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8 17:0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
目录
学习目标
一是认识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二是认识辽夏金元诸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两宋的经济和社会
两宋的文化和科技
辽夏金元的统治和影响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时空观念——找人填空
夏 商 西周 东周 秦 西汉 东汉
三国 西晋 南北朝 隋 唐
907年 916年 960年 1038年 1115年 1127年 1279年
五代十国 辽 西夏 金 元 明 清
东晋十六国
北宋
南宋
时空观念——看图说话
观察宋朝疆域图,联系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宋朝的印象和感触?
第一讲 印象与真相: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宋朝是个统一王朝吗
(一)说说“是”的理由
五代 历时 都城
后梁 907-923 开封
后唐 923-937 洛阳
后晋 936-947 开封
后汉 947-951 开封
后周 951-960 开封
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长时间的稳定统治。
(一)说说“不是”的理由
材料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辽太宗为父,石敬瑭为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160多年。
——幽云十六州历史背景与传奇故事介绍.凤凰网
(一)说说“不是”的理由
澶渊之盟:
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宋夏和议:
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一)说说“不是”的理由
靖康二年(1127)四月初一,金军押解被俘虏的徽、钦二帝及宗室、嫔妃、大臣、工匠、妓女等3000余人撤离汴京,返回北方,同时掠走金帛财宝、法驾仪仗、天文仪器、图书乐器等,史称“靖康之变”。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①宋朝未收复失地和实现民族统一
(一)说说“不是”的理由
(一)说说“不是”的理由
(一)说说“不是”的理由
朝代 国土面积
秦朝 340万平方公里(前210年)
西汉 609万平方公里(元始二年)
东汉 580万平方公里(永和五年)
隋朝 467万平方公里(公元612年)
唐朝 1076万平方公里
北宋 280万平方公里(1111年)
南宋 约200万平方公里(1141年)
辽朝 489万平方公里(1111年)
西夏 77万平方公里(1142年)
金朝 361万平方公里(1142年)
元朝 1372万平方公里(1330年)
——宋岩.《中国历史上几个朝代的疆域面积估算》:中国社会科学院,1994年
②与历史上的统一王朝相比,两宋并未开疆拓土,也未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有效地管理,始终处于与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史学方法与史学态度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历史事实:就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不以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真实性。
历史解释:就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具有主观多样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民族复兴,祖国统一!
可以说,宋朝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也就是没有完全统一传统的汉地,部分区域在别的政权手里,所以不算是真正的大统一。但是相对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宋朝统治范围比较完整,属于相对统一的汉族王朝。
(二)原因探究
为什么宋朝不能完成真正的国家统一?
是统治者不想统一?还是宋朝的百姓不想统一?是缺少能够统一的忠臣良将?还是没有好的制度保障国家的发展壮大?亦或是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呢?
此图画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和开国元勋赵普的一个故事。赵普是宋初名相,曾辅佐赵匡胤统一南北,创立帝业,并与太祖密谋“杯酒释兵权”;宋太祖遇有国事,无不与赵普商议,有时在朝难以决断,入夜即去赵普家中咨询,极受太祖宠信。一日,大雪漫漫,忽然圣上驾到,赵普连冠服都来不及穿,趋前迎驾,只见帝立风雪中,赵普惶惧迎拜,叩头谢罪,帝扶起赵普入室,君臣围炉共商国事,这段故事后来被后人传颂,作为君臣亲密无间的典范。明代君王当然也很想有大臣如赵普,既要言听计从,又要多谋多智。于是,为了迎合帝王所好,供奉内廷“锦衣都指挥”刘俊专门画了《雪夜访普图》。
——蒋文光主编.中国历代名画鉴赏 (下册)
以图证史:《雪夜访普图》
《续资治通鉴长编》有载,“太祖别置封桩库,尝密谓近臣曰:‘石晋(后晋石敬瑭)割幽燕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
可见,统治者虚怀纳谏,有收复失地的理想抱负。
百姓渴望统一
故事:有一次,一个北宋使者出使契丹路经燕京(幽州城),使者在旅店的墙壁上发现了一幅画,上面画着一只乌鸦,笔触精妙,栩栩如生,乌鸦旁边写着一首诗:“星稀月明夜,皆欲向南飞。”这是幽州的人们表达对中原政权的怀恋之心,说明他们渴望回归的心理。
关山月
作者:陆游 (宋)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二、宋朝缺少忠臣良将吗
(一)宋朝的科举制度:更严格、更广泛、更重品能修养
1、吸取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
锁院制度(考官隔离,严格保密)
弥封制度(考生信息,不得泄漏)
誊录制度(考卷誊录,防止标记)
别试制度(考官子弟,以避嫌疑)
参考史料:《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九十三》、《梦梁录 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
(一)宋朝的科举制度:更严格、更广泛、更重品能修养
2、选官范围更加广泛,录取人数显著增多
材料:唐代科举录取的人数很少,一般进士科是百人取一,每年录取的总人数不过三四十人,唐初四十年间,一共才录取了290人,到了宋代、科举录取的名额大为提高,一次考试取士多达千人者不少,有时高达三千人,总计两宋三百余年,科举录取达11万人,不但远远超过唐代,而且也超过了后来的元、明、清诸朝。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一)宋朝的科举制度:更严格、更广泛、更重品能修养
3、理学是主流思想,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材料:“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宋之初兴,范质、王溥,犹有余憾,况其他哉!艺祖首褒韩通,次表卫融,足示意向。厥后西北疆场之臣,勇于死敌,往往无惧。真、仁之世,田锡、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唐介诸贤,以直言谠论倡于朝,于是中外搢绅知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矣。故靖康之变,志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及宋之亡,忠节相望,班班可书,匡直辅翼之功,盖非一日之积也。”
——《宋史 忠义传》
阅读材料,说说宋朝的士大夫身上具有什么样的品格精神?
