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汇区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03文言文阅读
一、对比阅读
(2021·上海徐汇·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岳阳楼记(节选)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乙】两文的作者分别是宋代文人欧阳修、 。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正确的一是( )
A.都描绘了春季的大自然阳光明媚的美好景象。
B.作者都亲历了文中描写的美景,并触景生情。
C.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人生志趣,情景交融。
D.都是作者遭受贬谪之后,写文章与友人共勉。
4.两文都写到了“乐”,【甲】文“太守之乐其乐也”突出作者 的思想;【乙】文“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作者 的追求。
(2021·上海徐汇·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篇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甲】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5.【甲】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 ;【乙】文选自史书《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7.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借“戟”引发咏叹,体现诗人报效朝廷的决心。
B.【乙】文中曹刿担心当权者缺乏深谋远虑,故主动献策。
C.上述作品中“周郎”、“鲁庄公”都因目光短浅受到批判。
D.两位作者都是通过叙写著名的历史事件,表达爱国情怀。
8.两篇作品都涉及历史上著名的战役,【甲】诗中,周瑜获得战争胜利凭借一个必要条件,这个条件是 ,【乙】文中,曹刿认为战争能取胜的重要条件是 。
(2022·上海徐汇·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
游石湖小记(节选)
予往时到石湖游,皆绝胜。是日,秋爽,伯美①、舍弟辈俱有胜情,由薇村②至上方,复从郊台、茶磨取径而下。路傍时有野花幽香,童子采撷盈把。落日,泊舟湖心,待月出,方命酒。孟阳、鲁生继至,并舟露坐,剧饮至夜半而还。盖十年无此乐矣。
(作者:李流芳,选自《嘉定李流芳全集》,有删改)
【注释】①伯美:作者好友,与下文孟阳、鲁生同。②薇村:地名,后文中上方、郊台、茶磨均为山中地名。
9.[甲]诗的作者是 。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欣然起行
(2)伯美、舍弟辈俱有胜情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待月出,方命酒。
12.根据[乙]文与[丙]文内容,完成表格。
篇目 时间 目的地 行为
[乙]文 (1) (2) 步于庭中、欣赏月色等
[丙]文 是日 石湖 (3) 、 等
13.下列选项中对诗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与[乙]文都写出了水的澄澈之美。
B.[甲]诗与[丙]文都写出了繁花烂漫之美。
C.三则诗文内容中都呈现了作者的行踪。
D.三则诗文所写到的观景季节各不相同。
14.根据三则选文表达的情感,将合适的选项填入相应的横线处。
A.知己之欢 B.赏景之乐 C.怀古之忧 D.赋闲之郁
(2022·上海徐汇·统考二模)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
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丙】
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15.【甲】词作者是 。【乙】文选自史书《 》
16.请分别在【甲】词和【丙】文中找到与下面加点字意思接近的字。
(1)马作的卢飞快( )(2)今恩足以及禽兽(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8.根据【丙】文内容填写表格。(①④引用原文,②③用自己的话表达)
现象 原因 共同点
(1) 不肯用力气 (4)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2)
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 (3)
19.对上述诗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惆怅。
B.【甲】词【乙】文的内容都涉及了战争。
C.【乙】【丙】两文都主张君主要乐于分享。
D.【甲】【乙】【丙】均体现出心怀天下的担当。
20.【乙】【丙】两文都写到了臣民对君王的劝谏,两文都表达了 的治国理念。
(2022·上海徐汇·统考三模)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注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丙】
予年方十三,家父即授以杨伦《杜诗镜铨》,语予云,杜子美志意宏远,心性桀倔,且多谐趣;嘱予曰:“其人也,天假其时,则显;运命未济,亦不衰。”既长,因予所学,遂以《圣经》为绝世之书。而仅次于圣“诗”者,即为杜诗,每能慰予之大悲大喜。四十年来,涵咏其间,其亲近感激之心,□然而与日增焉。
21.【甲】【乙】诗的作者是被后人称为“诗圣”的 (人名)。[甲]诗中的“岱宗”指的是 。
22.解释加点词。
(1)会当凌绝顶( ) (2)夜久语声绝( )
23.根据文意,[丙]文□处应填入的最正确的词是( )
A.戚 B.愕 C.沛 D.怅
24.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25.对上述诗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诗和[丙]文内容都有涉及战争。
B.[甲][乙]诗均表现出作者心怀天下的担当。
C.[甲]诗和[丙]文透露出作者对国运担心。
D.[乙]诗和[丙]文表达了对当时统治的不满。
26.品析[丙]文画线句“其人也,天假其时,则显;运命未济,亦不衰。”完成下面两题。
