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知识梳理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知识梳理】
一、黄土高原范围:
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土地开发利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横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南、陕西、山西七省区。
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貌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形成原因---流水侵蚀
黄土高原的的成因----风力堆积作用
二、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
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
2.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3.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自然原因:
①地理位置的过渡性,使生态环境脆弱。
(平原向山地高原、湿润区向干旱区、森林向草原、农业去向牧区的过渡)
②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分解;
③降水集中性: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④坡度较陡,地质灾害频繁。滑坡、塌陷、泥石流加剧水土流失。
⑤植被稀疏
⑥自然灾害频繁
2.人为因素(主要):
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和露天开矿)、无计划地修路、修窑洞等工程活动
②破坏植被: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毁林开荒、营造宫殿、战争、 森林火灾等
四、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
1.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心是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
2.基本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煤区土地复垦工作,注重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3.具体措施:
位 置 措 施 功 能
工程 措施 沟谷两 侧的坡 地 坡面上打抗滑桩 防止山体滑坡
开建与等高线平行的引流渠 减少坡面径流
挖水平沟 坡面径流转为地下径流
建鱼鳞坑 蓄水并护坡
沟谷中 修建淤地坝 形成小水库以保土蓄水
修拦沙坝、谷坊坝 阻止沙石向下游流失
生物 措施 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植树种草和退耕还林还草 削弱暴雨和径流对地表的侵蚀,同时通过植物根系对土壤的固结作用提高表土的抗蚀能力
农业 技术 措施 塬面较 陡山坡 发展林草业 保塬护坡
山下缓坡 和沟谷 种植业 提高土壤的固结力,减轻水土流失
耕作区 间作套种、高沟垄作、水平阶种植,采用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以及喷灌、滴灌等 增强耕地抗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五、其他脆弱区的生态问题
石漠化,亦称石质荒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石漠化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土层厚度薄(多数不足10cm),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一)西南地区石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
地形:地势起伏大,加剧了地表侵蚀作用
降水:降雨集中,多暴雨,暴雨冲刷力强
地质:喀斯特地貌,土壤贫瘠,土层较薄,容易被冲刷
人为原因 — 破坏地表植被
陡坡耕种、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无序的工矿建设开发
(二)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
1、导致土地退化,生产能力下降,粮食减产
2、加剧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加剧地区贫困,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
4、导致植被群落简化,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5、严重影响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
(三)西南地区石漠化的防治
1、封山育林,封、造、管相结合,恢复植被;
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
3、大力发展沼气池,种植速生经济林和薪炭林,发展小水电,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4、控制乡村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地矛盾;
5、有步骤的实施生态移民和开发式移民计划,减少环境压力;
6、对石漠化地区的耕地进行改造,改革传统的农业耕作技术,保持水土,如进行坡改梯、修筑拦土坝,采用横坡垄作技术、生物梯化等技术减少水土流失;
7、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开发利用有特色的喀斯特洞穴景观和地下水及森林资源,开展生态旅游;
(四)西北的荒漠化
原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植被稀少、河流稀少、土质疏松、生态脆弱
人为因素(主要):人口压力和人类活动不当造成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不合理灌溉)
危害: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退化、草场沙化,沙尘暴盛行
治理措施:人口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资源问题:合理利用土地、草场、水资源以及能源,退耕还林、还草等
生态建设: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沙障工程等。
【典型例题】
【例1】下图为河南省南阳市某地石漠化景观,这些石漠化区域的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岩石大面积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同时由于缺少植被涵养水源,已引发不同程度的干旱,导致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恶化,人畜饮水困难。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石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土质疏松 ②土壤贫瘠 ③过度垦殖 ④乱砍滥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治理该地区生态问题的对策措施合理的是( )
①封山育林、建设草地 ②修建梯田和灌溉设施
③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 ④发展规模化小麦种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区石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垦殖、乱砍滥伐,破坏了地表植被,③④对。土质疏松是黄土高原的特征,①错。土壤贫瘠不是岩石裸露的原因,②错。故选D。第2题,该地水土流失严重,治理该地区生态问题的对策措施合理的是封山育林、建设草地,①对。实施坡改梯及小型水利水保措施,降低流速,沉积泥沙,减少土壤流失,②对。跨流域调水不能减轻水土流失,③错。发展小麦种植会加重水土流失,④错。
考点二 资源枯竭地区的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知识梳理】
1.鲁尔区的区位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
(2)水陆交通便利:莱茵河纵贯本区南北,铁路、公路密布。
(3)矿产资源丰富: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区近。
2.鲁尔区的产业结构:
以重工业为主,煤炭和钢铁工业是主导产业。
3.鲁尔区发展中的问题及主要对策
(1)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①传统产业的衰落:煤炭、钢铁工业走向衰落;失业问题严重;
②环境恶化。
(2)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①调整产业结构;
②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④治理环境污染,美化环境
四、山西能源基地建设
1.能源的分类
(1)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2)非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建设成为能源基地的优势条件(下图)