(二)宋朝的士大夫政治:士大夫在宋朝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主角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太祖誓碑
“宋代士阶层不仅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出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元、明、清。”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
“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三)文臣更是志士:范仲淹改革
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减少财政支出的措施,开启庆历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阻挠。1045年初,范仲淹等改革派被贬,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失败。
范仲淹
庆历改革虽然失败,但“他们敢为天下先的任事精神,他们对于政策法规的锐意改革,无不冲击着长期以来固守现状的循默政风......揭开了宋代历史上富于生气的篇章。”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三)文臣更是志士: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
——《宋史·王安石列传》
目的:富国强兵
原则:加强国家在各个领域的管控
(三)文臣更是志士:王安石变法
富国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均输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
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保甲法、保马法等
教育
科举改革
整顿太学
缓和阶级矛盾
抑制豪强兼并
促进生产发展
增加财政收入
节省政府开支
提高军队战斗力
增加武器装备
培养革新人才宣传革新思想
措施
作用
(三)文臣更是志士:王安石变法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卷3《论助役法分析第二疏》
变法操之过急,引起社会纷扰
今出钱货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恐其道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
——《宋史·司马光传》
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
变法引发了北宋的党争,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三)文臣更是志士:王安石变法
材料 王安石变法表现在思想精神层面的历史意义,要远大于当时变法无论成败与否的经验教训。因为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免役、保甲、科举、青苗等新法, 在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及增损的情况下,均为宋朝以后的历代所延行,说明王安石变法符合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但是对宋朝以后中国历史发展方向没有产生质变的影响,这一点也是可以肯定的。
——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的再思考》
“(王安石)是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列宁
要认识到改革有阵痛、但不改革就是长痛的道理。对各种矛盾要做到心中有数,增强改革定力,抓住改革时间窗口,只要看准了的改革,就要一抓到底,务求必胜。
  ——2016年5月,习近平在中央深改组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强调
(四)武将精忠报国:岳飞、文天祥
岳飞曾先后四次从军,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1140年,他挥师北伐,大败金军,逼近北宋故都开封,后被诬陷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抗击元军。景炎二年(1277年)元军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达三年之久,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
(五)宋朝的党派之争: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加速宋朝衰亡
改革派(王安石) 与 保守派(司马光)
主战派(岳飞) 与 主和派(秦桧)
武将精忠报国,文臣更是志士
柳诒徵就王安石变法和北宋晚期党争评论说:
“论史者恒以宋之党祸比于汉、唐,实则其性质大不相同。新旧两党各有政见,皆主于救国,而行其道特以方法不同,主张各异,遂致各走极端。纵其末流,不免于倾轧报复,不可纯以政争目之;而其党派分立之始,则固纯洁为国,初无私憾及利禄之见杂其间。此则士大夫与士大夫分党派以争政权,实则吾国历史上仅有之事也。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可见,虽然变法引起党争,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加速了宋朝的衰亡。但是无论是变法还是党争,其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救国。宋朝有太多的士大夫身上饱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
三、宋朝的制度不好吗
(一)说说“好”的理由
1、先从宋朝建国说起: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以图证史:《雪夜访普图》
(一)说说“好”的理由
2、再从宋朝建制说起:加强中央集权
中央派文官出任各州长官,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设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大部分上交朝廷;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守内镇外定期换驻地。
这些措施有哪些特点?
夺其权(行政)
制钱谷(财政)
收精兵(军政)
1
2
3
崇文抑武
文官政治
权力分割
中央集权
守内虚外
强干弱枝
(一)说说“好”的理由
2、再从宋朝建制说起:加强君主专制
皇帝
御前会议
三司
中书门下
枢密院
台谏
财政
行政
军政
监察
三司使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枢密使
枢密副使
知谏院
御史中丞
特点:权力分割,相互制约;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宋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计相”:盐铁、度支、户部
(一)说说“好”的理由
材料一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宋)苏洵《嘉佑集》卷1
材料二 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
——(宋)司马光《涑水纪闻》
材料三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
积极之处:预防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强化中央集权
(二)说说“不好”的理由
消极之处: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崇文抑武、守内虚外的治国理念和策略导致国力日益衰弱。
材料一 “本朝第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材料二 宋代制度之缺点,在散,在弱,不在专与暴。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二)说说“不好”的理由
材料一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 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
——(宋)包拯奏报
材料二 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北宋与辽和西夏屡次发生战争,后分别同二者签订协议,每年交其“岁币”“岁赐”。
——《中外历史纲要(上)》
冗费
冗官
冗兵
积贫积弱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归纳宋朝未实现真正统一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①统治者自身用人不当,听信小人,陷害忠臣。
②治国理念和统治策略失当,崇文抑武,守内虚外,造成国 力日渐衰弱。
③制度过于僵化,行政效率低下。
④农民负担过重,起义不断。
⑤党争不断,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⑥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卓有有效,发展壮大。
板书设计
一、单元概况
二、时空观念
三、印象与真相: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印象 真相 学习感悟
宋朝是个统一王朝吗 国家基本统一,但未完全统一 辩证(两面性)
宋朝缺少忠臣良将吗 文臣武将精忠报国,但党争加速国家衰亡 多元(不唯一)
宋朝的制度不好吗 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但也导致国家积贫积弱 客观(讲证据)
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