(1)请结合[甲]诗内容,分析诗人“天假其时,则显”中“显”的具体表现。
(2)请结合[乙]诗内容,写出你对“运命未济,亦不衰”中“不衰”的理解。
(2022·上海徐汇·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观楚之宝器,楚王闻之,召令尹子西而问焉:“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诸?①”令尹子西对曰:“臣不知也。”召昭奚恤问焉,昭奚恤对曰:“此欲观吾国之得失而图之,国之宝器,在于贤臣,夫珠宝玩好之物,非国所宝之重者。”王遂使昭奚恤应之。
(选自《新序·杂事第一》)
【注释】①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和氏璧、随侯珠,是春秋时期的珍宝。
27.【甲】文的作者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以下( )项也是他的作品,收录于教材中。
A.《北冥有鱼》 B.《记承天寺夜游》 C.《醉翁亭记》 D.《富贵不能淫》
28.解释下列加点词
(1)曾益其所不能( ) (2)秦欲伐楚( )
2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画线句。
30.以上两段选文都探讨了治国理念。【甲】文论证了 的观点。【乙】文中楚王认为国之宝器是 ,而昭奚恤认为是 ;“王遂使昭奚恤应之”说明楚王认识到 的道理。
31.以下对昭奚恤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政治远见 B.洁身自好 C.有高远志向 D.智勇双全
(2023·上海徐汇·统考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①缥(piǎo)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淡青色。②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③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32.《小石潭记》作者是唐代的 (人名)
33.《小石潭记》中“似与游者相乐”一句表面写鱼儿之乐,实则写游人之乐,这一写法与《渡荆门送别》中一句“ ”相似。两篇作品都借景抒情,《小石潭记》中作者含蓄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 (情感),《渡荆门送别》含蓄表达了诗人少年远游的 之情。
3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从流飘荡
②窥谷忘反
35.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迅疾的河流很像箭,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B.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在飞奔。
C.迅疾的河流很像箭,凶猛的巨浪像在飞奔。
D.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36.《与朱元思书》和我们学过的八年级上册教材《答谢中书书》中的“书”都是 的意思,两篇文章均描写了水的清澈见底,只是此文还用了一句“ , ”侧面描写这个特点,与《小石潭记》中的“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与朱元思书》作者写“奇山异水”,文中山的奇特表现在山势险峻,还表现在 (用自己的话回答)。
(2023·上海徐汇·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①。
【注】①顾________:
【乙】
王逸少①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②”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③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④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⑤,留连不能已。
【注】①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后文的孙兴公是王羲之的朋友。②支道林标新立异,他胸中研究思考所及的义理原本佳妙,______③后来孙兴公与支道林一起坐车去王羲之处,王羲之刻意保持距离,不和支道林交谈。④当:____⑤披襟解带:指脱下礼服。
37.运用已有文言积累,完成下列小题。
(1)【乙】文与【甲】文出自同一本文言志人小说集——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编写的《 》。
(2)补全【甲】【乙】两文中加点词的注释。
顾( ) 当( )
(3)补全【乙】文注释②的句子翻译。
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
支道林标新立异,他胸中研究思考所及的义理原本佳妙,
38.两个语段都通过描写来体现人物的转变,【甲】文中友人从 到 体现他从无礼到惭愧的变化;【乙】文王羲之从 转变为 ,体现他对支道林的态度变化。
39.【甲】文写友人的转变突显元方 的特点,【乙】文写王羲之的转变体现支道林 的特点。
二、课外阅读
(2021·上海徐汇·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②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③之,虽日挞而求其齐④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⑤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注】①戴不胜:宋国大夫。②傅:教导,教育。③咻(xiū):喧扰,吵。④求其齐:要求他说齐国话。⑤庄岳:齐国的街里名称。
40.解释下列加点词。
(1)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 )
(2)使之居于王所( )
4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在王宫里,无论长幼尊卑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君王会做不擅长的事吗?
