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这些都是虚妄( )的,绝不可máng( )从,应该学会怀疑,biàn( )伪存真,否则我们的学习将会停滞( )不前。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山东省民政厅领导莅临东营心理学会 工作。
②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不懂得创新的企业,只会 不前。
③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我们 能所向无敌,取得革命的胜利。
A.视察 停滞 只有 才 B.视察 停留 只要 就
C.体察 停滞 只要 就 D.体察 停留 只有 才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墨守成规 不拘一格 寸步难行 富国强兵
B.不求甚解 明辨是非 耳目一新 欢天喜地
C.寸土必争 入木三分 孤方自赏 艰难困苦
D.耳闻目睹 见多识广 开卷有益 拾金不昧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众所周知的事实面前,谎言不攻自破。
B.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中的学说或迷信书本,说的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C.对前人的学说,我们不能一味地迷信,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辨伪去妄。
D.博物馆里陈列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美术作品,画上的花鸟虫兽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我校编订并使用的《中学生行为指南》中,对“宿舍管理制度”进行了修改。这一改动加大了宿舍管理力度。
B.《经典咏流传》契合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发展的时代性要求,成为最直接落实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精神的电视文化节目。
C.为加大宣传文化进校园的力度,学校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陶冶了情操,领会了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
D.据刚刚最新收到的消息,我校运动员再次获得“市春运会”团体冠军。
6.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句中加点的词语依次是动词和名词。
B.“牢记使命”“批判精神”“熟读精思”依次是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
C.“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D.“一切学问家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8.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与画线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温暖需要传递。用拥抱传递温暖,能让人冰释前嫌;用微笑传递温暖,能让人如沐春风; , 。
9.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假如明年的世界读书日主题是“阅读关乎文明素养”,请你拟一条宣传标语。
10.班级举行“建好我的微信朋友圈”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微信朋友圈内容调查表,请你根据调查发现的问题,向同学发出倡议。
信息内容 明星八卦 各类自拍 幽默笑话 读书学习 校园生活 家庭生活 游戏战绩
分享比例 19% 17% 18% 8% 7% 9% 22%
倡议书
(2)在朋友圈中分享读书的快乐。请你续写出下面体现人物间的深情厚谊的故事。
《童年》中的故事,困境中有温情。阿廖沙结识了小伙子茨冈, 。
课内阅读
阅读《怀疑与学问》,回答问题。
11.文章开头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提出了本文怎样的观点
12.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13.下面句子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换 为什么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4.文中“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静 心 功 夫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嘀嘀嗒嗒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性,“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 俗话说得好:“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大概因为他“更变亦多矣”,所以他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选自2018年1月1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5.联系上下文,在第③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
16.简述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17.当你内心浮躁时,哪本书能让你静下心来?结合自己当前的学习或是生活的经历,谈谈你对第⑤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轻”阅读的分量并不轻
①如今的“轻”阅读,其实分量并不轻,能为人生“增重”,能为心灵赋彩,也能为衡量成功的标尺添加更多刻度。
②数字时代,信息如海。不知不觉间,人们开始觉得,读书变“轻”了。
③厚重典籍浓缩于方寸之间,指尖滑动取代了书页翻动。行囊里不必随身携带图书,书房中也不至于因为汗牛充栋而变得拥挤逼仄。阅读的载体变轻薄了。
④书桌台灯让位给指尖掌上,移动阅读、零碎阅读成为日常。拿出阅读器,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品读好文、遇见书香。阅读的场景变轻松了。
