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黄河
内容分析
《黄河》是沪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四章:河流与湖泊中的第2节教学内容。上承中国自然环境的位置、地形、气候,下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黄土高原。本课的学习,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重组、应用,可自主推到、评估黄河的功与过,从而经一步探究出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这一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和谐人地观的形成过程。
在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习要求:要理解黄河不同河段的主要特征;要运用图表资料,归纳某一河流不同河段的主要特征以及利用和保护的措施。所以别节课重在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对地形地势、气候、以及河流前两课时的已有知识的重组及应用,能够较容易总结黄河的源流概况,并可根据黄河的源流特征得出怎样开发利用黄河,从地理的视角评价黄河,从而进一步探究出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这一学习过程,也是学生形成和谐的“人地观”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道黄河的概况,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2.了解形成黄河灾害的主要原因并讨论对其的治理措施。
3.能通过浏览黄河的图片,猜测黄河的上、中、下游的划分界点,并尝试分析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4.通过对黄河各河段水文特征的总结,分析概括出各河段的开发和治理措施,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态度加深对黄河的认知。
5.使学生对黄河“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学习兴趣。
6.通过对黄河灾害形成的原因和对其治理措施的讨论,知道河流开发治理的艰巨性,长期性,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难点
1.黄河上、中、下游各段水文特征
2.黄河的开发利用与治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视频播放《黄河水奇迹变清》
教师帮助: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真实故事,照片上的人物是中国黄河长江生态考察第一人杨同杰,他是山东省沂水县沂水镇中学的一名教师,2000年7月,正值暑假期间,当他了解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体系考察”课题在国内尚无人问津的消息后,一直痴迷科学考察的杨同杰,当即拿出家里仅有的5000元钱,背着简单的行囊直奔“黄河源”。凝聚着他心血的考察日记《热血追寻》,被认为是“黄河与长江流域的百科全书”,也为国家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同学们,你们听完这则故事有什么感受吗?
学生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
教师帮助:是的,我们也应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我们的黄河做出贡献,为了更好的保护黄河,首先我们应该先了解黄河。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杨同杰老师一起来考察黄河。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黄河的气势,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二、认识黄河
教师帮助:那在同学们的心目中,黄河是一条怎样的河呢?
学生活动:黄
教师帮助:是啊,黄河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黄”,但是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的特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河流升华为我国的母亲河。
探究活动一:认识黄河—我来介绍母亲河
活动规则: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介绍黄河”。
温馨提示:1.试着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编写一段话来向大家介绍这条河流。
2.语言简练有特色,时间为1分钟
教师帮助:在出发考察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材和地图册,选取指定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单一。
1、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说出黄河的长度为多少?是我国第几长河?
回答: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长5464km;第二长河。
教师帮助:长度6300多米的长江被称为中国第一大河,那5464米的黄河我们为什么不称它为中国第二大河呢?
教师帮助:展示河流比较图
教师帮助:根据黄河,珠江和长江的对比来看,黄河虽然长度很长,但水量仅相当于长江的1/20,所以黄河只能称为我国第二长河,而不能称为第二大河。
2、说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
学生活动:依次流经的省级行政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教师帮助:有一段特别弯曲,号称“黄河九十九道弯”,这一段正好进入四川。
3、说出黄河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学生活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4、找一找划分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在哪里?
学生活动:上中游的分界点在河口,中下游的分界点在桃花峪。
教师帮助:请同学们在地图册上将分界点标出。
5、找出黄河的两条主要支流。(请学生指图)
学生活动:汾河、渭河
6.黄河干流上主要的水电站有,大部分都集中在哪里?
学生活动:上游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技能和方法,完成黄河水文状况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走近黄河
教师帮助:展示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景观图
教师帮助(过渡):相信同学们对黄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给大家提供了杨同杰考察时拍摄的四张黄河景观图,分别位于黄河的源头和上、中、下游,你们能辨识出黄河的源头哪一张照片吗?
教师帮助:同学们一定很难相信吧,原来黄河上游的河源区是如此的清澈。请同学们阅读专栏:悠悠黄河源。
教师帮助:请同学们继续推测,黄河的上游又是哪一张照片呢?
学生活动:我觉得第一张图是黄河上游,因为其他几张图含沙量比较高,水有点浑浊。
教师帮助:是的,除了水质清澈之外,从这张图我们还能看出这一段黄河有什么特征吗?