B.如果在王宫里,无论长幼尊卑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君王同谁做不好的事呢?
C.如果在王宫里,长幼尊卑都教育薛居州,君王会对薛居州不好吗?
D.如果在王宫里,长幼尊卑都教育薛居州,君王会对众人不好吗?
42.楚人之子学齐语,学不好是因为“ ”,但让他生活在齐国,结果是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43.孟子希望戴不胜明白的道理,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B.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
C.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
D.兴趣可以激发学习热情
(2021·上海徐汇·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崔篆平反
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①,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法,杀戮无辜。篆所至之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吏叩头谏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杀吾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应。
【注】①王莽改制:王莽于公元9年建立新朝,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44.解释下列加点词。
(1)爪牙遍及各地( )
(2)所出二千余人( )
4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如今只有你变成君子,(恐怕)将来要悔恨吧?
B.如今只有你做这样的君子,(恐怕)将来要悔恨吧?
C.然而如今只有你是君子,(恐怕)将来要悔恨吧?
D.如今只有你被认为是君子,(恐怕)将来要悔恨吧?
46.“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一句中,“斯”指的是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47.文章□处填入哪个字更能体现崔篆的品性?最恰当的选项是( )。
A.吾无悔,纵杀吾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
B.吾无悔,若杀吾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
C.吾无悔,且杀吾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
D.吾无悔,故杀吾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范仲淹 2.酒醉了能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能用文章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 3.C 4. 与民同乐 以天下为己任
【分析】1.《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应至交好友岳州知州滕宗谅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本题中,注音:乐:欢乐。以:用。述:记述。“述以文”是状语后置,翻译时调整语序为“以文述”。
3.A.有误。甲文“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接着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一句话概括了山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一季一幅画面。并没有描绘春季的大自然阳光明媚的美好景象;
B.有误。乙文作者以想像虚写览物而悲和览物而喜,范仲淹并没有去岳阳登上岳阳楼;
D.“都是写文章与友人共勉”有误。两文作者欧阳修与范仲淹是同一时期的人,且身居高位,而且正是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才被贬,文章写于两人被贬之后,都是寄情于山水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岳阳楼记》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醉翁亭记》作于作者到滁州的第二年。“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他也是一种安慰。没有“与友人共勉”;
故选C。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醉翁亭记》中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岳阳楼记》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仲淹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
【点睛】译文:
【甲】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荫,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乙】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被贬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被贬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5. 杜牧; 《左传》 6.当权者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7.B 8. 天时(东风); 人和(取信于民)
