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论语>十二章》思政篇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论及人类共同的、亘古不变的核心价值,是中国读书人不可绕行的思想文化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思想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论语十二章》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思想修养方面的经典语录。本课时我主要选取了十二章里面关于加强自身思想行为修养的语录并进行了相关拓展。中学生读《<论语>十二章》如同轻手触摸那久远但仍鲜活的文化原点,切身感受哲人的思想和情感,对于滋养自己的思想灵魂是大有裨益的。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刚达到“志于学”年龄的中学生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论语》透彻领悟,再加上很多学生最大的问题是阅读量少的可怜,知识面非常狭窄,课业负担又比较重。基于以上原因和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专门选取了十二章里面关于思想修身的篇章,让青春期的、处于思想迷茫期的学生能“道不远人”,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和成长。
三、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相关知识,理解语录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反复诵读,掌握重要的基础知识,通过注释理解句子含义。
3.理解儒家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及其思想在做人、为政方面的重要性。
4.本课时终极目标不是文言知识的学习,而是让中学生能自省,通过学习、理解引导学生立定人生志向、追求生命学问,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含义,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结合学习认识《论语》精华思想在做人方面的重要性,指导自己的言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匠,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这些文化宝库中,有一部辉煌的巨著——《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宋朝宰相赵普说自己凭借“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这部书虽然年代久远,可是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哲理。
《论语》中的智慧
为人正直 以俭为朴 清廉养身(板书)
【设计意图】背景导入,沉浸入《论语》的氛围,感受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魅力。
(二)背景资料
1.了解《论语》和孔子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孔子: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等,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设计意图】积累文学常识,加深学生对孔子及《论语》的认识。
2. 自由诵读,关注课下注音生字
(三)《论语》中的廉洁思想语录
廉洁的君子之风
1.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义。”
译:孔子说:“君子懂得是道义,小人懂得是利益。”
(师讲解,生朗读)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
贤:有道德,有才能的,高尚的。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忧:忧愁,这里指“我看而忧愁”
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只有)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穷巷陋室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困,颜回却依然快乐。真是贤德啊!”
师问:同学们颜回是孔子学生中最仁义的一个,也是被孔子称赞最多的一个,这一章里孔子对颜回也是赞不绝口的。那么他到底是赞扬颜回什么品质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孔子认为君子应当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反之则是小人。
倒装 感叹 反复 描述 对比(板书)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吃疏
食:粗粮
曲肱而枕之:弯着胳膊当枕头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师:第二三章都写了什么,都有什么,请尽情地去对比提炼发现吧。
(生:开始思考做旁批)
这两章都写了贫困。颜回极贫,处之泰然。孔子困窘,自尊自爱。
这两章都写了志趣。颜回贫贱,不改求学的乐趣。孔子不得温饱,却安贫乐道。
这两章都写了心境。颜回贫困,心境恬淡;孔子清贫,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
师小结:同学们不断地对我们的言行自我检查和反省,守护自己的志趣,视不义富贵如浮云,恰恰是《论语》指导我们成为人,成为廉洁之人的核心思想。
【设计意图】理解文言文从朗读开始,借助注释、老师提供的重点词语自主译读,落实基础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深入领会做人之道,吸取其中的思想精华,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言行。
廉洁的为政之道
1.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迷惑
命:命令
逾:超过 矩:法度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是什么,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可以顺从意愿,又不越过法度。”
师:同学们,从十五岁到三十岁间,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黄金时段,此时立志向学,也是最好的选择。到三十岁时,通过十五年学习,明白了做人处世的道理。到了四十岁时做人和做事有着明确行为准则,不会再出现犹豫不定的现象。到了五十岁真正了解到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到了六十岁时,才能明辨是非。到了七十岁孔子才如愿到达了“从心所欲”境界。道德修养的过程是漫长的,只有言行合一,洁身自好才能早日成为君子。
(师讲解,生批注后朗读)
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北辰:北极星
所:处所
共:环绕
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师:这是孔子以礼治国的重要主张。孔子认为统治阶级要维护自己的统治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公正廉洁,以德服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同样拓展了课外的篇章,引导学生吟诵,借助注释理解含义,使学生在活动交流中启迪思维,涵养身心。同时让学生从小认识到为政者要谨慎修德,道德教化,以德服人才是顺应民心的。
(四)廉洁的时代内涵
名人中的廉洁故事
于谦是明朝的廉臣。当地老百姓都十分喜欢和敬重他,有一次他在河南巡视,要返回京师的时候,老百姓把当地的特产送给他带回去,都是当地产的一些吃的和用的,他都坚持不拿百姓一文一毫,硬是没有接受。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在中南海西花厅内工作和生活。屋子陈旧阴暗潮湿这无疑会损害周恩来的健康,有关部门多次提出维修,但都被他拒绝了。后来周恩来终于松了口,但反复告诫工作人员“哪里坏了修哪里,绝不能铺张浪费。”他经常教导秘书:“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要影响一大片。”
“做一粒好种子”的袁隆平,一心听党话,一生淡泊名利,艰苦朴素。他在90岁高龄时仍下地做实验,招收学生以“你不下田,我就不带”为基准。他曾经说过:“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正是这份质朴和坚定,让他在重重阻力和各种困难面前不灰心、不放弃。为了搞科研,袁隆平坚决不住豪宅、不开豪车,而是把经费拿来做研究。即便国家奖励给他别墅,也被他改成了团队研发海水稻的科研室。
【设计意图】联系时代,结合大家熟悉的名人事迹,更具体、更深入地了解《论语》的思想精华,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俭朴、廉洁奉公、坚定信仰才是最高贵的人生。
(五)《论语》廉洁思想篇启示
生:我明白了学习中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不能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生:我明白了要不断自我反思自己的言行,“言必信,行必果”。不义之财绝不能接受。
生:我们在年少时要立下远大的志向,认真学习,洁身自好,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生:我明白了当权者应该不谋私利,廉洁奉公,才能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生:我们现在可以做到爱国爱家,勤俭节约,认真学习,强身健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善于结合自我认知,谈感想,谈收获,学以致用,让学生的思想意识真正受到《论语》的洗礼,规范言行,修养身心。
(六)总结
同学们,《论语》是经典,它的思想精华早已融化到中华民族的血液里。读《论语》用先哲的思想沐浴我们的心灵:以俭为朴,恪守内心的富足;清廉养身,追求正道的沧桑。
板书设计
《论语》中的智慧
为人正直 以俭为朴 清廉养身
教学反思
《论语》论及人类共同的、亘古不变的核心价值。它蕴含的思想内容,日益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习惯、习俗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其中包含这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如本课所选的各章中就有对个人修养提出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值得借鉴的。
《<论语>十二章》内容精彩纷呈,每章有每章的精彩。本节课我重点选取了里面关于做君子及从政的语录,教学由受用的字到受用的句,再次回到文本深处探究,学生对文本价值与意义也就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与此同时,学生在口诵心记之中,圣人的思想精华慢慢浸润了学生心田。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课文深入地研读,其终极目标却是叶圣陶先生所言的“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堂可能对字词句的理解做了框定,但是对学生的思维的拓展、思想的熏陶却只是起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一定会在做人、做君子的正道上越走越远,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不断锤炼自己,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