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28 16:5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表现 ①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斜、向斜、褶皱山脉、断层、地堑、地垒、断层山脉、裂谷)及海岸山脉,岛孤链。 ②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只能形成变质岩。 ③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喷发及内生矿床,金属矿床。 ④地震及地热资源。 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固结成岩
对地表影响 塑造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山岭和低地——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削低高山,填平低谷,总的趋势使地表平坦
内外力关系 ①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②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③内、外力作用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 ④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内外力作用的主次不同。
2.五种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一连续的过程,其作用规律如下:
3.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类型 成因 特点 常见岩石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
喷出岩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流纹或气孔构造 玄武岩、流纹岩
沉积岩 岩石经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固结成岩)形成 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变质岩 已生成的岩石经变质作用(高温、高压)下,原来岩石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片理构造 大理岩(石灰岩)、板岩(页岩)、石英岩(砂岩)、片麻岩
1.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
2.三大类岩石中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必是沉积岩。
4.外动力作用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
地貌类型 地貌形态及特征 分布地区
风成地貌 风蚀地貌 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沟谷、风蚀城堡、戈壁、裸岩荒漠、新疆的雅丹地貌 干旱内陆及邻近的半干旱地区
风积地貌 沙丘(新月形、长垄状、蜂窝状)、沙垄和沙、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
河流地貌 侵蚀地貌 水蚀 在上中游和山区,河床加深加宽,形成“Ⅴ”形谷;在下游和平原地区,侵蚀两岸形成槽形谷、瀑布 湿润、半湿润地区
山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沟壑纵横的沟谷地貌、西南云贵高原石漠化、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广东的丹霞地貌
溶蚀 千姿百态,景象万千的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形成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残峰、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落水洞、地下溶洞、地下河 可溶性石灰岩分布地区
沉积地貌 上游出山口呈扇形的冲积扇,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和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有扇形、三角形、鸟足形等,冲积岛(崇明岛);喀斯特地貌:钟乳石(从洞顶垂下的)、石笋(从洞底长出)、石柱(连在一起的)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冰川地貌 冰蚀地貌 金字塔形尖峰的角峰,刀刃状的山脊的刃 脊,三面为陡壁所围,朝向坡下的一面有个开口,外形呈马蹄状的冰斗,还有“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湖,峡湾、冰蚀洼地等广泛分布于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欧洲芬兰的湖泊、北美五大湖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
冰碛地貌 冰川搬运和沉积作用而形成,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冰碛湖、冰碛平原、冰碛丘陵
海岸地貌 海蚀地貌 海岸凹蚀为海蚀穴;海岸陡峭为海蚀崖;海蚀穴穿孔后为海蚀拱桥;海蚀拱桥崩塌残留在海中或岸边的部分为海蚀柱,还有海蚀平台、海岸礁石等 滨海地带
海积地貌 海岸转折处海浪沉积形成沙嘴;海浪携带的物质在海岸处沉积形成海滩;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的珊瑚岛(马尔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
一.地质构造与之相对应的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地壳变形变位,常常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称为地质构造,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2)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 向斜 断层 断层上升岩块(地垒) 断层下降岩块(地堑)
构造地貌 褶皱山 山或谷 谷或山 断块山 块状山地 狭长的谷地
2.褶皱——褶皱山
(1)褶皱:岩层因地壳运动,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发生弯曲,叫褶曲(山岭和谷地);如发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褶皱。
(2)基本形态: 背斜 向斜
产生原因 原本水平的岩层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发生弯曲变形
特征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岩层①~③由老到新)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地形上——“背斜成山” 地形上——“向斜成谷”
侵蚀后地貌 (地形倒置)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
背斜、向斜判别 背上拱,成山岭;背斜顶,受张力,易侵蚀,成山谷。 向下弯,成谷盆。向斜槽,受挤压,抗侵蚀,成山岭。
背斜、向斜组合的构造地貌 图示(岩层①~⑥由老到新)
3.断层——断块山
(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发生破裂断开,并沿断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断层的判断方法: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是断层而仅为断裂。
(2)断层构造: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①相对上升岩块——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如华山、泰山、庐山
②相对下沉岩块——形成狭长的谷地、低地
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4.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
背斜 A.石油、天然气埋藏区;原因:背斜由于岩层封闭,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B.顶部适宜建采石场;原因:裂隙发育,岩石破碎易开采 找矿
C.隧道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 原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工。
向斜 A.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原因:底部低凹,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承受静水压力,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
B.隧道避开向斜,原因: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 泉:承压含水层被断层所切,地下水在水压作用下,沿断裂上升至地面而形成上升泉。 B.河谷发育; ——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C.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原因:断层地带岩石不稳定,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二.板块构造理论
1: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海洋);
2:板块运动与地貌
边界类型 典型事例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 ①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死海、约旦河谷) ②海洋(如红海、大西洋、印度洋) ③海岭(即大洋中脊,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底山脉 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板块挤压 大陆与大陆板块 巨大褶皱山系和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亚欧与印度洋板块,阿尔卑斯山脉——亚欧与非洲板块、台湾山脉——亚欧与太平洋板块)
大洋板块俯冲到与大陆板块之下 ①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它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②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③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
3: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板块消亡边界
全球消亡边界主要为两条: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全球高大山脉基本上位于此地,这里也是全球最主要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如:印度尼西亚火山、地震特别多: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三.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运输方式 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原因:山地地区修建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比平原、丘陵地区高。 桥隧结合
线路走向 ①线路多选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②线路一般呈“之”字形或盘山公路,迂回前进(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原因:地势相对和缓 ,施工难度较小,尽量节约建设成本的需要;
③避开陡坡和断层,避开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原因:工程施工安全的需要;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原因:降低技术难度的需要
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尽量多的经过居民点; 原因:降低运营成本的需要
⑥尽量避免占用耕地,尽量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线网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尽可能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客货流量大,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2.3 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谷地貌形成过程
时期 作用过程 地貌类型
初期 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侧蚀为铺, 沟谷(季节性有水)→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形成“V”型河谷(河流上游峡谷地区)
中期 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谷拓宽,出现连续的河湾(曲流)
成熟期 以侧蚀作用为主 河谷进一步展宽,呈“U”型也叫槽形谷
2:河流两岸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判断
(1)平直的河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2)弯曲的河道——受流水惯性影响: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
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可建造海港,凸岸发生堆积(与河流流向无关)
3.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的形成
山前冲积平原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分布 山前(山麓) 河流中下游 入海口的海滨
地貌类型 水流流出山区进入平原,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前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冲积扇。 河流流经地势平坦的地区常形成曲流,尤以中下游地区常见,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升高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堆积。如果河流改道或者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形成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阳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称为三角洲。随着沉积物质增加,堆积体向海洋一侧扩展,发展成为面积广大的三角洲平原。
地貌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地势由扇顶向扇缘倾斜,颗粒由粗到细 地势平坦、宽广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下水丰富,土壤深厚肥沃,既不旱也不涝,是高产田所在地 土壤肥沃,但易旱易涝、粮食产量不稳 定 土壤肥沃,但海水侵渍的严重,易导致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
4.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1)提供充足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2)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3)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
2.河流对聚落选址影响
聚落选择的地点,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还要避免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
在山区河谷中,为防御洪水,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度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而且还要注意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