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计划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2个生字,会写“暮、吟”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入,揭示课题
1.诗歌引入,了解作者。
(1)师生共同背诵《忆江南》,关注作者白居易。
(2)生交流自己对白居易的了解。
师相机补充《教师教学用书》白居易简介资料。
2.出示诗题,理解题意。
(1)板书“暮江吟”,正音“吟”,了解“吟”是古代诗歌体裁中的一种,例如孟郊的《游子吟》,于谦的《石灰吟》。
(2)理解“暮”,上面是草字头,太阳正在缓缓下沉,说明太阳落山了,自然就是傍晚了。
3.指导书写“暮、吟”。
提示:“暮”字中有两个“日”,中间的“日”要扁,下面的“日”要写得瘦长。“吟”字右边是“今”不是“令”。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初读古诗,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圈画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把古诗词读给同桌听一听,生生相互评价。
2.指名读,师相机正音。
师强调“瑟瑟”“月似弓”的读音,都是平舌音,要读准。
3.师生共读,用多种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1)师指导:根据以往经验,对于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运用什么方法学习呢?
(2)生交流,师梳理:理解诗词可以采用利用注释、联系生活实际、查阅《古汉语常用词典》、独字扩词、结合插图等方法。
根据注释理解“瑟瑟”“可怜”“真珠”的词意;可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残”的意思;还可以结合插图理解“残阳”等。
4.学生结合关键词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三、结合诗意,想象画面,读出意境,体会表达
1.默读古诗,圈出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生汇报交流,师相机板书:残阳、江水、露水、月亮。
2.再读古诗,找出景物的特点。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景物有哪些特点,汇报分享:
(1)交流“残阳”的特点。
1体会“残”。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太阳的余晖为什么残缺不全?
预设:夕阳余晖被云霞、山峰、树木等遮住了部分身影而残缺不全。
②体会“铺”。“铺”的意思是什么?你能做出相应的动作来表达吗?
换一换:“铺”可以换成“射”“照”吗?为什么?
点拨:“铺”字更柔和,更有动感,画面更宏大。
③指导朗读:一道/残阳/铺/水中。一边读一边做“铺”的动作,拉长“铺”的读音,读得缓慢舒展。
4总结:白居易不愧是大诗人,在他的眼中,残阳“铺”在江水中,此时的江水颜色丰富,说明他观察得十分细致。
(2)交流“江水”的特点。
①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江水为什么会呈现出青绿色和红色
②指导朗读:半江/瑟瑟/半江/红。同桌互读,“瑟瑟”可读得轻而短,读出江水不同颜色的美。
3创设情境:傍晚时分,太阳西沉,此时的天边、江水、水中的夕阳都宛若一幅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红如( ),青绿如( )。
师生合作读,读出江面颜色的丰富与不同之美。
(3)交流“露水”“月亮”的特点。
①抓住“露似真珠”“月似弓”体会诗中比喻的表达方法。
②指导朗读: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小组比赛读,读出比喻句的美感。
3.想象画面,指导朗读,体会其意境。
(1)创设情境:刚才我们欣赏了日落江边的美景,让我们和诗人一起来到江边,听老师的朗读,欣赏美景图片(课件展示),展开想象,用心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主表达,说的画面越丰富越好。)
(2)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欣赏了美景,伴随着音乐,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一份美感表达出来吧。
(设计意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朗读教学,这是我们教读古诗的一个方法。运用联系生活实际、做相应动作等多种方法理解古诗,勾画出景物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表达的准确形象。同时,将生活实际与古诗学习相联系,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美景源自诗人细致的观察。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象,走进古诗意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的韵味。)
四、了解背景,读出情感
1.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吗?
点拨:此诗大约是在长庆二年(882),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管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2.指导朗读:带着作者的这份轻松畅快,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吧。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资料和写作背景,学生更能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让心灵近距离地接触,学生的朗读才能表达出情感。)
背诵古诗
想象诗中的景物,朗诵诗歌。
练习背诵,比一比谁背得快。
六、总结学习方法
点拨:读通古诗—读懂古诗—读出意境一读出情感一背诵积累。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教一首古诗,帮助学生总结出学习古诗的普适方法,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这也是语文学习思维的呈现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缘、骚”等4个生字,会写“题,侧”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雪梅》,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梳理字词
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题西林壁》《雪梅》,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诗句,正音(尤其注意“横”“岭”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降”的读音)。
3.指导书写,重点关注易错字:“缘、费、输”。
提示:“缘”字右上角是“互”少
一横,注意写好撇折与横撇。“费”字上宽下窄,上面的“弗”要写得扁平些,第5笔竖要写在竖中线上,“贝”中的撇从竖中线起笔。“输”字左边的“车”作偏旁时笔顺为先竖后提,右边“俞”要写得瘦长,不要忘记第7笔的短横。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整体感知两首古诗,解决生字词的学习,为读懂古诗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应用方法,自主学习
1.回顾古诗《暮江吟》的学习方法。
要点:读通古诗—读懂古诗读出意境一读出情感一背诵积累。
2.出示学习要求,自主学习《题西林壁》和《雪梅》。
小组合作,按照学习方法先自主学习,再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
(设计意图:用之前学过的方法,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古诗教学的方法指导。)
三、汇报交流,迁移学习
1.汇报《题西林壁》的学习情况。
(1)指名朗读古诗。
点拨:读好诗题,注意停顿:题/西林壁。
了解题壁诗(出示《教师教学用书》第57页。略)。
(2)结合对关键词的理解,请学生试着说说诗的大意。
提示: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或西面看。侧:侧面。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3)指导朗读,读出意境,交流节奏划分的理由。
(4)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体会诗中的哲理。
①辨析“岭”和“峰”。
通过不同的图画,引导学生分清楚“山岭”和“山峰”。
出示“高耸入云、连绵起伏”与“()的山岭,( )的山峰”,引导学生连线。指导学生读出连绵起伏的山岭和高耸入云的山峰的不同:连绵起伏,语调有连绵之感;高耸入云,应有高亢之音。
②思考: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儿
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又是峰?
提示:可以请学生扮演庐山和苏轼,苏轼站在哪个位置是横看,哪个位置是侧看。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奥秘。
③交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理解,体会蕴含的道理。
提示:展示图片和视频,欣赏庐山,感受庐山之大。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和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5)了解写作背景,结合对诗句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汇报《雪梅》的学习情况。
(1)指名朗读古诗。
(2)结合注释,说说从诗中看到的景色,交流古诗大意。
提示: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3)生交流朗读情况和节奏划分的理由,师指导点评。
(4)了解作者的写法,谈谈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理解,领悟蕴含的道理。
①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提示:诗人观察非常细致,通过对比,从视觉“雪比梅白”和嗅觉“梅比雪香”入手,巧妙地道出了雪、梅各自独有的特点。
②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 小组交流。
提示: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熟读古诗,背诵古诗(注意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学习、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把对诗意的理解用朗读进行展示,同时通过朗读,又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在学习和充分理解两首诗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践行“阅读是个体的感受”。)
四、总结方法,情感深化
1.说说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和学到的学习方法。
2.师总结:我们读了《暮江吟》,欣赏了秋江暮景,走进《题西林壁》和《雪梅》,观察了山、雪、梅花,诗中自有美景如画,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也能从中感受道理。希望大家能拥有一颗善于细心观察的心,去发现生活中更多有趣的事情。
(设计意图:再次回顾学习方法,让学生内化于心,用此方法去阅读更多的古诗作品。同时,回扣本单元的单元主题“细致观察”,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会有更多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