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球的演化 课时分层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4地球的演化 课时分层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28 16:1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地球的演化——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练
【夯实基础】
知识点1 地层和化石
1.下列关于化石和地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B.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高级、越复杂生物的化石
C.研究地层和他们包含的化石,是研究地球生命历史和地理环境的重要途径
D.在沉积岩形成过程中,生物的遗体或者遗迹保留下来形成化石
2.下列关于化石和地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研究地层及其包含的化石,是研究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途径
B.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高级、越复杂生物的化石
C.不同时代的地层也可能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D.在岩浆岩形成过程中,生物遗体或者遗迹保留下来形成化石
下图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图中甲化石可能是( )
A.蕨类植被化石 B.藻类植被化石 C.鸟类化石 D.小型哺乳动物化石
4.恐龙所处时代地球演化特点是( )
A.形成联合古陆 B.地壳运动剧烈 C.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D.重要的成煤期
知识点2 地球的演化史
下图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5.图中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正确的是( )
A.大型哺乳动物化石——中生代 B.恐龙化石——前寒武纪
C.甲化石——新生代 D.三叶虫化石——古生代
6.图中甲化石的名称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是( )
A.藻类化石——重要的铁矿形成时期
B.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形成联合古陆
C.鸟类化石——联合古陆解体
D.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剧烈的地壳运动
7.地球的演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这些阶段按照时间顺序正确的排序是( )
①初期的岩浆时代
②出现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中生代
③原始海洋时代
④陆地面积增加,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动物的古生代
⑤出现鸟类、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造山运动阶段
A.①③④②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③⑤②④ D.③①④②⑤
8.下列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知识点3 大气主要演化特征
2020年10月,英国古生物学家在蒙古戈壁沙漠中发现一组保存完好的新品种恐龙化石。该恐龙是杂食性动物,生活在6800万年前。下图为其复原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9.推断该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 )
A.古生代志留纪 B.中生代侏罗纪 C.中生代二叠纪 D.新生代第四纪
10.关于该地质年代发生的地质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
A.被子植物繁荣 B.95%的生物灭绝 C.金属矿产成矿 D.盘古大陆形成
地球自形成到现在,经过漫长的演化历程,在地壳、动物、植物等方面,都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1.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元古宙→古生代→太古宙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
12.下列有关地壳演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在前寒武纪联合古陆形成
B.在古生代形成了大量的金属矿产
C.中生代是唯一的煤炭成矿期
D.在新生代形成了环太平洋沿海地区的高大山系
【提升能力】
近年来,我国农田生态环境不断好转,黑龙江、吉林、江西、四川等省区的稻田里均发现了古老的生物“中华鲎虫”。据研究,鲎虫最早出现在距今2亿年前,比恐龙还要久远。下表为地质年代简表,下图鲎虫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代 纪 距今年代/亿年 生物发展阶段
动物界 植物界
新生代 第四纪 0.026 0.23 0.66 人类时代 被子植物时代
第三纪 晚第三纪 哺乳动物时代
早第三纪
中生代 白垩纪 1.45 2.01 2.52 爬行动物时代 裸子植物时代
侏罗纪
三叠纪
13.鲎虫最早出现在( )
A.二叠纪 B.三叠纪 C.侏罗纪 D.白垩纪
