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第10课 梨园春秋河曲中学历史组
主备课人 王瑞锋课程标准: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
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起源——傩之舞巫师为驱鬼敬神、逐疫去邪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傩或傩祭、傩仪。傩师所唱的歌、所跳的舞称为傩歌、傩舞。傩戏又是在傩歌、傩舞的基础上出现的。 “傩”,见鬼惊词。(即见到鬼发出的惊呼声。)
——《说文解字》“梨园”的产生: 《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
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
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
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由此
可知梨园为唐代玄宗时宫廷所设的
训练乐工的机构。梨园的主要职责
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
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鼎足而三。后世遂将
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
园弟子。 南戏浙江永嘉昆剧传习所演出的《张协状元》剧照
《张协状元》是中国最早的南戏剧本 浙江永嘉昆剧传习所演出的《杀狗记》演出照 《杀狗记》是南戏的传统剧本之一 。南戏 南戏亦称“戏文”。原为宋代流行于南方,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南宋时又称“温州杂剧”。元灭南宋后,渐以南戏称之。为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对明清两代的戏曲影响颇大。剧南戏——赤桑镇本今知有二百余种,但全本流传者仅有十余种,且多经明人改编。元杂剧 画面表现的是一个戏班10个人物集体亮相的场面,生、旦、净、末、丑齐全,脸谱构画生动;笏板、刀、宫扇等道具的运用,鼓、笛、拍板等乐器的演奏,反映了当时戏剧的规模。
这幅壁画为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元代戏剧壁画。 山西洪洞广胜寺元代杂剧壁画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元杂剧创作繁荣的原因①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元代多年不行科举,士子无其他出路,社会地位低下。
③吸取前代艺术精华。 为什么说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 元杂剧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于一体,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和王实甫。元杂剧 关汉卿《窦娥冤》剧照关汉卿,被誉为“元曲第一家”、“东方的莎士比亚”。一生不畏强暴,性格倔强不屈,自比为 “蒸不烂、煮不透、捶不扁、炒不 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创作杂剧60余种,保留至今共约18种。 王实甫和《西厢记》王实甫以他的杰出杂剧《西厢记》 耀中国古代剧坛。在元代堪与关汉卿比肩;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同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罗贯中、施耐庵、汤显祖、曹雪芹等并列。昆曲——百戏之祖昆曲,原名“昆腔”,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著名的剧目有汤显祖的《牡丹亭》、《南柯记》,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等。
昆曲特点:文词典雅华美,寓意深切,发音吐字讲究格律,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
鼎盛时期:明中叶到清中期
地位:明中后期,发展成全国性剧种,对众多剧种产生深远影响。京剧?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徽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而后,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相继进京,称为“四大徽班”。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关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后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迎来了第一个繁荣昌盛期。同光十三绝:描绘的是同治、光绪年间的13位最受欢迎昆曲、京剧名家。清朝末年,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全国流行的最大剧种,被公认为“国剧”。京剧净生丑旦京剧唱念做打京剧京剧思考: 说唱脸谱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
叫喳喳……,喳喳哇……说实话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听也不懂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乐队伴奏一听光是锣鼓家伙咙个哩个三大件,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赶上潮流,吸引当代小青年
……老爷爷你别生气,允许我分辩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要革新要发展,哇呀呀……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爱看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 思考: 京剧如何革新发展才能跟上时代潮流?请提出京剧革新的措施和办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