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8 14:2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寻杞人之忧,整体把握故事内容,培养叙概括能力和述能力。
2、品杞人之忧,补白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锻炼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3、悟杞人之忧,多角度体会寓意,培养全方位阅读品味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内容,培养阅读与概括能力
2、补白人物的动作和心理等,锻炼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培养辩证思维意识,多角度解读寓意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出示汉字图片图片请同学们猜测是哪个字,由“忧”字引入新课。(一个“忧”字竟然有这么多的含义。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对话列子,探究一个“忧”字。)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由一个”忧“字导入,并设下一个寻杞人之忧的任务,创设文学意趣,暗示本课中心。
二、寻杞人之忧:
这是一篇文言寓言,需要我们首先读懂文本,把握《杞人忧天》的故事大意,再更好地探寻杞人之忧。
1、正音:
2、读懂文本:
3、寻杞人之忧:
再读课文,寻杞人之忧,从文中勾画标注“杞人所忧何事、忧成何状、何人解忧、如何解忧、解忧结果”,梳理故事内容。
明确:杞人忧“天地崩坏”以至“废寝食”,“晓之者”前来解忧,劝慰“天,积气耳;地,积块耳”,最终“舍然”解忧。
4、分角色朗读体会杞人和晓之者的语气语调。
【设计意图】借助“寻杞人之忧”梳理文章内容,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训练信息梳理和整合能力。
三、品杞人之忧
杞人话语里充满了忧虑,但是作者用“废寝食”就概括了他的全貌,想象如此忧虑的杞人会想些什么,会有怎样的神情,又会有怎样的动作?
学生仿照参考示例,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人物在对话过程中的心理、神态和动作。(评价以激励为主,绝对不打击,以点燃自信,激发思维的火花。)
【设计意图】提供示例,从文本中发掘可以拓展想象,加以补充的地方,可加动作,可描神态,可添心理活动,以想象丰满人物形象,锻炼想象能力,为品悟“忧”之状,奠定基础。
四、悟杞人之忧
1、了解故事大意,也初步分析了“杞人”和“晓之者”,那么 作者通过杞人忧天想告诉读者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故事本身出发,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2、那在你看来杞人的忧虑是否多余,杞人究竟该不该忧?
参考示例:
1)不该忧。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天地崩坠,根本不可能发生,担心这些,没有必要。
2)应该“忧”。根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时期,杞国发生过几次大的天灾,常有陨石坠落,强烈的地震、山崩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频频发生。而作为一个微小的国家,杞国多次被攻伐,土地被侵夺,人民被迫四处迁徙,时时刻刻都有亡国丧身之患。杞国在夹缝中生存,杞人历经磨难,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杞国人普遍有了一种集体忧患意识。因此杞人的忧虑不无道理,杞人之忧的背后更是一种忧患意识。
3、从现在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参考示例:从现在来看,杞人忧天的行为似乎并不能简单地看成傻子行为,从新的宇宙观、环保观来说,还是有理由的。比如大气污染、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就值得我们忧虑。所以我们要“忧天”,要有忧患意识。
【设计意图】在争辩中,去主动寻找故事发生的背景,理解寓意,去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而培养多角度理解寓意的意识。
结束语:
寻杞人之忧,我们通读故事,了解大意;品杞人之忧,我们放飞想象,品析人物,悟杞人之忧,我们勾连背景,知人论世,联系生活我们不但培养了多角度解读文本的意识,同时也实现了学以致用,全面提升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杞人之忧的背后闪烁着闪烁着先人智慧的光芒,愿同学们辨证思索,用心体悟,学以致用。
教学反思:
一堂课紧紧围绕一个“忧”字,从“寻”到“品”到“悟”,研读文本,步步深入,从阅读,理解,把握故事;到想象、补充,丰满人物;再到辩论,搜寻材料,联系生活,培养多角度解读文本,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只是在课堂上品杞人之忧的补充文本,加以想象的环节仍然出现了思路阻塞的情形,究其原因,是因为操之过急,未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同时如果加入小组合作环节,也能够降低难度,让孩子们有一个相对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在前面的分角色朗读环节,就鼓励孩子们自我发挥,可以加动作,并鼓励忧表情朗读,这样后面的“品杞人之忧”可能就能更好地发散思维,放飞想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