⑤电子书、有声书、立体书,在技术与设计的改变下,册页打通视觉、听觉的区隔,以更灵活多样的形态融入生活,感受读书之变、体验读书之美。阅读的方式变轻巧了。
⑥不同时代,都会产生每个时代独有的阅读体验与记忆。曾经翰墨书香,如今电子触屏,从纸上到“指上”,阅读一直在变“轻”,选择也更加个性、更加多元,这是社会与科技的进步。变“轻”,是潮流,不可逆,当然也无须逆。
⑦有人说,“轻”阅读固然有轻量、便捷的优势,也有轻浅、碎片之弊。言下之意,阅读还是应该“重”一点,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读经典,以“重”阅读、深阅读来抵抗片段化阅读、碎片化思考。
⑧其实不然。“轻”阅读,指的是追求开卷之轻便,体验之轻灵。形式的“轻”与内容的“重”,二者并无矛盾,不必人为对立。轻便的阅读渠道,更有助于读者触及有分量的优质内容。
⑨人们常说,阅读能滋润精神世界,涵养品格气质,挣脱欲望束缚,使人生变得轻盈。这是阅读的魅力。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而如人所言,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如今的“轻”阅读,其实分量并不轻,能为人生“增重”,能为心灵赋彩,也能为衡量成功的标尺添加更多刻度。或许,这就是阅读的“轻重”辩证法。
⑩现代社会的高度数字化,给阅读生态带来空前巨大的影响。大量的碎片、低质、冗余、庸俗信息,伴随数字时代奔流而至,“轻”阅读因此遭受不少批评。的确,真正的阅读应该自带过滤与反省机制,静心筛选并留下足够优质厚重的思想沉淀,回馈心灵。所以,读书还是读屏,关键不在于形式,而是内容。
先贤言,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不读书,或许就不懂得“柳条折尽花飞尽”的别绪离愁,不懂“今人不见古时月”的岁月沧桑,也不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平淡豁达。一个人的成长底色,由所读之书来铺陈。而读书的多寡,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心灵家园的广袤或贫瘠。所以,只要能打开更广阔的人生视野,遇见更诗意的精神世界,并最终“认识你自己”,不管“轻”还是“重”,不管是读“著于竹帛”之书还是电子触屏之书,什么方式都好,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人民日报》2021年04月28日,有删改
18.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19.文中第⑥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20.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21.联系文章,谈谈你对“轻”阅读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非凡皆自“愚处”起
尉承栋
①有位画家用四年工夫画出一幅作品,引起轰动。一位青年人向他请教:“我为什么一天画一幅画,可卖出它却要一年的时间 ”画家对青年说:“你可以试着换一下,用一年时间去画一幅画,看能不能在一天内卖出去。”
②好作品出自反复打磨,凡事亦需拼一番笨功夫。习武之人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站桩的功底,到头来学到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莫不如此。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才有可能成功。如果急于求成,偷懒耍滑,到头来只会一事无成。
③“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非凡皆从“愚处”起。不少古人“尚拙”,更在“拙”处建功。清人曾国藩学习上讲求“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其行事风格被同僚讥笑为“迂拙”。然而在他看来,“凡奇谋至计,总在平实处”。客观说来,“笨拙”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虚心以待事,耐心以经事,遇到困难和矛盾只知扛过去,而绝不会绕着走、躲着跑。如此“笨拙”,反而更能打牢基础,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④想起一位大学老师的话:“今天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缺少从愚处做起的踏实精神。”细细想来,但凡各个领域的名家大师,哪个不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 于敏院士为研究氢弹,甘愿隐姓埋名28年;一代代航天人创造中国载人航天的奇迹,秘诀在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为研制防治疟疾的药方,从2000多个药方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获得青蒿素样品。
⑤不可否认,时代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我们确实需要创新求变,弯道超越。也不是说我们凡事只能使“笨劲”,不能用“巧力”。但必须懂得,走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捷径的获取,靠的是日积月累的能力,而不是挖空心思的妄想;捷径的完成,靠的是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一劳永逸、一步登天。很多人“一举成名”的背后,是“十年寒窗”的苦功。天底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也没有天上掉馅饼的机会,真正的捷径,其实只有苦干这一条。
⑥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作真聪明,不过是真愚夫的做法。做事情,总还是要拿出那么一点“愚劲”、那么几分“拙气”的。
22.请简要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一个人怎样才能成就“非凡”。
24.文章第④段提出了名家大师都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观点,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具有这样的精神
25.文章第⑤段能否删去 请阐明理由。
答案
1、wànɡ 盲 辨 zhì
2、A 3.C 4.D 5.B 6.B 7.B
8、示例(1)用文字传递温暖 能让人回味无穷 (2)用言语传递温暖 能让人豁然开朗
9、(示例一)倡导读书风尚,促进文明和谐!