【分析】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赤壁》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牧。杜牧,字牧之,大和进士,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乙文选自史书《左传》。《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
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谋(谋划)”“间(参与)”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A.【甲】诗由“折戟”写起,引发后文对历史的咏叹,抒发了自己的抑郁不平之气。并没有体现“诗人报效朝廷的决心”;
C.文章中没有对“周郎”“鲁庄公”二人的批判;
D.【甲】诗作者借凭吊史事以抒发自己的抑郁不平之气,【乙】文突出政治上取信于民。都没有表达作者的爱国情怀;
故选B。
8.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甲】诗写的是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根据“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可知道,周瑜获得战争胜利凭借的必要条件是“东风”。【乙】文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曹刿认为战胜的政治条件是“取信于民”。
【点睛】参考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实情去汇报。”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按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9.白居易 10.(1)行走(步行);(2)都 11.(我们)等到月亮出来,才下令备酒。(补充主语、方、酒) 12.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承天寺 登山、赏花 泊舟湖心、并舟露坐、剧饮而还。 13.A 14.(1)D (2)A(3)B
【解析】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技巧:把握句子翻译,进而准确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欣然起行:高兴地起身出门。行:行走(步行)。
(2)伯美、舍弟辈俱有胜情:伯美、我弟弟一些人都有高雅的情致。俱:都,全。
1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翻译句子,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整体流畅,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补充完整的句子:(我们)待月出,方命酒。待:等待。方:才。命酒:命人备酒,命人摆放酒。
12.本题考查信息提取和分析。
(1)结合【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可知,时间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2)结合【乙】文“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知,作者去了承天寺,故地点是:承天寺。
(3)结合【丙】文“由薇村至上方,复从郊台、茶磨取径而下”可知,作者等人在登山;结合【丙】文“路傍时有野花幽香,童子采撷盈把”可知,作者等人在摘花、闻花、赏花;结合【丙】文“孟阳、鲁生继至,并舟露坐,剧饮至夜半而还”可知,作者等人并舟露坐、剧饮而还。
登山和赏花是在路上、白日的行为;并舟露坐、剧饮而还、则是在水中、舟中,夜晚的行为。
故行为有:登山和赏花;泊舟湖心、并舟露坐、剧饮而还。
1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A.【甲】诗写水的句子是“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一句写出了水面上涨,没有写水的清澈;【乙】文写景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用比喻、正侧面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甲】文没有写出水的澄澈,【乙】文没有写水,A错误;
B.【甲】诗“乱花渐欲迷人眼”写出了花朵的美丽、烂漫;【丙】文“路傍时有野花幽香,童子采撷盈把”从嗅觉角度写出了花朵的烂漫、美好;故B正确;
C.【甲】诗作者行踪是从孤山寺北到湖东,【乙】文作者的行踪是从家里到承天寺,到承天寺的中庭,结合【丙】文“由薇村至上方,复从郊台、茶磨取径而下”“落日,泊舟湖心”等句子可知,【丙】文作者的行踪从薇村到上方,再从郊台、茶磨向下,再到湖中心,故三则诗文内容中都呈现了作者的行踪,C正确;
D.结合【甲】文题目“钱塘湖春行”可知,【甲】文写的是春季;结合【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可知,【乙】文写的是冬季;结合【丙】文“是日,秋爽”可知,【丙】文写的是秋季;三则诗文所写到的观景季节各不相同,D正确;
故选A。
14.本题考查主题情感。
(1)在图中,(1)是【乙】文单独具有的情感,结合【乙】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这两句议论、抒情,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被贬,被迫赋闲,一方面作者心胸开阔,不以为意,用一种洒脱的状态来欣赏自然的美景,另一方面作者感到一种被贬、壮志不得实现的抑郁,故(1)单独具有的情感是赋闲的抑郁之情,故(1)选D。
(2)在图中,【丙】文和【乙】文共同具有(2)情感。
结合【乙】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知,在被贬的背景下,作者看到美景却无人可分享,马上想到并去寻找张怀民,发现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二人可以说处境相似,心灵相通,此时二人不仅是赏月,更是内心的沟通,【乙】文流露了作者的知己之欢。
