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8 17:0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千流万壑总归宗,百业兴旺奠一统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11-13世纪,(中国)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与前代比较。没有任何一个领域不显示出变化。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文化史》
环节一
百卉千葩,叹宋朝多元繁荣
一、经济重心南移
01
02
03
魏晋南北朝
江南开发
唐中叶安史之乱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苏湖熟,天下足”
“国家根本,仰给江南”
回顾所学,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并根据教材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一、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
1.中唐和两宋之交,北方战乱,人口两次大规模南迁;
2.南方地区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保境安民、休养生息政策等。
影响
1.交通:南粮北运(漕运、海运)
2.文化:南方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北宋科举实行南北分卷制度。
3.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加强。
…………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二、宋朝“商业革命”
货币“革命”——货币纸币化
纸币:
民间使用→官方推广
地方使用→全国推广
北宋交子
图中的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陌:百。此处当‘文’解)流转行使。”
宋朝城市繁荣,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大城市数量激增,加上广大州县城居人口及集镇人口,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可能达到20%以上。大城市中消费水平的涨高,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生活的发展,都达到空前水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坊市 → 街市
城市人口增加 → 市民阶层壮大→市场贸易繁荣→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专业化、大众 化、商业化)
北宋汴京城
唐:日中开市,日没前闭市。
宋: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城市“革命”
唐朝长安城
西市
东市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经济手段杠杆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金融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
“商业革命”的表现
商业税成为主要税源之一
货币革命——称量货币向符号货币转变;货币使用纸币化趋势
城市革命——坊市向街市转变;城市人口增加;市民阶层壮大;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市镇经济的兴起
经济手段杠杆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金融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
…………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业革命未对中国产生爆炸性影响的原因。
合作探究
政治
经济
思文
游牧民族的入侵打断商业革命的进程;重农抑商政策
传统自然经济阻碍新的生产关系的萌发
理学的保守;科举制限制新观念的萌发
三、宋朝的社会变化
根据教材,概括宋朝社会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变化:
①门第观念的淡化

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③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三、宋朝的社会变化
根据教材,概括宋朝社会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原因:
①门阀制度的衰落
②科举制的完善

③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租佃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
——钱穆《理学与艺术》
横向流动:民轻去乡土,转徙四方
纵向流动:四民阶层流动
商业活力;社会各阶层的创造力
环节二
包罗万象,观辽夏金的发展
辽太宗耶律德光(公元928—946年在位)在得到长城沿线燕云十六州后,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不以游幸妨农时,禁止扈从扰民和行军践踏禾稼。不但保护十六州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在适宜于耕种的草原地区发展农业。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农耕面积扩大
印刷业发达
与宋政权商业交往密切
1996年,经过国家文物部门的权威鉴定,这部西夏佛经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木活字印本,将中国木活字的印刷使用时间从元代提前到西夏时期。
——唐荣尧《神秘的西夏》
宋朝榷场分布图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正是处于唐、元两个统一皇朝之际的分裂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与战乱,虽然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与痛苦,但是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相互之间交往的加强,为新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白寿彝《中国通史》
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宋神宗
环节三
同源共流,识元朝交融一统
根据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用带“大”的词语来描述元朝的时代特征。
大疆域;大交通;大一统;大交融
元朝在鲜卑、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之后入主中原,实现了南北大一统,又开展了政治统一后进一步的民族交融。元朝时期,女真人、契丹人及部分蒙古人,相继融入汉族群体,汉人族群的成分更为兼容多样。与此同时,数量众多的西域人,随蒙古征服进入了中原和江南。
——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早在元世祖即位之初,已有修撰辽、金二史的动议。元灭南宋后,扩展为修撰辽、金、宋三史,但均“未见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元朝与辽、金、宋三朝的关系难以确定,说到底是元朝以何朝为正统的问题。
直至元朝末年,大臣脱脱提出了辽宋金“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至正三年(1343年),元顺帝发布了修三史诏。……1344—1345年,辽、金、宋三部正史先后撰成。
——摘编自瞿林东《从正史修撰看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谈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
根据材料,指出元朝君臣在修《辽》《金》《宋》史时秉承怎样的历史观?
京杭大运河,初步将中原江南和塞北草原融合为新的南北统一体。疆域空前辽阔的元朝以世界帝国的姿态登上中国历史舞台,以“全球购”的思维理念重塑中国外贸体系,推动中国历史发展朝着“背靠草原、面朝大海”的全新格局前进。
——据吴鹏《水运与国运》
元朝之大,还包括它拥有正确的大历史观。这一大历史观是几千年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水到渠成的结果,这对今天我们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依然有历史启迪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