14.推测鲎虫生存环境可能是(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湿地 C.温带草原 D.寒带苔原
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16.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
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
众所周知,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安阳的殷墟作为商朝后期都城遗址,出土了大量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其中,亚长牛尊(下图)是现今为止,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器,它也是安阳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镇馆之宝的原型是喜暖湿环境的圣水牛,已灭绝,在河南省安阳殷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圣水牛骨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河南安阳发掘出圣水牛骨骼的地层形成于( )
A.寒武纪 B.白垩纪 C.侏罗纪 D.第四纪
18.关于圣水牛生活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特征的推测正确的是( )
A.温暖湿润,风沙肆虐 B.寒冷干燥,草原广布
C.温暖湿润,湖沼遍布 D.寒冷干燥,植被稀疏
19.圣水牛灭绝的原因可能是( )
A.气候转冷、人类过度捕猎 B.外来天敌、生态系统失衡
C.地动山摇、火山地震爆发 D.出现磁暴、太阳黑子爆发
【综合素养】
2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琥珀是地质时期松脂类树木分泌的树脂由于地壳运动埋藏于地下,经矿化后形成的有机化石。缅甸北部的胡康谷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琥珀产地之一,以沼泽、洼地为主;该地区处于印度洋板块北部边缘,白垩纪时期,当松脂类树木受到火山灰石块的砸击,动物撞击等损害时,在高温环境下会从伤口处流出树脂,有些树脂会浸没一些昆虫,形成虫珀。通体透明的虫珀被誉为“时间胶囊”,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白垩纪是地球历史上最温暖的时期之一,许多科学家认为当时的火山活动向大气层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现今发现蕴藏丰富煤炭资源的地层也大都形成在这个时期。下图为胡康谷地位置及矿区示意图。
(1)每年5—10月份胡康谷地无法开采琥珀,简述其原因。
(2)分析地质时期胡康谷地有利于虫珀形成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
(3)说明白垩纪火山活动对白垩纪地层中形成丰富煤炭的促进作用。
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科罗拉多大峡谷地层剖面示意图。地层不整合,即地层序列中两地层之间的不协调,意味着不整合面上下两地层之间经历了沉积中断。岩浆侵入岩体,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遭受外力侵蚀,然后下沉接受沉积,形成水平方向沉积的苏泊组地层。
(1)结合材料描述水平苏泊组地层形成之后,“塔皮特斯砂岩”地层形成以前经历的地质过程。
(2)推测该区域从寒武纪至今海陆变迁的过程及依据。
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9年,一名攀岩爱好者在重庆歌乐山国家森林公园发现恐龙足迹化石,被专家鉴定为亚洲保存最完好的卡岩塔恐龙足迹。四川盆地是中国发现恐龙足迹化石最多的地区,它们大多保存于河湖相沉积岩石中,这与盆地的环境演变密切相关。
三叠纪,四川盆地边缘山地隆升,中部形成广阔的“巴蜀湖”。此后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白垩纪末期,四川盆地岩层受到明显挤压形成许多大断层,东部形成一系列背斜山和向斜谷。下左图为恐龙足迹化石的形成过程。右图为歌乐山恐龙足迹照片。
(1)结合地球演化历史的相关知识,指出植食性恐龙主要食物来源的植物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2)四川盆地是中国发现恐龙足迹化石最多的地区,据图文材料说明其有利的形成条件。
(3)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歌乐山恐龙化石研学活动,请帮他们完善活动任务表。
基于恐龙足迹化石,本活动研究的主题是: (只答一项)
为了让游客了解恐龙化石,请为景区设计一些具体的科普方式: (只答一项)
随着时间推移,足迹化石会越来越模糊,请为景区提供一些保护建议: (只答一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关于化石和地层的说法中,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A正确。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B错误。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是研究地球生命历史和地理环境的重要途径,C正确。在沉积岩形成过程中,生物的遗体或者遗迹保留下来形成化石,D正确。故选B。
2.答案:A
解析: 研究地层及化石是研究地球生命演化的主要途径,A正确。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B错误;只有同一时代的地层才可能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C错误;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生物遗体或者遗迹保留下来形成化石,D错误。故选:A。
