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同步练习
基础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古以来,人们就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受教育过程中时间最长、接受最早、影响最深的教育。( ),因为家庭教育对孩子青少年时期的“三观”的形成有着__________的定位作用。
家庭教育的技巧并非__________,无章可循。关键是父母要努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父母,要精心营建一个高质量的家庭。和谐型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家庭气氛愉快轻松,有利于松弛孩子的紧张和不安;父母之间的良好婚姻关系为孩子提供了平稳的生活环境;父母之间一致的管教方式,使孩子有正确的行为规则;家庭成员彼此尊重和信任,相互关心和支持,有利于孩子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保持愉快、乐观、积极的心境。专制型家庭往往扭曲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在专制型家庭里,家长绝对权威,子女要绝对服从。久而久之,孩子很容易形成被动、胆怯或反抗等不良心理行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__________或逞强霸道行为。在溺爱放任型家庭里,父母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暇或无力顾及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孩子成为青少年生活时期的主体,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般来说独立性和适应性较强,但容易出现意志涣散、人际交往过于随便、自由散漫、难以抵御不良影响等问题。
为人父母万万不可以任何借口忽视或放弃家庭对孩子的定位作用。抚育孩子成长是每位父母__________的责任,父母虽不能决定孩子未来的人生高度,但父母完全有能力奠定好孩子通往未来的根基。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受教育过程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接受最早的教育。
B.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受教育过程中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
C.调查数据显示,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受教育过程中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
D.根据调查数据,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受教育过程中接受最早、影响最深、时间最长的教育。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家庭是孩子心智健康成长的乐园,也应该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B.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更应该是孩子心智健康成长的乐园
C.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
D.孩子的健康成长过程中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举足轻重 高屋建瓴 畏葸不前 义不容辞
B.不可或缺 高屋建瓴 望而却步 在所不辞
C.举足轻重 高深莫测 望而却步 在所不辞
D.不可或缺 高深莫测 畏葸不前 义不容辞
4.填入文中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常想,我们就像自鸣得意地在池中游动的鲤鱼。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______________。我们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而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
A.就像鲤鱼一样,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悉可见的东西
B.我们认为就像鲤鱼一样,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悉可见的东西
C.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悉可见的东西,就像鲤鱼一样
D.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悉可见的东西,我们就像鲤鱼一样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类疾病大都是细菌造成的,但如何认识其面目,让科学家伤透了脑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无色透明,即使在显微镜下也是模糊一片。科学家想出了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菌不仅在显微镜下展现了它纤细而清晰的身体,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就可依据不同染料所产生的永不褪去的颜色识别细菌类别了。
6.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给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的一封贺信,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准确或不妥当,请指出并修改。
尊敬的屠呦呦女士:
惊闻您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谨向您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敬意!您和您的团队,通过长期探索与实践,成功提取和发现了具有明显抗疟效果的青蒿素,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为全球疟疾防控做出了一定贡献。您作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医学科学家,我很敬爱。您的获奖将激励我们莘莘学子们更加刻苦学习,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
李 华
2015年12月12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在横线处写出四个关键词。
引力全称万有引力,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加速靠近的趋势,简单说就是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视野里,引力等价于弯曲的时空。而引力波就是在弯曲的时空这个大背景下,当发生有质量的物体加速运动导致的扰动时,由此产生的波动如波纹一样向外传播的现象。
一个世纪前,爱因斯坦预测了引力波的存在,但近百年来,科学家们并未找到证明它存在的直接证据。华盛顿当地时间2016年2月11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LIGO)实验组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首次直接观测到了由两颗恒星级黑洞13亿年前并合产生的引力波。这是科学史上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
引力波的发现对普通人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科学家们表示,一个新的重大科学发现,总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无法预估的发展。18世纪描述电磁波的麦克斯韦理论确认的时候,也没有人知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但是现在不管是电视机还是移动电话,都与电磁现象有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屠呦呦“被致辞”
2015年12月7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在颁奖台上的一篇“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稿,很快在社交网络上传播开来。与此同时,又有两篇署名为“屠呦呦演讲辞”的文章在流传,文章以极富文学性的语言,叙述了许多人生哲理,虽然看着颇有些“催人泪下”“发人深省”的效果,可惜却被证明是伪作。屠呦呦“被致辞”了。
对这一事件,你有什么看法?至少写出两个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一株小草造福世界,中国之蒿举世瞩目。在屠呦呦手中,青蒿素这一抗疟药物,成功治愈了无数疟疾患者。但青蒿素的发现,并不意味人类对付疟疾可以一劳永逸。在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新闻发布会上,屠呦呦不无担忧地说,疟原虫一旦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就需要再花十年时间研究新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也指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
2019年4月25日,国际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屠呦呦团队的研究成果。短时间内,很难研制出药效、安全性、抗药风险及药品价格等方面优于青蒿素的下一代抗疟药。目前青蒿素抗药性仅表现为寄生虫清除延迟,而没有完全抗药的证据。所以屠呦呦团队提出了新的用药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
(摘编自王君平《与病毒赛跑,科研不能减速》,《人民日报》)
材料二:
迄今为止,青蒿素类药物在临床上大量的抗疟治疗中未见明显的严重不良反应,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常见的一般不良反应包括头疼、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如有报道称,当采用直肠给予青蒿琥酯栓剂的时候,有约6%的患者出现里急后重,但粒细胞减少等中等或严重的不良反应罕见。但是,对免疫炎性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长时间的服用药物,因此对药物长期使用的安全性需要更加的关注。
在现有的大部分研究中,青蒿素类药物在治疗期间的患者肝肾功能、血液常规中均未观察到明显的影响。尽管既往有研究指出青蒿素类药物可能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表现为听力损伤、共济失调和震颤,但后来Ramos等总结了的大量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是:现在缺乏青蒿素类药物具有神经安全性风险的高质量的证据。这意味着青蒿素类药物具有神经毒性的结论尚不能确认。而血液毒性方面,部分报道显示青蒿素类药物可以导致患者网织红细胞减少,但这是可逆的过程:在一个开放的一期研究中发现,在青蒿琥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身上看到尽管在较长时间治疗时患者网织红细胞的减少,在停药2周后网织红细胞数量又恢复了正常。此外,对于青蒿素类药物的妊娠毒性,通过总结大量研究发现仍然不能得出结论。
(摘编自蒋为薇、钱妍《青蒿素类药物的抗炎免疫作用
机制及其安全性研究进展》,免疫学杂志)
材料三:
研究显示,疟疾可能早在50万年前就存在于早期人类当中。法国科学家在非洲的研究确切表明,至少2万年前,现代智人在撒哈拉以南的祖先就已经产生疟疾抗体。考虑到智人的历史也不过两三万年,可以说,从一开始,疟疾就与人类文明如影随形。
古希腊将疟疾称为“沼泽热”,因为多在沼泽水源密集之处发病;罗马帝国时期疟疾也曾多次流行,特别是公元前1世纪的疟疾大流行对罗马帝国国力造成沉重打击。2011年,西方考古学家从一处古罗马坟墓发掘出来的婴儿骸骨中,发现了曾遭疟疾感染的基因证据,这显示罗马帝国可能因疟疾猖獗而衰败。
