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8 17:1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天下一家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谈一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总体状态、发展态势以及阶段特征是什么?
汉末三国时期—初融
第一回
一、汉末三国时期——初融
材料一:梁习迫使匈奴单于和各部诸王降伏,然后把他们都编入户籍,在州内供职。这是地方治理上的一个重大举措。
——裴彭图《新兴郡、九原县置建与并州刺史梁习》
一、汉末三国时期——初融
思考:
1、针对民族内迁,梁习的做法是什么?
2、这一做法对民族的交融有什么好处?
小规模、浅层次
一、汉末三国时期——初融
两晋十六国时期—加深
第二回
二、两晋十六国时期——加深
思考:西晋时期民族分布与汉末三国相比有什么新的变化?
民族内迁
西晋民族分布图
二、两晋十六国时期——加深
根据材料,谈一谈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汉赵)刘渊继承了汉魏时代以来的官制,设置了“三公”、六卿,将所有部门的最高权力都集中于中央政府。后赵的石勒还恢复了“九品中正制”,任用了为数极多的汉人士族为官僚,借汉人士族之力制定了新政权的律令。
(十六国时期)统治者自身所在的胡人民族集团,也开始了他们定居农耕转化的进程。公元294年,慕容廆率其部族移居辽宁西部,“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
以上材料均出自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政治上
经济上
二、两晋十六国时期——加深
社会习俗
思考:与汉末三国相比,两晋十六国时期民族交融有哪些新特征?
大规模、多渠道
汉族墓葬出土的胡床
大:交融的民族规模扩大
多:涉及政治、经济、习俗等方面
汉族妇女蒸馍与烙饼砖画
材料二:丹阳湖地区范围十分宽广,是一片广阔的湖沼洼地。由于洼地平坦,土质肥沃,又有江湖浸润之利,水土资源十分优厚。
—汪家伦《东晋南朝江南农田水利的发展》
思考:哪些因素推动了南方开发?
自然条
件优越
材料三:在农业上,北人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劳动力、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复合式传播。
—范依畴《衣冠南渡与南北融合》
劳动力
与技术
二、两晋十六国时期——加深
材料四:(两晋)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比较)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司马光《资治通鉴》
政局
稳定
二、两晋十六国时期——加深
材料五:(东晋时南方)荆州“田土肥美”,交州一年两熟,“恒为丰国”…… 豫章一带的妇女,有“夜浣纱而旦成布” 者……首都建康中“贡使商旅,方舟万计” 。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说一说南方开发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
中原士族因避乱而渡江南迁的路径和区域,同样是中原文化传播的路径和区域。他们流寓江南,在异地他乡重建家园,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进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客家文化”
二、两晋十六国时期——加深
“南人至今能晋语”
汉族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二、两晋十六国时期——加深
思考:
1、当时的敦煌出现了什么生产方式?
2、说明了什么?
魏晋高台苦水1号墓敦煌壁画《播种》
南北朝时期—高潮
第三回
材料一:因为在孝文帝从小到大的教育中,这位汉族出身的太后(冯太后)发挥了相当重大的作用。
——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材料二:(孝文帝)《五经》之义,览之便讲……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魏收《魏书》
三、南北朝时期——高潮
思考:为什么孝文帝要进行改革?
巩固统治需要
受汉文化影响
深层次交融
材料三:他首先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接着就开始了全方位的汉化改制,如:改鲜卑服为汉服,改鲜卑语为汉语,以实现鲜卑与汉人融为一体;他又定姓族,建门阀,扶植重用汉族士族门阀势力,使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合流;同时,以及尊儒崇经,恢复礼乐,兴办学校,选贤任能等。
—管芙蓉《胡服骑射与孝文改制》
思考:
1、孝文帝从哪些方面促进了民族交融?
2、结合教材31页,与十六国的君主相比,孝文帝改革有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三、南北朝时期——高潮
深: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的交融
三、南北朝时期——高潮
思考:孝文帝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百国千城,无不追随,胡人的商队和贩客,每天都朝国境涌来,仰慕北魏风土而到此定居的人不可胜数,当时仅归化北魏的外国人就有万余户……天下很难得到的物资全都汇聚于洛阳。
—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材料五:北朝的强盛来自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材料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最大特点在于,把胡人的汉化进程纳入政治体制,使之法规化、常规化,使北方地区的胡人与汉人的差别日趋缩小,以至于融为一体。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三、南北朝时期——高潮
汉化改革
均田制
政治趋同
经济趋同
文化趋同
尊儒崇经
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材料七:东魏、北齐对汉化政策的反扑最为激烈,主要表现在:恢复鲜卑话;提倡胡俗;对汉族知识分子的不信任态度,只重用鲜卑贵族。
—李红阳《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考察》
反对
汉化
材料八:西魏、北周继续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主要表现在:继续实行改汉姓的制度;提倡儒学;倚重汉人,并不断调适民族关系。
—李红阳《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考察》
继续
汉化
三、南北朝时期——高潮
思考:东、西魏对于汉化政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思考:为什么用“民族交融”代替“民族融合”?
感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