结合【丙】文“伯美、舍弟辈俱有胜情”“孟阳、鲁生继至,并舟露坐,剧饮至夜半而还。盖十年无此乐矣”等句子可知,作者和伯美、孟阳、鲁生等人有相同的高雅的情趣,赏景、赏月,尽兴而归,是十年未有之快乐,表现出他们志趣相投,故【丙】文也流露了作者的知己之欢。
故【丙】文和【乙】文共同具有的情感是知己之欢,(2)选A。
(3)在图中,【甲】【乙】【丙】三篇诗文都具有(3)的情感。
在图中【甲】诗主要表达一种情感,结合“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等句子可知,作者生动描绘了春日、西湖的美景,表达的是对西湖春天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关注到图中【丙】文和【乙】文也具有这种情感,结合【丙】文“路傍时有野花幽香,童子采撷盈把”等句子可知,【丙】文作者也描写了游览的景色和快乐,表达赏景之乐。结合【乙】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在作者对月光的描写中,也流露了作者对景色的赞美之情。
故(3)选B,赏景之乐。
【点睛】译文:
(甲)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丙)我过去到石湖游览,都是最美的景色。这一天,秋高气爽,伯美、我弟弟一些人都有高雅的情致,从薇村到上方,又从郊台、茶磨找到小路向下走去。路旁不时有野花清幽的香气传来,童子采摘了满把。日落时分,乘船到湖心,等月亮出来,才命人摆放好酒。孟阳、鲁生相继到了,小舟并排露天地闲坐,痛饮到半夜才回去。大概十年没有这样的快乐了。
15. 辛弃疾 左传 16. 如 功 17.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18.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不肯用视力
③不肯施恩泽
④不为也,非不能也 19.C 20.取信于民
【解析】1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甲】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此词通过追忆早年抗金部队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乙】文《曹刿论战》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跨着快如的卢的战马飞驰前行。“作”在此有“像、如、若”的意思。联系【甲】词“弓如霹雳弦惊(弓弦的响声就像霹雳轰鸣)”可知,“如”在此有“像、若”的意思;故确定为“如”字。
(2)句意: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恩”在此有“恩德、功德”的意思。联系【丙】文“而功不至于百姓者(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功”在此有“恩德、功德”的意思;故确定为“功”。
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谋,谋议;间,参与。
1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提示“不肯用力气”,找到【丙】文“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其意思是: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足以举百钧”体现力量的强劲,但是却“不举一羽”,体现其不肯用力气。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意思是:(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足以察秋毫之末”体现视力极佳,但是却“不见舆薪”,体现其不肯用视力;
“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意思是: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足以及禽兽”体现王有足够的恩德,“功不至于百姓”体现其不肯施恩泽。
【丙】文中孟子运用类比的手法,委婉劝谏齐宣王广施恩德,讲齐宣王并不是没有恩德,只是不肯施恩泽,引出“不为也,非不能也”的观点(结论)。
19.C.根据【乙】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知,【乙】文主要强调做好分内的事,处置事情合情合理,得到百姓拥护,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根据【丙】文“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老百姓没有被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可知,【丙】文主要强调广施恩德、乐于分享,得到百姓拥护,取信于民的重要性;“【乙】【丙】两文都主张君主要乐于分享”表述有误;
故选C。
2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乙】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知,【乙】文主要强调做好分内的事,处置事情合情合理,得到百姓拥护,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根据【丙】文“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老百姓没有被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可知,【丙】文主要强调广施恩德、乐于分享,得到百姓拥护,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可见两文都表达了取信于民的治国理念。
【点睛】【甲】参考译文:
醉酒时拨亮灯火端详着宝剑,睡梦里萦绕着座座军营的号角声。将鲜美的牛肉分赏给战士烤吃,军乐队演奏的雄壮乐曲激动人心。秋高马肥的时节,战场上正在阅兵。跨着快如的卢的战马飞驰前行,弓弦的响声就像霹雳轰鸣。努力完成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可惜已经两鬓白发,却不能报效朝廷!