答案:3.A; 4.C
解析:3.三叶虫盛行在早古生代,恐龙盛行在中生代,甲化石介于早古生代和中生代之间,为晚古生代,藤类植被盛行,形成茂密森林,A正确。故选:A。
4.恐龙盛行在中生代,中生代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联合古陆形成在古生代,晚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答案:D
解析: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出现在新生代,A错误;恐龙化石出现在中生代,B错误;甲化石介于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C错误;在前寒武纪生物稀少,化石缺失,三叶虫化石出现在古生代,D正确。故选D。
6.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甲化石介于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古生代中期出现鱼类,陆地面积大大增加,联合古陆形成,B正确;太古宙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元古宙出现了藻类,A错误;联合古陆解体在新生代,鸟类出现在中生代,C错误;小型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剧烈的地壳运动发生在新生代,D错误。故选B。
7.答案:A
解析:地球演化之初是岩浆活动非常剧烈的熔炉,后陆地、原始海洋和原始大气慢慢形成。生命出现在原始海洋里,蓝藻的出现改变了大气的成分,出现了原始海洋中的鱼类,生命适应环境,不断进化,进一步演化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故地球的演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初期的岩浆时代,③原始海洋时代,④陆地面积增加,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的古生代,②出现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中生代,⑤出现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造山运动阶段,故A,①③④②⑤正确,B、C、D错误。故选A。
8.答案:B
解析:动物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演化的。
答案:9.B;10.D
解析:9.根据所学及题中恐龙是杂食性动物,生活在6800万年前可知,古生代志留纪主要是鱼形动物和蕨类植物时代,故A项错误;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主要是中生代时期,故B项正确;二叠纪属于古生代末期,是刚出现爬行动物的时代,故C项错误;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人类活动,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故选B。
10.由题可知,该地质年代为中生代,被子植物繁荣是新生代时期,故A项错误;95%的生物灭绝发生在古生代二叠纪,故B项错误;金属矿产成矿在地质年代的不同时期均有成矿现象,故C项错误;中生代三叠纪时期盘古大陆形成,故D项正确。故选D。
1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三叶虫为古生代早期生物,鱼类为古生代晚期生物,恐龙为中生代生物,B正确。故选B。
12.答案:D
解析: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后期,A错误;在前寒武纪形成了大量铁、金等金属矿产,B错误;地质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造煤时期,一个是古生代后期,另一个是中生代,但中生代是主要的成煤期,C错误;新生代形成了现代地球的基本面貌,在此时期落基山、安第斯山等环太平洋高大山系逐渐形成,D正确。故选D。
13.答案:B
解析:鲎虫最早出现在2亿年前,比恐龙还久远,对应地质年代表可知为三叠纪。故选B。
14.答案:B
解析:鲎虫多在我国南方水稻田里发现,可推测鲎虫生存环境为亚热带湿地,故选B。
15.答案:B
解析: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一般而言,越向下,岩层形成的时间越早。结合图例可知,图中动物的演化过程为三叶虫(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海生无脊椎动物)—恐龙(爬行动物)。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答案:C
解析: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此可推知石炭—二叠纪时期气候湿润、森林茂密。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7.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河南省安阳殷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圣水牛骨骼,即在人类遗址中发现含有圣水牛骨骼,因此人类与圣水牛同时出现,而人类出现在第四纪,因此该地层应为第四纪,D正确;寒武纪、白垩纪、古近纪(早第三纪)地层中没有人类遗址,排除ABC。故选D。
1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该镇馆之宝的原型是喜暖湿环境的圣水牛”可知,圣水牛生存环境为暖湿的环境,环境温暖湿润,湖沼广布,既有食物来源,又有栖息地,水牛喜欢在湖泊沼泽玩耍、生存,C正确,BD错误;温暖湿润地区植被茂密,植被覆盖率较高,风沙较少,A错误。故选C。
