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过关检测(含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过关检测(含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8 14:0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原始农耕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在原始自然条件下,从事近似自然状态的简单农事活动,它是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这种“集体劳动”源于(  )
A.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B.长期采用铁犁和牛耕技术
C.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
D.分封制层层分封的特殊性
2.据史书记载,禹晚年决定禅位给伯益,但四方诸侯比较属意禹之子启。禹死后,伯益与启争夺王位,启杀伯益而继之。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夏朝控制地方的手段单一
B.公共权力继承方式发生变化
C.诸侯拥有国家事务决定权
D.国家权力实现了高度的集中
3.西周时期,伯禽被分封为鲁国诸侯,他死后,其子不能自动继承为鲁公,而是必须回到宗周,由天子进行新的策命礼,称作“承嗣再命”。这一做法(  )
A.确保了宗法制度的长期稳定
B.旨在维护周天子的政治权威
C.侧重于巩固贵族的等级特权
D.保障了西周分封制度的持久
4.商和西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精美,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下图两件著名青铜器物(  )
A.是拥有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B.分别是商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
C.是当时手工业者的审美反映
D.青铜器已是当时日常生活用具
5.《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下列与材料记载相关的是(  )
A.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
B.青铜器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C.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
D.绢帛是贵族的主要衣料
6.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他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7.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频繁,管仲提出:“国之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表明他(  )
A.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
B.推崇儒家的治国理念
C.反对频繁的争霸战争
D.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
8.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修建水利工程的高潮,例如秦国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从根本上说体现了(  )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C.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D.人类对自然的征服
9.《中国历史》中说:“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
A.宗法制的解体
B.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
C.封建经济的发展
D.私学的发展
10.先秦的《鹖冠子》记载:“德之盛,山无径迹,泽无桥梁,不相往来,舟车不通,何者 其民犹赤子也。有知者不以相欺役也,有力者不以相臣主也。”与材料观点相似的是(  )
A.以德治国
B.仁政
C.无为而治
D.小国寡民
11.《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嬴政“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由此可见(  )
A.郡的建制在秦统一前已经存在
B.郡的建制开始出现于秦的统一战争中
C.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普遍设置郡
D.郡的设置是加快秦统一的最关键因素
12.根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最确切结论是秦朝(  )
《史记·秦始皇本纪》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李斯列传》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汉书·主父偃传》 (秦始皇)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柳宗元《封建论》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A.统一天下、疆域辽阔
B.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C.以吏为师、刑法严苛
D.通过改革确立君主专制
13.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分封制
B.增强地方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打破世袭特权
14.史书记载,秦的御史大夫“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学者认为“副”在古代有剖开、分割之意,据此意解“副丞相”者,有分割丞相权力的作用。该学者认为,设置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
A.制约丞相权力,维护君主专制
B.强化思想控制,防止地方分权
C.扩大丞相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D.担任侍从顾问,协助批阅奏章
15.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度量衡制度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到了战国后期,有些诸侯国的度量衡制采用了秦的量制,齐国的量制也向十进位发展。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推动统一的重要力量
B.区域经济发展逐渐走向了不平衡
C.秦国度量衡制度被广泛地接受
D.齐国社会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
16.楚汉战争时期,刘邦入关后曾与关中人民“约法三章”,稳定局势,但是项羽凭借军事实力自封为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让萧何拾取秦律“宜于时者”作律九章,以安后方。据此可知(  )
A.民本思想帮助刘邦统一天下
B.楚汉战争导致了社会的动荡
C.楚汉战争推动秦律的发展
D.项羽仍然保留了分封意识
17.《盐铁论》记载:“闻往者未伐胡、越之时……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行则服轭(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止则就犁。”据此可知,汉初(  )
A.社会经济走向凋敝
B.犁耕技术得到普及
C.耕牛数量急剧减少
D.畜力农业得到发展
18.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见(现)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这说明盐铁官营(  )
A.导致了手工业技术的落后
B.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
C.破坏了商品经济竞争机制
D.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政策
19.有学者认为,中国是丝绸之国,丝织品产量很大,除国内使用外,还销往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从那时起,从中国通向中亚、欧洲的商路,开始以丝绸而驰名世界。材料中的“那时”指的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20.中医是中国的国粹之一。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
A.《神农本草经》
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D.《本草纲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出现大变动和大分化,各种政治力量推出自己的思想家作为代言人;同时,七国争雄,各诸侯国招贤纳士,养士之风盛行,出现人才流动的局面,促进了思想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摘编自白毅《中国古代教育史概要》
材料二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使秦军连破魏军,威震中原;基本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县制,加强了国君的力量。
——摘编自何兹全《何兹全谈中国历史》
材料三 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坚持公开颁行的法令,对于违反新法的,坚决依法给予处罚……将新法进行到底,取得了重大胜利。
——摘编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标解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思想领域形成的局面,并概括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各诸侯国变法的目的,并概括秦国变法的作用。(4分)
(3)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4分)
22.汉朝是儒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起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不治儒家五经的博士官一律罢黜,排斥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并且以优厚的礼节聘请了数百名儒生。这就是“尊崇儒术”。尊崇儒术以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四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尊崇儒术,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的危害也最长远。
——摘编自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思想主张产生的政治背景。根据材料二,我们应如何理解这一思想主张的基本含义 (6分)
(2)材料三对董仲舒思想是怎样评价的 (4分)
