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知识讲练:第01讲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化学九年级知识讲练:第01讲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7-28 12:59:32

文档简介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知识梳理】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是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只是在形状、状态和大小的改变。比如:酒精挥发、玻璃破碎,冰融化和水结冰等。
(2)化学变化是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比如:葡萄酿酒、光合作用、木柴燃烧和金属生锈等。
(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它物质生成,在这个过程中常伴随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同时还会伴随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和发光等。
(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饱和联系
区别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概念 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外观特征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形状、状态和大小的改变
联系 两者常常同时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物理性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物理变化中变现出的性质,比如:挥发性、溶解性和吸附性等。另一个是不需要变化就有具有,比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和密度等。
(2)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比如:可燃性、还原性和酸碱性等。
(3)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基本的特征,是变化的依据;而变化是只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性质和变化在描述上是不同的,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会、能”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镁条可以燃烧”是性质;而“镁条燃烧”则是变化。
3.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即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即物质的结构特点决定着物质的性质,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
【考点精析】
考点1:判断物质变化
【例1】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答案】B
【解析】A.爆竹在燃放过程中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
C.落花化作春泥过程中有菌类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将石头开采出来,烈火焚烧若等闲说的是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B。
【例2】下列食品、调味品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鲜奶制酸奶 B.黄豆酿酱油
C.糯米酿甜酒 D.水果榨果汁
【答案】D
【详解】A、鲜奶制酸奶生成了酸性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黄豆酿酱油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糯米酿甜酒生成了酒精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水果榨果汁只是物质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D。
【变式训练】
【变式1】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汽油挥发 B.青稞酿酒 C.酒精燃烧 D.钢铁锈蚀
【答案】A
【解析】
A、汽油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正确;
B、青稞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C、酒精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D、钢铁锈蚀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故选:A。
【变式2】河南博物院馆藏丰富,下列相关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玉器雕琢 B.骨笛打孔 C.彩陶烧制 D.金筒刻字
【答案】C
【解析】
A、玉器雕琢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骨笛打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彩陶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金筒刻字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变式3】下列成语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星火燎原 B.披荆斩棘 C.死灰复燃 D.百炼成钢
【答案】B
【解析】
A、星火燎原指的是小火苗变大火,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披荆斩棘指的是刀劈斧砍,清除掉路途上的障碍,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死灰复燃涉及到了燃烧,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百炼成钢的过程中把生铁中的碳转化为了二氧化碳,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考点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例3】下列铁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银白色 B.导热性 C.延展性 D.易锈蚀
【答案】D
【解析】
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的性质,例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易锈蚀等;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出来的性质,例如色态味、熔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
易锈蚀是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D。
【变式训练】
【变式1】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导电性 B.溶解性 C.氧化性 D.挥发性
【答案】C
【详解】A、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不正确;
B、溶解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不正确;
C、氧化性通过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C正确;
D、挥发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不正确,故选C。
【变式2】医用酒精主要指浓度为75%左右的乙醇,下列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 B.有特殊香味 C.可燃性 D.液体
【答案】C
【详解】A、物质的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错误;
B、物质的气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错误;
C、物质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正确
D、物质的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错误。
故选C。
【变式3】下列不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的是(  )
A.密度比空气略大 B.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不易溶于水 D.能供给呼吸
【答案】D
【详解】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属于物理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氧气不易溶于水属于物理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氧气是呼吸作用的反应物质之一,能供给呼吸,涉及氧气化学性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3: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用途间的关系
【例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石墨作铅笔芯
C.用铜丝作导线 D.用稀盐酸除去铁锈
【答案】D
【解析】必须经化学变化才能表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物理性质,石墨作铅笔芯利用了石墨是黑色且硬度很小的物理性质;用铜丝作导线利用了铜有良好导电性的物理性质;用稀盐酸除去铁锈利用了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的化学性质。故选D。
【变式训练】
【变式1】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用生石灰做干燥剂 B.用75%的酒精溶液对皮肤消毒
C.用活性炭除去自来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D.用白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答案】C
【解析】
A、用生石灰做干燥剂,是因为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用75%的酒精溶液对皮肤消毒,能使蛋白质变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用活性炭除去自来水中的异味和色素,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D、用白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是因为醋酸能与氢氧化镁和碳酸钙反应,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变式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氮气用作保护气
C.金属用于制作导线 D.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答案】C
【详解】A、氧气能够供给呼吸,所以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这是利用了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合题意;
B、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所以可用作保护气,这是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不合题意;
C、金属具有导电性,所以可用于制作导线,这是利用了金属的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D、铁在与氧气、水同时接触时会发生锈蚀,所以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这是利用了铁的化学性质,不合题意。
故选C。
【变式3】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物理性质的是(  )
A.O2供给呼吸 B.用粮食酿酒 C.钢材做高压锅 D.氢气用作燃料