3.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1)煤炭外运能力不足:
①煤炭运输量大:全国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山西生产的煤炭大部分输出外省;
②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山西省地理位置比较封闭,东是太行山,南是黄河,不利于晋煤外运。
(2)水资源短缺
4.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煤炭开采量:形成了大同、平朔、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逐步形成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①建设坑口电站: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
②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向外输出焦炭。
5.山西省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问题:
①产业结构单一;②生态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③环境污染——“三废”污染。
(2)保护与治理: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进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②调整产业结构,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③治理“三废”,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知识拓展资源型区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问题 原因或影响 应对措施
经济结构单一 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当地的非可再生资源,其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和产业转移;改造传统产业,减少数量,扩大规模;鼓励和引进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资源枯竭 随着非可再生资源的开发,资源枯竭,主导产业衰退,失业人员大增 发展科技和教育,为地区企业改造和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新兴产业不愿进驻 治理污染,美化环境,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典型例题】
【例2】3.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曾经是石油进口国,1965年和1969年,在北海海域发现了有经济价值的天然气田和油田(油气区水深78~158米),钻井成功率高,油气井均能自喷,以轻质油为主,可炼高级成品油。石油制品出口成为英国重要的盈利行业,北海油田的开发促进了英国的经济复苏。
材料二 下图为北海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分布图。
(1)20世纪70年代,英国开始大力开发北海油田,请对其开发的区位条件作出评价。
(2)英国为什么不直接出口原油,而是炼制成高级成品油出口?
(3)简要说明北海油田的开发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解析】3.(1)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有利方面主要从资源的数量、质量、埋藏条件、交通、市场等方面分析,不利方面从海底地形、洋流、气候、开采成本等方面分析。(2)根据“以轻质油为主,可炼高级成品油”分析可知其油质好,可以炼制高级成品油;通过炼制成品油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3)可以从资源自给、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说明。
【答案】(1)有利条件: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埋藏条件好,利于开采;油田距缺油的发达国家较近,市场广阔;有油气管道连接多个地区,运输条件好。
不利条件:北海油气区海底地形复杂(海流复杂);海上气候恶劣(风大、浪高),海底油气开采难度大,生产成本高。
(2)北海石油资源油质好,可炼制高级成品油;增加石油产品的附加值,实现石油资源的利润最大化(或原油为初级产品,价值较低);可促进本国炼油及相关工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3)建立了本国能源基地,油气资源实现自给;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了国际贸易状况;带动了相关工业部门(开采、运输、化工、电力、机械、建筑等部门)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随着北海油田的开发,阿伯丁迅速发展成为石油生产和供应中心,成为一座新兴工业城市)。
考点三 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知识梳理】
一、从传统农业到加工制造业
1.传统农业:“桑基鱼塘”是当地生产经营特色,随着城镇化发展,逐渐变成了“杂基鱼塘”。
2.加工制造业
(1)区位优势:改革开放政策,沿海、毗邻港澳等地理优势。
(2)发展特点:就近承接港澳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加工贸易,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3)工业部门:玩具、制鞋等传统加工业大量涌现。
二、从加工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
1.转型升级的原因: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2.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1)地理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珠三角地区依托区位、人才、政策等优势。
(2)发展特点:通信设备、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当地主导产业。
三、第三产业的发展
1.第三产业的特点:以流通和服务为主要功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
2.发展战略:(1)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2)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错位发展。
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1.范围:由珠三角地区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城市群。
2.建设意义: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3.产业发展方向
【例3】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第四大湾区。一般而言,湾区经济发展主要经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阶段。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级战略,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示意图。港珠澳大桥总长55千米,是迄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主体工程由6.7千米的海底沉管隧道和22.9千米的桥梁组成。沉管隧道是由预先制成的管道沉入开挖好的海底稳定地层、并连接而成的隧道。据此,回答4~6题。
4.粤洪澳大湾区能够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引擎的主要条件是( )
A.服装、家电、建材、旅游、商贸等产业发展水平高
B.湾区土地面积广阔、地价低,经济发展的空间较大
C.地处珠江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带
D.集中了全部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基础设施较好
5.目前广州、深圳应当( )
A.强化港口建设,重点发展转口贸易
B.提升创新型产业占经济结构的比重
C.重点发展造船、汽车等基础工业
D.以香港为标准打造国际级金融中心
6.在粤洪澳大湾区中,“山水城市”和“二线城市”惠州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①水源和农产品 ②基础设施 ③原料和动力 ④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4.C 5.B 6.C
【解析】4.粤港澳大湾区地处珠江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带,具有良好的政策支持与地理位置。5.一般而言,湾区经济发展主要经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阶段。现阶段,广州和深圳应该抓住契机,大力发展创新技术产业,形成创新经济。6.由题目中的“山水城市”和“二线城市”可知,惠州有丰富水源和农产品,生态环境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