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时分层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3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时分层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28 16:1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地球的圈层结构——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练
【夯实基础】
知识点1 地震和地震波
1.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A B.B C.C D.D
2.北京时间2016年8月24日9时36分,意大利中部古城佩鲁贾(43°7'N,12°23'E)附近发生6级地震,震源深度约为4km,该地震( )
A.震源位于上地幔顶部的岩石层中
B.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C.可能会诱发海啸和风暴潮等灾害
D.灾后重建规划主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3.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28.34°N,104.90°E)发生6.0级地震。ICL(地震预警系统)提前61秒向成都预警,帮助很多距离震中较近的用户迅速撤离至安全场所。下图“为宜宾市震中位置示意图以及ICL预警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ICL系统预警地震的原理是( )
A.纵波的波速快于横波 B.横波的波速快于纵波
C.横波仅在固体中传播 D.纵波可在气体中传播
知识点2 地球的内部圈层
4.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B.古登堡界面以上为地幔
C.莫霍界面为地核与地幔的分界面 D.④所属圈层厚度最薄
5.在地球内部圈层中,莫霍界面划分开的两个圈层是( )
A.岩石圈和地幔 B.地壳和地幔 C.地幔和地核 D.地壳和地核
6.2020年注定不是平凡的一年,印度尼西亚如今正面临着疫情爆发的挑战,感染率在东南亚国家高居榜首。令人不安的是印尼喀拉喀托之子火山于当地时间4月10日22:35再次喷发,大量火山灰向火山四周扩散,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影响。前有病毒,后有火山,这对印尼人民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地壳 B.岩石圈 C.地幔 D.地核
7.下列各地的地壳厚度,最厚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渤海大陆架 C.青藏高原 D.云贵高原
知识点3 地球的外部圈层
读“美丽的上杭二中景观图”,完成下列小题。
8.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水 B.砾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9.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0.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11.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12.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提升能力】
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在大陆地壳的某地层中发现恐龙化石,推测该地层形成于( )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元古宙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莫霍面在地下平均2900千米处 B.甲圈层属于地球外部圈层
C.大洋地壳平均厚度比大陆地壳小 D.软流层位于乙圈层最顶部
南设得兰群岛是南极洲的火山群岛,它处于一个岛弧的地质环境,早期基本上和南极半岛连在一起,后来群岛逐渐与半岛分离,形成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下图为布兰斯菲尔德海峡附近区域莫霍界面深度的等值线分布图(单位:千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确定图示区域莫霍界面深度的主要依据是( )
A.海底地貌类型 B.深海钻探探测 C.潜水实地观测 D.地震波速度变化
16.图中四地( )
A.①处为海底盆地 B.②处海平面较高
C.③处大洋地壳较②处薄 D.④处海水深度最大
2022年1月15日,汤加王国洪阿哈阿帕伊岛发生海底火山喷发,大量的火山喷发形成的蘑菇状云雾在空中飘散。下图为汤加王国位置及火山喷发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火山喷发物是高温熔融的岩浆形成的,这些岩浆主要来源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18.蔓延的火山灰( )
A.由岩石圈进入大气圈后进入水圈和生物圈
B.由大气圈进入岩石圈后进入水圈和生物圈
C.由大气圈进入水圈和生物圈后进入岩石圈
D.由水圈和生物圈进入大气圈后进人岩石圈
19.地理学家推测汤加火山喷发后,地球温度可能下降,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减弱 B.大气削弱增强 C.地面辐射增强 D.大气逆辐射增强
【综合素养】
2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09月05日12时52分,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成都、绵阳等地震感强烈。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状况和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2022年1月,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火山喷发,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和气体,到达30千米高空,形成气溶胶层,对局部气温造成一定的影响。
(1)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____________地震发生时会产生两种地震波,图中甲波表示____________波(选填纵或横)。地震预警装置就是利用纵波和横波速度差,图中____________波(选填甲或乙)先到达地面。图例中两个不连续界面名称分别为:A.____________界面,B.____________界面。
(2)到地震灾区的救援人员所携带的北斗用户机是一种____________设备;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评估本次地震造成的房屋受损情况,需要用到____________图层信息,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单项选择,填写正确序号)
