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证明相关问题,辅助以尺规作图为手段作等腰三角形.
重点:等腰三角形判定的运用,利用尺规作图作等腰三角形.
难点:等腰三角形判定的应用.
一、情景导入,感受新知
先请学生回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再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
例1:如图,位于海上A,B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A=∠B.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大约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
引导学生作如下思考:
(1)应该能同时赶到出事地点,因为两艘救生船的速度相同,同时出发,在相同的时间内走过的路程应该相同,也就是OA=OB,所以两船能同时赶到出事地点.
(2)能同时赶到O点位置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A=∠B,也就是说如果∠A不等于∠B,那么同时以同样的速度出发就不能同时赶到出事地点.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自主探究】
1.用直尺和量角器画△ABC,使∠B=∠C,再用刻度尺量一量线段AB、AC的长,你有什么发现?
答:AB=AC.
2.猜想(教材P77思考):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角亦相等;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
答:相等,能.
验证过程如下:
已知:如图,在△ABC中,∠B=∠C.
求证:AB=AC.
证明:作△ABC边上的高AD.
∵AD⊥BC,
∴∠ADB=∠ADC=90°.
∵∠B=∠C.
∴△ABD≌△ACD(AAS).
∴AB=AC.
归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练习:
1.在△ABC中,若∠A=70°,∠B=40°,∠C=70°,则有( C )
A.AB=AC B.AC=BC
C.AB=BC D.AB=AC=BC
2.如图所示,已知OC平分∠AOB,CD∥OB,若OD=3cm,则CD等于3cm.
①明了学情: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全班.
②差异指导:对于自学中遇到的问题适时点拨.
③生生互助:先自学,对于困惑,同桌、小组交流.
三、典例剖析,运用新知
【合作探究】
例1:如图,标杆AB高5m,为了将它固定,需要由它的中点C向地面上与点B距离相等的D,E两点拉两条绳子,使得D,B,E在一条直线上,量得DE=4m,绳子CD和CE要多长?
【教学说明】这是一个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要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本题的实质是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底边上的高,求腰长的问题.
解:如图(2),选取比例尺为1∶100.
①作线段DE=4cm.
②作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MN,与DE交于点B.
③在MN上截取BC=2.5m.
④连接CD,CE,△CDE就是所求的等腰三角形,量出CD的长,就可以计算出要求的绳长.
例2:如图,已知△ABC中,AB=AC,BD,CE分别是两腰上的中线,求证:BD=CE.
证明:∵AB=AC.∴∠ABC=∠ACB(等边对等角).又∵CD=AC,BE=AB,∴CD=BE.在△BEC和△CDB中,∵BE=CD,∠ABC=∠ACB.BC=CB.∴△BEC≌△CDB(SAS).∴BD=CE
①明了学情: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全班.
②差异指导:对于自学中遇到的问题适时点拨.
③生生互助:先自学,对于困惑,同桌、小组交流.
四、课堂小结,回顾新知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尺规作图手段作等腰三角形.
五、检测反馈、落实新知
1.如图,∠A=36°,∠DBC=36°,∠C=72°.并说明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
∠1=72°,∠2=36°,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ABD、△ABC、△BCD.
第1题图
第2题图
2.如图,△ABC中,D、E分别是AC、AB上的点,BD与CE交于点O.给出下列三个条件:
①∠EBO=∠DCO;②∠BEO=∠CDO;③BE=CD.上述三个条件中,条件①③或②③可判定△ABC是等腰三角形(用序号写出所有情形).
3.如图,△ABC中,AB=AC,D、E、F分别为AB、BC、AC上的点,且BD=CE,∠DEF=∠B.求证:△DEF为等腰三角形.
证明:∵∠DEC=∠B+∠BDE=∠CEF+∠DEF,∠DEF=∠B,∴∠CEF=∠BDE.
∵AB=AC,∴∠C=∠B.
在△BDE和△CEF中,
∴△BDE≌△CEF(ASA).
∴DE=FE,即△DEF是等腰三角形.
六、课后作业:巩固新知
(见学生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