【答案】C
【详解】A、O2供给呼吸是利用氧气的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用粮食酿酒是利用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钢材做高压锅是利用钢材的硬度大、强度高,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氢气用作燃料是氢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巩固练习
1.下列现象中,能用于判断铁丝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火星四射 B.放热 C.生成黑色固体 D.铁丝减少
【答案】C
【解析】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故选C。
2.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颜色 B.状态 C.气味 D.还原性
【答案】D
【解析】A、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B、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C、气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D、还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故选D。
3.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陶瓷烧制 B.玉石雕印
C.粮食酿醋 D.火药爆炸
【答案】B
【解析】A、陶瓷烧制是物质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玉石雕印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粮食酿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火药爆炸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
4.下列广西“三月三”民俗活动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打铜鼓 B.抛绣球 C.酿米酒 D.染红蛋
【答案】C
【解析】A、打铜鼓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正确;B、抛绣球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正确;C、酿米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D、染红蛋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正确。故选C。
5.关于银的性质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银白色固体 B.不易与氧气反应
C.具有优良的导电性 D.良好的延展性
【答案】B
【解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A、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属于物理性质;B、不易与氧气反应,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C、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D、良好的延展性,延展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B。
6.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氧气能助燃 B.活性炭除去冰箱异味
C.氢气用作燃料 D.用二氧化碳灭火
【答案】B
【解析】A、氧气能助燃是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助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该用途与化学性质有关;B、用活性炭除去冰箱异味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活性炭吸附时没有新物质生成,故该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该用途与化学性质无关;C、氢气用作燃料是利用了氢气的可燃性,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该用途与化学性质有关;D、二氧化碳灭火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该用途与化学性质有关。故选B。
7.化学反应不仅有新物质生成,而且还伴随能量变化。以下能量变化不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A.鞭炮爆炸发声 B.蜡烛燃烧发光
C.煤燃烧火力发电 D.电水壶通电放热
【答案】D
【解析】A、鞭炮爆炸发声,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A正确;B、蜡烛燃烧发光,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B正确;C、煤燃烧火力发电,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C正确;D、电水壶通电放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D不正确。故选D。
8.下列是描写事物的一些诗句,其中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白玉做床,金做马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答案】C
【解析】A、“白玉为床,金做马”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烈火焚烧若等闲”的过程中石灰石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D、“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故选C。
9.将水加热变成水蒸气和胆矾研碎都属于______变化,因为它们只是____________发生改变,并没有____________生成;向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和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都属于____________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时都有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物理 状态、形状 新物质 化学 新物质生成
【解析】将水加热变成水蒸气和胆矾研碎都属于物理变化,因为它们只是状态、形状发生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向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和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都属于化学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时都有新物质生成。
10.选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一填写在下列空格中:
(1)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是____________。
(2)铜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是____________。
(3)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水在0 ℃时结成冰是____________。
(4)水的凝固点是0 ℃,沸点为100 ℃,4 ℃时密度最大是____________。
【答案】(1)化学性质 (2)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 (4)物理性质
【解析】(1)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2)铜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是化学变化。(3)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水在0 ℃时结成冰,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物理变化。(4)水的凝固点是0 ℃,沸点为100 ℃,4 ℃时密度最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11.阅读下列各项,将符合题意的编号填入题后的横线上。
①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②易挥发;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④酒精易燃烧;⑤因此,常被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中的燃料;⑥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⑦且边汽化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
(2)酒精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
(3)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有_______________。
(4)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有_______________。
(5)文中描述酒精用途的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②③ (2)④ (3)⑥ (4)⑦ (5)⑤
【解析】(1)①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②易挥发;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均属于物理性质。(2)④酒精易燃烧,需要通过燃烧这一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3)⑥当点燃酒精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的过程中只是酒精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4)⑦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5)⑤常被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中的燃料是酒精的用途。
12.金属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节约和保护金属资源已经刻不容缓,请你写出两点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________若误食了可溶性的钡盐、汞盐等重金属盐,应服用什么解毒________
【答案】加强回收再利用;合理、有计划地开采金属资源;寻找金属的代用品任选两点
含有蛋白质的牛奶、豆浆或鸡蛋清等来解毒
【解析】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有:防止金属腐蚀、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寻找金属代用品等;误食了可溶性的钡盐、汞盐等重金属盐中毒后,可服用含有蛋白质的牛奶、豆浆或鸡蛋清来解毒。
13.下列是有关木炭的叙述:
① 木炭是灰黑色多孔性固体;② 木炭能燃烧;③ 在我国南方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
④ 将木炭粉碎; ⑤ 木炭可制成黑火药;⑥ 取一块木炭点燃;⑦ 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⑧ 发出白光.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将标号填写在空白处:
(1)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
(2)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
(3)属于化学反应现象的是______,属于化学反应条件的是______,属于用途的是______.
【答案】
【解析】解:可以从物质的两种变化与两种性质的概念方面进行分析,木炭是黑色固体,属于物理性质,木炭能燃烧,属于化学性质,用木炭取暖属于物质的用途,木炭研碎属于物理变化,木炭制成黑火药属于物质的用途,取一块木炭点燃属于反应的条件,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发出白光属于反应的现象.
