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与温度计》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
【教学背景】
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的一个物理量,在我国通常使用摄氏温度来标志。生活中,对于一个物体的冷热情况,孩子们都有用手触摸、身体感受的经验。但哪个物体热些,哪个物体冷些,只是一种相对的感觉,并无明确的标准,至于一个物体比另一个物体冷多少或热多少,我们就更无法做出准确的描述了,这就必须借助温度的工具——温度计来测量。
【学情分析】
孩子们可能听说过温度计,也曾用体温计测量过体温,但真正使用温度计测量过其他物体的温度的孩子估计极少。本课学习时,对许多学孩子们来说还是第一次使用温度计。因此,本课的学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特别是正确识读零下温度,是需要学生掌握的,为以后的学习活动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热或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与写。
【教学难点】识读零下温度。
【教学准备】
小组:每组一根温度计;装不同温度水的水杯四只
教师:课件 温度计模型
【教学过程】
一、动手实验,感知温度
问题导入:同学们,在寒冷的冬季,我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袄,炎热的夏季,穿着帅气的短衫和漂亮的连衣裙,这似乎是人人皆知的常理。但是,仔细想一想,我们随季节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穿着,是在适应什么的变化呢?
是的,天气的变化无常,那么天气的变化又在导致着什么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温度(板书)
1.分组实验,感知温度。
(1)同学们,刚才有同学说到,随着天气的变化,空气会变得冷或热,那么,水有没有冷和热的变化呢?下面,我们来亲身感受一下,比较一下两杯水的冷热程度。那么,冷水和热水给我们的感觉一样吗?
(2)感知四杯水的温度(1号凉水,2、3号温水,4号热水)
请大家完成下列活动:先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3)我们再来试一次,这次的要求是先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同时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4)谈话启发,引出另一新知: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的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用触觉感知到的冷热程度即温度可靠吗 有什麽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即温度呢?
教师板书: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二、引导观察,认识温度计
1、分组分层进行观察,认识温度构造
(1)出示温度计,观察了解它的构造。在观察的时候,注意要轻拿轻放,不要摔坏。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给大家?
(2)着重引导玻璃泡的作用。
预设:同学们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再把它放到冷水中,仔细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预设:学生汇报交流:手捂住玻璃泡时,液面上升;放到冷水中,液面下降。
得出结论: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泡内的液柱随温度变化而上升下降来测量温度的。(适时引导学生:液体热胀冷缩原理)
(3)出示问题:现在谁能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① 你手中是一支摄氏温度计吗?
② 温度计上的每一格表示多少摄氏度?
③ 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是多少?
三、师生互动,读写温度
1、观录相,感知温度读与写。出示天气预报资料,让学生听播报,感知温度的读和写。
2、重点讲解,归纳读写方法。以冰点、沸水温度为例,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比较归纳小结温度的读写方法,重点强调零下温度的读与写。
3、游戏反馈,巩固温度读写。模仿游戏我是小小播音员,学生巩固温度读法;教师出示温度计模型,指导学生在温度计上认读温度,巩固温度写法。
4、自学讨论,请同学们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记录并交流。
师小结:在温度计上,读零上温度时,从零开始从下往上读;读零下温度时,从零开始从上往下读。写法教学,教师板书,要求学生认真书写。
预设:交流结果是否一样?如不一样?又是为什么?(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仰视、俯视、平视、从嘴里呼出了热气。请一位同学上台,教师演示量身高的实验。
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观察温度计和量身高的原理一样,视线与液面应持平。拿温度计读数时,不要对着玻璃泡哈热气。
四、知识拓展,畅谈收获
1、知识拓展,认识更多温度计。课件出示小资料: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2、畅谈收获,课外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如何?课后分小组用温度计去测量室内外的温度,把遇到的问题和发现记录下来,课下请教老师或同学,共同解决。
五、板书设计:
温 度 和 温 度 计
单位: ℃ 摄氏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
读作:0摄氏度 写作:0℃
读作:100摄氏度 写作:100℃
读作:零下25摄氏度 写作:—25℃
教学反思:
我认真研读了教科书及教学用书,将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成四个层次:一是比较水的冷与热;二是观察温度计,认识其结构及原理;三是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四是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我用“冬天穿棉衣和夏天穿短袖是为了适应温度的变化”来让学生们说出感受并引出温度的概念——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然后,再通过这种感觉来比较三杯冷热不同的水(其中1号杯是热水,2号杯是冷水,3号杯是温水,要求是让浸在热水杯中的手指和浸在冷水杯中的手指同时浸入3号杯,叫学生说出感受),引出如何准确测量物体温度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都想上去试试。接着引出温度计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观察温度计,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让他们进行仔细的观察,然后进行汇报、交流,总结出温度计的结构,对刻度的由来、刻度线的几种类型都进行了分析,学生学得较为轻松。
利用课件形式教学摄氏温度的读写时,我先教学0摄氏度、100摄氏度、零下25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并提醒:零下的温度越往下数字越大,但温度越低。同时结合FALSH模型来认读,比较形象和直观,学生掌握得较好。
在怎样正确的读出温度计刻度上的数字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手中的温度计,然后汇报读数。教师在学生汇报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告知学生是因为读的方法上有问题,然后出示了从仰视、平视和俯视三个角度来读数的ppt,让学生来判断哪种认读方法是正确的,分析了仰视、俯视两种读数方法的错误性,让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记住只有在平视时读出的数字才是正确的,同时还强调了手和口的要求,最后在小组内每人都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温度,互相评价读数方法是否正确,以加深印象。
反思本课的教学,还是有许多不足。一是在教学结构方面。在引出温度概念的时候,用手不能准确的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只有一个学生到台上演示,其他同学学生体会不透,教师也没深挖,没有激起学生前概念与现实现象的矛盾冲突。二是在教学理念上方面。在刻度的认识和0摄氏度以下的读写时,教学难点解决的过于生硬,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矛盾推进教学过程,尤其是在零度一下读的时候应是从零度开始往下读,当时有的学生能够准确的读出来,但由于我没有追问,“你是怎么读的”,错过教学时机,最后是我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准确的读出来,有点重预设,轻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