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上:5.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化学人教版九上:5.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7-28 18:4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2.能从微观角度分析在一切化学反应里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方法
推演法、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化学史导入:
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敞口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质量增加了,因此他认为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相等。
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密闭容器中研究氧化汞的分解和合成时,却发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二)新知探究
知识点1 质量守恒定律
问题讨论:铁丝燃烧后,质量会变大,所以化学反应后质量是变大的。木材燃烧完后,只剩下灰,所以化学反应后质量是变小的。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究竟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讨论:可能有三个结果:
1.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2.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3.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实验探究一: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名称 白磷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反应前后天平是否平衡 天平平衡
结论 化学反应前后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结论推导:
m1=m(锥形瓶+气球+玻璃管)+m(其它空气)+m(氧气)+m(磷)
m2=m(锥形瓶+气球+玻璃管)+m(其它空气)+m(五氧化二磷)
m1=m2
m(氧气)+m(磷)=m(五氧化二磷)
实验视频展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探究二:铁和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现象: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铁钉表面析出一层红色物质
符号表达式:Fe+CuSO4→Cu+FeSO4
实验名称 铁和硫酸铜溶液
实验现象 铁钉表面有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反应前后天平是否平衡 天平平衡
结论 化学反应前后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教师总结:
教师讲解:红磷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锥形瓶底部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防止锥形瓶底部炸裂;
2.在锥形瓶口的橡胶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气球,目的是防止红磷燃烧产生的热量使瓶内气体迅速膨胀而冲开橡胶塞;
3.玻璃管下端与红磷接触的目的是引燃红磷;
4.此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装置气密性要良好;
5.要注意反应现象气球先变大后变瘪。
实验视频展示:铁和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问题谈论:从上面两个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1.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不能用于解释物理变化。
2.强调的是“质量守恒”,不包括体积等其他方面的守恒。
3.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与生成的“各物质”,应当包括固态、液态、气态所有的物质。
实验探究三: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实验视频展示: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讨论:
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为什么不相等呢?
如何证明稀盐酸和碳酸钠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呢?
教师讲解:在开放容器中,生成物二氧化碳为气体,逸散到空气中是生成物总质量减少。若是在密闭容器中做实验,得出质量相等。
实验探究四: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学生观察并记录:
实验名称 镁条燃烧
实验现象 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固体
反应前后天平是否平衡 天平不平衡
结论 化学反应前后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不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教师提示: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后的质量比原来金属镁的质量大,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此说法不对。镁带在空气里燃烧,是镁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律, 反应后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带和氧气的质量和,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镁质量大。
实验视频展示: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讨论: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发生了变化,而总质量却不变呢?
问题探讨:
1.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
2.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分子个数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分子个数相等。( × )
3.在化学反应中,对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不一定相同。( × )
4.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
探究:蜡烛燃烧后什么也没有留下,难道物质从世上消失了吗?
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蜡烛和氧气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质量由于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以气体形式逸出,所以蜡烛质量变小。
(三)课堂练习
1.物质M在空气中燃烧有水生成。由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M一定含H元素 B.M一定是H2
C.M一定是CH4 D.M一定含H、O两种元素
解析:物质M在空气中燃烧是M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氧气中含有氧元素,水中含有氢、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判断出物质M一定含有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选A。
2.一定质量的硫粉与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内点燃充分反应,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由于硫粉与过量的氧气是在密闭容器内发生反应,故反应过程中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故本题选C。
3.镁燃烧后质量增大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因为生成物中含有氧气 B.这不可能,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D.因为生成物中还含有氧元素
解析: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与氧气的质量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故选D。
(四)课堂小结
①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②你能否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有哪几方面的应用?
可归纳出:工业生产物料计算;物质性质研究等多方面。
(五)作业布置
铁钉在生锈前后质量是增加还是减少?请你调查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设计。
五、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原因(6个不变,2个一定变,2个可能改变)
(1)6个不变: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②元素的种类不变;③元素的质量不变;④原子种类不变;⑤原子数目不变;⑥原子质量不变
(2)2个一定不变:①物质种类一定改变;②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3)2个可能改变:①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②分子的总数可能改变
六、教学反思
重视学生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平时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小组比赛、交流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