①信息接收
②卫星星座系统
③住宅
④道路
⑤导航
⑥空间查询与分析
(3)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于图中____________属于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____________
(4)震前准备是个人和家庭开展地震自救最为重要的一环。震前准备应包括什么
(5)火山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和气体会使得局部地区的昼夜温差(变大或变小);从大气受热过程分析火山灰导致气温发生该变化的原因。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地时间2023年2月6日4时17分和13时24分,土耳其先后发生两次7.8级的浅源地震,同时引发多起火灾、爆炸。地震死亡人数超4万,受伤人数超10万,被毁房屋超2万栋。地理信息技术(“3S”技术)在此次土耳其地震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图为土耳其地震的震中位置图,下表为震中附近当时的天气状况。
最低气温(℃) 最高气温(℃) 天气
2月6日 0℃ 0℃ 雨夹雪
2月7日 -6℃ 0℃ 中雪转小雪
(1)分析土耳其此次地震发生的原因。
(2)指出此次地震灾情尤其严重的原因。
(3)分别说明“3S”技术在土耳其地震救援中发挥的具体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地震波。地震波速度可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速度快,横波速度慢,纵波可以在三态中传播,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若发现石油,则横波会消失,纵波波速下降。A项正确。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震源深度约为4km,所以震源位于地壳,A错误;意大利中部古城佩鲁贾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为消亡边界,B错误;此次地震发生在陆地上,不会诱发海啸和风暴潮,C错误;灾后重建规划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规划,D正确,所以选D。
3.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地震波中的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ICL系统预警地震根据纵波和横波到达地面的时间差,故A正确,B错误。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但不是该系统预警地震的原理,故C错误。纵波可在固态、液态、气态中传播,但不是系统预警地震的原理,故D错误。故选:A。
4.答案:A
解析:软流层以上是岩石圈,由岩石组成,A正确。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B错误。莫霍界面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C错误。地壳是厚度最薄的地球圈层,④是地核,D错误。故选A。
5.答案:B
解析: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界面。故选B。
6.答案:C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慢上部的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C正确。软流层没有位于地壳、地核和岩石圈之中,都不是岩浆发源地,排除ABD。故选C。
7.答案:C
解析:地壳的厚度不均,大陆部分的地壳厚,大洋部分较薄;选项中青藏高原是陆地最高的地方,地壳最厚。
8.答案:C
解析: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
9.答案:B
解析: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10.答案:B
解析:图中各圈层中只有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A错误。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B正确。图中的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发展变化的,C错误。该瀑布景观的形成过程,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D错误。故选:B。
11.答案:C
解析: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生物,对应的是树木花草。故选:C。
12.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该景观主要为河流,故主要的要素为水体,位于水圈。故选:B。
1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在中生代晚三叠纪至白垩纪末,是恐龙的活跃期,这一时期属于中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答案:C
解析:莫霍界面距离地表平均深度33千米,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地面以下2900千米深处应为古登堡面,A错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它的范围比地壳大,因此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B错误;据图可知,大洋地壳平均厚度比大陆地壳小,C正确;据图可知,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而不是顶部,D错误。故选C。
15.答案:D
解析:莫霍界面距离地表平均深度约33Km,以人类目前的技术尚不能通过钻探获取其位置,也不能通过海底地貌确定其深度,海底潜水更是不能到达莫霍界面处,人类目前确定莫霍界面的深度主要是依据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的变化来判断的。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等值线可知,①处等深线数值范围是(30,32),①处莫霍界面深度较大,但根据莫霍界面深度难以判断海底地形,A错误;图示区域海平面是相同的,B错误;②处等深线数值范围是(36,38),③处等深线数值范围是(28,30),③处较②处莫霍界面深度浅,说明③处大洋地壳较薄,C正确;由莫霍界面的深度不能判断海水的深度。D错误。故选C。
17.答案:B
解析:高温熔融的岩浆发源的母体是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顶部,故岩浆的来源为上地幔。故选B。
18.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蔓延的火山灰进入大气圈,之后落入水圈及生物圈,之后经过沉积作用形成岩石,进人岩石圈。故选C。