19.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圣水牛的灭绝,一是可能是人类的过度捕杀结果,二是因为第一个寒冷期(公元前1000年至前850年)的到来,变冷的气候改变了环境,圣水牛因此失去了昔日家园,A正确;外来天敌,火山地震爆发,出现磁暴、太阳黑子爆发并没有材料支持,BCD错误。故选A。
20.(1)答案:该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5-10月份为雨季;谷地多沼泽、洼地,使得矿区积水,淹没矿井;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导致无法开采琥珀。
解析:结合区域背景,该地位于东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5-10月正好是其雨季,降水多,地势低平,湖泊、沼泽广布,容易积水,导致无法作业;该地区处于印度洋板块北部边缘,多地震等,导致滑坡、泥石流多发等。
(2)答案: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茂密,森林中松脂类树木和昆虫广泛分布;该地区气温高,树脂分泌多,树脂浸没昆虫的机会大;处于板块的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火山爆发时落下的火山灰石块容易砸伤树枝;地壳活动导致地层下沉,使浸没了昆虫的树脂掩埋在地层中被矿化形成虫珀。
解析:历史上该地应该要有众多的松脂类树木和大量的昆虫,而该地湿热的季风气候让其有这种可能,形成虫珀的另一条件是要有树脂流出,而材料中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历史上火山灰,石块砸击可以加速树脂流出,从而让昆虫得以被树脂包裹。剩下最后一步,还需要地壳运动导致被树脂包裹的昆虫得以埋藏于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形成。
(3)答案:火山爆发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可以促进植物光合作用;温室效应使气温升高,植物生长速度加快并大量繁殖,后经森林植被等的残体在低洼处堆积,被掩埋在地层深处后演变成煤炭。
解析:根据材料“现今发现蕴藏丰富煤炭资源的地层也大都形成在这个时期”和上题结论可知,白垩纪的全球火山喷发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极大的促进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森林生长迅速,在地壳运动和外力沉积等地质作用下,这些森林植被被埋于地下,因此,在白垩纪地层中形成了丰富的煤炭。
21.(1)答案:①地壳运动产生挤压作用,岩层弯曲;②遭受外力侵蚀;③岩层断裂形成断层:④地壳下沉。
解析:读图判断苏泊组地层与上覆的塔皮特斯砂岩地层之间存在着不整合面,说明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经历了沉积中断。也就是说苏泊组地层形成之后,地壳发生了水平挤压运动,岩层因此弯曲变形,并使地层抬升,地势升高,物质沉积发生了中断,并遭受到外力侵蚀;随着挤压运动加强,岩层发生了断裂位移,形成了断层,塔皮特斯砂岩地层之下的地层产生了下沉运动;之后随着地势下降,逐渐沉积形成塔皮特斯砂岩地层。
(2)答案:①寒武纪到石炭纪,地层内含有三叶虫、海藻、珊瑚等海洋生物化石,为海洋环境;②二叠纪早期,地层中含有陆生动植物遗迹、爬行类遗迹等陆地生物化石,为陆地环境;③二叠纪晚期,地层中含有贝壳、珊瑚等海洋生物化石,为海洋环境;④现今为陆地环境。
解析:读科罗拉多大峡谷地层剖面图可知,寒武纪到石炭纪这一段时间,沉积地层内含有三叶虫、海藻、鱼骨片、蚌壳、珊瑚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当时可能为广阔的海洋环境;再读图观察进入二叠纪之后,在二叠纪早期,地层中含有植物和陆生动物遗迹化石、爬行类遗迹等陆地生物化石,说明当时地壳抬升加强,陆地面积不断扩大,形成陆地为主的自然环境;而在二叠纪晚期,地层中又出现贝,壳、珊瑚、海绵等海洋生物化石,推测当时可能地,壳下降或海面抬升,形成海洋为主的自然环境;根据该地位于美国西部科罗拉多大峡谷,西部山区,说明后来地壳抬升运动明显加强,形成了现今的陆地环境。
22.(1)答案:裸子植物,蕨类植物中生代时期并且气候温暖湿润,裸子植物与蕨类植物较多。
解析:由于恐龙主要生活在中生代时期,中生代时期裸子植物繁茂,并且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判断出三叠纪后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所以蕨类植物丰富,因此可以判断出,在恐龙生活的时代裸子植物与蕨类植物占据植物的主导地位,是优势种,所以植食性恐龙主要食物来源的植物类型是裸子植物与蕨类植物。
(2)答案:三叠纪时期气候湿润,利于恐龙留下足迹,恐龙留下足迹被掩埋后形成化石,白垩纪末期地壳运动强烈,有利于后来足迹被人类发现
解析:由于三叠纪时期四川盆地边缘山地隆升,中部形成广阔的“巴蜀湖”,此后气候温暖湿润,说明此时地表具有一定的湿度,粘度与软度,因此恐龙在地面上容易留下足迹,随后足迹被掩埋而形成化石,由于在白墨纪末期,四川盆地岩层受到明显挤压形成许多大断层,东部形成一系列背斜山和向斜谷,说明该时期地壳运动强烈,有利于后来恐龙足迹化石被人类发现。
(3)答案:恐龙足迹的形成,足迹所对应的恐龙种类或反映古代环境演变过程过程等。播放科普视频或导游讲解等。禁止游客触摸或提高保护技术等。
解析:基于恐龙足迹化石活动研究的主题主要围绕着化石的形成,恐龙的种类以及古环境的角度来分析。所以活动的主题可以是恐龙足迹的形成过程,或者该足迹所对应的恐龙种类,以及反映古代环境演变过程等。为景区设计的科普方案,要考虑受众群体的水平,尽可能选择雅俗共赏,通俗易懂的科普方式,所以景区可以选择播放科普视频或者导游讲解等科普方式。为了保护恐龙的足迹化石,可以采取禁止游客触摸,或者提高保存技术的方式来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