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清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清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目录
一
初看康乾盛世里的繁花似锦
三
深究落日余晖中的危机重重
二
再看君主专制下的危机显现
壹
一
初看康乾盛世里的繁花似锦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扩大和巩固,史称“康乾盛世”
康熙帝
爱新觉罗·玄烨
雍正帝
爱新觉罗·胤禛
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历
一
初看康乾盛世里的繁花似锦
西北—平定准噶尔、
大小和卓叛乱
康熙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1762年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
东南——治理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年,康熙时期,台湾归入版图;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反击沙俄
1689年中俄签订
《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西南——共治西藏
册封达赖和班禅
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
乾隆朝,金瓶掣签
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改土归流
理藩院
1、经略边疆的措施
改土归流
清代雍正时大力推行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改土归流,废除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许多土司,改成和全国一致的州县制度。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理藩院
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理藩院初掌蒙古事,随着清廷全国政权的建立,更为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各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
清朝经略边疆的主要方式:
武力平叛
设置机构
笼络上层
捍卫主权
地域 成就 具体表现
东南 统一台湾
东北 抗击沙俄
西北 稳定新疆
西南 管辖西藏
改土归流
巩固 统 一 平定三藩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投降。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康熙前期,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平定准噶尔部和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册封宗教领袖: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共同治理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央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改土官为流官,强化对西南各民族的管理
1673年,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原云南的吴三桂、广东的尚可喜和福建的耿精忠为藩王)。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对于清廷来说,是巩固统一的重要标志。
西北达巴勒喀什池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到南海诸岛
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清朝行政区划:
包括18个省,
5个将军辖区,
2个办事大臣辖区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清朝建立了与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吻合的多民族国家,将中华民族与边疆民族分而治之,并整合在同一个王朝秩序之中,以保持历史的延续性。
一许纪霖《华夏与边疆:另种视野看“中国”》
影响:
(1)政治:奠定后世中国的版图,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2)经济:有利于国力强盛和中华文明的延续
(3)民族:促进了民族的进一步交融。
2、疆域奠定的影响
把各州县田赋、徭役和其他杂役合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收税。
首先将役银中按人丁摊派的部分“丁银”加以固定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将这笔数额固定的丁银完全分摊到田赋当中
一条鞭法
(明朝后期)
摊丁入亩(清朝)
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
人身控制大大松弛
(2)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
一 初看康乾盛世里的繁花似锦
一 初看康乾盛世里的繁花似锦
(2)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
论财力,“内外度支,有盈无细,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
论人口,从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白年时问里已不止翻了一番,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
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乾隆各种釉彩大瓶——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顶峰
一 初看康乾盛世里的繁花似锦
(3)思想文化:在总结和批判继承中发展
论文化: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这是全世界最庞大的类书,成为盛世的文化标志;清朝小说繁荣,如《儒林外史》、《红楼梦》。
论思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这时期最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提出了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是资本主义萌芽和进步的民主思想的体现。
二
再看君主专制下的危机显现
贰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高宗实录》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
康雍乾三代帝王勤于政事,乾纲独断。
二 再看君主专制下的危机显现
1、奏折制度
2、设立军机处
3、文字狱、八股取士
(1)政治:奏折制度
内容: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特点:迅速、机密
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故宫精品文物——奏折匣
雍正是一个工作狂,批奏折俨然是他人生的一大爱好。据史料记载,雍正在位十三年间,累计写下了共一百多万字的奏折批语。每每批奏折到深夜,睡眠时间大概只有四个小时。本来工作量就大,他还增加了上奏人数。而且每件奏折都亲自批阅,有的奏折的批语甚至到达了一千多字。
题本
通政司
内阁
皇帝
→
→
→
奏本
皇帝
二 再看君主专制下的危机显现
皇帝
内阁
办理一般事务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军国大臣
过程
议政王大臣会议
(皇太极)
南书房(康熙)
军机处(雍正)
(2)政治:军机处
①概况:雍正时,为处理西北军务,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②职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养心殿
军机处
(2)政治:军机处
材料1: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延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2:尽管军机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但乾隆帝却始终未设专官,未立衙署。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但不过是一个皇帝私人的秘书班子而已。
——赵翼《檐曝杂记》卷1《军机处》
特点:简、密、速
本质: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达到顶峰
【史料研读】根据以上史料,概括说明设立军机处的特点,反映了什么?