【乙】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丙】参考译文: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被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21. 杜甫 泰山 22. 极、最 止、停 23.C 24.(因为)有孙子(在),(所以)母亲没有离开,进出没有完整的衣服。 25.B 26.(1)示例:“显”意为显达,引申为成功。上天假以杜甫时运,他就能成功,就能成就其生平的雄心,杜甫会拿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和气概,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来报效祖国。
(2)示例:“不衰”意在表达杜甫意志上的不衰颓。杜甫《石壕吏》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
【解析】21.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作答时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联系题干提示填写即可。
第一空:《望岳》的作者是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第二空:甲诗诗题为“望岳”,“岳”指的是泰山。“岱宗”指的也是泰山,泰山旧谓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
22.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作答时可结合诗句意思分析,第(1)句“会当凌绝顶”的意思是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这里的“绝”是极、最的意思。第(2)句“夜久语声绝”的意思是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这里的“绝”是停止的意思。
23.本题考查选词填空。作答时要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选择。要填写的内容前文提到了“而仅次于圣‘诗’者,即为杜诗,每能慰予之大悲大喜”,表达了作者对杜诗的赞赏,而同时作者“四十年来,涵咏其间”,所以对杜诗及杜甫有“亲近感激之心”。由此可以推断作者对杜甫及杜诗的情感应该是积极向上的。
A.“戚”是忧愁、悲哀的意思,不合适;
B.“愕”是惊讶、发愣的意思,不合适;
C.“沛”和后文的“然”字搭配是“感动貌”的意思,与前文作者“亲近感激之心”吻合;
D.“怅”是不如意、不痛快的意思,不合适;
故应选C。
24.本题考查古诗中重点语句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该句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有“未(没有)、完(完整的)、裙(衣服)”。
25.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甲诗《望岳》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没有涉及战争。乙诗《石壕吏》写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涉及“安史之乱”。丙文主要写作者阅读杜诗的经历和感受,并没有描写战争。故该项理解不正确;
C. 甲诗中诗人描写了泰山的巍峨高大、神奇秀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丙文主要写作者接触杜诗时父亲对杜诗的评价及自己阅读杜诗的感受;两文均未流露出作者对国运的担心,该项理解不正确;
D.乙诗作者通过写自己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对当时统治的不满;丙文侧重于作者个人的读书经历,并未涉及政治。故该项理解不正确;
故选B。
26.本题考查古诗文的对比阅读能力。作答时要先理解画线句的意思,然后分别结合甲诗和乙诗进行分析。
第(1)题,“天假其时,则显”的意思是如果上天能够给予杜甫时运,杜甫就能显达,即施展抱负。联系甲诗,诗作中诗人不仅描写了自然美景,而且最后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出自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表达了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据此分析,结合相应的诗句及作者情感解答即可。
第(2)题,“运命未济,亦不衰”的意思是如果杜甫的时运不好,但是他也不会衰颓。联系乙诗,在诗作中作者描写了自己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景象,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由此可以看出,“不衰”表现在乙诗中就是诗人爱憎分明,痛恨统治阶级的残暴,关心民生疾苦。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乙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停止,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丙
我当年刚十三岁,父亲就将杨伦的《杜诗镜铨》教授给我,并对我说,杜甫的志趣和意境宏大高远,心性桀骜不驯,而且有诙谐趣味;并嘱咐我说:“杜甫这个人,上天假以他时机,他就能显达(施展抱负);(若)时运不济,也不会衰颓。”已经长大后,因为我学习的东西(慢慢多了),于是就认为《圣经》是世上最好的书。而略低于圣“诗”的,就是杜甫的诗,每次都能宽慰我的大悲大喜。四十年来,反复诵读玩味杜诗,对杜甫的亲近和感激的心,感动之情每一天都在增加。
27. 孟子(孟轲) D 28. (1)增加 (2)攻打,讨伐 29.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珠宝玩好之物(和氏之璧,随侯之珠) 贤臣 人才是国家真正的财富 31.A
【解析】2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
第一空:【甲】文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孟子(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
第二空:A.《北冥有鱼》作者是先秦时期的庄周(庄子);
B.《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C.《醉翁亭记》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
