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课标定位
1.成土因素
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及人类活动
2.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的组成
素养阐释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学会如何观察土壤,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2.通过观察身边的土壤,了解土壤剖面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的概况,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一、土壤的形成
(一)土壤概况
1.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作用: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土壤的组成
土壤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机地组合而成。
(二)成土因素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其形成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及人类活动等。
1.成土母质
【思考感悟】 土壤与成土母质有何区别与联系
提示:区别: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2.气候
(1)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
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故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另外,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气湿度、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生物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2)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4.其他因素
(1)地形。
(2)时间。
时间反映的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二、土壤剖面
1.概念: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2.土壤剖面的土层垂直序列
问题引领
古代用五色土象征中华大地,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的明代社稷坛,最上层就铺垫着五色土。五种颜色的泥土分别代表五个方位:东为青土,南为红土,西为白土,北为黑土,中为黄土。黑土、黄土和红土在我国分布最为广泛。
探究 土壤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结合材料探究:
(1)黑土、黄土和红土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在哪里
(2)分析黑土、黄土和红土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
提示:(1)黑土——我国东北平原;黄土——我国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红土——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2)黑土——我国东北平原气候湿润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慢,积累较多,所以土色较黑。黄土——黄土高原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少的缘故。红土——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高温多雨,矿物质的风化作用强烈,分解彻底,易溶于水的矿物质几乎全部流失,只剩氧化铁(红色)等矿物质残留土壤上层,形成红土。
归纳提升
1.成土因素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自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1)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与化学元素和养分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2)气候与土壤
(3)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①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
②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对土壤肥力产生重要影响,如下图所示。
(4)地形与土壤
(5)时间与土壤
时间决定土壤的发育过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对土壤的影响具有双向性。人既是土壤的改良者,也是破坏者。可通过改变某一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的对比关系,来控制土壤发育的方向,强化或抑制成土过程。如灌溉和排水可改变自然土壤的水热条件,从而改变土壤中物质的运动过程。此外,通过耕作、施肥(包括施用有机肥、无机肥和多种农药)和灌溉等农业措施,可直接影响土壤发育、组成和特性的变化。合理地利用管理土壤,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反之,将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等。
2.土壤的组成
组成 特征 作用 关系
矿物质 ①土壤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②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 (钾、磷、钙、镁等),供植物吸收 主要成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①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性;②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
组成 特征 作用 关系
有机质 (腐殖质) ①多集中在表层;②释放氮,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育 最重要成分,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 ①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性;②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
空气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使土壤能通气透水,蓄水保温 不可缺少的成分,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
水分
3.土壤剖面构造
类型 剖面层 特点
森林 土壤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类型 剖面层 特点
耕作 土壤 耕作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典型例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材料二 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1)下列关于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给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2)下列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3)下列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B.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
C.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减弱
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4)下列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率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1)C (2)C (3)C (4)C
解析:第(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第(2)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第(3)题,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第(4)题,陡峭山坡很难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动动手,做实验】
土壤剖面的观察
1.实验器材:铁锹,铁镐,铅笔,标签,卷尺。
地理实践
2.实验步骤
(1)去野外找一块被挖掘机挖开的较为平滑的剖面。
(2)用铁锹和铁镐沿土壤剖面的垂直地面方向将剖面铲平,挖出母质层。
(3)整理好比较平滑的剖面后,用卷尺丈量剖面。
(4)分别观察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的土壤状况。
3.实验记录
分别记录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的土壤厚度。
4.提炼地理原理
土壤的垂直剖面由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构成,不同土壤,其各层的厚度明显不同,土壤肥力呈现明显差异。
读部分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
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
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
2.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 )
A.是成土母质的作用
B.是气候的作用
C.是生物的作用
D.是地形的作用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和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第2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
东北黑土地素有“耕地中的大熊猫”之称,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黑土不可再生,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大概需要200—400年的时间。在开发垦殖黑土地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主要表现为大面积坡耕地的黑土层流失和水土流失所形成的侵蚀沟。据此完成3~4题。
3.与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无关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4.关于黑土流失对东北农业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耕地面积减少
B.不利于机械化耕作
C.粮食产量降低
D.不会影响作物品质
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主要影响土壤质地、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因此,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和成土母质无关;东北地区植被覆盖率高,枯枝落叶提供了物质来源,气温低,有机质不易分解,地形平坦,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因此,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与气候、生物、地形有关。故选A项。第4题,黑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层变薄,侵蚀沟的出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下降;黑土流失,地表破碎,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农业生产中化肥施用量增加,农作物品质下降。故选D项。
5.读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 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 。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 和
来实现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分析其主要原因。
(3)简答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1)光合 矿物质
(2)气温 降水 我国东北地区四季分明,夏季多雨,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多。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结论。第(2)题,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主要从有机质来源多、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的角度来分析。第(3)题,成土母质的作用可从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来源,以及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等方面来回答;而生物作用可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的最活跃因素等方面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