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砚山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砚山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8 14:0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砚山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等信息
2.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 白居易的《胡旋女》有云:“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胡旋舞到中原后经过改良,在民间广泛传播。这反映了(  )
A. 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 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 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 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2. 下图是茶马古道路线图。唐宋以来,茶马古道成为西南边疆地区进行茶、马等物资交换的民间商贸通道,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可推测(  )
A. 主要贸易对象是缅甸、越南等地 B. 茶马互市是唐宋的主要商贸形式
C. 是朝贡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 茶马古道促进了汉藏之间的交流
3.有学者指出,公元前2世纪罗马征服了希腊,它自身却被希腊文化征服。可以说,罗马文明是在希腊古典文化和希腊化文化的熏陶下产生的,它在保存和流传希腊文化方面卓有成绩。这说明(  )
A. 罗马文明落后于希腊文明 B. 古代文明呈现多元发展趋势
C. 希腊文明是人类文明源头 D. 文明因借鉴交流而丰富多彩
4. 公元13世纪上半叶,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进行了三次西征,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的蒙古帝国。蒙古人的西征也是农业文明时代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征服活动。下列对蒙古人征服战争评价较为客观的一项是(  )
A. 蒙古铁骑所到之处破城掠寨,涂炭生灵,充分暴露了游牧民族的野蛮与残忍
B. 战争总是残酷的,无辜平民的伤亡是常有的事,蒙古人的征服战争也不例外
C. 蒙古人征服战争虽给农耕民族带来巨大灾难,但却打通了东西方交通的通道
D. 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太恶劣,为了生存他们才不得已而掠夺定居的农耕民族
5. 古书多为绵长卷轴,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书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源于(  )
A. 商品经济发展 B. 造纸术的改进 C. 科举制的盛行 D. 印刷术的革新
6.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所产生的影响是(  )
A. 成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B. 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
C. 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 D. 使赫梯人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
7. 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 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 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 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 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8. 据《曼多撒手抄本》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前教育在家中完成,十岁到十五岁进入公共学堂学习,由氏族酋长监督;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育(  )
A. 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 B. 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的灌输
C. 鼓励人们全面多元发展 D. 形成了全民参加的体系
9. 有学者指出,商朝产生了中国最古老的书面语,它由表示意义或物体的汉字组成。这些汉字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音方式,但是,任何汉字不管其发音如何,含义却是同样的。该学者意在强调商朝的书面语(  )
A. 致使中国开始进入文明社会 B. 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统一与延续
C. 助推了中国汉字走向多元化 D. 促进了奴隶制王朝文化的繁荣
10. 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不断有周边藩国的质子来华学习。唐朝时期,出于“文德绥海内”,传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质子留学生。这表明唐朝质子来华留学(  )
A. 扩大了理学对周边藩国的影响力 B. 确保了唐王朝对周边藩国的钳制
C. 有利于周边藩国国家制度的完善 D. 有利于唐与周边藩国的平等交往
11. 中世纪,基督教成为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保存者,《新约》中的许多故事是希腊罗马古代神话的翻版;古希腊经院哲学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这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据此可知,基督教(  )
A. 是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B. 推动欧洲近代科学产生
C. 实现了神权和世俗文化和解 D. 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
12. 吴寄萍在《改良私塾》中说:“历代大儒,没有一个不是私塾出身,同时没有一个不曾当过塾师。我敢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繁衍,私塾要算是中国文化的播种者。”这段话肯定了(  )
A. 私塾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B. 私塾在科举考试中的重要作用
C. 私塾在传播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D. 私塾在中华文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13. 面对新冠感染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
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 B. 我国注重以德治国
C. 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 D. 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14. 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然而,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  )
A. 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B.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 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15. 格劳秀斯在1609年出版的《海洋自由论》中强调:广阔的海洋是自由的王国,在那里没有主权以及与主权相关的为主权国家统辖的独占性的所有权、航海权和贸易权,在没有主权的海洋,个人或国家的行为是自由的开放的。这一观点(  )
A. 确立了国际法的主体为主权国家 B. 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C. 缓和了各国在殖民扩张中的冲突 D. 维护了民族国家的国家主权
16. 郡国庙制是西汉特有的产物。汉初,皇帝多次下令在郡国广建皇室宗庙,汉武帝时期及以后,郡国庙制的存在不断遭到质疑并逐渐被废止。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B. 王国问题得以彻底的解决
C. 思想控制趋于严密 D. 郡国庙制服务于现实政治
17. 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因而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这说明西方文官制度(  )
A. 杜绝专制局面出现 B. 确保文官队伍优良素质
C. 消除官员腐败现象 D. 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18. 1949年4月到1950年3月,先后发生了四次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物价上涨风潮。同时,金银、外币的黑市交易活跃,高利拆借等金融投机活动猖獗,严重影响人民币发行和币值稳定。这一时期我国货币金融政策的目标是(  )
A. 推进人民币发行和全国币制统一 B. 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 调配物资,打击投机倒把现象 D. 防止通货膨胀,确保金融稳定
19. 洪武初期,市面上主要流通铜钱“洪武通宝”,然而因铜料极端缺乏,铜钱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百姓仍习惯于使用元朝纸币,认为铜钱有诸多不便,于是朱元璋决定恢复用钞。这反映明初(  )
A. 出现了世界最早的铜币 B. 铸币工艺水平有所下降
C. 百姓习惯决定货币政策 D. 经济形势影响货币政策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政府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实行居民自我管理,参与地方政府的决策。20世纪80年代后,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这一历程表明(  )
A. 地方治理的效率更低 B. 基层治理方式更为完善
C. 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 D. 政府公共开支日益增加
21. 1700年前后,拥有60万人口的伦敦大约有3 000家咖啡屋。咖啡屋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咖啡屋没有明确的礼仪章程,“高雅人士和手工艺者同样受欢迎,同坐一起时应互不藐视”,凡是进入咖啡屋的人,地位不分尊卑,相互可以自由交谈。这说明(  )
A. 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B. 咖啡屋的社会功能得到体现
