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辞令,学“巧”言——《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
导入
在昨天的由秦、晋、郑三国政府联合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借由记者提问,我们大致弄清了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的这场军事行动的始末。我们了解到郑国当时面临的这场来势汹汹的围攻最终以秦军撤退而化险为夷,一个重要的原因郑国大夫烛之武的外交活动。那么,烛之武的一番话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竟然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二千多年前的这场外交现场。
二、赏析
(一)活动一:朗读辞令(3min):要求→提交至班级小管家 【同步查看视频】
(二)辞令效果
活动二:秦穆公的表情秀
面对烛之武的一番陈词,秦穆公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从下列微信聊天常用表情中选择一些能够折射秦穆公心理的表情图插入到文中合适位置并说明原因。(操作步骤:教师打开共享批注→学生直接在PPT上批注即可)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⑦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焉,君之所知也。⑧夫晋,何厌之有?⑨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⑩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可能方案:
(得意):郑国承认必败,说明秦晋同盟军的实力强大,对敌方有碾压之势。
(疑问):秦晋联合攻郑,胜券在握,怎知我秦国不能从中获益?这话蹊跷!
(尴尬):秦军来郑,需从晋国或者周天子处借道,的确不方便。
(惊讶)/或害怕:长远来看,灭郑更益于晋。虽然秦晋之好传为佳话,然而晋国强大终究于秦国不利。
或:给我国使者提供便利既不需要像军事行动一样投入过多,同时还便于增加我国对郑国的影响力。
:这件事情不提也罢,外人都传秦晋之好,这些年来从来只有秦国对晋国有求必应的份,晋惠公背信弃义的事情,提起来就生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重新帮助重耳重返晋国执掌政权的原因。
:晋文公从来就心怀大志,郑国果真吞并了郑国,那么秦国面临的威胁又多了一分。
:这个问题我的确要重新考量。【答案2:开心】
问题串:秦伯之“说”
问:如果我们把情绪简单划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大类,那么就刚刚我们想象的秦穆公表情秀来看,似乎是以消极情绪居多。可是请大家打开课本细心看看,根据左丘明的描述,当烛之武说完这番让秦穆公充满消极情绪的言辞后,竟然是“秦伯说”。我们知道,这里的“说”发生了通假,其实是“悦”,描述一种愉悦、开心的积极情绪。这又是为什么呢?秦伯究竟为什么而“悦”呢?
答:因为烛之武的劝说让他及时止损,让他明白了此前自己是在为晋国作嫁衣裳。
问:哦,原来烛之武始终都在为秦国的利益考虑呀!问题来了,可是这些小算盘难道秦国人自己没有计算过吗?为什么烛之武一算,秦伯就清楚了呢?是不是烛之武比秦伯算得更明白呢?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把烛之武为秦利益算账的思路梳理一下?
答:烛之武先说灭亡郑国对秦国不便、不利;然后又说保全郑国对秦国无害、便利;接着又说晋国曾经对秦国背信弃义;最后又说晋国扩张版图的强烈欲望迟早将威胁秦国利益(吞并郑国只会让晋国的欲望越来越大)。
引:很好。先撇清秦国和郑国之间的矛盾,再将矛盾聚焦到秦晋之间。转移矛盾,这的确很高明。大家之所以能够清晰地感知到烛之武的算账思路,与他使用的关联词密不可分。用“若亡郑……”;“若舍郑……”来谈秦郑之间的关系,再用“且”转入另一层,谈秦、晋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提示我们,要想说理清楚,关联词的合理使用很有必要。
问:烛之武清晰的思路确实足够让秦伯明白其中利弊,而且字字都为秦国考虑,实在是贴心。说“字字”也不对,不知大家是否发现,烛之武说的第一句话就跟秦国的利益算盘没有关系,那么这句话可以删除吗?
答:不可以,烛之武首先承认郑国抵挡不住秦晋两国的围攻,这种示弱可以满足秦伯的虚荣心,便于后面秦伯耐心听完自己的辩解。
问:所以这句话只是起到客套的作用?
答:不止如此。这句话更重要的作用是,烛之武承认郑必将灭亡,这便方便将自己置身事外,在谈及秦晋矛盾时就显得格外客观,减少秦伯对郑国挑拨离间的怀疑,增加劝说的成功率。
引:原来这句话看起来很客套,实际上却饱含智慧啊,似乎自己就像是秦国的谋士,而不是郑国的使臣。如此替秦国考虑,难怪秦伯会那么开心。
问:听完大家的分析,老师对烛之武的智慧多了一分了解,可是却对秦伯的形象有些犯迷糊了。根据秦伯充满惊讶和愤怒的表情,到他被烛之武说服后的高兴,似乎都表明了这是个缺乏智谋的君主。实际上果真如此吗?请大家看看注释对秦伯的介绍。
答:注释2,秦伯指秦穆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问:当时什么样的领导人才有可能带领自己的国家走向超级大国呢?
答:有野心、有智谋。
引:在诸侯国林立又礼崩乐坏的东周,想要成为五霸可不容易,领导人不至于是我们之前看到的迷糊、任晋文公或者任烛之武摆布的样子。
问:那么也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之前的问题了。难道秦伯真的没有想清楚这次军事行动的利弊吗?他的“悦”难道真的只是因为烛之武的一番言论让他明白自己上了晋国的当?(如果秦伯之前有想过这些问题,那么他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想要获得的最大利益可能是什么?)
答:“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将自己的军事力量安插在郑国国内,便于自己今后的版图扩张。
引:所以我们明白了,所谓的“烛之武退秦师”,并非全军而退,而是有条件的退。在这场谈判中,烛之武固然有十分精彩的外交表现,但是郑国也做出了巨大的妥协与利益牺牲。
再回首:重识烛之武
问:那么同学们,既然郑国并没有取得完全胜利,你认为烛之武还值得让人钦佩吗?
答:当然值得!烛之武夜缒而出,孤身入秦,他的勇气值得让人钦佩;他怀才不遇却临危受命,他的忠诚让人钦佩。更重要的是,外交活动的背后是国家实力的博弈,在郑国弱小并且的确有错在先的情况下,他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尽最大可能地维护本国利益。毕竟,如果他不成功,等待郑国的将是亡国之痛。所以,发生在公元前630年的这场外交活动,仍然是让后人无限感慨的!
作业:
学完烛之武的外交辞令后,你一定对说明要考虑场合、对象体会深刻。请你以秦国政府发言人的身份,撰写一则回应“秦国出师围郑”以及“秦国弃晋退师”的答记者问讲稿。
《红楼梦》中王熙凤也是一位外交高手,请选择一则你认为最能体现她外交水平的言辞并撰写小评论。字数: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