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是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测策略。
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些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应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运用从猜测→验证→推理等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并验证1千克苹果个数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计标准,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测策略。
教学过程:
活动1复习旧知
1、在括号里填上质量单位。
一个苹果重200( )。
一瓶墨水重100( )。
一本故事书重210( )。
一只鸡重3( )。
一只山羊重( )。
一枚2分硬币重( )。
一袋方便面重105( )。
2.填一填。
3000克=( )千克 1000克=( )千克
7千克=( )克 5千克=( )克
4000克=( )千克 2000克=( )千克
3.展示自己的课前调查表,进行汇报。
物品的重量 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 ( )个
1千克盐 ( )袋
500克鸡蛋 ( )个
师:你调查的苹果是几个约重1千克?
为什么大家调查的结果不同呢?
因为苹果的大小不同,所以结果也有所不同。
活动2互动新授
课件出示题目: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帮王奶奶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3、
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些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你们准备怎么解答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4、全班交流:说一说你们组的方案?
小组1:我们准备先了解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后再看20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千克。
师:谁对这个小组的发言有补充?
小组2:了解几个苹果约重1千克的想法可以,但是王奶奶摘的苹果有多大我们也不知道,怎么了解呀?
小组3:我们可以想象,把王奶奶摘的苹果按照通常的苹果大小来估计就行了。
小组4:是呀,最常见的苹果我们课下已经进行了调查,稍大一点儿的是4个苹果约重1千克,稍微小一点的是5个苹果重1千克。
组5:我们到底按照4个1千克算呢还是按照5个1千克算呢?
师:为了让我们的思考更严谨,我们可以把两种情况都考虑进去。
5、学生计算并汇报结果。
(1)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列式:20÷4=5(千克)
(2)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列式:20÷5=4(千克)
6、引发思考,学生讨论:4个/5个苹果就一定是1千克吗?
师生小结:估计的标准应根据实际苹果的大小来确定。
活动3巩固应用
1、“做一做”:估计24个梨大约重多少千克。
引导学生用自己课前调查的数据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
汇报交流,说出解题的方法。
2、调查500克鸡蛋有几个。估一估65个鸡蛋约重多少千克。
学生先说说自己课前调查的500克鸡蛋有多少个,
再算出1千克鸡蛋有多少个。
小组合作估一估65个鸡蛋约重多少千克。
学生计算,师指名汇报,说说解题思路。
活动4
1、本节课我们运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克”和“千克”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了什么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