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描绘画面,感受诗境。
2.锤炼字词,品味诗意。
3.结合背景,体悟诗情。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重温这历久弥新的经典诗歌,我想这温故知新,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性情和情怀,同样也能点亮我们今天的课堂。
二、研习诗歌
活动一
看图中景,配诗之句
四位诗人精于炼字,一字之诗写出许多画面感和动态美,请你观察画中景物,为四幅图配四句诗。
张绍振曾说:绝句中的诗中之画超越视觉的刹那,便成为一种动态的画面。有了动感才便于抒情,诗中的画不管是动画,还是声画,最根本的还是情画,下面让我们用停顿和拖音再读诗句,体会景物中的诗情。
活动二
涵咏推敲,品味诗意
四句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请你展开想象,联想画面,并说说哪个词用的妙
教师置疑:为什么刘禹锡在诗歌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结合鹤的文化内涵谈谈?
答案展示:“排,“推开”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白鹤冲天凌云直上的壮观景象,显得充满生机。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教师置疑:此时是什么季节,秋雨有什么特点?
答案展示:“涨”既写出了秋雨涨满池子,又暗喻了心中的愁思越发绵绵深重。
教师置疑:这里的“风雨”仅仅指自然中的风雨吗?
答案展示:“风吹雨”写风雨交加,给人心惊肉跳的忧虑不安之感,既写现实环境的肆虐风雨,也指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一语双关;在梦中,这风雨之声化为为国征战的铁骑踏冰之声,更有强烈的为国杀敌,忧民报国之志。
教师置疑:这里的“马蹄声”是实写,还是虚写,为什么?
答案展示:“吹散”二字,让人似乎听见猎猎风声,天地之间只有风声,愈加显出环境空旷辽阔,和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古人云:诗言志。多少迁客骚人将自己的志向融入诗词中,述其心曲。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作者,走进他们的诗歌,进一步感受离人心上愁。
活动三
知人论世,见情见性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了解作者,结合背景,感悟“愁”情。
刘禹锡出身名门,年少得志,21岁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后又通过宏词博学科,再顺利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仕途顺利,青云直上。贞元二十一年,33岁的刘禹锡参与王叔文等人推行的政治改革,与王叔文、柳宗元等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一度掌握最高政治特权。但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参与主持改革的八人,史称“二王八司马”惨遭被贬。刘禹锡初贬为连州刺史,途中再贬朗州司马,一次次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刘禹锡在贬谪中度过二十三年。《秋词》是诗人被贬朗州所作。
《秋词》为一扇窗,一窥刘禹锡的内心世界,面对一贬再贬,他依旧有拥有这样积极向上、乐观豪迈的人格内蕴,的确让人佩服。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了解作者,结合背景,感悟“愁”情
李商隐少有才华,家境清贫,一生困顿不得志。辗转仕途,多年在外游历,与 妻子聚少离多。《夜雨寄北》是李商隐身在异乡巴蜀做幕僚,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回信。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了解作者,结合背景,感悟“愁”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68岁时写的一组诗。陆游一生主张北上抗金,收复国土,反对屈辱求和,触怒了南宋王朝力主投降的当权派,屡遭罢官,两度闲居。写作此诗时,陆游被罢官闲居,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家乡山阴以外的地方旅行。但他的报国壮志却始终没有衰退。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了解作者,结合背景,感悟“愁”情。
谭嗣同十四岁时,随父亲远赴甘肃上任,途径潼关,有感而发,写下《潼关》一诗。此时的中国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谭嗣同少怀大志,能文章,通剑术,为人慷慨豪迈。面对衰退腐朽的旧中国,他深感愤慨,力倡改革,主张变法图强。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四季轮回,几度春秋。同样面对秋天,不同的心境会有不同的触动。“离人心上秋”不一定都是愁,关键取决于一颗“心”。一颗不屈的心,一颗深情的心,一颗忠贞的心,一颗勇往直前的心,都不愁苦。安徒生在《丑小鸭》中说: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诗歌,诗人在诗句中告诉我们:一颗强大的心是永远不会沉迷于悲愁的。让我们再次有感情的读这几句诗,读出诗人不同的“愁情”。
活动四
学以致用,训练反馈
理解型默写
1.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中,体现作者对秋天看法与古人不同的句子是: , 。
2.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中体现诗人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 。
3.刘禹锡在《秋词(其一)》中具体描绘明丽秋景的诗句是: 。
4.李商隐《夜雨寄北》中想象日后相见情景,暗示着今日思念之深的名句是: 。
5.谭嗣同《潼关》一诗中,体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的诗句是: ,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三个环节,通过描绘画面、感受用词之妙、体会作者情怀引领学生走进诗歌,大胆尝试教育教学目标的整合学习。在此
关于诗歌教学方式的思考有如下三点:
1.古人读书重在一个“读”,如何以读代讲,读中有画。指导学生朗读从词到句再到文,除了停顿,诗歌中的拖音更起着很大的代入感。
2.咬文嚼字品语言是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的魂,在字句的推敲上,一般容易流于形式,或者粗浅认识,这里通过不断的追问深度引导,挖掘内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对于情感,基于第一节把握感情基调有所理解,在挖掘中以其它作品撬动学深刻理解,但学生没有接触容易突破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