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知识梳理】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是 的变化,只是在 、 和大小的改变。比如: 、玻璃破碎,冰融化和水结冰等。
(2)化学变化是 的变化,也叫 。比如:葡萄酿酒、光合作用、木柴燃烧和金属生锈等。
(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在这个过程中常伴随颜色改变、 、生成沉淀等现象,同时还会伴随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 、 和 等。
(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饱和联系
区别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概念 的变化 的变化
外观特征 颜色改变、 、生成沉淀等。 、 和大小的改变
联系 两者常常同时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 。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是指 就表现出的性质。物理性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 中变现出的性质,比如: 、溶解性和吸附性等。另一个是不需要变化就有具有,比如:物质的 、
、状态、熔点、沸点和 等。
(2)化学性质是指在 中表现出的性质。比如: 、还原性和酸碱性等。
(3)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性质是物质固有的 ,是物质基本的特征,是变化的依据;而变化是只一个 ,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性质和变化在描述上是不同的,一般描述 的语言中有“可、易、会、能”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镁条可以燃烧”是 ;而“镁条燃烧”则是 。
3.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即性质决定 ,用途反映 ;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即物质的结构特点决定着物质的性质,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
【考点精析】
考点1:判断物质变化
【例1】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例2】下列食品、调味品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鲜奶制酸奶 B.黄豆酿酱油
C.糯米酿甜酒 D.水果榨果汁
【变式训练】
【变式1】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汽油挥发 B.青稞酿酒 C.酒精燃烧 D.钢铁锈蚀
【变式2】河南博物院馆藏丰富,下列相关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玉器雕琢 B.骨笛打孔 C.彩陶烧制 D.金筒刻字
【变式3】下列成语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星火燎原 B.披荆斩棘 C.死灰复燃 D.百炼成钢
考点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例3】下列铁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银白色 B.导热性 C.延展性 D.易锈蚀
【变式训练】
【变式1】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导电性 B.溶解性 C.氧化性 D.挥发性
【变式2】医用酒精主要指浓度为75%左右的乙醇,下列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 B.有特殊香味 C.可燃性 D.液体
【变式3】下列不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的是(  )
A.密度比空气略大 B.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不易溶于水 D.能供给呼吸
考点3: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用途间的关系
【例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石墨作铅笔芯
C.用铜丝作导线 D.用稀盐酸除去铁锈
【变式训练】
【变式1】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用生石灰做干燥剂 B.用75%的酒精溶液对皮肤消毒
C.用活性炭除去自来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D.用白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变式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氮气用作保护气
C.金属用于制作导线 D.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变式3】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物理性质的是(  )
A.O2供给呼吸 B.用粮食酿酒 C.钢材做高压锅 D.氢气用作燃料
巩固练习
1.下列现象中,能用于判断铁丝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火星四射 B.放热 C.生成黑色固体 D.铁丝减少
2.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颜色 B.状态 C.气味 D.还原性
3.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陶瓷烧制 B.玉石雕印
C.粮食酿醋 D.火药爆炸
4.下列广西“三月三”民俗活动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打铜鼓 B.抛绣球 C.酿米酒 D.染红蛋
5.关于银的性质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银白色固体 B.不易与氧气反应
C.具有优良的导电性 D.良好的延展性
6.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氧气能助燃 B.活性炭除去冰箱异味
C.氢气用作燃料 D.用二氧化碳灭火
7.化学反应不仅有新物质生成,而且还伴随能量变化。以下能量变化不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A.鞭炮爆炸发声 B.蜡烛燃烧发光
C.煤燃烧火力发电 D.电水壶通电放热
8.下列是描写事物的一些诗句,其中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白玉做床,金做马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9.将水加热变成水蒸气和胆矾研碎都属于______变化,因为它们只是____________发生改变,并没有____________生成;向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和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都属于____________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时都有__________________。
10.选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一填写在下列空格中:
(1)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是____________。
(2)铜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是____________。
(3)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水在0 ℃时结成冰是____________。
(4)水的凝固点是0 ℃,沸点为100 ℃,4 ℃时密度最大是____________。
11.阅读下列各项,将符合题意的编号填入题后的横线上。
①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②易挥发;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④酒精易燃烧;⑤因此,常被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中的燃料;⑥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⑦且边汽化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
(2)酒精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
(3)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有_______________。
(4)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有_______________。
(5)文中描述酒精用途的是_______________。
12.金属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节约和保护金属资源已经刻不容缓,请你写出两点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________若误食了可溶性的钡盐、汞盐等重金属盐,应服用什么解毒________
13.下列是有关木炭的叙述:
① 木炭是灰黑色多孔性固体;② 木炭能燃烧;③ 在我国南方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
④ 将木炭粉碎; ⑤ 木炭可制成黑火药;⑥ 取一块木炭点燃;⑦ 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⑧ 发出白光.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将标号填写在空白处:
(1)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
(2)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
(3)属于化学反应现象的是______,属于化学反应条件的是______,属于用途的是______.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