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2.下列特殊句式跟例句一致的是( )
例句: 群臣侍殿上者?
A.燕王拜送于庭 B.沛公安在
C.吾属今为之虏矣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正常顺序应当是( )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4.下列各项中对相同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彼且奚适也 ④杨意不逢
⑤都督阎公之雅望 ⑥问征夫以前路 ⑦今臣亡国贱俘 ⑧而莫之夭阏者
A.①/②⑦/③④⑥/⑤⑧ B.①⑥/②③⑦/④/⑤⑧
C.①⑥/②⑦/③④⑧/⑤ D.①⑥/②⑦⑧/③④/⑤
5.下列句子不是单句的一项是 ( )
A.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B.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D.有些评论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有很浓厚的颓废色彩。
6.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3分)
A.乃设九宾礼于廷 B.贪于财货
C.而君幸于赵王 D.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7.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一致的一句是( )
例句: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A.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B.今臣亡国贱俘
C.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纤歌凝而白云遏。
8.下面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南冥者,天池也
A、农人告余以春及 B、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今臣亡国贱俘
9.下列各句中,对文言特殊句式进行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③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亦将有感于斯文
⑥而今安在哉 ⑦夫晋,何厌之有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⑨不拘于时,学于余 ⑩是寡人之过也
A、①⑤/②⑥⑦/③⑧⑨/④⑩ B、①⑤/②⑦⑩/③⑥/④⑧⑨
C、①⑤/②⑥/③⑦/④⑧⑨/⑩ D、①④/②⑥⑦/③⑧/⑤⑨⑩
10.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句式不同的是( )3分
A.是社稷之臣也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C.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评卷人 得分
二、默写(题型注释)
写出文言句式的类型
11.渐见愁煎迫( )
12.当其欣于所遇( )
评卷人 得分
三、语言表达(题型注释)
13.参照以下示例,用符号划分下列句子成分。(4分)
示例: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
① 不 少 同 学的 作 文 在 慵 懒 中 讲 着 习 惯 性 的 套 话 。
② 先 圣 用 忧 郁 沉 涩 的 目 光 将 “爱” 字 写 得 那 么 沉 重 。
14.用 “/”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8处)(4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评卷人 得分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10分)
1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白马解围 ( http: / / www.21cnjy.com )”四字,即作《西厢记》之主脑也。余剧皆然,不能悉指。后人作传奇,但知为一人而作,不知为一事而作。尽 此 一 人 所 行 之 事 逐 节 铺 陈 有 如 散 金 碎 玉 以 作 零 出 则 可 谓 之 全 本 则 为 断 线 之 珠 无 梁 之 屋。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
16.元曲四大家除了关汉卿、郑光祖之外,另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两位分别是 、 ,这两位的代表作分别是《墙头马上》、《汉宫秋》 。(2分)21教育网
17.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本的观点。(2分)
18.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的划线处断句。(限划8处)(4分)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www.21-cn-jy.com
(《论语·子罕》)
评卷人 得分
五、现代文阅读
19.用/为下文断句。(3分)
申言始忆之踩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20.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曷不委心任去留? D.复驾言兮焉求?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D项,“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解释不正确,此句应为判断句。所以选D。21·cn·jy·com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例句与D均为定语后置句。A为状语后置句;B为宾语前置局;C为被动句。所以选D。2·1·c·n·j·y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D
【解析】
试题分析:要回答这个诗句的正常顺序,需要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按照正常的叙述顺序,应是地点在前,人物和事件在后。可据此解答。【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常用句式的理解能力。①⑥为状语后置句;②⑦为判断句;③④⑧为宾语前置句;⑤为定语后置句。所以选C。www-2-1-cnjy-com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A
【解析】A项是并列复句。
6.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为被动句标志,其余均为状语后置。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C
【解析】
试题分析: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是状语前置句。B判断句 D.被动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8.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的理解能力。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D例句是判断句,A状语后置句,B定语后置句,C宾语前置句,D判断句。所以选D。21cnjy.com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A