(示例二)开展全民读书活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10.(1)示例:
同学们:
朋友圈是我们展示自我的平台,是大家交流的途径。为了更好地记录我们的成长,我发出如下倡议:
1.少关注游戏娱乐,少关注明星八卦。
2.多介绍学习经验,相互促进。
3.多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分享幸福时光。让朋友圈见证我们斗与成长!倡议人:×××
2022年×月×日
示例:茨冈很爱阿廖沙,每逢礼拜六,他都带着阿廖沙做各种各样的游戏。阿廖沙挨打时,他会帮他挡着
11、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意思接近即可)
12、举例论证。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作为论据,证明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3、不能任意调换顺序。第一个“常常”后面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说的是“评判书中的学说”,第四个“常常”后面说的是“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是后面所说的“修正”的前提。“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所以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14、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引起下文论述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5.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
16.首先提出“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的观点,其次引用苏轼乘船作字从容不惊的事例加以证明,最后阐述多经历生活的打磨历练,达到临事不惊的程度。
17.示例一:第⑤段画线句子强调多读书可以让我们心静。每当烦恼、浮躁的时候,我会选择独处一室,诵读《论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段话让我读出了圣人恬淡的心态,又明确了自己的道德底线。此时,我身心舒畅,消除了烦恼,又能够重新乐观积极地面对问题。
示例二:第⑤段画线句子强调多读书可以让我们心静。初三的生活很艰苦,不但学习任务很重,还要进行体育锻炼,有时候累得我很想放弃。但是当我读了《鲁滨孙漂流记》后,想到主人公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遇到无数的困难,却最终坚持下来。我就会静下心来,重新调整自己的状态,振作精神,投到紧张的生活中。所以,我觉得读书可以让我心静并更放松地学习。
18、“轻”阅读的分量并不轻。
19、对比论证。将过去读纸质书籍与现在的电子阅读对比,突出论证了“不同时代,都会产生每个时代独有的阅读体验与记忆”(或“社会与科技的进步使阅读的选择更加个性、更加多元”)。
20、首先提出了中心论点“轻”阅读的分量并不轻及“轻”阅读的意义;然后分析了什么是“轻”阅读;接着论述“轻”阅读的分量并不轻的原因,并强调无论读书还是读屏,关键不在于形式,而是内容;最后引用古诗句强调读书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进而得出结论:只要能打开更广阔的人生视野,遇见更诗意的精神世界,并最终“认识你自己”,什么方式都好,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21、(示例)“轻”阅读指的是指尖上的轻便而轻灵的电子阅读,“轻”阅读有助于读者更快捷地获得有分量的优质的阅读内容。“轻”阅读能让人生底蕴变得厚重,能使心灵丰富强大,也能为衡量成功的标尺添加更多刻度。(结合文章言之成理即可)
22.①用画家画画的事例引出观点——好作品出自反复打磨,凡事亦需拼一番笨功夫;②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非凡皆自“愚处”起;③以故事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3.①做人做事稳扎稳打,不急于求成、投机取巧,要耐心付出;②遇到困难和矛盾不绕着走、躲着跑。
24.示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事业,几十年如一日,深入田间,不辞辛劳,攻关克难,终于提高了水稻产量。
25.不能删去。该段阐述了“笨劲”与“巧力”的关系,它对中心论点“非凡皆自‘愚处’起”起补充论证作用,让论证更充分、严密,观点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