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知识点梳理 第四章 水的运动(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知识点梳理 第四章 水的运动(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28 16:5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知识点梳理
4.1: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1:地下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2:湖泊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3)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来源,径流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
4.典型地区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分析
①东部季风区:南方河流流量大,汛期长;北方河流流量小,汛期短;
②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蒸发和下渗强,流量小;汛期在气温最高的7、8月份,冬季流量小或出现断流;流量还有日变化;
③东北地区:4、5月份形成第一次汛期(春汛);7、8月份东南季风带来降雨,河流又出现第二次汛期(夏汛);冬季气温低,河流封冻,小河流会断流。
④西南喀斯特地区:溶洞、暗河等发育,河流与地下水关系密切,补给量稳定可靠,径流量一般变化比较小。
⑤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受江淮准静止锋带来的梅雨影响形成汛期,7、8月受副高带来的伏旱影响形成枯水期,9、10月锋面雨带南移又会有一次小汛期;
⑥华北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故汛期为7、8月或稍晚一些时间;由于冬、春降水少,枯水期出现在12、1、2月份(春旱)。
⑦季风气候和草原气候的降水属夏雨型,汛期在夏季;
地中海气候的降水属冬雨型,汛期在冬季;
5.断流的原因:
(1)在温带干旱地区:以冰川补给的河流,在冬季由于气温低冰雪未融化而断流;
(2)半干旱半湿润地区:①自然:降水少、干旱、蒸发大、渗漏严重;
②人为:河流中上游工农业生活大量用水而断流;
河流含沙量多少:①降水强度:暴雨频率;
②植被:覆盖率高低,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③土壤:疏松程度,一般黄土高原含沙量大;
④地形:坡度越大,含沙量越大;
4.2:洋流
洋流: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1:表层洋流形成的影响因素有:盛行风、陆地形状、地转偏向力。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2.洋流的类型
(1)按性质分类(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寒流,而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
①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
②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2)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2.洋流与等温线的关系:洋流的判读方法
①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确定南、北半球: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北半球;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变小为南半球;
②确定洋流流向:等温线的凸出方向就是洋流方向。
③确定洋流性质: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则该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则该洋流为寒流。如图
3.近地面风带与世界洋流模式图
4.世界表层洋流分布
5、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总结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反气旋型):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中高纬度大洋环流(气旋型):北逆南无、东暖西寒
3、北印度洋: 冬逆夏顺 索马里洋流:冬暖夏寒
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维持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
(2)对大陆沿岸气候的影响:①暖流对大陆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②寒流对大陆沿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海雾大多是因为暖湿空气流经较冷表面(冷洋流)被冷却饱和而形成;冷、暖洋流交汇处往往具备这样的大气环流条件,很容易形成海雾。
寒暖流交汇处多海雾.
寒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低纬度,多在夏季
暧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高纬度,季节为冬季.
一种情况:中低纬度的洋面,由于太阳辐射较强,海水蒸发较为旺盛,天气具有暖湿的特点。寒流流经的时候,会导致近洋面的气温下降,随着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雾。
二种情况:中高纬度地区, 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暖流流经的时候,由于暖流温度较高,海水蒸发较强,进入冷空气中的水汽多,受冷空气降温的影响,空气中的水汽也就会凝结,形成海雾。
三种情况:寒暖流交汇处。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雾。
(3)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有显著影响
①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温带、大陆架、寒暖流交汇、上升流及河流入海口附近)。
A.温带海域: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众多;
B.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水温高,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C.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饵料丰富
D.洋流:寒暖流交汇处或离岸风导致的上升流补偿流处,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饵料丰富;
②世界著名渔场的分布——世界四大渔场成因
渔场名称 代表渔场 形成类型 洋流名称
西北太平洋渔场 北海道渔场 寒暖流交汇 千岛寒流、日本暖流
西北大西洋渔场 纽芬兰渔场 寒暖流交汇 拉布拉多寒流、墨西哥湾暖流
东北大西洋渔场 北海渔场 寒暖流交汇 北大西洋暖流、北冰洋南下冷水
东南太平洋渔场 秘鲁渔场 上升流形成 秘鲁海区冷海水上泛
(4)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①顺流可节省 燃料,加快速度,逆洋流航行速度慢——最佳航线的选择
②寒、暖流交汇处或冬季暖流上空多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③洋流从两极带来的冰山对航行不利。
(5)对近海污染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有利);扩大污染范围(不利)。
10.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答题模式:
①气候:降水量少,晴朗光照充足,气温高、多风蒸发旺盛。
②地形:沿海地形平坦,适于晒盐的泥质海滩;
4.3:海气相互作用
1.海—气间的水分交换
(1)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2)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
2.海—气间的热量交换
(1)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驱使大气运动。
2)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动表层海水运动。
3.实现途径
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动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升到高空后向东流去,到达低温的东太平洋后下沉,然后在海面上以东风形式返回西太平洋。这样构成一个东西向的大气环流圈,气象学上称作“沃克环流”。
1.厄尔尼诺现象: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拉尼娜现象: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降低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图示
影 响 洋流 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减弱;赤道逆流增强 当太平洋东部的秘鲁寒流过于强盛时,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扩散到更远;赤道逆流减弱
东南信风 弱 强
太平洋水温 太平洋西岸降低,东岸升高 太平洋西岸升高,东岸降低
影 响 天气 气候 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海面气压偏高,云量减少;在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海面气压偏低,对流活动加强,云量增多,降水偏多
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
台风减少。
夏季风减弱,出现北旱南涝的情况。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