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第5节 熔化与凝固松阳民族中学 郑龙珠说一说 当你手拿着冰块,你有什么感觉?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熔化规律从外界吸收热量
共同点:不同点:1、熔化在一定温度下进行,且出现固、液共存的状态海波、冰2、熔化时温度持续上升,是一个逐渐变软变稀的过程石蜡做一做 请同学们结合老师提供的器材,完成导学案的活动一温馨提醒: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物质的状态变化和温度变化。2、实验中要注意小组的合作:1人报时、1人读数、1人观察物质状态变化、1人记录数据酒精灯的使用:熔化曲线晶体熔化图像非晶体熔化图像海波、冰石蜡2、BC段,物质是什么状态?温度是否变化?3、CD段,物质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1、AB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物质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思考与讨论:固态升高固液共存保持不变液态升高熔点晶体:非晶体:在熔化时具有 的固体在熔化时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明 矾金 属水 晶玻璃橡胶蜂蜡塑料一定熔化温度一定熔化温度熔点非晶体1、我国黑龙江省北部最低气温曾经降到零下52.3 ℃ ,这时还能使用水银温度计吗?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液体温度计?2、灯泡的灯丝是钨制成的,选用这种材料的好处?想一想凝固:熔化的逆过程物体由液体变成固体的过程画一画: 根据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像,完成导学案的活动二晶体凝固规律2、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 ; 3、凝固过程中处于 固液共存状态;1、凝固过程放热。凝固点随堂练习
DCDC5、如图两种物质在固态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判断 是晶体,该物体的熔点是 ,熔化时间是 分钟(2)对于乙物体而言,温度升高的是 段,温度不变的是 段,AB段处于 状态,BC段处于 状态,CD段处于 状态,吸热的是 段。210℃
3乙AB、CDBC固态固液共存液态AB、BC、CD思考: 从冰箱冷冻室里取食物时常常感觉手被食物黏住;用湿餐巾贴在冰冷的食品表面,可以将食品粘住并提起。你是如何解释这些现象的?谢谢大家!《熔化与凝固》学案
班级 姓名
活动一:
1、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完成物质熔化的操作,找出物质熔化的规律。
注意: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物质的状态变化和温度变化。
2、实验中要注意小组的合作:1人报时、1人读数、1人观察物质状态变化、1人记录数据。
观察的时间/分
0
0.5
1
1.5
2
2.5
3.0
3.5
4.0
4.5
5.0
5.5
6
6.5
…
温度/℃
…
2、实验数据记录:
3、数据处理:绘制图表
方法:
1、描点
2、用光滑线连接各点
4、结论:_______熔化时,______热量,温度________。
活动二: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根据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图像画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晶体熔化图像 非晶体熔化图像
晶体凝固图像 非晶体凝固图像
活动三:学以致用
如图4-3所示,为锡熔化或凝固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1)由图可知锡是_______(晶体或非晶体),锡的熔点是_____℃。 (2)AB段图象表示的状态是______,BC段表示的是____过程,这段过程中_____保持不变,但必须从外界_____。 CD段表示的状态是____,DE段表示的是状态______,EF段表示的是_____, FG表示的状态是_____。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4章 第5节 熔化和凝固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
2、设计理念:
基于学生特点,本节课从手握冰块的感受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指出探究的课题。学生分组探究海波、冰块、蜡烛的熔化实验,各组通过汇报实验数据总结交流有关熔化的知识。学生利用图像分析整理实验数据,通过观察比较熔化的图像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掌握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同时,对于凝固的教学,我采用迁移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分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合作的乐趣。
3、教材分析: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 本节教材属于物态变化的基础章节之一,而熔化和凝固是物质最基本的特性之一,其物态变化的现象是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学好本节对学习其他物质的特性有迁移作用。本节课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起到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为今后探究性课题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学生喜欢动手,但动手能力并不是很强,所以,老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做好引导,并提出一些铺设问题,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表现的特点不同。
2、能说出几种典型的晶体和非晶体;
3、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4、能根据有无熔点将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5、能说出冰的熔点
? 过程与方法: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
2、能根据液态晶体凝固的特点,大致作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3、通过探究活动中数据的处理,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
4、通过探究活动体会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并感知探究的过程。
情感与评价:1、通过教学活动,形成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探究实验过程,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通过记录交流产生将自己的见解和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
教学重点:晶体熔化
教学难点: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物质的温度不变,但要吸热或放热;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图像。
教学准备: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海波、蜡烛、温度计、搅拌器、火柴、冰块,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学生体验“冰在手中”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体验
交流
激情引趣,引出探究的课题
分组实验:海波、蜡烛、冰块的熔化规律
汇报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四、讲解
五、几种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六、小结
2、实验:探究海波、蜡烛、冰块的熔化规律
A:教师利用投影展示实验装置,指出“水浴法”加热海波的目的
B:投影实验中应观察的现象及注意事项
教师巡查各组实验情况,帮助同学解决实验中的困难
学生实验后,教师指出:表格中记录的实验数据较为杂乱,如何直观形象的体现实验的成果
组织各组汇报实验成果
C:说出海波在AB、BC、CD各个阶段所处的状态
AB段:固态
BC段:固液共存态
CD段:液态
总结:海波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松香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4、固体物质分类
(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 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即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2)、非晶态: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会不断升高,即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5、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6、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7、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而非晶体同样也没有凝固点。
8、师生共同合作,大致描绘物质凝固曲线
1、几种常见晶体:
明矾、石膏、水晶、食盐、铜矿石等
2、几种常见的非晶:
玻璃、蜂蜡、沥青、松香、塑料、橡胶等
组织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实验:探究物质熔化的规律。小组分工合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讨论:可以利用图像描述实验数据,更加形象直观。
1、海波熔化曲线
2松香熔化曲线
学生利用图像整理实验数据
小组汇报交流
4.熔化规律
熔 化 规 律
晶体
非晶体
有固定熔点
没有一定的熔点
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熔化是慢慢软化的过程
熔化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
5、晶体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
⑵继续吸热
7、晶体凝固的条件:(1)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热
观看课件:认识几种常见晶体和几种常见的非晶
了解海波、蜡烛、冰块熔化时的现象,以便总结物质熔化的规律
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
体验合作的乐趣,学生在合交流中掌握海波、松香
的熔化规律。
识记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海波在熔化的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松香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上升。
3、认识固体熔化曲线。
三、熔点和凝固点:
1、 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4、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5、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任何物质熔化都要吸收热量,凝固都要放出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