【解析】
试题分析: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判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10.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较为简单,只要逐项判断每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句子的句式是否不同即可。 C项前一句是定语后置句,后为主谓倒装句,A项都是判断句,B项都是宾语前置句,D项都是被动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被动句
12.介词结构后置
【解析】
试题分析:
11.渐见愁煎迫: “见”表被动。
12.当其欣于所遇:介词“于”和后边的介词的宾语构成介词结构,介词结构修饰动词“欣”,放在所修饰词的后边,所以是介词结构后置。21·世纪*教育网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点评:要想掌握特殊句式,首先要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古汉语特殊句式一般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被动句,本题涉及到了被动句和介词结构后置句式。2-1-c-n-j-y
13.(4分) ① (不少同学的)作文‖[在慵懒中]讲着(习惯性的)套话。
②先圣‖[用忧郁沉涩的目光] [将“爱”字]写〈得那么沉重〉。
(多重定语或者多重状语没有细分亦可;“的”“得”字未划入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划分句子成分的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解答类似题首先要确定主、谓、宾的中心词,然后再确定定、状、补这些附加成分。①名词“作文”做主语,“…的”作定语,“在…中”作状语,“讲着”为动词,作谓语,“套话”名词做宾语,“…的”作定语。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1*cnjy*com
【解析】
试题分析:此段文字加标点为:“子夏曰:贤贤易 ( http: / / www.21cnjy.com )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人名,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讲的是三方面的情况,是三个层次;而“能竭其力”“能致其身”“言而有信”则分别与“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一一对应,了解这些信息,正确断句就很容易了。【出处:21教育名师】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子夏说:“看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版权所有:21教育】
15.(6分)尽此一人所行之事/逐节铺陈/有如散金碎玉/以作零出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每处1分,多画不得分)【来源:21cnj*y.co*m】
16.马致远、白朴(各1分)
17.(2分)作传奇要突出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
【解析】
15.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能力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本题所给文段从内容来看“所行之事”所定结构,“铺陈”固定说法,“散金碎玉”并列词组,“断线之珠”“无梁之屋”对称结构,找到这些信息断句就很容易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 ( http: / / www.21cnjy.com )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7.
试题分析:本题所供文段首先列举了古代优 ( http: / / www.21cnjy.com )秀戏剧讲究剧情的例子,然后对比当时的戏剧状况,指出当时的戏剧只能做为折子戏,没有整体感。由此,可以总结出本段文字的中心,就是要写有关这个人物的主要事件,用事件突出人物。21*cnjy*com
考点:
【参考译文】“重婚牛府”四字,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琵琶记》的关键剧情,“白马解围”是《西厢记》的关键剧情。其他的剧作都是这样,不能全部指出。后来的人写作传奇剧,但是只知道写一个人,不知道写有关这个人的主要事件。把这个人所做的事情,按章节逐一叙述,犹如散落的金子、破碎的玉石,用此可以作为折子戏,但是对于全剧而言,就犹如断线的珍珠、没有梁柱的房屋。
18.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共4分,每断对一处0.5分,每错断或多断一处,扣0.5分)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
考点: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申言始忆之/踩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步骤总结:1. 通读,凭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感断,先易后难;2. 抓词语,① 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 “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②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③抓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然后前后追问,进行推断。3. 观句式: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4. 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连、呼应断句;5. 找名词(或代词)。名词或代词往往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即可确定停顿。6. 找顶真。顶真是古汉语一种常见的修辞形式,句子往往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主语,也就是现代汉语的兼语句。7. 依总分。文言文的句子,也有总分式的,我们可据此判断停顿。8. 检查: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比较丰富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而准确地断句。比如行政事务、名物制度等。
考点: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C
【解析】
试题分析:常用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C一般疑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所以选C。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