1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大量火山灰弥漫在大气层,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故地面辐射减弱;而火山喷发无法影响太阳辐射,虽然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但白天获得热量减少,整体温度下降;故选B。
20.答案:
(1)地壳;横;乙;莫霍;古登堡
(2)①;③;⑥;
(3)软流层;地幔
(4)地震前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5)变小;大气中弥漫着大量火山灰,白天削弱太阳辐射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白天气温较低;夜晚保温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多,夜晚气温较高。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发生时会产生两种地震波,图中外核的上界为古登堡界面,横波会消失,纵波速度减慢,所以甲波表示横波,乙波表示纵波。地震预警装置就是利用纵波和横波速度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横波速度慢于纵波,故图中乙波先到达地面。大陆部分地壳平均厚度39-41km,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6干米,故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地壳之中,图示软流层位于地壳以下,属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地幔层,从上地幔的顶部直至地表都有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图例中两个不连续界面,地震波经过A界面时,两种波波速都增加,为莫霍界面,经过B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减慢,为古登堡界面。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地震灾区的救援人员所携带的北斗用户机是一种信息接收设备,可以方便及时了解相关动态;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评估本次地震造成的房屋受损情况,需要用到住宅图层信息,了解街道则用到道路图层,从而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查询与分析功能。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地幔,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4)地震后可能会受伤,要准备应急救援包。经常练习地震发生后撤离,掌握逃生技巧。参加有关地震的培训,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树立防震意识;对周围环境熟悉,以免地震发生后迅速沿着路线撤离。熟悉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及分布。
(5)火山喷发,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遮天蔽日的火山灰,阻挡了强烈的太阳辐射,使天空变成阴天,大幅度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白天气温不会很高;晚上,火山灰形成的大气厚度大,吸收的地面辐射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保温作用强,夜晚气温较高,从而使周边地区昼夜温差减小。
21.(1)答案:土耳其地处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带,地壳活跃;岩层长期的地应力积累超过承受限度,岩层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能量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解析:结合板块运动构造学说可知土耳其地处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带,地壳活跃;岩层挤压,长期的地应力积累超过岩层的承受限度,岩层突然发生断裂,导致岩层中长期积累的能量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强烈的震动。
(2)答案:震源深度浅;震级高,破坏性大;两次地震发生的距离近;两次地震发生的时间近;地震发生的时间在凌晨,不便于逃生;发生时气温低,为雨雪天气,不利于救援;周边城市多,人口密集;房屋抗震性能差;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多;防震减灾意识薄弱。
解析: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浅:震级为7级以上,震级高,破坏性大;由图可知,两次地震发生的距离近,在两次地震的叠下危害重;两次地震发生的时间近,地震在时间的叠加下,受灾严重;地震发生的时间为夜晚,人员不能及时撤离;由图可知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分布集中:地震诱发多起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多;由表中的数据可推测,地震发生时气温低,为雨雪天气,不利于救援;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薄弱。
(3)答案:遥感:快速识别地震的影响范围,为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支持。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用安装在手机、汽车、轮船等中的信号接收设备,进行精确定位,帮助用户发出求救信号,及时报告位置和受灾情况,缩短救援搜寻时间。地理信息系统:利用遥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地理数据,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方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依据。
解析:全球定位系统:GPS安装在手机、汽车、轮船等中的信号接收设备,进行精确定位,提供地理三维坐标,帮助用户发出求救信号,及时报告位置和受灾情况,缩短救援搜寻时间可以,也可以为救援人员提供定位导航信息,方便救援人员及时到达就在地点。遥感:快速识别地震的影响范围,为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支持,利用遥感RS可以获取震中附近的地表信息,可以获取救援时的卫星云图,为救灾人员提供天气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利用遥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相关地理数据,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方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依据,及时预估震区受灾面积的大小,评估地震导致间接的、直接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