学生活动:两侧有很多的山。
教师帮助:是的,两侧都是一些高山,它是流淌在峡谷之中的,那水流速度会怎么样呢?
学生活动:这个地方地势很狭窄,水流速度应该很急。
教师帮助:如果让你开发利用的话,你会做什么呢?
学生活动:建水电站。
教师帮助:为什么在黄河的上游适合建造水电站呢?
学生活动:正好处于第一、二级阶梯处,落差大。
教师帮助:是的,由此可见,黄河上游的水电站非常多。黄河落差增大,水势开始变得湍急,非常适合建造水电站。这里已经实现了梯级开发。这一河段蕴藏的发电能力占黄河总发电能力的一半,被誉为黄河发展水电的“宝库”。
展示河套平原与宁夏平原景观照
教师帮助:当河流进入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水流开始慢慢变得平缓,蜿蜒坦荡,并下两岸伸出许多条水渠,灌溉着平坦富饶的农田。由于有黄河水的灌溉,所以这里的农业非常发达,农产品也非常有特色,比如西瓜,苹果,枸杞等,形成“塞上江南”的美誉,以及“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
我们继续观察图片,哪一张图片是黄河的中游地区呢?
播放黄河中游的视频
教师帮助:请同学根据视频的内容,试总结黄河中游的特点,完成学习任务单二
学生活动:黄河中游水量增加,含沙量激增,尤其是暴雨过后,黄河几乎变成了滚滚泥流。
教师帮助:你们知道黄河的泥沙是来自哪里吗?
学生活动:来自于黄土高原。
教师帮助:为什么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会激增呢?
学生活动: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教师帮助:因为该地方降水少,比较干旱,黄土土质就比较疏松,地表又缺乏植被保护,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黄河流经的时候会带走很多泥沙,所以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导致了黄河在中游成为了一条名副其实的“黄”河。
教师帮助:最后这一张图便是黄河的下游地区了,想一想这么多的泥沙运到下游地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请同学们结合书本讨论,试着完成下游特点的总结。
学生活动:完成任务单
教师帮助: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水流缓慢,河道变宽,大量泥沙沉积在河床中,致使河床平均每年升高约10厘米。所以河床就会很高,为了解决河床抬升的问题,人们只得加高堤岸以约束河水,年复一年,看上去就像悬挂在空中一样,黄河下游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教师帮助:如今黄河河面的高度大约超过了地面14米,相当于我们平时楼房的三层楼那么高,如此一来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
学生活动:地上河是黄河下游地区最大的特点,也是潜在的巨大危险,夏季一遇到暴雨,河水猛涨,两岸河堤就易决口,有时候也会成为“暴躁”的母亲。
【设计意图:和学生一起总结,加深学生对黄河的认识。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读图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协作能力,并通过展示成果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治理黄河
教师帮助:黄河对于我们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但由于人们长期对母亲河的无限索取,只注重开采利用,杨同杰老师在考察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的母亲河生病了,不仅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请同学们结合书本57页,根据黄河各河段“症状”来为它开一贴良方,帮助杨同杰老师为黄河诊治,体验一回小小医生。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完成活动任务三。
学生活动:活动探究三:诊治黄河 — 我是一名小医生
门诊病历
病症:1.脱发——水土流失严重
2.肚子胀
病因:1.乱砍乱伐,破坏植被
2.降水丰富,泥沙沉积
处方:1.大力造林种草,结合修筑梯田,打坝淤地等,从而控制水土流失。
2.加固黄河大堤,修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扭转了黄河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局面。
药:小浪底水利枢纽
教师帮助:作为医生,你们对于“黄河”这一位病人有什么叮嘱吗?
学生活动:叮嘱:希望病人能够按时服药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黄河流域存在的忧患加深理解,并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后作业:练习册P20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清晰,重难点明确,框架结构比较突出,是一节好上但是难上的课。对于黄河的初步概况,我以学生为主体,把读图能力的训练和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看成是本节课的两个立足点。为了让课堂活跃起来,我还创设了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增加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的兴趣。在黄河中上游的划分中,我让学生根据图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这样的安排也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纵观整堂课,在黄河的上中下游的判断不够精准,在此块内容的处理上,仍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