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 14《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 14《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8 16:1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01
教材分析
莫顿 亨特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因此擅长写励志类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是《悬崖上的一课》,讲的自己小时候在一座悬崖上发生的故事,以及从中学到的影响个人一生的经验。该文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具体要求如下:“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具体到《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教参给出了具体的三条“教学重点”,因此我们就能很清晰地把握编者意图,理解本文的教学目标,按照“整体感知一品味心理描写一深度探讨主旨”的步骤实践本课的自读教学。
02
教学策略
自读课的教学应当以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为主线,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首先要关注文末的阅读提示和文中的旁批及课下注释,然后在预设的特定情境下,在问题设计或任务驱动下,自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读文本,解答疑惑,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自得自悟的过程。
03
核心素养目标
1.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联系中国古代智慧中的“水滴石穿” “集腋成裘”“积土成山”“聚沙成塔”“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2.语言运用: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梳理、整合和转换,初步具有良好的语感。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设置的语言情境中,模拟访谈类节目,并有效地完成交流沟通。品味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
3.思维能力:在合理的情景设置下,通过有兴趣的阅读,在问题驱动之下,思考如何将课文内容通过访谈的形式进行转化,并入情入境,进一步感悟心灵成长。
4.审美创造: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生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感悟。
04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很高兴认识你》节目又和大家见面了。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成长。你们见过蜘蛛结网吗?面对檐间如此遥远的距离,小蜘蛛们每一次接网都要绕一大圈儿,才能安全的把丝线引到结网的地方,对于它微小的身躯而言,这无疑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我们不禁惊叹它们的生存能力,更感动于它们坚持不懈的品质。这节课我们有幸邀请到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来听听他的成长历程有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利
二、 分享你的故事
师:首先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莫顿·亨特先生分享他那段难忘的经历。
【设计要求】全班分成4组,每组派一位代表扮演莫顿·亨特,向大家分享《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
【学习助手】
1.按照每分钟400-500字速度默读(一气呵成,不出声,不动唇,尽量不指读,不回读)
2.在文中画出表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关键性语句。
时间:56年前一个酷热的七月天
地点:费城
人物:“我”,5个小伙伴,父亲
事件(起因):冒险
事件(经过):遇险
事件(结果):脱险
3.学生代表分享故事。
讲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结合提纲完成故事讲述:
三、倾听你的内心
师:同学们,刚才四位莫顿·亨特的讲述和文章有何差别?
生:复述更多的是对爬悬崖过程的概括,而文章却写得很生动,好像我们就在现场一样。
师:那莫顿·亨特的文章胜在哪里呢
生:心理描写
师:对,这篇文章的心理描写非常精彩。
下面进行节目第二环节:观众自由提问环节
【设计要求】每组再派另两位同学扮演莫顿·亨特,其他组员围绕文章出色的心理描写设计问题
【学习助手】可以借助借助旁批提问,要求莫顿·亨特扮演者们要入情入境,注意语气、语速,表现当时的内心。
生1:莫顿·亨特先生您为什么会困在悬崖上,您当时是个爱探险的孩子吗?
莫顿·亨特(一):并不是。当时朋友提议要爬悬崖,我其实是犹豫过的,我身体原本瘦弱,妈妈也警告我不能冒险,但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又怕他们嘲笑我是胆小鬼,我便跟着朋友去了。
生2: 莫顿·亨特先生,当年您爬悬崖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呢?
莫顿·亨特(二):恐惧、无助、进退两难、孤立无援
生:您能具体给我们谈谈吗
莫顿·亨特(三): 我当时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小心翼翼,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恐慌、 畏惧席卷全身,但我必须努力往上爬着。(可以在原文基础上补充心理活动)
莫顿·亨特(四):在爬的过程中,我当时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悬崖底下的地面上看起来非常遥远,心想,只要滑一下,我就会掉下去,撞上崖壁,然后摔到岩石上,摔的粉碎。
莫顿·亨特(五):眼看伙伴们离我越远越远,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可是我太害怕了,我缓慢地爬着,尽可能地贴近岩壁里侧,紧紧地把住岩上的表面,看到其他的孩子站在靠近边缘的地方。当时这种情景让我不禁一阵反胃,我于是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
莫顿·亨特(六):朋友们丢下我离开后,我从崖上往下看,感到阵阵眩晕,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当时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重点把握好两个“太”字,还要把“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的过程读得入境入情,四个“更”字,读出“我肯定上不去”的焦急、无助,四个“更”字要越读越害怕,最后声音都在颤抖了。)
莫顿·亨特(七):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降临了,周围一片寂静,我无助地趴在岩石上,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了,我一动也不动,神情恍惚,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的回家。(注意环境描写)
莫顿·亨特(八):爸爸在找到我以后,他没有直接给予我帮助,而是鼓励我自己去做,安慰我,,我由刚开始的大哭大叫到怒吼,到慢慢稳定情绪,在父亲一步一步的指导下,我慢慢建立自信,最终得以脱险。(注意神态、语言描写部分)
师总结:作者特别擅长心理描写,手法也很丰富。除了直接进行心理刻画外,文中还有一个旁批,你们注意到了吗
生: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心理状态。
师:这就告诉我们,原来一个人的外在行为也可以表现他的心理状态。师:刚才通过访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文章还有哪些写心理状态的手法呢?你能仿照旁批“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心理状态”的句式也在文中作出旁批吗
生:写人物语言,实际在写心理状态。
生:写环境特点,实际在写心理状态。
四、感悟成长力量
师: 莫顿·亨特先生,您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了悬崖,脱险成功。回忆起这段童年经历,您有怎样的人生启迪呢?
【设计要求】找准文章最后一段议论的部分,感悟人生哲理。
【学习助手】大家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我”的人生启迪
莫顿·亨特:漫漫人生路,我们难免会因前路漫长,目标远大而产生畏难情绪,把可能但不必然发生的风险扩大化,从而畏缩不前,甚至逃避。这时候把目标化整为零,不要去想最远的目标儿是先从最切近的事情做起,只关注近期目标,一步步走来,积小步成大步,积小胜成大胜,慢慢就能实现最远的目标。(扮演者自由发表议论,教师总结)
五、挖掘人生智慧
师:非常感谢莫顿·亨特先生带来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分享,在场的观众朋友们你们有何感受,请在发放的便利贴上留下您的感悟,上台张贴在留言板上。
观众一:欲成大器,必先志存高远,但未必“有志者事竟成”,这就需要我们立足自身,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向上,方可成功。
观众二:我们老祖宗早就留下了这样的人生智慧:水滴石穿 集腋成裘 积土成山……
观众三:当压力很大,不知道路在何方时,就把当下过好,走一步再走一步,多想无益,对未来展望过多的人,往往被想象中的困难吓跑且裹足不前。
观众四:不要碰到一点压力,就把自己变成不堪重负的样子;不要碰到一点儿不确定,就把前途描摹成暗淡无光的样子。人这一辈子该走的弯路,该吃的苦,该撞的南墙,一个都少不了。放下纠结,走一步,再走一步,好运自然来。
观众五:没有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努力,就不会有化茧成蝶的美丽蜕变。
六.共同笑对人生
今天,莫顿·亨特先生为我们传递了“积小步成大步,积小胜成大胜”的人生智慧, 所以这悬崖上的一课,送给每个人,做事如此,思考如此,学习,读书,都如此!个人成长如此,国家建设亦如此!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走一步,再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