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读“均”“柄”等5个生字,会写“虎”“操”等13个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讲述爬山虎是怎么一步步往上爬的。
3.抓关键语句体会爬山虎的脚、叶的特点,体会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准确生动的表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揭题:处处留心皆学问。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重点学习——观察,通过三首古诗我们知道,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看到的景物是不一样的。叶圣陶爷爷写的这篇《爬山虎的脚》又会告诉我们什么观察的秘密呢?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想一想,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①多音字组词:弯曲、歌曲。
②出示词语与爬山虎叶子插图,先读准字音,再边读边借图画想词语意思:
均匀、重叠、空隙(形容叶子的词语)
触角、蜗牛、蛟龙(形容爬山虎脚的词语)
(2)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呢?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写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
(设计意图:开课切入单元语文要素——学习观察。承接上一节课诗歌学习的内容,继续寻找作者观察的秘密。这篇文章的作者叶圣陶先生,学生并不陌生。一年级的童话《稻草人》、三年级的散文《荷花》都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但写的内容却有爬山虎生长的地点、叶子的特点等。先整体感知课文,再聚焦爬山虎的脚,为后面的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做好铺垫。)
二、品读“叶子”,感受方法
1.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会描写爬山虎的叶子呢?
预设:初看的时候,是不容易发现爬山虎的脚的,能看到的就是爬山虎的叶子。
脚长在叶子的下面,首先观察到的是叶子。
2.自读第2自然段,勾画出作者是怎么细致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
交流:1抓“绿”“一顺儿”“均匀”……了解叶子的特点:绿、齐、密。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2抓“叶子就漾起波纹”这个比喻句,体会爬山虎叶子的动态美。
板书:
动态美
细致观察静态美
3.作者描写爬山虎的叶子,仿佛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画,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边朗读课文,边想象画面。除了观察得很细致,作者在观察爬山虎的时候,还得具有一个特点,他才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美,不知道你发现了吗?
交流:观察的时间特别长。抓“刚长出来的”“不几天”“长大了”。体会作者观察的连续性。
小结:正因为有了作者长时间的细致观察,他才发现了叶子底下的秘密,原来爬山虎还长着脚呢!那么他又是怎么观察爬山虎的脚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现在我们来写写这几个句子,再次体会作者是怎么细致观察的。
(设计意图: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会写叶子呢?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其实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观察。乍一看,我们能看到的首先是叶子。再分析作者是怎么观察叶子的,原来他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式。这是聚焦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地方”。再次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发现作者在观察叶子的时候,还采用了连续观察的方式。这样不断追问,就能体会到写法的妙处。)
三、指导生字,抄写句子
1.指导“嫩”“叠”“隙”的写法。
2.抄写:“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提示书写要有一定的速度。
(设计意图:抄写“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是课后题。在抄写的过程中,再次体会作者观察的仔细,巩固基础的字词,能起到夯实学生基础、把握单元重点、巩固所学知识等多重作用。)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体会方法
1.上节课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感受到了爬山虎叶子的美。这节课我们来看看爬山虎的脚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2.读读第3自然段,勾画出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3.出示课文插图,请找一找“爬山虎的脚”,并从文中找到句子来介绍。
预设:介绍了“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发现作者是有顺序(茎一叶柄—反面—细丝)、多方面地观察,观察得细致,介绍得也一样细致。(板书:有顺序 多方面)
小结:观察细致还需要有顺序、多方面的观察。
(设计意图:首先聚焦爬山虎脚的特点,借助插图,理解文义,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有顺序、多方面地表达。丰富观察细致的内涵。)
二、紧扣动词,细看“上爬”
1.爬山虎的脚又是怎样一步步往上爬的呢?细读第4自然段,圈出爬行的动作。
品味用词的准确性,学习观察
方法:
预设:
(1)“触”着墙能不能换成“碰”着墙?
“触”字给人的感觉更柔软,更有生命力,从而看出作者观察用心细致,所以描写准确生动。
(2)“巴”字:
图画上很牢固有力,呼应后文:“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用字的准确,说明作者观察细致,甚至动手拉过,有所体验,才会形象地表达。
(3)“拉一把”“紧贴”“一脚一脚”:
动作描写很生动,让人看到了像动物一样的爬山虎,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板书:
多方面
细致观察 有顺序
重过程
(4)除了动词,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说明作者观察细致?
“原先……”“现在……”,这些细微的变化,不是一次观察就能发现的,而是需要长时间耐心地观察,即——连续观察。(板书:连续观察)
(5)除了“原先”“现在”,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连续观察?
“不几天”“以前”“今年”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是通过连续观察才有所发现,也才有了如此准确的描写。
2.你能借助这些动词说一说爬山虎是怎么一步步往上爬的吗?
讲述: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触着”“变成”“巴住”“弯曲”“拉一把”“紧贴”这一系列的动词,讲述爬山虎是怎么一步步往上爬的。
3.动画趣配音:观看爬山虎动画视频,试做解说员,讲述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茎上生出六七根细丝→( )→( )
4.如果爬山虎的脚没有触着墙,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读一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
预设:作者观察很细致,看到小圆片和细丝逐渐改变了颜色。
作者连续观察了很多天,“不几天”“后来”准确地表现出爬山虎脚细微的变化。
(设计意图:课文第 3-5 自然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最能体现作者细致、连续观察,准确生动表达的部分。“连续观察”通过表示时间的词语,以及细微变化的描写,学生容易发现。而“细致观察”比较抽象,需要教师带着学生在品读文字中去体会:所谓细致观察,即有顺序地观察,比如按时间顺序、方位顺序;“多方面”指的是作者不仅介绍了植物的生长位置、形状,还介绍了颜色及动作等等。学生在品读中感受写法,在复述中加深体会。)
三、布置作业,实践方法
1.爬山虎的脚在作者笔下与众不同、生动有趣。大千世界中,你还知道有哪些植物也有独特之处?你想把它记录下来吗?
2.阅读资料袋:两种记录的形式,一种是图文结合,一种是表格式。
共通点:都以时间为节点,对植物的变化做有顺序、多方面的细致、连续观察与记录。
3.布置作业:挑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连续观察一段时间,试着用资料袋中提供的方法,记录它的变化。
(设计意图:小练笔启发学生留心观察,用心记录,学习新的记录形式,运用本节课学习的记录方法——“有顺序、多方面”的细致观察,“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在之后练笔中,带领学生继续感受:世界上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景象后面,也许藏着许多秘密,如果仔细观察,生活便有了更多趣味。就像篇章页上所说:处处留心皆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