(3)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中作者对董仲舒思想的评价有何异同 你同意这一评价吗 请说明理由。(4分)
23.国家政策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律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古代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经济主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文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并概括该政策实施后的成效。(6分)
(3)指出汉武帝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及其目的,概括这一政策的具体表现。(4分)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它是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可知早期的生产劳动时代属于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禹晚年决定禅位给伯益,但禹之子启在禹死后杀伯益而继之,这说明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即公共权力继承方式发生变化,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夏朝控制地方的手段单一、诸侯拥有国家事务决定权,故A、C两项错误;秦朝国家权力实现了高度的集中,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其子不能自动继承为鲁公,而是必须回到宗周,由天子进行新的策命礼”,可知诸侯虽然有世袭统治权,但是其子孙仍须经过周天子的认可后才能正式继任,这有利于维护周天子的政治权威,故选B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均为礼器,是拥有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故A项正确;二者均是商代青铜器代表,故B项错误;二者体现的是贵族统治者的权力和地位,而不是手工业者的审美,故C项错误;二者均是礼器,与祭祀有关,而不是日常生活用具,故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可知反映的是井田制,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6.答案:B
解析: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夷”,说明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未体现出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故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的主旨是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不是文明冲突,故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血缘纽
带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意。
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民体以为国”“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可知管仲强调的是人民的重要性,这是朴素的民本思想的表现,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推崇儒家的治国理念和反对频繁的争霸战争,故B、C两项错误;管仲不
是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修建水利工程高潮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B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直到秦朝才得以确立,A项错误;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不是修建水利工程高潮出现的根本原因,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兴修不能说明这是人类对自然的征服,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士的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故选B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山无径迹,泽无桥梁,不相往来,舟车不通……有知者不以相欺役也,有力者不以相臣主也”,可知人们与世无争,没有争斗,反映了恬淡而安宁的生活状态,与小国寡民的社会状况相符,故D项正确;以德治国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未体现仁政思想,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反映统治者无为而治的治国模式,排除C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嬴政即位时,秦国已通过战争不断拓展疆域,设置了许多郡,因此,A项符合题意。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明法度,定律令”“并吞战国,海内为一”“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等信息,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过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制
定法律等措施,建立起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只有“(秦始皇)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反映了秦朝统一天下、疆域辽阔,A项对材料分析不全面,排除;材料未说明秦朝“刑法严苛”,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秦朝进行变革,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六国) 王子皇孙……辇来于秦”“被迁至京城咸阳”说明秦朝加强对所统治地区的管理,即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秦朝废除分封制,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了削弱地方权力,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打破世袭特权,故D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副’在古代有剖开、分割之意,据此意解‘副丞相’者,有分割丞相权力的作用”,可知其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防止地方分权,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并不能说明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体现设置御史大夫的目的是协助批阅奏章,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的度量衡制逐渐走向统一,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B项;题干材料只是提到了“有些诸侯国”,而不能说明“被广泛地接受”,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齐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约法三章”“萧何拾取秦律‘宜于时者’作律九章”等均体现了楚汉战争推动了秦律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未体现出民本思想,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楚汉战争推动了秦律的发展而非导致了社会的动荡,B项不符合题意;“霸王”“汉王”和分封制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17.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汉初农民使用牛、马耕地,这是畜力农业发展的表现,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18.答案:C
解析:盐铁官营实行后,铁器质量差,而官府强令老百姓购买,这就会破坏正常的竞争机制,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官府强制百姓购买铁器,与手工业技术的落后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现象属于政府行为,不具备市场导向性,故B
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盐铁官营,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
19.答案:B
解析:汉朝时丝绸之路开通,东西方贸易更加频繁,故选B项。
20.答案:C
解析: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著作是《黄帝内经》,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1.参考答案:(1)局面:百家争鸣。原因:社会出现大变动和大分化;形成人才流动局面。
(2)目的:富国强兵。作用: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3)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措施得当,执行坚决;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22.参考答案:(1)政治背景:汉武帝时期,诸侯王势力强大;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交织,威胁中央集权,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含义:要运用政权力量禁止其他各家学说与儒家学说“并进”,确立儒家在官学和朝廷政治中的地位。
(2)评价:认为其功大于过,尊崇儒术使国人有共同的信仰,有利于思想统一。
(3)同:肯定尊崇儒术的积极作用(或政治作用)。异:还强调了尊崇儒术对文化发展的危害。
同意。理由:尊崇儒术实际上是实行文化专制,虽然利用思想上的统一维护了政治上的统一,但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不利于文化的发展、繁荣。
不同意。理由:尊崇儒术后,其他思想学说仍在社会上流行、传播(只是不能成为官方主流思想)。材料四夸大了其对文化发展的危害,汉朝及以后,中国的科技文化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即是证明。
23.参考答案:(1)经济主张:农商平等。
(2)政策:“惠商”。成效:出现了富有的大商人,商品交易频繁;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3)政策:抑商。目的:增加财政收入。表现:征收财产税,鼓励民众告发不法商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