同一时期的中国,在殷商时代也已出现对疟疾的记载,甲骨文中已有“疟”字的存在。东汉时期成书的中国现存首部字典《说文解字》中,对“疟”是这样解释的:瘧,热寒休作。可见“疟”这个字是专门为疟疾所发明的。中国古代气候较为炎热,长江以南地区丛林和水网密集,疟疾多发,特别是岭南和云贵地区尤为严重。当时的医疗条件不足,疟疾长期无法得到有效遏制,致使对长江以南地区的开发也迟迟无法起步。直到东晋时期,由于南北朝的对立,军事和经济压力的存在,南方各王朝才不得不顶着疟疾的威胁,对长江以南进行大规模开发。饶是如此,岭南地区的开发也要迟到宋代了,而云贵地区直到明清才得到有效的开发,疟疾可谓“功不可没”。(摘编自宋海博《疟疾,人类50万年的敌人》,《环球时报》)
1.下列表述不属于青蒿素类药物使用高安全性表现的一项是( )
A.即便有不良反应,也多是头疼、恶心、呕吐和腹泻等一般性反应。
B.采用直肠给药,只有约6%的患者出现里急后重的轻度的不良反应。
C.采用直肠给药者有粒细胞减少等中等或严重的不良反应出现的可能。
D.青蒿素类药物可以导致患者网织红细胞减少,但这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青蒿素对付疟疾,不可能一劳永逸,因为疟原虫对青蒿素可能产生抗药性,而且已经有表现。
B.青蒿素安全性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在其是否有神经安全性风险方面尚无明确结论。
C.药物学方面所说的“可逆”,是指服用某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患者停止用药后逐渐自动消失。
D.从某种意义上说,疟疾伴随整个人类文明,但是其对文明进程的影响有时是毁灭,有时是保护。
3.屠呦呦是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她获奖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连日来,屠呦呦获诺奖的喜讯传遍全国,振奋人心,也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
新浪微博平台方面,10月6日“屠呦呦”的单日热词搜索峰值为36.8万,《人民日报》官微发起的微话题“2015诺奖屠呦呦”阅读数达70.9万,央视新闻发起话题“央视专访屠呦呦”阅读量已超过400万。搜索引擎方面,诺奖结果揭晓后,百度搜索“屠呦呦”关键词搜索量超60万,以“屠呦呦”为关键词新闻搜索全文返回数量高达47 700篇。截至10月7日24时,相关微信文章共计6 144篇,其总阅读量超1 149万人次。(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材料二:
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在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上的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具有开创历史的意义。屠呦呦获诺奖是我国科学界一个里程碑事件。作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最权威的一个奖项,诺贝尔奖的分量不言自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不断释放沉睡活力的国家,这是一个不断走向更加开放的时代。我们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诺贝尔奖向我们走来,不断刷新我们的创新高度。(摘自深圳新闻网)
材料三: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与其他两位外国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成为我国大陆本土科学家中斩获诺奖的第一人。
疟疾,又称寒热病,是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疾病,是经蚊虫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全世界每年有接近4亿人会得疟疾,几十万人死亡。20世纪50年代,国际消灭疟疾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之后,疟疾60年代再度肆虐。因为已有的抗疟疾药物如氯喹等由于使用的时间太长,疟原虫普遍对这些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寻找新的抗疟疾药物就成为全球范围内非常迫切的任务。
屠呦呦,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被选拔为国家“523”项目500多名研究人员中的一员,走上了找寻疟疾新疗法的科研之途。“523”项目确立了寻找抗疟疾药物的研究方向,就是从中草药当中提取和分离抗疟有效成分。科研人员检验了无数的中草药治疗疟疾的成方、单方、验方、秘方,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然而大量的人力物力投了出去,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屠呦呦经过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出了《抗疟单验方集》,其中所包含的640多种草药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
青蒿,是一种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古代多部中医药著作中皆有关于青蒿可以治疗疟疾的记载,很多地方老百