C. 食物被赋予区分社会等级的效用 D. 咖啡屋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22. 黎阳仓是隋炀帝东征辽东的后方粮食物资供应基地,对隋军东征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隋唐之前粮仓大都处于地下,而黎阳仓从地下仓窖发展到地上库房。这表明(  )
A. 黎阳仓是已发现的古代最大粮仓 B. 古代粮食储存技术发生重大变化
C. 统治者认识到粮食储备的重要性 D. 隋炀帝具有以农立国的战略眼光
23. 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和发达的大众传媒,为人们关心了解和监督政治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公民的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不受空间的制约,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地域因素影响政治生活正常进行的现象的发生。这体现了(  )
A. 地域因素影响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
B. 公民的政治生活不会受空间的制约
C. 现代科学技术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 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和大众传媒发达
24. 中唐诗人白居易有诗云:“皋桥夜沽酒,灯火是谁家。”晚唐诗人杜荀鹤也有“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的诗句。据此推测在唐朝(  )
A. 诗人都很关注夜市 B. 夜市出现娱乐场所
C. 商品交易方式多元 D. 坊市制度已有突破
25.20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司创立的生产流水线大大降低了汽车生产成本和售价,小轿车第一次成为人民大众的交通工具,福特公司的市场份额也迅速上升,在美国汽车行业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状况客观上(  )
A. 顺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趋势 B. 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
C. 契合了利益最大化的趋势 D. 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26. 古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因此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罗马人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这说明古罗马(  )
A. 人民对疫病预防治理愚昧无知 B. 重视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
C. 疫情推动国家城市治理的发展 D. 宗教观念影响医疗技术的进步
27. 20世纪40年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相继成立,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对世界经济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 消除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B. 促进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C. 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 向各国贷款促进各国经济恢复
28. 唐长安内外城共二十门,没有俗称。北宋东京里外城共二十二门,有十七个城门有俗名,多以所通往的重要地区命名。南宋临安城的有些城门甚至以民谚相呼应,如东青门的俗名为菜市门。唐至宋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B. 市民生活日益丰富
C.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 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29. 2017年,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平均报告时间从原来的5天缩短到4小时内,并具备了在72小时内检测300余种病原体的能力。这体现的是(  )
A. 先进科技助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B. 国家十分重视公共卫生预报系统
C. 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系统世界领先 D. 公共卫生事件推动相关系统发展
30. 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能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
A. 限制权力滥用 B. 防止官员腐败
C. 培育权利观念 D. 增强责任意识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在美洲殖民地进行移民。与此同时,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的移民。
16世纪起,白人商人把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奴隶贸易被禁止前,总人数约有1 500万。
1825年,迁入美洲殖民地的欧洲移民占美洲殖民地总人口的比例从1570年的1.25%猛增到39.1%。
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为5 030万,其中约65%的人进入美国,迁入拉美的欧洲移民总数达到1 200万。
——据夏丽仙《国际人口迁移与拉丁美洲》
材料二 1946—1974年,美国共引进包括世界级科学巨匠、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高级人才24万人……在1969—1979年,美国还从发展中国家接收了50多万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特长的移民。
——孙传忠《美国引进人才的举措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移民对近代美洲族群及其文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以后美国的移民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印证了中国走向世界具有强劲的内部驱动力,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直接影响了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货币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明代中国的国际地位》
材料二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等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货币制度的变化,并分析促进明清时期白银成为国际贸易通用结算货币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一定会得病。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摘编自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19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年之久,霍乱连续18年侵袭美国。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他机构进行的研究。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合作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1977年,最后一例天花病人被治愈,两年后,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彻底消灭。——摘编自[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人对“传染”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传染病肆虐的原因及人类战胜天花的条件。
1. D 2. D 3. D 4. C 5. D 6. B 7. D 8. C 9. B 10. C 11. D 12. A 13. A 14. A 15. B 16. D 17. D 18. D 19. D 20. B 21. B 22. B 23. C 24. D 25. A 26. B 27. B 28. C 29. A 30. D
31. (1)影响:引起美洲族群的变化,印第安人数量锐减,黑人激增,白人大增,混血人种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印第安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各个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2)特征: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技术移民增加)。
原因: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新兴产业发展,传统行业劳动力需求量减少;技术人才多被美国的高收入和发展机会所吸引。
32. (1)变化:由盛行铜钱到盛行宝钞,再到盛行白银。
因素: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中国对白银需求增加,中外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部分,促进了白银成为国际贸易主要结算货币。
(2)对中国的影响: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缓解了通货膨胀;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推动中国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对世界的影响:推动白银成为世界货币;推动世界贸易网络的发展;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33. (1)认识:人们发现传染现象较晚;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明显。
影响:迷信使人们长期以来无法科学认识传染现象;一定程度上推动人们采用防疫措施;增强了道德的约束力;推动了早期公益事业的产生。
(2)原因:政府没有及时关注公共卫生事业;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或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城市化程度加深,人口密集。
条件:政府的关注和支持;现代科技的进步;教育的普及;人们卫生观念的加强;世界性卫生协调组织的成立。
答案第2页 总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