故选D。
2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益:增加;
(2)句意:秦国想要攻打楚国。伐:攻打,讨伐。
2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声,言谈。喻,知晓,明白。
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第一空:根据【甲】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概括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二空:根据【乙】文“楚王闻之,召令尹子西而问焉:‘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诸?’”可概括为:和氏之璧,随侯之珠;
第三空:根据【乙】文“国之宝器,在于贤臣”可概括为:贤臣;
第四空:根据【乙】文“此欲观吾国之得失而图之,国之宝器,在于贤臣,夫珠宝玩好之物,非国所宝之重者”可概括为,人才是国家真正的财富。
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乙】文“昭奚恤对曰:‘此欲观吾国之得失而图之,国之宝器,在于贤臣,夫珠宝玩好之物,非国所宝之重者。’”意为:昭奚恤回答说:“这是想看我国的得失而图谋我国,国宝,在于贤臣,珠宝玩物,不是重要国宝。”据此可知,昭奚恤是个有政治远见的人;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乙】秦国想要攻打楚国,派使者去楚国参观楚国的国宝,楚王听说,叫来令尹子西问:“秦国想参观我国的国宝,和氏璧、随侯珠, 可以给他看吗?”子西说:“臣不知道。”招来昭奚恤问这个问题,昭奚恤回答说:“这是想看我国的得失而图谋我国,国宝,在于贤臣,珠宝玩物,不是重要国宝。”楚王于是就让昭奚恤接待。
32.柳宗元 33. 万里送行舟 忧伤(凄苦) 思乡 34. 跟从,跟随 同“返”,返回 35.D 36. 信,书信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奇峰众多 山上长满奋发向上,奇特雄姿的树
【解析】3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写于作者被贬永州期间。
3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似与游者相乐”一句表面写鱼儿之乐,实则写游人之乐,这一写法与《渡荆门送别》中一句“万里送行舟”相似,“万里送行舟”一句表面写家乡水不远万里送我远行,实则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和不舍;
《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过程和小石潭的景色,抒发了其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和凄苦之情;《渡荆门送别》一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写远游点题,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表达了对家乡的依依不舍,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3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①句意:(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从:跟从,跟随。
②句意:观赏到这山谷,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
3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急湍:急流的水;湍,水势急速。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若:好像。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因此翻译为: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故选D。
3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第一空,《与朱元思书》和《答谢中书书》中的“书”都是书信的意思;“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或抒发情志。
第二、三空,结合“水的清澈见底”“侧面描写”可知,《与朱元思书》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通过描写水中鱼儿清晰可见的情形,侧面描写出水的清澈见底;
第四空,结合“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可知,富春江两岸的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由此可知,作者不仅写山势的险峻,还写了群山上面充满生机与活力、奋发生长的树木。
【点睛】参考译文:
【小石潭记】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与朱元思书】
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浅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37. 世说新语 顾:回头看 当:将要,就要 你想要见他吗? 38. 怒曰 (下车)引之 轻之不与交言 (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可用自己的语言) 39. 聪明机智 才华横溢
【解析】37.本题考查文言文知识积累。
(1)根据题干中“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编写”,结合甲、乙两篇文章内容推出,该著作为《世说新语》。
(2)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元方入门不顾”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后正值王当行”句意:后来刚好碰上王逸少将要外出,当:将要,就要。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欲”“见”“不”。
