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8 14:0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缘”等生字,会写“题、侧”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和默写。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从多角度进行观察。
4.品悟诗情,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蕴含的道理。
二、 教材分析
这首古诗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一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人文主题为“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课文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观察事物的方法和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蹬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干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即要从多个角度客观观察事物,才能知道事物真正的样子。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三、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有了“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的学习经验,本单元的学习比三年级提高了一个难度,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连续且细致的观察,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四年级的学生比三年级有了更好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更加灵活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感受。本课《古诗三首》,学生可以跟着诗人学习观察,《题西林壁》中,应引导学生自主通过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生动的表达,更应理解观察事物要从多个不同角度去观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受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品悟诗情,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蕴含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不能是课堂实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2.出示“观察档案表”,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暮江吟》的观察方法盒学生的感受,引出本课古诗《题西林壁》的观察对象——庐山。
3.播放庐山航拍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庐山的美丽壮观。
二、引入古诗
1.介绍苏轼,解析《题西林壁》的题目,出示古诗内容;
2.根据预学单中上传的问卷星结果统计,重点强调“缘”和“壁”的书写;
3.介绍题壁诗。
三、读诗句
引导学生初读古诗、划分节奏,引导学生自评朗读,找到不足之处。
四、明诗意
1.游山所见:让学生自主说出前两句诗意,引导区分“峰”是高耸入云的样子,“岭”是连绵起伏的样子,并用学生的双手用为例展示何为“横看成岭侧成峰”,将图示展示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根据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完成任务单一的圆圈图,并汇报。
2.游山所感:引导学生自己尝试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并理解“真面目”和“缘”的释义,明确这两句诗是诗人游山所感。
3.范读古诗,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五、悟哲理
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尝试说说这首诗告诉我们“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全貌”的道理,相机指导和引导。
2.引导将《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观察档案填写完整,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聚焦作者的观察,你有什么感受和发现?
六、方法迁移
出示任务单二,让学生读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完成本诗的观察档案。 一、复习导入
1.回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2.在教师引导下回忆《暮江吟》的观察者、观察对象、景物具体特征和“观察”感受。
3.观看庐山航拍视频,感受庐山的美丽壮观。
二、引入古诗
1.在教师介绍下了解苏轼以及《题西林壁》写作背景,通过注释和插图理解题目的意思;
2.攻克生字、了解题壁诗。
三、读诗句
尝试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划分节奏,找出不足。
四、明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前两局是的意思,明白“岭”和“峰”有什么区别,根据对诗意的理解完成任务单一。
2.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古诗的意思,重点记忆“真面目”和“缘”的释义,明确这两句诗实施人游山所感。
3.跟老师读古诗,注意个别字的读法,读出古诗的韵味和感情。
五、悟哲理
1.尝试说出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多角度、客观看待问题(意思对即可)。
2.尝试填写本诗观察档案,尝试自己说一说,作者的观察带来的启示。
六、方法迁移
阅读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填写任务单二。 一、复习导入
回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再一次清晰学习目标;
复习、巩固上节课学到的“观察”策略,引出本诗的观察对象——庐山;看视频初步了解庐山。
二、引入古诗
通过介绍作者、题壁诗,让学生对写作背景有个初步了解;解析诗题,引导学生通过注释、插图理解诗句,为学生接下来古诗的学习做铺垫,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情境。
三、读诗句
引导学生在初读古诗的时候发现自己的问题,待后面了解诗意后能够有针对性提高朗读水平。
四、明诗意
1.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和插图自主理解前两句诗意,明确是作者游山所见,形象地展示并区别出“峰”和“岭”;通过填写任务单一,将前两句图示化,加深对该句的理解。
2.引导学生明白后两句的逻辑关系,明确这两句诗诗人游山所感,“不识”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3.范读古诗,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五、悟哲理
1.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尝试自己说出本诗蕴含的道理是:“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全貌”。
2.通过提问和相机引导,旨在让学生在作者的观察中获得新的观察方法,就是要多角度细致、客观地观察,并且将自己的观察感悟写出来。
六、方法迁移
该任务单旨在让学生进行方法的迁移,从诗中找出作者观察西湖的方式,并明确作者是从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天气来观察的。在以后的写景习作中也可以通过不同天气进对比观察同一景物。
六、作业设计(适应“双减”要求的分层作业)
在以下两个作业中任选一个完成:
(1)尝试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给这首古诗配一幅画;
(2)找一首其他的写景诗,整理出观察档案。
七、教学反思
优点:
1.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书上的内容转换一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按时完成课时要求内容,课堂效果不错。
2.对于课堂内容的板书及时,条理清晰,让课程形象、有条理性,同学们更好记忆知识点。
3.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4.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有信心,愿意去学习这门课程。
缺点:
1.自己本身与学生的交流不够,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了解不充足,我对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也没有清晰地认知。
2.对于自己的角色转换不彻底,我站在我的角度上去提出问题,所以导致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有难度,所以课堂的互动不够活跃。
3.讲课时,语言过于平缓,让学生对于本节课都没有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