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能量变化,既有放热反应,也有吸热反应,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
2.认识化石能源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3.通过燃料不充分燃烧对空气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甲烷燃烧及产物的检验
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三、教学方法
情境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展示:柴草、煤、塑料片、布料
情境导入:
柴草、煤、塑料片、布料等都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可燃物,它们在外界条件十一的情况下,都可以燃烧。那煤、塑料等物质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物质都能发生燃烧反应,从最早使用的柴草到煤、石油和天然气,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型燃料。
(二)新知探究
知识点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探究:实验7-3
在一支是试管中加入一小匙干燥的生石灰(或几小块食品袋中的干燥剂,主要成分是CaO),再加入约2 mL水,观察现象,并用手轻轻触碰试管外壁。
学生总结实验现象:液体沸腾、试管外壁发烫
教师总结:
化学方程式:CaO+H2O === CaCO3
讨论: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即有放热或吸热现象。
教师总结:
放热反应:
1.生石灰和水反应;
2.镁和盐酸反应;
3.燃烧反应;
吸热反应:碳和二氧化碳反应
资料展示:人类生活对能量的利用
1.生活燃料的利用:做饭、取暖等
2.利用燃料产生的热量:发电、烧制陶瓷、冶炼金属、发射火箭等
3.爆炸产生的能量:开矿采煤、开山炸石、拆除危旧等
4.食物在体内缓慢氧化放出热量:维持体温和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
知识点2 化石燃料的利用
问题讨论:三大化石燃料有哪些?
学生讨论:煤、石油、天然气
教师引导:煤作为工业的“粮食”都有什么样的性质。
教师总结:
性质:黑色固体、有光泽、具有可燃性
组成元素: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氢元素和少量的氮、硫、氧等元素
用途:重要的能源、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粮食”)
综合利用:焦炭——冶金原料;煤焦油——化石原料;煤气——重要燃料
教师引导: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都有什么样的性质。
教师总结:
性质:粘稠状液体
组成元素:主要含有碳、氢元素,还含有少量的氮、硫、氧等元素
用途:重要的能源、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血液”)
资料展示:石油分馏
教师引导:天然气作为较为清洁的能源又有什么样的性质。
教师总结:
主要成分:甲烷(CH4),还含有其他杂质,属于混合物
CH4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及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H4化学性质:可燃性
CH4燃烧现象: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放出热量。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出现,迅速倒转烧杯,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CH4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H4+2O2 CO2+2H2O
资料展示:
沼气:主要成分也是甲烷(CH4),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放在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就可产生甲烷,属于可再生资源
海底“可燃冰”:是一种甲烷水合物,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具有能量高、燃烧热值大等优点且储值很大,它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知识点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资料展示:酸雨等对环境的污染
学生展示:事先查阅的资料“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空气污染”
1.燃料中的一些杂质如硫等燃烧,产生空气污染物如SO2等;
2.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CO等;
3.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形成浮尘。
资料展示: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措施
1.形成:NO2、SO2等污染物;
2.危害:危害人体健康、水体酸化、破坏土壤、腐蚀建筑物;
3.防治措施:减少SO2等物质的排放、用天然气代替煤、大力推广脱硫煤。
知识点4 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教师提问:目前研制成果较为成熟,使用较为广泛的能源有哪些?
学生思考:乙醇和氢能源
资料展示:
车用乙醇汽油:将乙醇溶液含有的水进一步除去,再添加适量的变性剂可形成变性燃料乙醇,将其汽油以一定比例混合形成车用乙醇汽油。这种燃料不仅可以节省石油资源和有效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还可以促进农业生产。
氢气: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本身无毒,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为同质量甲烷的2倍多,且燃料是水,不污染空气。
实验展示:氢气的实验室制取
教师总结:
氢气制取药品:锌粒、稀硫酸
氢气制取反应原理:Zn+H2SO4 === ZnSO4+H2↑
学生活动:探究氢气化学性质
可燃性:2H2+O2 2H2O
还原性:H2+CuO Cu+H2O
投影展示:新能源展望
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核能等。
(三)课堂练习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化石燃料是可再生资源
B.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
C.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放出能量
D.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放热
解析: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为不可再生资源,故A错误;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会放出热量,有些化学反应也会吸收热量,故C错误;并不是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故D错误。故选B。
2.近期,我国多处地方的煤矿发生爆炸,造成多人死伤,引起爆炸的主要气体是( )
A.氢气 B.甲烷 C.一氧化碳 D.氧气
解析:煤矿的矿井内含有大量甲烷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形成爆炸性气体,一旦遇到明火或撞击,就会发生爆炸。因此,在煤矿的矿井内要保持通风,并严禁烟火。故本题选B。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对甲烷(CH4)有如下描述:
A.难溶于水;B.能燃烧;C.可做燃料。
(1)用序号回答:描述甲烷物理性质的是 ,描述甲烷用途的是 ;(均填字母序号)
(2)请写出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解析: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证明氧气的助燃性。木条在甲中燃烧比乙中更旺更持久,可以证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由于乙中的氧气逸散较快,所以,木条不能像在甲中那样长久的燃烧。故本题答案:A、C;CH4+2O2 CO2+2H2O。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
调查汽车、工厂和家庭等使用的不同燃料的性能、价格、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的环保措施等,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与学生交流。
五、板书设计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1.煤;2.石油;3.天然气
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四、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乙醇、氢气、地热能、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
六、教学反思
要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亲手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