3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根据题干提示“两个语段都通过描写来体现人物的转变”,甲文中的友人转变从无礼转变到惭愧。结合文章内容,友人听闻陈太丘没有再等候他,便“友人便怒曰”,表现出无礼的态度。听完元方的话之后,友人表现出惭愧的样态,“友人惭,下车引之”。乙文中王逸少对支道林的态度发生转变,王逸少本来就有超人的气质,很是轻视支道林。在了解支道林的学识后,王逸少从“轻之不与交言”,转变为“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39.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友人的转变是在听完元方的回怼之后产生的,元方从“不讲信用”和“没有礼貌”两个方面回怼陈太丘的有人,突显元方的机智。乙文中王逸少对支道林的态度发生转变,王逸少自负有才气,很是轻视支道林。在了解支道林的学识后,王逸少一改之前的态度,对支道林礼遇有加,这侧面写出了支道林有才华。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王逸少到会稽任职,初到任,支道林也在那里。孙兴公对王逸少说:“支道林的见解新颖,对问题有独到的体会,心里所考虑的实在美妙,你要见见他吗?”王逸少本来就有超人的气质,很是轻视支道林。后来孙兴公和支道林一同乘车到王逸少那里,王逸少都着意矜持,不同支道林交谈,不久支道林便告辞了。那次之后适逢王逸少要出门,车已经在门口了,支道林对王逸少说:“您先别走,我有些问题想跟您稍微探讨一下。”于是谈论到了《庄子·逍遥游》,支道林谈起来就说了几千句话,词语用的新奇,像是繁华一样绚烂。王逸少于是脱下外衣不出门了,流连于与支道林的探讨之中。
40. 几 居住 41.B 42. 众楚人咻之 一直说齐语 (不再说楚语) 43.A
【解析】40.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句意为:领他到齐国临淄的闹市街巷之间住上几年。数:几;
(2)句意为:让他居住在王宫中。居:居住。
41.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皆”,都;“薛居州”,像薛居州一样的人;“为”,做;“善”,好事。翻译为:如果在王宫里,无论长幼尊卑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君王同谁做不好的事呢?故选B。
42.本题考查理解能力。第一空根据“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一个齐国人辅导他,众多的楚国人高声喧哗,即使每天鞭打他,逼他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得出:众楚人咻之;第二空根据“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领他到齐国临淄的闹市街巷之间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逼他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得出:一直说齐语 (不再说楚语)。
43.根据“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一个齐国人辅导他,众多的楚国人高声喧哗,即使每天鞭打他,逼他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假如领他到齐国临淄的闹市街巷之间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逼他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分析得出:环境是影响孩子学齐语的重要因素。根据“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分析得出:环境是影响宋王做善事的重要因素。据此分析,本文论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 “你想让你的君主向善吗?我明白的告诉你。譬如这里有个楚国大夫,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是找齐国人辅导他呢,还是找楚国人辅导他呢?” 戴不胜说:“找齐国人辅导他。”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辅导他,众多的楚国人高声喧哗,即使每天鞭打他,逼他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假如领他到齐国临淄的闹市街巷之间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逼他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让他住在王宫中,在王宫中的人,如果年龄大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薛居州那样的人,君主和谁做不好事呢?王宫中的人,如果年龄大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人,君王和谁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君主怎么样(又能对宋王起到什么作用)?”
44. (1)致、到 (2)多 45.C 46.要点:突出囚犯多即可。例:监狱里人满为患。 47.A
【解析】4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注意对课内实词的迁移和拓展。
(1)及:到。例如“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余,多。例如“邹忌修八尺有余”。
45.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对比四个选项,“然”“为”的解释不同。根据句意,“然”表示转折,翻译成“然而、但是”;“为”译为“是”。故选C。
4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斯”相当于指示代词“这”,表示近指。答案在前一句找,定位到“篆所至之囚系满狱”,可知是悲愤于监狱的囚犯过多,人满为患。
47.本题考查对虚词的理解和使用。“纵”可理解为“纵使”,表退步假设。根据语境,“纵使自己被杀却能救两千人”,用个假设句更能体现出崔篆的宁死不屈、心系百姓的品性,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崔篆是汉族人,当时担任郡守,那时是王莽篡权的时候,他的党羽遍及各个地方,用严厉的刑法杀害许多无罪的人。崔篆在他所在的县看到牢狱人满为患。忍不住流泪叹道:“唉,刑罚法律残酷凶狠,竟到了这种地步!这些人都是什么罪!”(崔篆)于是为他们平反,放出来两千多人。他的僚属们都十分害怕,纷纷叩头求他说:“你确实是仁慈的人,然而如今只有你是仁德的人,恐怕要后悔吧?”崔篆说:“纵使杀了我一人而能救出2000多人,这是我的心愿啊!我有什么可后悔的呢?”僚属们沉默不知如何回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