“清风不识字”案
在乾隆后期的禁书运动中,共禁毁书籍3 100余种,15.1万余部,销毁书板8万块以上。民间惧祸自行销毁者不在其内。
—— 据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
目的:
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影响:
①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②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3)思想:文字狱、八股取士
二 再看君主专制下的危机显现
确立
三公九卿制
巩固
中外朝制度
完善
三省六部制
发展
一省两院制
秦
西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加强
二府三司制
强化
废宰相,设内阁
顶峰
雍正设立军机处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三
叁
深究落日余晖中的危机重重
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
各朝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占有量
材料一:
天理教攻入北京皇宫
材料二:
(1)内部危机:
乾隆末年、嘉庆初年震动全国的川楚白莲教起义,可以看作人口压力与社会危机的一个标志……这场斗争……持续九年,蔓延湖北、陕西、四川、河南、甘肃五省……清朝政府调动了十六个省的军队,耗费军费2亿两白银,才把它平定下去……清朝从此由盛转衰。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政治腐败,贫富矛盾积累,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导致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在乾隆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前,双方就礼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执。乾隆帝得知对方不愿向自己行跪拜礼时,发怒的说:“似此妄自骄矜,朕意深为不惬,已令减其供给,所有格外赏赐,此间不复颁给……”,经过一番争论,双方作出了让步,即单膝跪拜。
◎乾隆接见小斯当东
【历史趣闻】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材料三:
(2)外部危机:
西方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迁海令”
康熙时期:四口通商
粤闽浙江
乾隆时期: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
材料四:
闭关锁国
清朝严格限制外商在华活动及其交往,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马戛尔尼献给乾隆的最能说明自己国家现代化程度的礼物是一台“天文地理音乐钟”。作为回赠,乾隆让人给了他几件传统工艺品:玉雕、丝荷包、细铜作胎外填珐琅彩釉称为“景泰蓝”的瓶子。音乐钟与景泰蓝:多妙的象征呀!
——[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材料二:
材料一:
鸦战前中国家庭纺织业
英国的棉纺织工厂
课堂延伸:结合课本及两则材料讨论双方的礼物有何不同?这反映了什么?为何康乾盛世会极盛而速衰?
深认识——落日余晖危机重重
三
我们说康乾时代“为前代所不及,这是就历史的纵向比较而言。如果把乾隆取得的成绩做横向的考察,即放到当时的世界范围中,与欧美国家相比较,那就会呈现出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
——戴逸《论乾隆》
清政府 欧美国家
政治
经济
思想
外交
工业文明
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
部分国家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国家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展工业革命
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
启蒙思想,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闭关锁国
开拓海外市场,殖民扩张,海权意识
农业文明
启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有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发展不要落后 ,要自强不要自大 ,要开放不要锁国。
三 深究落日余晖中的危机重重
这是一个封建巅峰的盛世、、、、
这是一个饿殍遍地的盛世、、、、
这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盛世、、、、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
奏折制度
设立军机处
大兴文字狱
内部危机
外部危机
课堂小结
初看康乾盛世里的繁花似锦
再看君主专制下的危机显现
深究落日余晖中的危机重重
思想文化:在总结和批判继承中发展
1.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朝正式规定达赖、班禅继承人的人选通过“金瓶掣签”(如图)的方式来认定,由驻藏大臣监督掣签仪式并将结果报朝廷批准。这表明( )
A. 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B. 伊犁将军完全统管其军政事务
C. 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
D. 清朝成功地驱逐了荷兰殖民者
A
学习聚焦
2.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 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
B. 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C. 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
D. 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D
时间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年(乾隆十八年) 1.84 约4902 4.00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 2.86 约5071 2.66
1812年(嘉庆十七年) 3.34 约5260 2.36
1851年(咸丰元年) 4.32 约5042 1.75
1.奏折制度创建于康熙年间,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这一制度,可上奏密折的人员逐渐扩大到地方的驻防将军、总督、提督、巡抚等军政负责人,使地方官吏能及时将地方情况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皇帝手中。这反映了
A.雍正时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B.奏折制度有效杜绝了地方分裂
C.地方官员的权力正逐渐扩大
D.行政程序繁杂降低了行政效率
学习聚焦
2.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这反映出
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