样写,使词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14.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少年英雄形象。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
(2)本题考查理解修辞手法、思想内容的能力。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可从表现手法及表达作用的角度分析,指出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刻画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都是文学类的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塑造具有个性化、代表性的经典艺术形象是艺术家们创作过程中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而诗歌由于其文字凝练、简约的特点,所以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着力于用经济传神的文字,寥寥数笔就把人物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我们在分析的时候,要善于从诗人刻画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角度,去分析和鉴赏。
12.本题考查对词中选用的意象的理解。
解答时要紧扣“秋色之深”,从上阕写景的语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筛选出描写景物“程度”的副词,如:“遍”和“尽”字这两个字能突出秋色之深。
故答案为: 上阕写暮秋景色,“红遍”和“尽染”两词,突出了秋色之深。
13.本题的题干已经给了提示,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和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在这首词中,“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谁主沉浮”“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浪遏飞舟”这两组排比语句,营造了豪迈奋进的气势,同时抒发了作者对壮丽秋景的赞美之情;在结构上则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引起后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等抒情议论。
故答案为: 诗人直接抒情叙事,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这样写,使词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刻画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写出风华正茂、意气奔放的形象特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写出了毛泽东同志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青年英雄形象。
故答案为: 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少年英雄形象。
【答案】15.D
16.A
17.“舒”字用得最富有表现力。既写所见,又写诗人所感,景和情在这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8.这两句诗气势磅礴,如“飞”字,既气势宏伟,又表现了建设速度之快。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此类题目分析考查的句子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和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炼字手法的掌握和分析能力。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用简约的文字反映了丰富的内容,这都要归功于诗人对炼字艺术的不懈追求。杜甫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说法,贾岛也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诗句。锤炼诗歌的语言,让它更加精确传神是诗人在语言艺术上的看家本领。而炼字的主要对象是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有时也有名词、数词等其他词类的锤炼。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解读和关键字词的鉴赏能力。理解诗句含义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个性化的解读,虽然有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但也要扎根文本。
15.D“只有与风浪搏斗才能感到舒畅”理解片面,这里的风浪不仅仅指自然界的风浪。故D错误。故答案为:D。
16.A诗人引用了《论语 子罕》篇中的成句,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故A错误。故答案为:A。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炼字手法的掌握和分析能力。
在诗词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动词、形容词,它们又往往成为诗词的“诗眼”“词眼”。“舒”字是这两句词的“词眼”,能把情与景融为一体。“舒”不仅是眼界的开阔,更有心情的舒坦、惬意。这个字将眼前之景的壮阔和心中喜悦舒适的情感融合在了一起。
故答案为: “舒”字用得最富有表现力。既写所见,又写诗人所感,景和情在这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解读和关键字词的鉴赏能力。
题干要求回答“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变化之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桥梁飞架,成为贯通南北的重要的枢纽,原来的沟堑已经变成平坦的大道,这表明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建设是蒸蒸日上,速度惊人。从“飞”字能看出这种建设的神速,展现了共产党人不仅能打天下,还能又快又好地建设新中国。
故答案为: 这两句诗气势磅礴,如“飞”字,既气势宏伟,又表现了建设速度之快。
19.【答案】D
【知识点】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诗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节奏的能力。
D. “万户侯”为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诗歌的节奏划分要根据词或语句的意思进行划分,不能将一个完整的意思割裂开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节奏的能力。这需要考生首先理解诗句,把握字词、词组等。
20.【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
A项“舸”应读“gě”;
B项“廖”应为“寥”;C无误;
D项“峥”应读“zhēng”。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21.【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A项,“轮廓”的“廓”应读“kuò”;B项,“峥嵘”的“峥”应读“zhēng”;C项,“斥责”的“斥”应读“chì”。D无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