姓的土药方也都用青蒿来对抗疟疾,并且收效显著。翻查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后,屠呦呦迸发出灵感:古人所用的不是常用的高温煎熬法,而用的是青蒿鲜汁。并且她还发现了一个关键点:传统提取方法里的加热步骤可能会破坏药物的活性成分,在较低的温度中提取才可能有助于保持青蒿的抗疟活性。在怀疑以前进行实验的方法都错了之后,屠呦呦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60摄氏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经过近200次的失败实验之后,1971年,屠呦呦终于证明了青蒿素提取物对伯氏疟原虫感染小鼠和食蟹猴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有着100%的疗效。为了证明实验的有效性,屠呦呦经常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在确认了青蒿提取物对人体安全的情况下,屠呦呦所在的课题小组在患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病人身上试验青蒿提取物的有效性。临床试验的结果激动人心:经治疗的患者疟疾症状迅速消失,这些症状包括高烧和血液中的寄生虫数量。而采用氯喹治疗的患者却没有这些临床效果。
屠呦呦所在小组的其他人很快就分离出了青蒿当中的有效成分,也就是后来被她叫做“青蒿素”的东西。对于疟原虫有着良好抑制作用的青蒿提取物结晶,从此就被命名为“青蒿素”,并且很快通过临床验证,对于奎宁容易产生抗药的恶性疟疾等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成为新一代的抗疟神药。(摘自《工人日报》)
4.材料一使用了大量的数字,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他们各自传递的信息有哪些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材料三,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材料三在报道新闻事件后介绍了哪些背景材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巩固
1.答案 C
解析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属于句式杂糅,应改为“调查数据显示”或“根据调查数据”;“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之间有层递逻辑关系。
2.答案 B
解析 注意句间的逻辑顺序,C、D两项表述过于直白,不如借助比喻手法,增强形象性和说服力。
3.答案 D
解析 不可或缺:不能有一点点缺失。举足轻重: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向前。望而却步:看到了危险或力不能及的事而往后退缩。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在所不辞:决不推辞(多用在冒险犯难)。
4.答案 A
5.答案 (示例)①因为细菌不但纤细微小 ②用染料给细菌着色的办法 ③而且还展现出不同的色彩
解析 本题的话题是“认识细菌面目”;本段的基本内容是细菌特点与识别方法。要根据上下文,特别是相关语句提示填写。第①处,根据下文“而且无色透明”,可填“细菌不但纤细微小”,再与前面构成一种因果关系。第②处,根据上文“想出”的提示,下文“不同染料所产生的永不褪去的颜色”,可填“用染料给细菌着色的办法”。第③处,根据上文讲的“不仅在显微镜下”,下文讲的“识别细菌类别”,可填“而且还展现出不同的色彩”。
6.答案 (1)“惊闻”改为“喜闻”或“欣闻”;(2)“提取和发现”改为“发现和提取”;(3)“一定贡献”改为“巨大贡献”;(4)“敬爱”改为“敬佩”;(5)“莘莘学子们”去掉“们”。
解析 “惊闻”指吃惊,觉得不可思议,有点在意料之外的心理感受,也可以理解为,以前根本不知道或不清楚的,现在忽然遇到了,觉得很惊讶,不知所措,多指不好的消息,此处应用“喜闻”或“欣闻”。“提取和发现”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应是先“发现”后“提取”。“一定贡献”指奉献的较小,较平常,此处指屠呦呦的贡献不恰当,可改为“巨大贡献”。“敬爱”是尊敬热爱的意思,此处应指从心里佩服,应改为“敬佩”。“莘莘学子”比喻众多的学生,此处“莘莘学子们”语义重复,可改为“莘莘学子”。
7.答案 引力波 首次(或“美国”) 发现 影响(或“意义”)
解析 首先确定该段材料的主要说明对象,也就是第一个关键词“引力波”,在第一段段末。第二段是美国首次发现引力波。第三段是引力波的发现带来的影响。提取后两段的关键词语,使之与“引力波”组合成一个能够概述材料主要内容的句子“引力波首次发现带来的影响”,关键词语就是:“首次”“发现”“影响”。
8.答案 (1)不是说我们的生活不需要励志,但当种种伪名人格言以“批量生产”的方式制造出来,便失去了励志的作用。屠呦呦“被致辞”便反映出这一点。
(2)时代浮躁,媒体上各种信息泛滥。这时,就需要网民有准确的判断力。屠呦呦“被致辞”的现象,不应该成为网络的主流。
(3)如果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不顾道德底线,这是不可取的。屠呦呦获奖,演讲内容却出现伪作,这与名人效应有着一定的联系。
能力提升
1.答案 C
解析 可能出现中等或严重的不良反应,不能算作高安全性。
2.答案 D
解析 “有时是保护”错,是对文末“疟疾可谓‘功不可没’”的误解。
3.答案 ①疟疾长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而她主持研究开发的青蒿素类药物为治疗疟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②青蒿素类药物至今依旧是药效、安全性、抗药风险及药品价格等方面最优的抗疟药,短时间里难以被取代;③疟疾伴随智人历史如影随形,严重阻碍了人类的健康和文明进程,而青蒿素类药物的问世在人类文明进程方面也一样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4.答案 ①让材料更真实、准确,增强说服力;②突出搜索点击的高频率,表现了社会对屠呦呦获诺奖的高度关注。
5.答案 (1)相同点:两者都报道了屠呦呦获诺奖的消息。
(2)不同点:①材料一重在介绍屠呦呦获奖后的社会反应;②材料二重在评价屠呦呦获奖的社会影响及意义。
6.答案 ①全球范围内新的抗疟疾药物的迫切需要;②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没有进展;③走访
老中医,在翻查古方中获得灵感;④历经近200次的实验失败,仍不放弃;⑤经常在自己身上试验,有牺牲精神;⑥具有团体协作精神。
7.答案 (1)背景材料:①介绍了疟疾对人类的威胁及抗疟疾药物的研究情况;②介绍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历程。
(2)作用:①丰富新闻内容,增强可读性;②深化新闻主题,展示新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